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简介

时间:2024-04-08 10:51:10 夏杰 心理学书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性心理学》简介

  《性心理学》是199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霭理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性心理学》简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常态性心理学、变态性心理学与性卫生学是当代很能唤起普通人注意及兴趣的学问。在二十世纪以前,这种注意与兴趣,可说是梦想不到的。现今的青年男性,对于性的作品或文献常常知道得很多,谈起来头头是道,而青年女性对这个题目也是富有探讨精神的,不再表示回避与忌讳的态度。这在她的老祖母看来,可以说是绝对亵读神明的事。在几年以前,一个人如从事于科学的性研究,在凡人的眼光里,这个人至少是有不健全的倾向,甚至于是根本上有恶劣的癖性的。

  这种社会态度的变化虽然和医学的发展有关,但除了近几年外,医学界的贡献实在不能算大。这种变化大约始于百年以前。最初在德、奥两国,后来在别的国家。当时的开山祖师无疑的是几个医生,但他们是孤立无助的,其他同行的人,囿于成见,十分之九不免以白眼相看。在医界的训练中,性心理与性卫生是没有名分的。性生理学的地位几乎是同样的低微。直到二十年前,医学界才有第一本真正科学的和包罗不够全的性生理学与世人相见,这就是马歇尔(F.H.A.Marsh—all)的那一部书。

  通常大学里的生物教课书既根本不理会性的解剖与性的生理,好像性的机能和动物的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医学校里的教课书也就完全不理睬性心理究竟是什么东西。这种精神是一贯的。不过这么一来,一个医师在诊治病人的时候,他所必需的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还不及病者本人所知的多。有时候,他不但吃知识不足的亏,甚至弄出人命乱子来,并且到处受愚腐的成见与习惯的束缚而莫名其妙。为了掩盖他讳莫如深的态度,他往往乞讨于宗教与道德的信条;殊不知当初有一位基督教的教父早就明说过:凡是上帝创造而不引以为羞耻的东西,我们自己也不应当引为羞耻。这些医生名为信教极笃,连这一类的话都记不清,实在可以教人惊诧。

  这种知识的缺乏与忌讳的态度还造成一种更严重的恶果,那就是将有性的精神变态的人认为是“邪气所钟”而把他的变态叫做“邪孽”(perversion),因而就把这种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叫做“邪孽者”(pervert)。一般人对邪孽与邪孽之人只有一个态度,就是如见蛇蝎,避之惟恐不快。所以,性变态的人去访求医师是只有失望。医师不是告诉他说,他的病症无关紧要,可以不必治疗,就是根本认为病人有恶劣根性,无法救药。在以前,这类例子是很多的。失望的例子一多,去访求医师的性变态者便渐渐地少起来,于是便有一部分极有经验的医生也往往对人说,性心理变态的例子是极难得的,他本人几乎没有碰到过。

  这种见正不见邪的态度无疑的也有它的用处。一个医师,模模糊糊一口咬定人世间只有正常的东西,而对于变态的东西,故意不闻不见,这多少对患者也是一个良好的刺激,多少有一点点感化的力量,让他往正道上走。不过我们要知道,精神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在这一方面是没有二致的。在想方设法恢复常态以前,医师对于一个患者的变态,应得有一个精确明智的了解。要他前进到一个目的地,我们总应该先知道他目前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起点。应付身体的变态我们就应如此,更何况所谓精神的变态,其范围之广且不易捉摸的程度,又在身体的变态之上呢?更有甚者,部分的精神变态,其程度往往不深,不妨视为尚在正常范围以内,而所谓正常的范围又大概因人而异有不同。要了解一个人的正常范围,在观察他后天的行为而外,我们更需找寻他的先天的性心理方面的素质。否则,治疗的结果表面上好像是把他引回了正道,而实际上这条正道也许是张三或李四的正道,道不是他的正路。

