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时间:2024-03-19 10:05:11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篇1

  这是部关于命运的书,而不是关于命运抗争的书。

  什么是命运,按中国人通俗的理解,命是先天的,你无法再去改变的,就像你生在贫民窟,他生在帝王之家。而运是不断变化的,你可以抓住,你也可以放弃,你可以随波逐流。贝多芬说的“扼住命运的咽喉”,强调的是面对苦难时的坚强和勇气,其实,命你是无法握住的。当你一出生,命就已经无法改变,就像你人生的起跑线,已经画在那里,你不可能重新画。人生路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变化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所以运你可以影响它,可以改变它。其实有很多谚语是说这点的如:“人生要抓住机遇,而机遇总是为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准备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天上不会掉馅饼”等等。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作者一家的命运吧。命运像成功一样,不可以复制,但你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先说作者的母亲安琪拉吧。

  有位作家这样评价安琪拉,“对于沉浮于苦难的河流之中的无助的孩子们,安琪拉确是一位天使。对于伴随着苦难而长大的人类而言,母亲,无疑具有天使所包涵的全部内蕴。”我不以为然。甚至,有一位在书前的评论说,作者经历了如此悲惨的童年还能成长,都是因为书中所描写的天使般的母亲。他简直就没有看懂这部小说。我说过,作者并没有刻意把母亲当天使去赞美,文中就是个普普通通,真实的母亲。

  她并不完美。她会大声斥责孩子,即使是在家里揭不开锅她也会省下点钱买根忍冬牌香烟抽。她偶尔还会讲粗话。饥饿是让人丧失尊严的第一件事,安琪拉也不例外,没钱,没食物,没柴火,她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拖家带口的去慈善所乞讨救济金,去“大药房”乞讨。甚至站在教士门口乞食剩饭。一家人终被房东赶出,安琪拉不得不以半卖身的方式寄人篱下。

  她歌唱得很好听,她的舞姿很优美,可就因为那一次偶然的邂逅,那一次的.激动,就嫁给这样一个还没有准备娶她的醉汉。有人说这是命运的不公,我不认为,命运无所谓公不公。她嫁给马拉奇是注定的事,即使她不嫁给这个马拉奇,也会嫁给另一个马拉奇。因为安琪拉骨子里就喜欢马拉奇这样的人。这看看后来生活中,安琪拉是怎样对待喝光救济金的马拉奇的,你就会知道。作品中无论生活多艰苦,丈夫不顾家人死活,一次又一次把救济金喝光,只要稍有开心的事――丈夫找到工作或把一周的工资带回家,她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当失踪了几个礼拜的丈夫又出现时,她们又会高兴地像个孩子,高兴地说只要有我的丈夫在,一切都会变好的。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马拉奇再不咋的,她不满但不怨恨,她不嫁给马拉奇谁嫁马拉奇。

  精神分析学说告诉我们,童年的情结,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而母亲则是童年时最重要的人,还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和他妈妈的关系好,那么这个就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如果这个人和他爸爸更亲近,那么他以后在事业上会更有成就。我想是有一定道理。

  我们来看安琪拉是怎么影响孩子的

  在恶劣的环境下人性往往是如此的脆弱残忍。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可以说她不勇敢,不聪明,不坚强,但安琪拉却一直都很平静。她为小女儿的死而躺在床上面对墙壁三天不吃不喝的人;她在高兴时会用她美妙的歌喉为孩子们唱动听的歌曲。丈夫“离奇失踪”的时候,她们想到的也只是如何养活孩子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但无论如何都不见她歇斯底里,她总是用平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即使外婆说她,姨妈说她,她还是一门心思要把孩子拉扯大,这令人内心感到安慰的。假如丈夫是她的世界,那么她对丈夫的态度,已经教会了孩子如何去对待这个苦难的世界。当他们还只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从妈妈那里学会了如何对待这世界,那就是不要抱怨,平静的对待苦难,从容的应付苦难,不放弃任何一次可以快乐的机会。

