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3-12-18 10:48:06 芊喜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精选2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活着》读后感(精选25篇)

  《活着》读后感 1

  我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读完后就让我联想到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所讲的苦难。

  其实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然而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我始终难以忘怀,那个小村庄,那家人,那头牛。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他叫福贵。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妻子因患上软骨病失去了生命。福贵没有退缩,他试着学做农活,承担起养家的`责任,而每次生活刚刚有了起色时,亲人却一一故去,儿子、女儿、女婿、甚至是外孙。最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可悲,但又无奈。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福贵”,他们在经历磨难后依旧心存希望。但也不乏有很多年轻人,一点小挫折就寻死觅活。高三学生不堪压力跳楼自杀、花季女孩烧炭自杀等事件层出不穷……他们轻生时的决绝完全超出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活着》读后感 2

  《活着》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福贵的故事。文章叙述了福贵从富家少爷因为赌博而输光家产变成穷人,有外出谋生遇到春生等人,后回家的故事。

  故事结尾只剩下富贵和他的老牛,他们仍会继续活下去。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事,对许多事情已经看淡了。文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春生开车撞死了富贵的`儿子,家珍不愿见他,后春生被组织调查,家珍知道春生过的也不好,在春生离开富贵家时,家珍对他说:“一定要活着,活着。”

  人生固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我们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总是一帆风顺,那这样的人生必然是无味的,人也会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难中,才会使人不断磨砺,不断进步。

  文中的龙二因为赢了富贵的家产而富裕,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因为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而被枪毙。富贵知道龙二被杀后,心中害怕极了,幸好把家产输给了龙二,不然被枪毙的可就是自己了。

  有时,失去一些东西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富贵正是因为失去了家产,才捡回一条命。失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我们不必因为失去了什么东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为了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洋洋得意,得与失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样我们才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着。

  活着,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活着,就应该不为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着,就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着,就要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脚踏实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活着》读后感 3

  《活着》这本书是我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的一本书,那时的我曾经梦想过做一名作家。

  作者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散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我自己创作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受,写作时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这本书刚刚开始看的时候非常吸引我,我发现它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辞藻不华丽,语言很接地气,比喻也恰到好处,行文舒服,不得不让人赞叹。再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最后落得只有富贵活着,缓缓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两个字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成年后步入社会,我们需要逐步锻炼自己的耐受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一点一滴化解压力,因为所有吃过的苦,终会化成生活馈赠的惊喜,让你在来日岁月里,成为底气十足的自己。

  这本书教给我很多,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讲出人生的真谛。

  《活着》读后感 4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与苦难造就了活着。

  看书过程中对作者文笔无比佩服,用第一人称讲述他在田间遇到的这个叫福贵的老人的一生。却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给我们一点点美好,一点点希望,却更把我们推向更大的深渊。

  第一次大哭是有庆突如其来的死亡,那个早上还迷迷瞪瞪就跑去给羊割草,中午放学又光脚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饭回学校的.有庆就这样,被抽血死去。怎么能让人接受呢?等看到凤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却又因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却又因吃豆子而死。骗我的,生活还是这样狗屎。

  我无法再像一开始那样批判福贵,将他不幸的开始归结于自作自受。鲁迅先生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个世界上也从未有过“感同身受”这回事。没有经历过,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苍白而无力。

  如果有人问我如果你是福贵,你能挺过这么多苦难,继续活着吗?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贵,可能也是这样活着。

  我以前也总觉得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意义。有一段时间心理上出现了很强的抑郁情绪,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却感觉自己在泥潭里。在深渊,在低谷,甚至对生活失望,对人际交往无感,其实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我的经历跟福贵相比不值一提。

  现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义地活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活着》读后感 5

  合上这本书,悲伤已经充斥了我的心灵,让我在泪水中回忆整本书的内容。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顽劣不羁,嗜赌成性,他并不顾家人的劝阻,最终输掉了全部家产,随之而来的是父亲去世,母亲病重。生活的残酷与窘迫让他彻底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惊醒过来,却又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他有幸在战场上苟全了性命,得以回家和妻儿团聚,然而不堪的境遇却让苦难继续上演,亲人们的相继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的伤疤。最终在暮年之时,只能与一头老牛相守,在一抹夕阳中歌咏人生牧歌。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正是对福贵一生的最佳诠释,听起来是多么的凄凉与不堪。世间的温暖多情,冷漠与困苦让他留恋忘怀,同时也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泪的内涵和亲情的可贵。我的泪水里,有感动,有愤恨,有同情,但更多的是触动我心灵的人生真谛。“活着”,一个如此简单的字眼,无需过多的`解释,只要好好的活着,便是最幸福的事。

  我觉得福贵是苦难中的幸存者,他心怀勇气与希望两盏明灯,指引着他坚定不屈地走下去。无论是有庆输血时苍白的面孔,还是凤霞被迫送走时簌簌的泪水,一切的不幸都已被放下,从而埋藏在心灵的最深处。福贵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即便坎坷难行,也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最终无悔而去,才算得上是无愧生命。”这就是整本书最本真的道理。

