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时间:2022-02-27 20:13:56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欢迎查看!

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猴子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5、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①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②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③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④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又由气质和

  性格组成。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6、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7、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具有主观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

  8、心理反映的形式:1、事物的形象 2、概念 3、体验 4、欲望和要求。

  9、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1、心理支配人的行为 2、人的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10、心理学发展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活动在适应的环境中的机能作用)(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可以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格塔式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也叫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

  当代心理学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力,认为人有自我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努力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

  2、认知心理学、其特点包括把①人看做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②.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提取的过程中研究人的认知活动3.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1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辩证发展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2、麦独孤(W.MCDOUGALL)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13、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法 4、实验法

  感觉和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按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和冷觉痛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饿、渴、窒息、性、恶心、疼痛等))

  2、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强感受性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低。

  3、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反比!

  4、绝对感受性的高低可以用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5、刚能引起感觉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英文缩写j n d .

  6、韦伯定律说的是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公式□I/I=K.□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

  7、费希纳定律是感觉的强度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公式S=KlgR.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8、感觉现象包括(感觉适应:在外界持续的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灯灭眼睛里还有灯的影子)、感觉对比吃完药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感觉包括:

  1、视觉【(视觉的刺激适宜波长在380~780之间的电磁波),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椎体细胞(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和杆体细胞(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视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遗传造成的,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彩色色盲男孩是女孩色盲的10倍】

  2、听觉【听觉的感受器是科蒂氏器官,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范围,听阈在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最为敏感;听觉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声音特性是“频率决定音调”“振幅决定响度”“波形决定音色”老年人听觉感受性减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了高音频的听觉。】

  3、嗅觉【适宜刺激的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

  4、味觉【适宜的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上颚上吗的味蕾,基本味觉有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边前部)】

  5、皮肤感觉【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皮肤表面的温度是生理零度】。

  6、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过于敏感会晕车晕船】

  7、运动觉

  8、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壁上】

  9、痛觉【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个体在痛觉上感受性上的差异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和态度,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一个人的意志力有关。】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是已高于感觉。

  10、知觉的基本特性:一、整体性(格塔式学心理学又将其分为:1、整体性2、连续性3、相似性4、接近性)

  11、知觉的种类:

  a 空间知觉 [它包括大小、形状、方位、距离知觉(肌肉运动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铁轨是线条透视)】,

  b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机体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往往会引起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叫生物节律也叫生物钟,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根据1、日出日落的交替2、一年四季的变化3、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4、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c 运动知觉(是物体在空间中移动产生的知觉,需要物体的运动,太快或太慢都不能知觉到运动,似动知觉是物体没运动却感觉到像是运动的错觉)

  d 错觉(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有以下几种:1、线条方向错觉 线段长短的错觉,2、面积大小错觉3、视听错觉4、不同感觉相互作用产生的错觉)。

  记忆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件事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2、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情绪记忆4.语义记忆5.动作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可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1、识记(学习与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2、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3、再现(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4、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再认.。

  对记忆和遗忘进行研究的是德国的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5、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6、表象的具有:1.直观形象性2.可操作性3.片段的不稳定性4.概括性。

  7、表象可以起到的作用:1、积累感性知识 2、想象的素材 3、感知向思维过度的桥梁。

  8、三个记忆系统:

  按照存储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者感觉登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感觉属信息的输入和登记 )其特点: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②容量大保留的时间短,图像记忆保持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保持1秒,最长不超4秒③对瞬时记忆加以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了】

  2、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可以意识到内容的记忆系统,其特点为1.容量有限,一般我7+ 2个项目,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记忆广度2.容易记住的是声音而不是形象,3.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4.短时记忆经过复述都可以转为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其特点:1.他的容量和信息的种类都是无限的,2.他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3.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不实有意回忆,人们是没有意识到的。4.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记忆材料在系列顺序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影响的叫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包括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思维言语及想象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感觉认识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认识了事物的整体,他们认识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这就是思维)

  2、思维的特征:①思维的间接性(从已知推断出未知)②思维的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比如:看见“月晕”后经常“刮风”,即得出“月晕而风”的结论)

  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4、思维的种类:

  一、按思维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按探索问题答案方面的不同分: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分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注:概念的内涵越深,外延越窄,内涵越窄外延越宽。

  6、概念的形成或者叫概念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

  3、定势的作用(人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就是定势作用)

  8、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9、言语的活动形式:

  1、外部言语及其种类(又分口头言语(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

  2、内部言语及其特点①发音器官的隐蔽性②语言的减缩性③速度快

  10、言语运动中枢机制:参与言语形式活动的皮质部位有

  1、运动性言语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受损会导致表达性失语症,

  2、听觉性言语中枢又叫威尔尼克中枢,

  3、视觉性言语中枢,受损会导致失读症。

  4、书写中枢,受损则导致失写症。

  13、想象是人对自己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种类包括: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包括1、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模型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是指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指向未来的憧憬不是回忆)

  意识与注意

  1、 意识与注意:意识是在觉醒的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

  意识包括(1、对外界事物的知觉,2、自身内部状态的知觉;3、心理活动的评价;4、行为的评价)

  2、无意识:包括睡眠和梦(睡眠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分为四阶段,接着是快速眼动期,梦就出现在这个时期。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影响人的休息)

  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有(①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②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4、注意的特征:

  ①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范围(大约在5~9个项目)

  ②.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的保持多久的特性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在稳定的注意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或减弱,叫注意起伏后注意动摇,

  ③.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

  ④.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与 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它的先决条件是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悉的,2、活动不能在同一感觉道内完成,3、活动不能同一种心理操作完成。

  需要与动机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要的种类:①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分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②从满足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的分类是相对的,各种需要之间是相互交叉的,自然需要往往是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往往都是精神需要。

  3、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不可以直接观察,但是可以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4、动机的产生: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①生理性动机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也叫内驱力或者驱力

  ②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激发个体行为活动的动机,这种条件叫做诱因。

  5、动机行为的关系:同一行为可由不同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6、动机的种类:按动机产生的根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又包括(比如交往动机,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兴趣(兴趣是推动人认识事物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和爱好),按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可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定势往往是无意识动机),

  7、层次需要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爱和归属感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高层次的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情绪 情感和意志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状态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其特性①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③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看到他情绪上的变化,却看不到他所进行的认识活动过程,④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2、表情:情绪变化的外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表情即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①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②.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情感(比如热爱,欣赏,厌恶仇恨)情绪和情感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情感要通过情绪表达,离开了情绪情感也无法表达了!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①适应功能②动机功能③组织功能④信号功能

  5、情绪理论:见中外人名第一章

  6、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①动力性(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②激动型(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③强度(情绪和情感的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④紧张度(情绪和情感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7、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①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和复合情绪(是人特有的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的复合情绪是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的叫焦虑)

  ②按情绪的状态,也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8、人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9、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客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分为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

  10、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会有动机的冲突,包括四种冲突形式:

  (①双趋式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型)

  ②双避式即(两者都想避开但是无法避开的),

  ③趋避式即(想获得一个目标有利又有弊无法选择时比如想吃糖又怕胖等)

  ④双重趋避式(多个矛盾叠加无法选择)

  11、意志品质:包括①意志的自觉性(和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随大流跟别人跑)②意志的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

  ③意志的坚韧性(与坚韧相反的是虎头蛇尾和执拗)

  ④意志的自制性(和自制性相反的是怯懦和任性)

  能力和人格

  1、能力: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

  注:在组织智力的各种因素中,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的发展水平。

  (从事心理活动必须具备的智力有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2.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3.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的'能力发展。

  4、能力的分类:①按能力的结构分(一般能力(即智力)和特殊能力(即特长))

  ②按能力与先天赋予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分(液体能力(先天的)和晶体能力(后天学习得的))

  ③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分:(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④按创造程度分(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注释:按能力发展的水平可以把能力分为①能力②才能③天才

  5、能力的结构理论:见人物名称第一章

  6、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①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能力类型的差异(包括感知能力、想象力以及特殊能力方面的差异)

  ③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7、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①遗传因素(影响能力发展的遗传因素主要指一个人的素质,或者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感受器。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②环境和教育因素(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物质条件,儿童的家庭,儿童所在的学校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8、人格的特性:人格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它的特性包括

  ①独特性,②整体性③稳定性④功能性⑤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9、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变心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10、气质的类型学说:①体液说②体型说③血型说④激素说

  11、巴普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三个特性,即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他还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由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的

  12、条件反射包括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

  13、气质的特性:①感受性和耐受性②反应的敏捷性③可塑性④情绪的兴奋性⑤指向性

  1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①胆汁质,(特点是强但不平衡,感受性低耐受性高,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

  ②多血质(特点是强、平衡而且灵活,行为外向,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③粘液质(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头脑清醒,踏实,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④抑郁质(弱,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多疑多虑不爱交往,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15、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①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②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③气质类型不一定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④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⑤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16、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7、性格的结构:可以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从性格结构的组成部分来分解性格可以分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本我 自我 超我)

  二、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把人分内向外向型两种)

  三、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的创始人、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又把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艾森克(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都归结到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仍五

  因素模型人格的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扩展:大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

  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Psyche + logos = psychology

  灵魂 词语、语言 心理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魂不附体”现象

  《红楼梦》里写道:“凤姐吓得魂不附体,不觉大声地‘咳’了一声,却是一只大狗。”在一些地区,当小孩受到惊吓时,便点燃一堆火,拿着孩子的衣服,边烤边为孩子“喊魂”。人真的有灵魂附体吗?心理-灵魂有道理吗?