  就如同他母亲一样,作者能用如此平静的心来叙述他们的苦难,这种定力来源于他母亲。

  再来说说马奇拉这个人,文中出现最多的情节就是,爸爸每次醉酒都会唱的那首《罗迪迈克考雷之歌》,他让几个男孩站好,高唱这首歌,奖励给他们一点儿零花钱,郑重地要他们为爱尔兰去死。评论都说他是酒鬼,我不这么认为,说实话,我甚至有点喜欢这个脆弱的人。我觉得他至少是一个精神独立,有尊严,有信仰的人,并始终保持没有改变。开始时,我还觉得这个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可到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他很单纯,单纯的像个孩子,由此我也懂了,为什么他那般去做,而孩子都不痛恨他。有两个细节很让我思考这一点,当马奇拉又一次拿救济金去喝酒时,安琪拉让作者去找他,可是,附近酒吧都找了,却没有见,作者说当时,自己都不想再找了,说即使找到如果看到爸爸那时的眼神会想尤金找奥利弗时的眼神。他不忍心看的。还有就是父亲再次去英国时,作者送了一程又一程,说不清的无限的依恋。总之在孩子的眼里,父亲是高大的,有尊严的,值得依赖的。我想说,正是这样一个不完美却很鲜明的父亲,告诉了孩子,人要有尊严,要有信仰。可以说作者13岁后的追求和美国梦,是他父亲给他的。

  托尔斯泰听高尔基讲述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后,同情又感动,泪流满面地说:‘那样的生活足以将您变成贼、骗子或杀人犯,而您却成了作家。您使我无法不对您深怀敬意。

  高尔基回答:‘那是因为天使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正像高尔基说那样,那样的生活下却没有变成贼,骗子,或杀人犯。不是作者的原因,而是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可以说,在家庭中父母既给了孩子生命,也给予孩子一生的命运。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篇2

  灰烬中的希望

  如果说有一本书震撼人心,那么一定就是美国作家弗兰基·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

  永恒的苦难

  生于纽约,却在爱尔兰的贫民窟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作者弗兰克曾在书中说道:“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家庭贫困潦倒;父亲一无所长、醉话连篇;母亲虔诚而沮丧,坐在火炉旁哀叹个不停;神父自以为是;教师恃强凌弱;还有那不休不止的湿漉空气带来的不休不止的咳嗽与肺病……”

  本是童真的年纪,本应在父母的怀抱中安然成长,本应在广阔的草地上肆意奔跑,年幼的弗兰克却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清晨与其他孩子在昏暗的.街道旁争抢煤渣,深夜被醉酒的父亲折磨而无法入睡,为填饱肚子向店铺商人乞讨……这是弗兰克灰色的童年。

  如果说有一本书记叙着最悲惨的童年,那么一定就是美国作家弗兰基·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

  永恒的快乐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个阴雨天,一到天放晴,许多地方都是弗兰克游戏的乐园。跑上几公里,去到神秘的苹果园偷苹果;跑上几公里,去看静默深沉波光粼粼的香农河;跑上几公里,用送报纸的报酬给家人带来一顿丰富的晚餐。或许是经历了太多个饥饿寒冷的日子,许多事物都可以让弗兰克快乐。可以因为一次明媚阳光而感到幸福,可以因为吃到一颗糖而感到满足。弗兰克的家庭一无所有,家人却总能在困难时期相互依偎、相互关心,共度难关。

  童年时期的弗兰克从未发现也从不认为自己的成长环境是贫民窟,他始终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感到快乐,甚至怜悯那些正遭受困苦的人们。他总是期盼未来,充满希望,就像作者在晚年曾说的:“(那时)我们在物质上极端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也正是因为弗兰克始终怀揣着激情与梦想,他在青年时期就踏上了回归美国的征途,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而拼搏。

  如果说有一本书记叙着最快乐的童年,那么一定就是美国作家弗兰基·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

  永恒的灰烬

  在希望渺茫的灰烬中诞生,在希望渺茫的灰烬中成长,在希望渺茫的灰烬中苦中作乐,用最可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苦难,用最可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快乐·。就像《迈阿密先驱报》评论道:一座关于不朽精神的纪念碑,一段震撼人心的童年故事。书中这种感伤而不失乐观积极的精神让身处泥泞的人仍可以勇敢前行。

  如果说有一本书震撼人心,那么一定就是美国作家弗兰基·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篇3

  《安琪拉的灰烬》片段选读:

  奥尼尔先生是学校四年级的老师,我们都叫他“小不点”,因为他个头很小,像个小数点。他在惟一一间带有讲台的教室里讲课,这样他可以站得比我们高一些,用他的白腊树枝威胁我们,让所有的人看着他削苹果皮。九月开学的第一天,他在黑板上写了三个打算一直留到年底的单词:欧几里得、几何学、白痴。他说要是他抓到哪个男孩动了这几个单词,那个男孩就将靠一只手度过余生。他说任何一个不懂欧几里得定理的人都是白痴:现在,跟着我说,任何一个不懂欧几里得定理的人都是白痴。当然,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白痴,因为老师们一直告诉我们,我们就是白痴。

  布兰登·奎格雷举起了手:先生,什么是定理?还有什么是欧几里得?

  我们期待着小不点向布兰登抡起棍子,就像别的老师在被提问时所做的那样。但是,他却带着微笑望着布兰登:噢,好吧,这儿有个男孩有不少的问题。你叫什么名字,孩子?

  布兰登·奎格雷,先生。

  这将是个前程远大的孩子,他的前程会怎么样,孩子们?

  远大,先生。

  确实,他将会前程远大。想认识欧几里得的好处、优雅和美妙的孩子,只能走“上进”这条路。这孩子只能走哪一条路,孩子们?

  上进,先生。

  没有欧几里得,孩子们,数学就是站不住脚的可怜虫;没有欧几里得,我们就无法远游;没有欧几里得,自行车就不会有轮子;没有欧几里得,圣约瑟就不能成为一个木匠,因为木工活儿就是几何学,几何学就是木工活儿;没有欧几里得,咱们这所学校就没法盖起来。

  推荐《安琪拉的灰烬》理由: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本讲述艰辛和苦难的书,也是一本感恩和励志的小说。小弗兰克是在母亲安琪拉的生命美德的照耀下,在不断地反抗周围环境中,一天天坚强地成长起来的。读完这本小说,我们便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再苦再难的日子里也会有欢笑。就像高尔基回答托尔斯泰,为什么自己最终没有成为一个坏人的原因,“因为天使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弗兰克·迈考特的“天使”就是他的`母亲安琪拉,安琪拉坚忍、自尊、善良、乐观和宽容的性格,是弗兰克从小到大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我想到用海伦·凯勒说过的一段话来加深对《安琪拉的灰烬》的感悟:“人们经常发现,那些生活在死亡阴影里的人,或者曾经在死亡的阴影里生活过的人,对他们所从事的每一项事业,无不感到甜蜜。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把生命看得太平淡了。”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篇4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以为讲述的会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可是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感觉却有些沉重,贫困、失业、酗酒、疾病、死亡 …… 阴霾、沉闷的调子如同爱尔兰潮湿多雨的天气,让人压抑,让人窒息,让人看到生命的底层如同一摊烂泥 —— 爱尔兰湿漉漉的街头一摊无助的烂泥,被漠然的、熟视无睹的路人或者飞驰而过的马车任意践踏。 这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弗兰基的男孩的成长过程。从他出生之日开始,他就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醉鬼。他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还有就是一群肮脏的弟弟妹妹。这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庭。那时正在战争,社会环境也十分恶劣。

  那是一个充满战乱的时期,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经受着枪林弹雨的肆虐扫荡,更是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起初,我觉得如此幸福的我们没有必要走进那个灰蒙蒙的世界,那个已经蹂躏了希望的世界,就让它成为了历史,成为回忆吧,可一切终是要明了的……

  生活中的苦难现在的我体会的并不多。所以面对书中的主人公乱成一团的生活,我竟然有点手足无措。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却有另外一种感觉。文中的妈妈安琪拉含辛茹苦,受尽屈辱,却用自己最无私的爱抚养着孩子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她也没有磨灭心中的快乐,她唱歌唱得很好听,跳起舞来身姿也很美。虽然她并不完美,她会大声斥责孩子,她抽香烟,她偶尔会讲粗话,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尽心尽责,为了家庭的生计,她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去领救济金,她是世上唯一能因小女儿的死而躺在床上面对墙壁三天不吃不喝的人;即使这样只要稍有高兴的理由,她也会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我想弗兰克的坚强意志有很大一部分是受了她的感染,她是能给这个家带来快乐的天使 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母亲就是天使,我们在她的翅膀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莫泊桑曾经说过: “ 人生最美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 ” 因为每个人都沐浴着母亲给予的爱的阳光;因为世界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因为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的,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流露的那份独特而超凡的东西,都来自母亲的`辛勤哺育和言传身教。 最难忘的当然是离开家去美国前的那个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炉边,母亲唱的那首歌, “ 母爱是一种赐福,无论你浪迹何方,趁她健在好好珍惜,不然将是思念的惆怅。 ” 弗兰克 · 迈考特轻轻地说: “ 尽管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 是的,我们感觉很富有。因为,我们都是天使的孩子。