  岁月不可以重来,生活也不可以再作安排,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地活着。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活着》读后感 6

  《活着》这本书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心看完的一本书,对于我这种一看书就打瞌睡的人来说是多么可贵的宝物。

  这本书是看着看着就走入了书中,走进了那个年代那个画面。不得不佩服余华先生的写作手法,用着最朴实的话语叙述完这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有时翻开书,想一下子看完,又不想这么囫囵吞枣的看完。刚看完的时候,我心想再也不要翻开它了,太伤感了,都看哭了自己。可是几天过后,又拿出来了,想着下次再回味一遍。所以,这本书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书。

  书中以一个老人的角度叙述自己的一生,看似平淡却又波涛汹涌,在已经经历过风雨的福贵眼里那些都过去了,所以它平淡,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揪住人心,想要冲进故事里去做点什么。

  整本书我的泪点在福贵儿子去世的`时候,看到前面我真的不敢相信,因为那些文字叙述得太普通了,我一直加速往后看,看到福贵的痛苦后,才哗啦啦的眼泪直流,带着眼泪进入了梦境,合上了书。

  再次翻开,就是我看完了整本书了,故事中一个接一个的去世,我没有再掉一滴眼泪,不是因为叙述得不好,而是我已经麻木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死亡。

  我除了对于佩服这本书的作者以外,好像还没有太明白整个故事更深的意义,对于生死这件事,是福还是祸呢?故事里的人活着那么痛苦,可能死亡是解脱,而活着总给别人感觉是好的,活着就好,真的好吗?

  看到福贵年迈的时候,又觉得活着确实好。

  希望下次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活着》读后感 7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经历了人一生中的大喜与大悲。他死了爹娘,也丧了儿女。说他可怜,也是,也不是。至少,他,还活着。

  他曾经年少轻狂,赌博输光了家产,从远近闻名的徐大地主变成了贫农。而取代他的龙二,在解放初期时就被枪毙了。他这算是捡了一条命吗?

  又曾经,他被抓去当兵,在军营中度过了好几度春秋。多少人的生命在可怕的`战争中失去,而福贵还是幸免于难,挺到了战争结束。这又算是捡了一条命吗?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金钱?为了名利?不!只是为了活着!如果人死了,那还讲什么金钱,什么名利啊!你来了,并没有带来什么,那你走了,也不能带去什么。你是清清白白来的,就得清清白白地走。任何人都是一样。所以,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虽福贵失去了一双儿女,还没有了温柔贤惠的妻子家珍,但他还是得活着。从人性的角度上看,他确实很可怜。但是生活总是这么艰辛、残酷和神秘莫测。活着的确很难,他饱受着岁月的风吹雨打,但,他还活着!

  在生活中,福贵他几乎一无所有。在别人眼中看来,他也只是一个疯疯癫癫的糟老头子。可是他至少还有一样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的无价之宝,那就是——生命!

  《活着》读后感 8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终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终,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

  《活着》读后感 9

  我总认为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明白,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明白什么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下去,可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刚开始我骂过福贵,因为他实在是太败家啦,可是看到后面我又开始敬佩他,他是那么坚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明白上一代人为了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当想想这更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当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的观念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当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 10

  早上泡在图书馆看完了余华的《活着》。我不明白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

  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午时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今日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明白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那里就仅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明白仅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呵,多么趣味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终,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那里流着谁的眼泪呢?

  原先,《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活着》读后感 11

  《生之欣喜》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的《活着》告诉我的。看过了诸多经典著作,《活着》是唯一一本我读完之后又觉得意犹未尽,然后迅速展卷从头到尾重读的一篇。是作者余华的经历吸引我?是离我近一个世纪的生活片段吸引我?还是主人公大起大落却依然安若泰之的神情打动了我?也许皆而有之。我要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在福贵深深的皱纹里细细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余华的作品很多,《活着》用第一人称的我,代入了老福贵的一生,无疑更加让读者身临其境。作者因为偶然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进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的离散,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作者被这首歌打动,也决定要描写这样的人物,所以,才有了这部《活着》。也是因为作者出生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的童年,正是我们的祖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过去的几十年,历经封建统治的余孽,政权的交替;而即将到来的几十年,将迎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科技发展的高光时刻。作者的成长,也一定经历了时代的碰撞,思想的跳跃,以及,沉淀下来的深思。

  老福贵的一生,也是中国的一部近代史。福贵年轻时是个地主家的富少爷,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家产,一直过着吃喝嫖赌,随性猖狂的日子。直到某天把家产败光,福贵才发现原来自己吃的每一粒米,都需要自己从春到秋种出来;穿的每一寸布,都需要一丝一缕织出来。福贵从此变成了他以前最无视的农人。而他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其实能安安静静做一个农人,是多么幸福的事。他的悲剧从此展开,老父被活活气死,妻子被迫离开,而当他慢慢接受辛苦的生活时,却意外被抓了壮丁。老母亲还在等着他买药回家,福贵却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思考着,活下去,还是死去。

