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3-11-28 22:50:47 秀雯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6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的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6篇)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 1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对音乐风格的详细阐述。

  本书回顾了不同风格音乐的成因、流行趋势和特点。在这个世界上,音乐风格是千变万化的。音乐从简单的民间曲调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变得更加多样化。保罗·贝克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巴洛克音乐的表现手法、古典音乐中对齐柏林飞艇风格的强调以及浪漫音乐中情感的深层表达。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音乐的发展和演变,从而感受到不同时期音乐的发展和变化,也感受到音乐对文化、政治和人文的影响。

  此外,书中不仅阐述了音乐的演变,还深入探讨了音乐的文化意义。

  例如,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不受国界和地域限制;人们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有些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给心灵带来震撼。

  最后,我认为在阅读《音乐的故事》中,除了了解音乐的历史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了音乐的价值和艺术的`精神,可以理清我们对音乐的认知和价值观。

  由此,我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如何欣赏音乐,也认识到了音乐的艺术意义,明确了作为音乐爱好者应该关注哪些价值观。

  综上所述,保罗·贝克的《音乐的故事》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掌握的音乐史专着。通过深入探讨音乐的演变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价值和内涵。它可以促进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的转变,真正达到通过音乐刺激身心的效果。是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从业者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 2

  最近我读了丰子恺的《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受益匪浅。

  书中主要讲述了丰子恺小时候关于音乐故事和美术故事的事情。其中有几篇很好看,让我给你们说一说吧:音乐故事中的《独揽梅花扫腊雪》我很感兴趣。故事中以:独、揽、梅、花、扫、腊、雪,代替音符1、2、3、4、5、6、7,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又特别像诗句,太有意思了。

  我对美术故事就更感兴趣了,谁让咱的特长是画画了呢?美术故事中的《初步》讲的是分子恺的表弟镇东学走路,他学走路的样子很像画家米勒的名画《初步》,于是丰子恺就照了一张像,洗出来还真挺像,这一洗,倒惹的他们美术老师的儿子一个劲要看。

  一个故事《洋蜡烛油》也很有意思,讲的`是:丰子恺和她姐姐准备点蜡烛看书,他却无意中发现用蜡泪可以印出图案。于是他们把蜡泪按在洋娃娃的脸上,在把黏土往里面一塞,最后取出来,就可以印出来一个图案了。

  以前我只知道有国画,可我却不知道国画又分为工笔、写意和速写。这本书我对音乐和美术知识了解了更多。这本书让我更加的喜欢艺术的殿堂了。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 3

  最近,爸爸给我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丰子恺写的《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当初我并不感兴趣,我把其他书读完,才拿起了丰子恺的这本书。

  我翻开书,第一个故事题目便吸引了我,就是《独揽梅花扫腊雪》。书中作者的弟弟如金活泼,幽默,善良,他的爸爸收养了可怜孤独的王老公公,并声称“养死他”,意思是“养到他死”。当时小男孩听了很可怕,就像是“打死他”,“杀死他”之类的行为,但仔细一想,是好意,他也就安心了。可见,作者一家都是和蔼可亲,非常善良的。

  读完这个故事,发现文字的题目原来是“do,re,mi,fa,so,la,si",是一种有趣的'记音阶的办法。小男孩如金,把自己的一家人看成一个个音符,我觉得如金这种办法非常有创意,奏出一家人和谐的乐章,给家里平淡的生活添加了乐趣。

  如金的姐姐逢春对美术非常着迷,从她学习美术的经历中,我看到许多有趣的美术知识。逢春聪明好学,一有不懂得,就跑去问爸爸或老师。我十分佩服她如此刻苦学习美术的态度。

  看了这本书,我长了许多知识,我受益匪浅,对音乐和美术的热爱与日俱增。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 4

  这个周末,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肖邦的音乐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肖邦的生平和他创作的主要音乐作品以及作品的音乐风格。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华沙。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8岁时就在一场音乐会上展露才华,被誉为音乐神童。 肖邦的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他的钢琴乐曲也最富有生命力、想象力,充分表现了钢琴演奏时的特色。我们现在时常听到的有《小狗圆舞曲》、《雨滴》等。《小狗圆舞曲》是肖邦作品里最活泼轻快的一首,我也曾经弹过这首曲子。 由于肖邦患有严重的肺病,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在他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前,他竭尽全力地完成了著名的钢琴协奏曲《葬礼》。39岁时,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现在我正在弹奏肖邦的'《圆舞曲》和《玛祖卡》,了解肖邦的生平和他的音乐风格,会对我的钢琴练习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肖邦乐曲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情感非常丰富。他把内心深处的呼唤表现在创作上,把复杂的情感全部揉合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旋律中带着浓厚的感伤和哀愁的音乐风格。