  相对于天使母亲安琪拉,主人公的父亲似乎是无一是处,每到周五父亲便去酒吧喝光全家人的救济金或是刚领的薪水(如果父亲找到工作的话),然后醉醺醺的回家,叫醒已睡着的 “ 我 ” 及弟弟,唱爱尔兰的歌曲并答应像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为爱尔兰去死。而这时他的母亲还在为明天的面包发愁。但即使对于这样的酒鬼父亲,作者用词非常小心,绝不流露出丝毫的轻慢之意,他说自己仍然喜欢呆在父亲的膝上,听他讲爱尔兰英雄的故事,虽然父亲后来又给其他的小孩子讲了这个故事,那个故事再也不是完整地属于自己了。 这样一个沉迷于酒精的父亲,一个以不断繁衍后代为任务的母亲和一群肮脏的弟弟妹妹,组成了书中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说是“家”,还真是有点奢侈,只可说有了家的成员,却没有家的情感,有了家的形式,却没有家的温暖……金色的阳光似乎从不眷顾那些可怜的小家伙们,即使正值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也是如此,它秉持着命运的大公无私,掠夺了一个个欢乐的脸庞。

  虽然,弗兰基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惨,但是,我们也看到,那颗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磨难就象磨刀石,把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着希望,并向着希望不断努力,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因为心中缺少了梦想,才会生活地浑浑噩噩,自甘堕落。而有的人却在为自己的梦想打拼、奋斗,虽然结果可能是失败,但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享受着快乐,他们会继续努力,直到实现他们的梦想。

  在这种生活里,有着梦想,有着眺望,有着前方,有着境界,有着生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那些在苦难中的人,才能避免了彻底的堕落,才能从容不迫地走向前方

  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我读完了它,读完了弗兰基的一生,我发现我被感动着。阳光撒在书面上,摸上去暖暖的,我的心中也有种莫名的触动,也许正是书中那少年对生命的顽强挣扎使得他最终博得了生命的熠熠生辉感染了我,也许是那圣洁无私的“天使”用她那善良的心打动了我。面对这灰黑色的大海,有一叶扁舟在月光的引领下向人们证实了生命有一种绝对。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篇5

  手头已有两本书等我去读,好在这个周末我可以支配一些时间。很喜欢在家里静静的读书,何况在平安夜这样的日子里。还有什么比静静的守着一本书更有意义的呢?还有什么比在圣诞的时候去体味安琪拉的Ashes更深刻的呢?其实书还没有读完,可我已经忍不住想说点什么了。没有头绪,说哪算哪。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本很耐读的书。

  让我先从题目说起吧。题目很特别,安琪拉是天使的意思,也是文中作者母亲的名字,这样的寓意很明显。但作者为什么要用Ashes这个词呢,有人译成骨灰,路文彬则给译成灰烬。我想花甲之年的作者选定用这个纠结的词,肯定有他纠结之处。那么,翻译成什么不重要了,我就用原文Ashes吧,我体会到的含义是:往事,遗憾,忏悔,烟消云散。

  可以说,作者苦难的`童年里是没有天使的,有的只是天使的Ashes。安琪拉是文中作者母亲的名字,可作者刻意把母亲当天使描述了吗?没有。第七阶梯那里有天使吗?也没有。当一个60多岁的退休教师以这样的题目来写自传时,他能呈现给读者的只有真实,没有形象高大的主人公,苦难的童年就像安琪拉的Ashes。所以,尽管作者笔法幽默,尽管里面有笑声和歌唱,但都难以掩盖那灰暗的底色,难以驱除笼罩全书的阴霾。

  所有的移民或游荡的民族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苦中作乐。说的规范点就是与命运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敢于迁徙,敢于游荡,不惧陌生,本身就是与命运抗争,选择远方的人内心必然坚强。可是,过去和现在遭受着比作者更苦的苦难的人多的是,和作者一样成功的有几个呢?没有几个。那苦难真的就是成长的乳汁吗?不是,那只是无奈的选择。

  作者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何来?内心坚强的源泉在哪里?