  战场没有留下福贵,他最终千辛万苦的回到了家乡,却发现老母亲没有等到他,亲爱的懂事的大女儿已经变成了一个哑巴。这之后的几十年,福贵的亲人们一个个意外离世,每一次离开,都是在福贵的心上狠狠的割上一刀。到最后,老年的福贵身边只有一条老牛陪伴。福贵在耕田的时候,大声的喊着亲人们的名字,好像她们从未离开一样。多年离散,在福贵的记忆里,他永远记得妻子穿着的水红旗袍,记得凤霞的笑容,记得苦根的小镰刀,记得亲人们最好的最美的样子。那些时刻,多美啊。福贵总是以为自己要死过好多好多次了,可是他还是活着,带着他的亲人们一起活着。他一个一个喊过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

  在命运的捉弄中,老福贵一次又一次扛下了不幸,他豁达、安详,慢慢的走他的人生之路。活着,多好啊。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连弱小如蜉蝣者都要感叹人生苦短,生而为人,生之欣喜,活着,只为活着。

  《活着》读后感 12

  昨天于学校图书馆借来这本并不怎么厚的小说,便从中文版自序、韩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麦田新版自序、到小说的正文、再到外文版评论摘要一字不漏得看完了。

  中文版自序中第一句话“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作为读者的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客观地正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这也是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所一直思考的事情,22的我,经历的事情还是太少,但是,大学四年的生活,却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向这个方向靠近了。“人生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真实的事情就如同说一句真话一样,让人感到不怎么舒服,但是我们还是要面对不是吗,总是活在自己幻想的那个美好的世界里,不知道心理承受能力会不会很强大呢。“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这也是作者在这本小说中所贯彻的一种精神。“写作过程中让我明白,人是为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所以,我们作为这个身体的主人,是不是也没有任何权利去剥夺它想活着的意愿。

  日文版自序中“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要好好用心生活,好好用心感受、好好用心体验这生活的酸甜苦辣,因为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其实,也无人有权说他不幸,即使是在他生后,因为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这也是作者所明白的一个道理:不要再去议论别人的人生,当然也是现在的我最应该学会的,不仅仅是别人的人生,应该是别人所有的私事!

  英文版自序中,美国民歌《老黑奴》,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富贵的在整个故事中经历和心态。

  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的'富贵,先是体验了富裕人家的生活,然后赌博失去家产,沦落为一无所有的租户,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也是他随后一系列经历的铺垫。随后,父亲去世,他便开始走向了积极的人生道路。被国民党抓去当兵期间,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但是两年之久的离家,母亲在怀着:富贵不会去赌博的对他的信任中去世,女儿发烧成聋哑人。随后开始了看似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在儿子有庆小学五年级那年,因为医生为了讨好县长而不顾孩子的性命而献血过多去世,富贵的选择是对生病的妻子家珍隐瞒,并一个人把孩子埋葬在爷爷奶奶的坟墓旁边。后来,女儿凤霞找到了一个对待他们如同自己儿子一样的女婿二喜,还怀了个儿子,本以为这就开始了他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了,但是,好景不长,女儿生产后大出血去世,随后,妻子也走了。原本的四口之家就剩下富贵自己了,凡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呢?感觉自己应该都没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了吧?可是,富贵的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啊,外孙苦根四岁那年,二喜出意外身亡,为了照顾外孙,富贵还得继续活下去,起码得把孩子抚养成人不是吗?但是,苦命的苦根,在自己七岁那年因吃太多豆子也走了。那个昔日的几口之家,最后就只剩下富贵一个人了,为了不感到孤独,他给自己买了一头牛,叫富贵。

  面对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纷纷离世,富贵没有要死要活的,他所做的就是埋葬,然后继续照顾并和剩下的人继续生活。这也映照了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不管经历了什么苦难,我们依然要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现如今这个社会,大家都觉得压力很大,所以各种选择不再生活的新闻也纷纷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出来,而我所要学会做的,就是淡然处之,因为我们常人经历的,很多人已经经历过,或者和我们一样正在经历,或者后来者以后还会经历。这样想想,感觉自己就更加有勇气,有信心继续自己的小生活了。

  《活着》读后感 13

  这是我继《活着》之后读的其次部余华的作品,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哀思人生。始终都很敬佩余华的文风,朴实无华,真实的反映了当时那个时期的人们生活状况。我个人也偏爱朴实的文笔,更何况,余华用最朴实的文字提醒了最残酷的社会现象,它的文字就像一把锋锐的刀,直击要害,每个字仿佛都给予了力气,每个故事都给予了灵魂。这并不奇妙,因为一切都是对真实的写照。

  每次读到许三观卖血的情景,我都哀思到惊慌,他就像一个英雄,他并没有什么神勇的本事,有的只是一身热血,为了生活,不,是为了生存,生存榨干了他的血液。我不想去批判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只是想多一点反思,和过去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虽然当下生存也很不易,但也没有到卖血的地步,许三观无疑是那个时代众多中国人民之一。其实有时候我们只是还没有被逼到悬崖,否则你恒久也不知道你的身体还会激发出多少潜能。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坚持着,没有谁简单。我们可以埋怨生活为什么不对我们好一点,但绝不放弃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探究,对志向的追求。虽然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虽然我没有缔造世界的实力,但既然来了,还是用温顺的眼神去看一切好的,不好的。用自己薄弱的力气,向前,向前推动。当每次都面临悬崖时,都会想到我不是一个人,还有爱我的人在期盼着我,比方我们的.父母,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等我们任性。所以我只盼望成长的脚步能赶上他们老去的速度