  由于我们对于性变态了解不深,才有种种很随便、千篇一律、而实际上很不相干、甚至于会闹乱子的对付方法。比如,我们喜欢为这种人出主意,让他结婚,以为结婚之后,变态可以不药自愈。这种主意有时是出对了。但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变态的具体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这种主意虽好,在起初总是乱出的。试问我们有什么把握来预测这主意一定会产生效力?试问出了更大的岔子又怎么办?这一番警告可以适用于一切主意与乱出主意的人。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融贯他全部素质的一部分了解分不开的。有句旧话说得很有几分道理:“一个人的性是什么,这个人就是什么。”我们不了解这一点,而要替给别人在性生活的指导上出主意,是白费心力的。一个人自己有时候还认不清本身的性面目,他也许正经历着青年期里的一个不大正常的阶段,但这是很暂时的,他如少安毋躁,就会达到一个较正常与恒久的状态。或许因为某种特殊过分的反应,他把本性里的一个不很重要的冲动错认为主要的冲动。要知道凡是人都是许多冲动组合而成的,有正常的冲动,也有不大正常的冲动,而在性的方面所谓正常的人未必一定得天独厚,也不过是能够把一些不大正常的冲动加以控制罢了。就大体言之,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无微不至的,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经成熟便终生不移的,并且大部分是先天遗传的。

  与此同时,我们在指定先天与后天的界限的时候,也要该特别小心。一方面,我们得承认所谓后天也许并不太后,至少比以前的人所相信的要早得多。但另一方面,所谓先天,往往又是非常奥妙或很隐晦,也许终其人的一生也没被人发现。不过,大体而论,先天与后天,或遗传与习惯是分不开的。一粒种子所以能萌发的缘故,正因为碰上了合适的土壤。在这里也像在别处一样,成就不应只单独归功于种子,也不应单独归功于土壤,而应归功于两者的相和。同一父母的孩子,根据孟德尔的遗传法则(Mendelianinheritance),往往表现很不相同的品性,即所发展而活动的未必是同样的种子。不久以前,伦敦儿童训育所的监督曾经说过:同样的一个刺激或一种压力可以叫哥哥偷东西,而叫弟弟异乎寻常地害羞。遗传与环境相与的道理是异常复杂,不是专重遗传或专重环境的人所能片语决定,也就由此可见了。

  这一番考虑也可以帮我们或医师的忙,让我们为性心理变态者出主意时,要谨慎一些,甚至于可以限制我们的主意或劝告对于病人所能产生的影响。性的冲动原是比较不容易接受诊疗的影响的,至少比饮食的冲动要难。这中间还另有一个原因。本来,性冲动在许多情况下也是可以加以指导和控制的,有些人不愿意承认那么多,虽然是眼光肤浅,但实行起来也不是可以漫无边际的。性冲动所受的宗教、道德与社会习俗的制约,要远在饮食的冲动之上。性冲动所走的道路,不是这条被宗教堵上,便是那条被道德塞堵。部分的医生到如今还主张这一类堵塞的力量是可以不顾的。他们说“我们是医生,和道德习俗没有关系”,只要对患者有利,他们就劝告患者怎样做,道德或习俗要说什么话,只好由它们说。不过这种态度与行为是很肤浅的,它可以把病人弄得很狼狈,它可以造成种种矛盾与冲突,对于患者的病,有时候非但无益,而又有害。旧病没去,新病又来,而新病比旧病还要难治。要知道性冲动有一个特点,和饮食冲动大不相同,就是它的正常的满足一定要有另外一个人帮忙。讲到另外一个人,我们就要进到社会领域,或道德的领域了。任何方面的行为,谁都没有权利来损人利己,谁也没有权利替人出损人利己的主意。为患者个人着想,假设我们把利害的“利”字用包罗最广与最合理的眼光来看,损了别人也决不会利己,良心与道义上的谴责对他便是大不利的一件事。这一类的考虑,一个有见识的医生是不会忽略的。尽管他打定主意,对于病人的劝告不肯从俗浮沉或与时俯仰,他还要尊重部分善良的风俗习惯。这些考虑也是很真切而极关紧要的,它们是我们传统社会生活的一大部分,融通贯注在社会生活中面。由于有这些考虑,一个医生要称心如意地、不顾一切地根据生物科学的知识来开些性心理方面的药方,十有九个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免有束手无策的痛苦,一个患者摆在他前面,请他诊疗,而这患者所以致病的因素,却全不在其控制能力之下,也难怪其举手无措了。不过他应该了解,假设一个病人的病是劳累过度或营养不足的结果,试问他对于所以造成工作过度与营养不足的种种因素,又何尝能控制呢?他虽不能控制于先,他还得设法诊治于后,难道不是一样的么?