  没有答案,如非要个答案不可,那答案就是命运。

  父亲不是酒鬼的那个孩子没有成功,父亲同样是酒鬼的那个孩子也没有成功,母亲健壮的有点霸道的那个孩子没有成功,母亲同样多病孱弱到有点堕落的那个孩子也没有成功,而作者迈考特却成功了,为什么?难道真是作者选择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与命运抗争,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吗?不是。仔细思考思考,也许才明白什么是命运。

  所有的回忆,都是关于命运的故事,《安琪拉的灰烬》也不例外。

  建议不幸的人去读一读,幸福的人就算了。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篇6

  《安琪拉的灰烬》描写了一个叫弗兰基的男孩的成长过程。他的成长似乎很不顺利,充满艰辛。从他出生之日开始,他就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父亲是一个无可救药的醉鬼,他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这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庭,没有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贫穷悲惨的生活中夭折了。那时正值战争时期,社会环境也十分恶劣。

  “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作者说,人们总爱吹嘘或抱怨他们早年所遭受的苦难,但那些苦难根本无法与弗兰基的苦难相提并论:家庭贫困潦倒;父亲一无所长、醉话连篇;母亲虔诚而沮丧,坐在火炉旁哀叹个不停;牧师自以为是;教师恃强凌弱……战争、失业、饥饿、疾病、死亡、局促而阴暗的居住环境、没完没了的争吵……小说的画面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灰色的。在一种沉重的压抑状态中,我读完了这部小说。回头一望,苦海茫茫,令人不寒而粟。

  那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心理复杂多变、以顽强的生命挣扎着一路向前的`少年,犹如一叶扁舟,在浑茫的苦海上漂泊着。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亮光在远方的天空向他闪耀。他的心中有着一股不屈的意志,引领他在这灰蒙蒙的人生长途中艰难地挣扎前行。就这样,他带着向往、梦想重返美国,到这里,全书结束了,但他的人生并没有结束,这里的美国,似乎不是一个国度,而是一种象征,彼岸的象征,明天的象征,可以用青春作赌注的赌场的象征。也许,他的命运将会重蹈父亲的旧辙,但,他还是意气风发地出发了。

  那颗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磨难犹如磨刀石,将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也许,在他面前的,是一块荒凉的土地,亦或者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因为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读这样一本苦涩的书,真好比是在昏昏欲睡的熏风中,突然感觉到从远方吹来了一股侵人肌肤的凄风,使人清醒。作品的悲剧性,使我们对自己的实际处境忽然有了一种必要的警觉。事实上,苦难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人类社会只要存在一天,苦难也就会存在一天。如果没有苦难的意识,我们必将在苦难到达时失去什么。人的成长,人类的成长,都离不开苦难。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篇7

  《安琪拉的灰烬》向我展示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世界,一个和饥饿做着斗争的家庭,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其中的孩子过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当我读完了整本书后,我明白了,如果你一天天的饿着肚子,那么什么才是你最需要的,而一些东西(在我们看起来那些是他们所需要的)却是多余的或者是无大用处的。

  整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以迈考特家长子弗兰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不得不说,他的童年是悲惨的,作者在书中也写道,当他回首童年的时候,他很奇怪自己竟然能够活下来(既然本书是自传体,我想这个他指代的是谁并不重要)。父亲酗酒成性,每每将家中仅有的钱拿去喝酒,喝的一文不剩;而母亲只能在每周只有几个先令的情况下带着数个孩子维持自己的生存(请注意不是维持生活)。这个家庭先后有三个孩子离去,一个女孩,一对双胞胎。长子弗兰基,他的弟弟马拉奇以及书的中后篇出现的迈克尔三人,带着还在婴儿车里的阿非,四个孩子在爱尔兰经历着悲惨的童年。书的最后,以弗兰基凑够了去美国的旅费,回到美国做为全书的结尾。