  因为没有什么比子欲养而亲不待更缺憾了,我不想终其一生想到这件事情都是在叹息。我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有的只是盼望父母安康;我没有鸿鹄之志,有的只是像许三观一样对生存的执着,哪怕榨干最终一滴血。眼睛流淌的不是泪,而是欣慰,我虽不是英雄,但却有英雄一样无所畏惧的品德!

  《活着》读后感 14

  当阅读了本名著后,我们会对或者事物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活着》的作者余华质朴的语给我们讲述了个刻着时代烙印的故事。他创造了福贵——这个半辈去赎年轻时犯下的罪的,这个真正明活着意义的。

  苦难会帮助我们成长,就算受到再多打击也要记着要活着。它给我们的打了针强剂,让我们变得更坚强去对活。

  他个然的开头将我们引故事中,“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啊。”看起来不着头绪的句话却包含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福贵年轻时是个只懂得享乐的户家的少爷。他祖辈曾有丰厚的基业,但他亲败了半家业,他的`滥赌彻底让他破产,从个少爷变为个穷的理落差常,但正是这让他第次真正地思考活着的意义。这付出的代价是全部的家产和亲的命。

  家珍,福贵的妻,陪伴了他半的。但福贵只是在最初对她有过男之情,陪伴他们过那么多岁的是亲情。这个单纯、隐忍的直像是为了福贵活着。在丈夫最后次滥赌时,她去赌场给丈夫下跪,在亲要求她回去后,为了家庭她回来。我没有经历过动荡的社会,但我也能够了解是怎样的情感让这个伟的直撑下去。

  到了这,像是切有了好转,有庆(福贵和家珍的)赛跑拿了第,凤霞(福贵和家珍的)也嫁给了个勤劳且对她好的男,但作者给了我们记重击,有庆死了!为什么?为了给县长出的妻输。医不计后果地抽了这个孩的,只留下了他发青的冰冷的体。家珍差点因为这个打击离开,她坚持下来了。直到凤霞因为孩出死去后,这个坚强的才真正倒下。

  在这,我们还抱着线希望,只要有孩就还有希望和未来。喜(凤霞丈夫)也莫名其妙地死去了,只留下苦根(喜和凤霞的)与福贵在起。这时的苦根就像忽然长了样,帮忙活,他中直存着那个鸡变鹅、鹅变、变的愿望,但在这个愿望实现前,苦根也死了。最终留下福贵和头。

  章从福贵的映射了当时荒诞的社会,的性命就好像草芥,很轻易就可以连根拔起,但活着的意义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我们没有经历过民公社时期的,也从没对那段活有什么具体的了解。它简短地出现在中学课本上,带过,却从来不出现在考卷上。命,年荒唐,也法让理解。有辈的说,能经历那些还活着的就是英雄。是荒唐的社会赋予了他们活着的意义,也是那社会剥夺了他们的命。作者平淡的描述抒发着中的愤慨,让幅墨画中暗藏激流。他是抱着怎样的理写下这篇扣弦的故事的?

  作者于1960年,正处于民公社时期,他能理解那盲“煮钢铁”和伪/社会主义现象,他通过对那时活的描写也写出了对那个时代的厌恶。他以冷酷的笔调写出了淋淋的现实。既不像辈那样对社会表现敬爱,也不像不谙世事的年轻那样肤浅,是时代造就了他的真实。

  《活着》读后感 15

  有点后悔去读这本书,因为太苦!

  我习惯在洗澡的时候放空自己,进行一些矫情的思考,在洗澡的时候,联想到福贵的一生,觉得“苦尽甘来”这个词真的非常可笑,“苦”何时才算尽呢?福贵先后失去了优渥的生活环境、疼爱自己的父母、同甘共苦的战友、可爱善良的儿子女儿、相依为命的妻子、老实孝顺的女婿、年龄尚幼的孙子,够苦了吧?每次都是生活刚有起色,更大的悲剧就会发生在他身上,命运不会像天平一样想办法把“甘”给他找补回来的,只会像一个奸商给他的秤砣下面再吸块铁,狠狠的'欺负你!最终陪伴福贵的,是一头面临屠宰才被他堪堪救下的老牛,而他的故事,也只能和来村匆匆路过的一位旅客听。“甘”呢?跑哪去了!