  我们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到,病人的道德环境虽然不应漠视,我们却也不应该陷入反面的错误中去,就是把道德环境看作一成不变、动摇不得的。道德的标准是不断在变化的。今天所认为合乎道德或至少可以通融的许多东西,在半世纪年前是很不道德的,只可以暗中进行而不敢公开的。现今有许多名医适应着新的环境,在性的方面公开地立说著书,启迪世人,敢在几年以前的环境里,即使他们关门也是不敢谈的。因此就大体而言,医学界对于道德环境的转移,也未尝没有他们的部分贡献;医学界的任务既在为社会谋取福利,也为民族增进健康,这一部分的贡献当然也是应有的事。但是做医生的人所应注意的毕竟还是每一个病人的具体处境。

  经过此番讨论后,我们可知对性心理有变态的病者,似可无需过于悲观,更不应看作超出医学范围之外;悲观或不闻不问的态度总是一个错误。事实应该是相反,性心理的病态正因为其是心理的、精神的,在治疗的时候是可以试用一些间接方法的。这种方法,如果用于偏重体质的病态,或用于直接影响所以造成体质的病态的因素,比如工作过度或营养不足,就不行了,在这方面医生的直接方法也常常无能为力。这种间接方法,或不用药物的方法,常常是很有几分效力的。

  内容简介

  《性心理学》即性心理(SEXPSY),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以心理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性行为与性文明的发展历程对现代人类性行为的影响和塑造,研究人类的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以及婚姻、家庭与性卫生性健康等。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性生理是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性生理发育的障碍或缺陷,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出现偏差。世界卫生组织对性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通过丰富和完善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性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性心理,是人类性行为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反应。性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的性心理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以及性健康等。正常的性心理,体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心理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可以通过性心理咨询和性心理行为治疗得以解决。

  作品简介

  人类的性活动绝不仅仅是生物的本能反映,它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并受着社会的制约。这是人类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性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在性行为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性行为除了性交活动外,还应包括性身份的塑造、性角色的进入、性意识的发展、性的社会化等,这些方面包含了许多的心理学内容。因此,性行为是一种旨在满足个体的性需要,并协调社会的性文明的行为活动。

  作品鉴赏

  心理现象有一个从动物到人类的发生发展过程。动物的性行为中有没有心理反映呢?这是一个存在着争议的问题。

  一般认为,动物的性行为活动是一种本能活动,主要受性激素水平的调整。也就是说,生理反应占主要地位。西方的比较心理学家们用动物作了大量的实验,证明了性激素与动物的性别分化、性行为差异、性活动的激发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动物的性心理活动,则处在萌芽阶段,可简单归纳如下:

  ⒈、动物的性心理停留在低级心理阶段,主要形式是感觉活动,如嗅觉、触觉、听觉等在性行为中的体现。虽然一些高等动物如恒河猴、黑猩猩等,已出现了较高层次的性心理活动,但并没有反映在思维活动上。

  ⒉、动物的性心理是对性行为的本能反映,没有自觉和主动的性心理活动。

  ⒊、动物的性心理与季节的关系密切,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和性周期的制约。

  从动物的性本能到人类的性心理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的性心理也经历了由原始人到现代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从出生、成长,到成熟、衰老,性心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性心理活动受着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就为性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 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另外,在他许多的荣誉中, 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Gordon Allport 奖,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

  1981年, 他被授予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理事会的年度教授称号,1992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些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性心理学》简介】相关文章:

《心理学与文学》简介03-13

《重建信任:爱情与背叛的心理学》简介03-08

心理学书籍《意念的治愈力》简介11-18

《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07-03

心理学书籍《温尼科特传》简介03-05

《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推荐05-31

心理学研究性论文开题报告模板03-21

小学教育心理学总结范文性评价(精选18篇)12-21

小学教育心理学总结性评价(精选1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