  应该说,造成这个家庭悲惨的主要原因是弗兰基的父亲。一个每次将自己的失业救济金或者是工资喝光的男人是无法为这个家庭带来生活的希望的。他们可以用这些钱去买吃的,去买任何可以让他们正常活下去所必需的东西,但是这个男人却拿这些钱去喝酒。责任心,对自己家庭的责任心,是这个男人最缺少的东西。看得出来,他爱他的爱尔兰,但是,除了偶尔为孩子们讲讲故事,他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孩子的爱,对这个家庭的爱。他种种的行为迫使着安琪拉,几个孩子的母亲,放下自己的一切去想方设法维持孩子们的生存。但是就是这样的父亲却影响着弗兰基,他总记着为他带来有趣故事的父亲,渴望父亲能够为这个家庭寄回钱。这就是孩子善良的本性吧。

  几个孩子从来是饿着肚子的,很少有吃饱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几天没吃饭,他想的是什么?不是圣主,不是信仰,也不是其他人同情的眼光,而仅仅是食物。他们可以为食物而偷窃,可以吃掉别人的午餐,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太饿了。基于这一点,最起码我不会认为这些孩子是坏孩子,他们的偷窃行为是犯罪。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应该高于其他任何的权利,任何人没有权利以任何理由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并且,仅能在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时才能对其他个体的生存权利进行侵犯。这样看来死刑是荒谬的。一个人犯下了滔天大罪,渴望这个人从世界消失的心态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出于这种心态而剥夺这个人生存的权利是毫无道理的。很可惜现在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连自己所应该拥有的权利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应该尊重他人什么权利都不知道,一个社会连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的最基本权利都不维护(当然,侵犯居多,何谈维护?),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土鳖心态来判定善恶是非,我不大清楚应该是用无知还是什么其他的词汇来形容我所身处的社会。当然返回来说,很多人都是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仰度过艰苦的生活的。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应强加给只有十几岁的,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孩子。

  我们是否应该对路边的乞丐施舍?是否应该对在地铁车厢中穿梭乞讨的人行善?我们可以看看书中,弗兰基一家的确受到过很多帮助。很多的家庭给他们提供过免费的午餐,也接受过救济票劵用来换取够数日食用的食材。可是他们的生活是否因此而改善,变得不再受饥饿困扰了?不是的。他们需要这些帮助,但是这些帮助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去挣取维持生计的钱,才是改善他们生活最根本的方法。每周都有固定的收入,即使不多,也能使他们长期的免于饥饿。那么好,如果你能供着一个乞丐一辈子,那就去给钱;否则,给他们找一份可做的事情。都不行,那么即使你给钱,你所做的.事情也没有任何意义。不要将这个套上慈善的光环,没有彻底救助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称之为慈善。当然我承认以上的考虑是脱离实际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人多的让你无法想象,多此一举的人也多的无法想象,乞丐估计也能小康。这个和慈善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而是路人的可怜和同情,以及政府的无作为。更可笑的是路边乞讨纳入城管的管辖范围,而这个范围中包括“非法的小商贩”,让我想到中国不仅仅是贫富差距大,而且对贫穷的人也从未停止过压迫。当然还可以扯一句别的,很多有钱人也跑去当乞丐去赚取路人的小费,然后再联想到让小孩抱腿要钱啊什么的,“光怪陆离”这四个字就会跳出来,告诉你中国的社会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我希望善良的阳光洒满整个世界,希望任何人都能够免于饥饿,能够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和能力。书中描写的那种带有昏暗色彩的世界不要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虽然明知道上面两句话完全是扯淡,但是还是希望着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向着好的方向前进。我也清楚,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办到的。那么,就在遇到我们第一生理反应是不可理喻的事情的时候,静下来想想对方的处境是什么,试着去理解对方,而无论之后究竟是拥护还是批判。这不是一个政客考虑问题的方式,但应该是一个经受过高等教育,自认为有独立思维的人考虑问题的方式。和谐社会的前提,或者说,和谐的前提,是理解,而我们甚至还没有理解“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相关文章:

读《窃读记》有感11-25

读《平凡的世界读》有感01-11

读《人生》有感12-29

读《匆匆》有感06-12

读《童年》有感06-13

读匆匆有感06-16

读《童年》有感03-07

读《活着》有感10-20

读《论语》有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