  活着,我一开始以为想表达的是一种穿过所有悲剧仍能乐观生活的勇气,然而最终感受到的,不过是命运不公,时代环境所造就的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最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不是勇气,而是对生活的麻木罢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原来总被人说阳光自信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悲观又敏感的成年人,也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改变和成绩,重新变得积极正能量吧!暂时先靠着这些矫情的文字和伤痛文学抒发抒发心情。

  苦哇!要赶紧去喝瓶可乐解解苦了。哦,忘了今天刚跟小何吹牛说要戒糖,更苦了。

  《活着》读后感 16

  在还未看内容时我曾做过这样的猜想:小说既然取名为活着,那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万难后仍然坚强的活着。带着这猜疑我细细品读余华的《活着》,读完之后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望,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 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读后感 17

  福贵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却没有让自己意志消沉下去,面对着埋葬六位至亲这样的苦难,他仍在活着,坚强地活着,这就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而且活的比以前更加的洒脱,始终对生活充满宽容和坚忍。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活的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路上各种困苦伴随左右。小时候常为了学习而烦恼,只为父母眼中的期许和骄傲,成为邻居家的孩子。长大了,毕业了,自由了,以为可以挣脱父母的管束,不曾想又要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而奔波、忙碌。再往后上有老下有小,各种事情更是让人疲惫不堪。面对困难,我们不应该选择逃避和退缩,而是要如福贵般勇敢地去面对,学会用乐观与积极的心态,努力的让自己活得更好。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面临各种困难与局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进入了平稳期。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更上一个台阶,需要全员上下齐心努力,从内部挖掘潜力。节约成本,从小处着手,一张纸,一度电,一米线,积少成多,而不是盲目节约,要有规划的实施节约;建设行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包括部门,车间,班组和个人之间。如果没有好的沟通技巧,不仅是增加了成本,有时也会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是有效的`沟通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提高创新力,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等,紧跟时代步伐。市场无情,竞争残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主动,赢得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们要直面生活,向阳而生,努力活着。希望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爱惜自己,活得丰富又精彩。

  《活着》读后感 18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经历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他死了父母,失去了孩子。说他可怜,也不是。至少,他还活着。

  他曾经年轻轻狂,赌博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从著名的徐大地主变成了贫穷的'农民。而取代他的龙二在解放初期就被枪毙了。他有生命吗?

  有一次,他被抓当兵,在军营里度过了几个春秋时期。有多少人在可怕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而傅贵幸免于难,直到战争结束。这又是一条命吗?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了钱?为了名利?不!只是为了活着!如果一个人死了,他会谈论什么钱,什么名利!你来了,什么都没带,那你走了,什么都带不了。如果你是无辜的,你必须无辜地去。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虽然福贵失去了一对孩子,没有温柔贤惠的妻子,但他还是要活着。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真的很穷。但生活总是那么艰难、残酷和神秘。活着真的很难。他饱受岁月的风雨,但他还活着!

  在生活中,他几乎一无所有。在别人眼里,他只是一个疯狂的坏老头。但他至少有一个无价的宝藏,那就是生命!

  《活着》读后感 19

  说下最近在看的书《活着》。写法很棒,其实总共也没有多少字。但竟然就这样一篇小说。做成一个电影,改编成了电视剧。然后影响力也是特别的广。

  原因可能就在于书名——活着吧。可能现代人感受不到当时的那种状况。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一个概念。你没经历过,你一定是体会不到那种感受的。

  但是,就算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生活对于富贵的残忍。从最开始的一个富家子弟到忽然破产,然后身边的亲人,不断的经历磨难,一个一个的都离开他了。到最后甚至她的外孙也走了。

  只有他自己。然后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在好好的活着。为了解闷,或者说为了完成田地的工作。他买了一头老牛,而且是一头马上就要被杀的老牛。

  能看出来他依然是一个这样有善意,而且乐观的一个老人。在这个小说中,我们其实能学到的,可能说他在找一种活着的意义。

  但其实,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你不是为了你的家人活着,不是为了你的孩子,也不是为了你的配偶。你单纯就是为活着而活着。

  人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也可以说是个奇迹。一个生命在地球上能生存下来,其实也挺奇妙的。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生活中的`压力,勾心斗角,竞争都不是事儿。

  就做好自己就行了嘛,努力工作,和家人,朋友,亲戚,好好相处,就已经足够了。没必要整天被压力,不要沉迷在无尽的享受享乐。和这个看不见尽头的这个互联网信息里面。

  出去走走,多认识一些人。找到这个更多的可能性,就像白岩松说的,30岁之前不断的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去尝试。甚至把这30给忽略你随时都会都应该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到这个世界美好的存在。

  或许就在你身旁,比如说你每天下班的时候在路上你会看到的风景!