  1、脑是心理的器官

  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个体发育过程来看,人的心理是随着脑的发育而逐渐发展的。

  从临床研究成果来看,人的某种心理活动与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密不可分割。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如果没有客观刺激,也就不可能引起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按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因为它反映的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界事物决定的,同时又是通过脑的神经过程实现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它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个人或主体进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生的,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有健全大脑的人,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发展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机能的。

  例:印度狼孩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W.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独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构造心理学

  structural psychology

  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W.冯特和E.B.铁钦纳

  研究对象:意识经验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研究任务: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心理学

  functional psychology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

  先驱人物:W.詹姆斯

  代表人物:杜威、 安吉尔、卡尔

  研究对象: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方法:内省法、客观观察法、实验法、文化产物分析法

  研究任务: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创建人:J.B.华生

  研究对象: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

  研究任务: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1849~1936)

  苏联生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849年 9月26日生于梁赞,1936年 2月27日卒于列宁格勒。187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单纯给狗听铃声,狗不分泌唾液,铃声是无关刺激物,此时对唾液分泌没有影响!

  给狗听铃声并喂食(食物是强化物),狗分泌唾液。

  给狗吃食物,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

  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狗只要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形成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

  neo-behaviorism

  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后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E.托尔曼、C.赫尔和B.F.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操作主义哲学思潮对新行为主义者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B.F.斯金纳(1904~1990)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1904年3月20日生于宾夕法尼亚洲的萨斯奎纳,1990年8月18日卒于波士顿。193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两种条件反射形式的比较

  区别:经典性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联系起来建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奖赏与“随意”反应联系起来建立条件的。

  联系:都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后都必须用无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才能巩固,否则便会消退。

  条件刺激

  用奖赏对特定“随意”

  反应进行强化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学派别——格式塔心理学。 创使人: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基本主张: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心物同型论:在人与自然的网络中,物质的物理活动机制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机制,与人的大脑的心理活动机制之间存在着同一性的关系。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奥地利医生西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疗法),也是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在医疗实践中建立的一套心理学理论,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的潜在动机,使其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

  ——潜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Fruid的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

  (现实原则)

  超我

  (至善原则)

  本我

  (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

  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

  ——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它是仇恨的动机,表现为侵略的倾向。 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

  回顾与反思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派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对心理现象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尖锐的分歧。一方面,它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形形色色的现代哲学,学派间的争论表现了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心理学家们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使他们爱用一种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也加剧了各派间的争论,使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心理学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间就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这种思潮不是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 一般假设: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能够最终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如,他们可能会用你脑细胞中确切的物理过程来解释你是如何阅读这句话中的词语的。

  研究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脑电图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等。

  行为主义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在某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程序学习:将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断,并按顺序一步步学习,对学习结果予以强化,成功地学会了一个片断之后,再继续学习下一个片断。(计算机教学)

  ——行为治疗:应用于具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或成人的临床环境,帮助其改变或消除不需要的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代之以需要的或适应性行为。(系统脱敏)

  ——生物反馈:通过训练让个体自行控制自己的身体过程。

  心理分析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如A.弗洛伊德、克莱恩、艾里克森等,将精神分析的理论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不再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是作为对行为主义的局限的另一个挑战而出现的。认知观点的中心是人的

  思维以及所有的认识过程——注意、思考、记忆和理解。(S-O-R)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与心理动力学和行为主义模型并驾齐驱的一种理论而出现的,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其观点是,人类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人在同一时间内存在的多种需要,有主导性需要和辅助性需要,人的行为是由主导性需要所决定的;人的需要很难得到全部满足;人类的需要与个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节 心理学的方法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人们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客观地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并进行客观地分析,决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测、揣度和设想。

  系统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用系统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研究问题,把人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来进行探讨,反对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发展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着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任何心理现象,并了解影响心理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坚决防止和反对把心理现象看作是静止的、凝固的和僵化的东西。

  理论联系实际

  在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时,必须遵循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虑到研究的教育意义,看其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相关文章:

2017基础心理学知识点:知觉08-12

2017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感觉08-12

2017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意识和注意08-12

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12-13

2017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08-12

基础心理学知识:语言11-13

基础心理学知识:思维11-13

基础心理学知识:记忆11-13

基础心理学知识:学习11-11

基础心理学知识:人格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