  《小夜曲》就是他这一音乐风格最好的代表作品。 以后我再练习弹奏肖邦的音乐时,就要认真体会他的音乐风格,让我指尖的音乐变得有感情、有色彩,弹出优美的旋律。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 5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几本新书,有一本是丰子恺写的《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我当初只是随意翻了翻,就放下了,看起了别的书。两天后,我把其他的书读完,就拿起了丰子恺的这本书。

  刚翻开第一篇,那个题目就吸引了我,题目是《独览梅花扫腊雪》。作者的弟弟如金活泼幽默。他们的爸爸收留了孤独的老人王老公公,并声明“养死他”(作者的家乡话,即:养他直到老死)。当小男孩听到时觉得可怕,好像是“打死他”,“杀死他”的行为,到后来明白了是好意才安心。读完这篇文章后,才发现题目原来也是“do,re,mi,fa,so,la,si”,是一种记忆音阶的有趣方式。小男孩如金,把自己的一家人看成一个个音符,我感觉如金这种做法很有创意。家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犹如音乐中的转调,演奏出一家人和谐的乐章。我想我有机会也要学学如金,给家里平常的生活增添乐趣。

  如金的姐姐逢春更喜欢美术,从她学习美术的一些经历中我读到了许多有趣的.美术知识。逢春一有不会的美术知识就去问爸爸或老师,我敬佩她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因此,她也积累了好多知识。

  这本书将枯燥的艺术基本常识融化在平易的小故事中,讲述风趣,情味悠然。我当初真是小瞧了这本书。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 6

  丰子恺先生是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最早了解丰子恺,是从他的漫画开始的。《瞻瞻的脚踏车》等幽默风趣的漫画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暑假,我读了《少年音乐与美术故事》这本书,丰子恺先生在书中记述了自己小时候学习音乐与美术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

  寒假里,爸爸的朋友陆先生到家里做客。陆先生带来了两把口琴和自己的著作《口琴演奏法》,教丰子恺吹口琴。陆先生认为,学习吹口琴首先要学习如何使用,而且要懂理法,还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丰子恺和姐姐认真练习,很快就掌握了技巧,也能吹奏出美妙的曲子了。

  一个日长人静的`下午,丰子恺被巷中的美音吸引住了。他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卖笛子的老人在吹笛子,声音婉转悠扬,非常好听。一根普通的竹管,吹出的音竟然那样地动人,真是出乎意外。好奇的丰子恺抵挡不住内心的诱惑,于是买了一支笛子。看门的王伯伯竟也能用竹笛吹奏出上腔调的曲子。正在丰子恺感到诧异的时候,爸爸给他讲述了魔笛的故事。音乐的感召力竟是这样伟大!

  儿童节的前夜,丰子恺和弟弟做“山芋版画”。起初,弟弟只是不经意之间的一个动作,激发了丰子恺用山芋做版画的灵感。后来,他俩和华明一起,把山芋用小刀刻上花纹和文字,蘸上颜料,再拓印到纸上,就成了山芋版画。于是他们就以“山芋版画”作为儿童节的礼物。可见灵感对于绘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特别是在《芒种的歌》这篇短文里,丰子恺记述了爸爸对他的教导:“音乐并不完全是享乐的东西,并非时时伴着兴味的,在未学成以前的练习时期,比练习英文数学更加艰苦,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忍耐。人生的事,苦乐必定相伴,而且成比例。吃苦越多,享乐越大;反之,不吃苦就不得享乐。”以我学习钢琴的经历来看,这段话尤其意味深长。学习任何一门功课或艺术,都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钢琴练习更多的是枯燥、单调、乏味。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音乐名人的励志故事03-14

音乐故事电台广播稿11-02

画家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05-29

关于音乐的励志故事(通用12则)10-21

和音乐有关的成语故事01-11

周杰伦:从音乐天才成为明星的励志故事09-29

名人故事读后感08-28

《名人故事》读后感09-27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