  《活着》读后感 20

  人为什么而活着?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是余华在书中的自序。

  《活着》这本书太过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鲜活,最终变得死寂的生命,深深地映在我的心上。作者用平静的近乎残酷的笔触诠释了主人公富贵的一生,书中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的语言和词汇,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全书令人感到深沉,令人对生命产生深深的感悟。从初始的淡然到后面的凝重,翻动书籍的手指越发迟疑,期待着一个转折,让主人公富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样的残酷和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走到最后。

  富贵,又富有贵,多好的名字啊。是他父母对他的期望,但他穷困潦倒,厄运相随。他赌博成瘾,地和房契都抵给了龙二,一无所有,但是富贵的妻子却不计前嫌,他们有两个子女,一个叫凤霞,一个叫有庆,凤霞只做了4年的.小姐,因为发烧,成了聋哑人,因为想让有庆上学,她被送走,却没有一句怨言。欢喜的是,她嫁人生育了一个儿子,名叫苦根。不幸的是,她突然大出血死在了医院……苦根的爸爸活活被钢筋板夹得血肉模糊,苦根也因为一次发烧吃多了包子,撑死了。

  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庆死的那一章。有庆天真可爱,从小就懂得干农活,帮父母分忧。也就是有庆的善良,他抢着要给市长夫人献血,但护士的漠然态度,为了讨好高层,几乎抽干了有庆所有的血。看到这一段,我的眼泪不禁掉了下来,是对有庆的心疼,也是对护士的行为感到愤怒。就是护士的漠然,八、九岁的有庆就这么离开了这个世界。富贵为了不让家珍伤心,偷偷地将有庆埋了。但家珍终究还是知道了,但她却没有拆穿富贵。终于有一天,太想念孩子了,便对富贵说:“带我去埋他的地方看看吧。”这几件事无疑是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残忍世界。他亲手埋葬了六位至亲的家人,我不能想象富贵的承受能力有多么了不起。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女儿乃至更多的人相继离富贵远去。余华用他的笔杆直戳人性的弱点。富贵为什么不去自杀?我们有时候会想,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悲剧,看着自己身边的人相继地离自己而去。他不应该绝望吗?他不应该对生活失去自信了吗?他不应该很孤独吗?我想,富贵是绝望、孤独和寂寞的,但是,余华偏偏让富贵活着,这活着就是一种折磨。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唯一能描述富贵的形容。

  读了《活着》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什么叫做苦难、坚强,什么叫做平凡而不平凡。有一句话说:我连活着都不怕,我还怕死吗?活着才是最美好的希望。

  《活着》读后感 21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余华先生《活着》,书买了很久,一直没有看,听说老谋子导演了这部电影,口碑很好。最近看完了书,故事太悲惨,看过的人皆不愿再碰第二次。

  有人问余华先生“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余华先生回答:"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富贵虽然历经苦难,但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富贵的讲述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文末段“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暗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段文字再结合富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每次感觉生活会有希望时,灾难就会来临,每次苦难发生总是牵动人的心灵。然而家人都一个个先他而去,富贵仍然坚强的活着,就像余华先生听过的老黑奴的故事,经历磨难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生活给了富贵许多的灾难,但他没有怨恨,却感到“踏实”、满足,他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我很揪心。

  生命的可贵之处可能也是如此,仿佛懂了活着的意义,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或喜或忧,也许富贵的活着是家珍、二喜、有庆、凤霞、苦根生命的.一直延续......

  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时间看到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有些书要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才能读懂,才能产生共鸣,这本《活着》就是如此。豆瓣上对这本书是这样的评价:

  这样的一本书,

  年轻女子看见生命的悲凉。

  年轻男子看见生命的无常。

  体会过了熹微和光明。

  老人家只是微笑,

  说很好

  余华先生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我想,他说的是对的,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所能感受的也只是活着的这个过程。也许你正经历着或者已经经历了苦难,也许你对活着产生了质疑甚至想到了放弃,那么请你打消这个不良的念头,好好地活下去。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谁都没有权利去践踏它。人生固然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但想想你有过幸福和快乐,换一种眼光,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不幸,相信一切苦难都会过去,那么你就能坚强地活下去。

  阳光依旧明媚,生活依然美好,所以,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 22

  这是一个充满叹息的人生。

  主人公福贵,因为好赌,输光家产。父亲从粪缸上失足摔死,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生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解放后回到家改邪归正,却发现母亲病死。妻子家珍操持家事过度劳累而死,女儿凤霞乖巧懂事,可惜是个聋哑人,儿子有庆则聪明伶俐。可悲的是,有庆为了救人血被抽干离开人世,凤霞生长根时大出血不幸逝世,偏头女婿二喜搬东西时被砸死。而唯一的亲人——孙子长根吃豆子时被撑死了。

  直到小说末尾,作者余华带我重回文章开头,剩下福贵这个老人和他的老牛在生命最后的黄昏中漫步。

  看完整个故事,我有点惊讶,在这部小说中,人的生命竟然如此脆弱。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后,福贵渐渐收起眼泪,只是平静地将这些至亲至爱埋进墓地。每离开一个人,他都会对生命加深一次理解,就算愤恨命运不公,就算后悔自己无能,也无法改变什么。

  余华的构想,以一个过于悲惨的人生来解释生命和活着的意义。文字一点一点渗入心灵至深处,把老人最后的情感描绘得似笑非笑,让读者欲哭无泪,不知是无奈,还是讽刺。

  小说的结尾和开头首尾呼应,在和牛的相处中,他并没有表现出伤心,而是微笑着静静地让牛听他心底平淡而歇斯底里的呐喊。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悲惨的人生的确有,在马路上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为了活着,放下尊严;在暗巷里躲躲藏藏的小偷,他们为了活着,违背良知;在黑夜中辗转难眠的杀人犯,他们为了活着,双手染血……他们本无罪,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那些上流社会的商人老板,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平民百姓,在生命本质上同他们一样,同样在承受着生命当中的幸或不幸,高贵或平庸,惊喜或挫折。

  小说中的背景,是战争时期,男人要被强行拉去当兵打仗,九死一生,能够回来的,亲人也都该不在了。福贵好命被解放军救了出来,却要亲眼看着亲人们相继在自己面前死去,亲手将他们一个一个埋葬,如果当时他在战场上战死,也许就不必面对了吧。从中也看得出,现在的生活伴随科技发展改变迅速,不会像小说中叙述的那样悲观和残酷,就算撑不下去,也会有好心人帮忙,就像故事中的解放军一样。

  我应该庆幸,至少现在,我不用承受生命突如其来的重击,那些在逃避不幸的人,他们千疮百孔的`面容和心灵,又将怀着怎样的遗憾离开?而我的将来呢,是否要像福贵那样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然后释怀?我该怎样接受?

  活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它和死亡一样,安安静静的,因为活着本身便是一种静止。但是呈现这样“安静的生命”有许多方式,有的人会活得比拥有同等生命的人更加精彩。

  既然生死离别是生命中必将经历的,就不需要感到悲伤,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23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句经典我相信很多人都应该听过,《活着》这本书就完美的诠释了这句名言。“福贵”作为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就是这本书所围绕的事件。半生福贵半生贫,最终明得终身理。文中有一段是写福贵沉浸在赌博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不知不觉的陷入了龙二的阴谋当中最后输光了家中所有财产,让一家人沦落为阶下囚,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人心险恶,但就是这样惨痛的教训才让福贵从黑暗当中一点一点的给拉了出来,一次一次的惨痛经历让福贵越发的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最让人感动的是家珍和他的孩子们,即使自己丈夫嗜赌如命也依然对他不离不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他的孩子们即使是在年幼也懂得关心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这不由得让我们所反思,我们身处于富康的社会难道不应该懂得回报父母一点一滴的汗水吗?哪怕是不让父母为自己所烦恼也是值得我们去多做的。

  最后我想《活着》这篇文章是值得我们去阅读的.,它让我们懂得感恩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富贵不求,只甘于做个平凡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过完一生不也是自古以来的人们所向往的吗?

  优越总是诱人无端放纵。福贵出身的优越让他自诩高人一等,亦因此他身体里流动是罔顾礼法的血液,这种血液怂恿他与众不同地脱俗放肆——他用脏字向父亲宣泄自己一直的“容忍”,用宽厚手掌“报答”家珍赌场旁的告诫,用浪荡游行向老丈人耀武扬威……一切都是青春放荡不羁的桀骜与家世与众不同的混合物。

  “一个人若是沾上了嫖,也就会迷上赌。”福贵不知道,他的一生正是由此转变,天翻地覆地转变。莽撞血液总是冲昏了头脑——血气方刚的他妄图收复父辈输掉的失地、光耀祖辈看重的门楣。但他不知道心比天高,终是命比纸薄。赌场上的尽情挥霍,让他输得彻头彻尾。他担着那磨破他细肩的满是铜钱的竹筐附送了本属于自己的家业,他哭了,我想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真实的眼泪。随后,固守着那一口村口大缸的父亲喟着无尽的叹息永久地离去,等不到他的报答。

  “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羊,再把羊养大了,羊就变成牛了。”福贵守着父亲的遗言在租来的五亩田里无尽耕耘。

  变数总是扑朔。进城请大夫医治母亲的那次的闹事催促他踏上了千里行军。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一去蹉跎三年。捡回一条命的他辗转归来,家仍在,只是生母已饱含遗憾闭目,时间终是让他与她无缘,他们错过了彼此的最后一面。此外,怪异的高烧也让乖巧的凤霞留下了一生聋哑的残缺。

  《活着》读后感 24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不过是寥寥无几,也许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让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也许福贵不过是生活在中国底层的人,他的故事也许是在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这本《活着》不仅是讲述了极端情况下的不幸,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余华的语言并不优美华丽,但正是这样质朴语言让我感同身受。他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福贵的苦难,但让我的心却悲痛万分,也许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谓的命运。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述说福贵的苦难,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经历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欢乐,他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曾让他欣喜万分。他的人生态度,令我敬佩,他永远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没有高尚的品质,年轻时,他也曾败落家产,不思进取;他也曾在炮火下体验生活的艰辛,也终明白家的温暖;当身旁一位位亲朋好友的逝去,他才悔恨,他才不甘,最后的夕阳下那与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无奈,或许是他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吧!

  我曾记得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生命,在天使的指引下从名望爱情、富贵、享乐、死亡中挑选一个,但他将所有的一切尝试过后,没有欢乐,没有愉快留下的不过是恣意亵渎的老年。我们这一生,就像徘徊过这个世界的流浪者,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方向,来证明自己不是那么平凡,但却从未实现。我从福贵的身上看到了许多的闪光点,他从未拥有过我们追求的东西,但却永远热爱生命,还相信也许下一秒便会有转机,试问在世间有几位像他一般的领悟生活。

  活着一词是多么充满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导,它让我们生活下来,去感受去领悟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磨难、失败以及惆怅。让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苦痛时,忘记绝望,化作我们心中最闪亮的光,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让们拥有坚强的理由。

  也许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贵身边最爱的人一位位的逝去,我的泪水便会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种送走亲人痛彻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为何生活要充满了离别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让生者来担当?但我也从这本书中明白,活着,团圆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贫,是福是祸,笑脸也随处可见,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将永远活在爱的人心里。

  人活在世上也许只是为那一口气,只要活着才有拼搏的资本,青春的小路上也许有许多失败、迷茫、成功、喜悦,但只活着,才不会辜负爱的期望。笑看明天,也许才是真谛。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福贵的一个信念,也是《活着》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每次看他在困难面前坚强的站起来,我的心就为之感动,在今天的社会,人面临的压力,那些自以为遭受失恋、失职后的万念俱灰,相比于福贵亲手送走爱人的苦痛不过是冰山一角。看着新闻里面报道的一位位生灵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为何他们的心如玻璃般一触就碎,那一张张遗书,难道里面的只言片语便是你们放弃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给予爱人的苦痛,那是无法用岁月磨平的伤口。亲爱的人,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们也渴望贪婪的看也这个世界,听一次亲人的呼唤,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迟暮的黄昏。你们可曾明白,那可用力跳动的心脏,充满着希望的血液。所以我们要活着,才有美丽的明天。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那么无情,无论少了谁,它都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我们要明白,不能因亲人的逝去而一蹶不振,我们的身上还承载他们的爱、信仰与寄托。所以我们要活下去,好好的活。

  美丽的夕阳下升腾起希望的炊烟,那人与老牛依偎的背影,刻画了多少生活的无奈。我知道黄昏即将来临,但生活仍在继续。

  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25

  本来以为是一本哲学理论书,翻开来看才知道是一本小说,等到最后读完才发现,这真的是一本对人活着的意义及人对苦难承受能力做出探讨的哲学书。

  就像一篇书评所说,《活着》真的是一本不见生死读不懂的书。

  文章刚读完的时候感觉像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像跟着福贵一起回顾了他的一生,心里还在想一个人怎么可能那么惨,只剩下孤身一人形影相吊还要活着,举世无依无靠,跟自己有关的人都死了而自己还在活着。没有一丝希望,也不见一丝绝望,忍不住想问他:福贵啊,你真的甘心吗?你是怎样撑过来的?你现在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吗?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可以说,福贵,或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没带丝毫感情,只有一位老人像给孩子唠嗑一般讲述自己的人生。冷酷至极,而又使人感受至深。就像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虽然对于我们而言,福贵是不幸的,可对他自己而言,也许谈不上幸运,但一定会有对生活的麻木和由此诞生的顽强。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高考完一段时间思考自己应该选择什么专业,有时坐在车上,看见人来人往,觉得一个人何必要做出那么多,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被铭记,而那少部分就算被铭记千秋万载对自己又有何意义?郝景芳在《去远方》中也提到,“我坐着,面对着白纸,总会想,这么认真地写和不认真地写,最后有区别吗?人总归是要死的.。说了一千句话和说了一句话是一样的,完成没完成也是一样的,就好比这车厢,我们最终所有人都要到站,不管你在这车里大喊大叫还是安静坐着,最后都一起下车,根本不因为你喊叫就有什么不同。写不写终点都一样。”

  是啊,我们这么认真的活着,到底是什么意义?

  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意义就是活着。

  我们常常惊叹于诸如蚂蚁等小动物的生命力,也许会想它们这么努力地想要活下去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态平衡是为了什么?世间万物活着是为了什么?如果地球像火星一样寂寥无人又会对整个太阳系银河系甚至宇宙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无从知晓。只知道地球上产生了生命,我们与其他生命共同生存着,碰巧有了高等智慧,于是产生了社会与国家,产生了责任与担当,产生了闲情雅致欣赏世界,偶尔发发牢骚,或是闲来无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仅此而已。

  生命,生存,本来就没有太多理由。活着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知为何。

  《活着》的巧妙之处在于福贵到最后只是仄然一身,没有任何人的牵挂与牵绊,仍然与一头同名的牛一同活着,可见,活着并非为了别人,更非为了社会,而是为了顺从并满足自己的内心,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是为了活着。

  所以啊,当我们不想走的时候,不妨就一直走下去。如果选择了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迷路。有人曾问:“这个世界对我到底是深情的,还是无情的?”有人回答说:“世界并不认识你,它是无意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活着的意义,还需要自己找寻。

  就像《去远方》最后也说到,“能走到哪就走到哪吧。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远方。这是我的理解,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我已经永远无法求证。”

  向前走吧。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经典语录02-28

《活着》心得05-02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读书心得与体会03-07

《活着》人生感悟07-10

活着的励志语录08-11

活着真累的说说04-21

读《活着》心得04-30

活着的优美句子11-20

活着好累的句子10-27

《活着》阅读心得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