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你有“明明病”吗?

时间:2020-10-24 18:08:10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心理学与生活:你有“明明病”吗?

  比如,明知道该减肥,却总也忍受不了美食的诱惑;明知道天冷要多穿点,可还是选择风度放弃了秋裤;明知道该努力工作,可还是得过且过。有时候,有些事明明知道不该做,可还是手欠、脑缺、忍不住,这是集拖延症、强迫症、叛逆等于一体的“疾病”。虽然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却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被网友评选为2014年最高大上的“不治之症”之一。

  这个定义被疯狂地转发,不少网友对号入座,大喊中招,甚至声称自己已“病入膏肓”,不如早点放弃治疗。其中,患“病”人群有爱美女士、屏奴、韩剧控、爱情受伤者等等。

  心理学与生活:你有“明明病”吗?案例:

  在某女装公司市场推广部上班的小刘就是明明病的严重患者之一。“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还会加速衰老,可是天天都有晚睡强迫症。不到凌晨就是睡不着,不是抱着电脑看剧就是刷手机。每天都要把微博、朋友圈、豆瓣、新闻全部刷完一圈才能安心睡觉。”小刘不好意思地放低声音说,“这就直接导致第二天早上起不来,明明知道闹钟一响就该起床,可总是不自觉地磨磨蹭蹭了半天,经常等错过了班车,才知道又要上班迟到的节奏。”

  “明明就不……却还是……”类似的情况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大的白领及学生中大有人在。有时候总是会怀疑自己的选择,可是懒得去变,懒得去争取。听说,这个世界有一种病叫“明明病”!明明知道自己要努力,可不会付出行动;明明口口声声地说要减肥,但是看见美食就奔跑;明明知道他没那么爱你,可还是一如既往。

  明明知道减肥不该吃,可还是经不住美食的诱惑;明明知道早睡对身体好,可还是随着性子来,就是不想睡;明明知道该努力工作,可还是得过且过……有时候,有些事明明知道不该做,可还是手欠、忍不住啊!我严重怀疑自己已经患有2014年最高大上的“不治之症”—“明明病”。有木有?

  其实,“明明病”和之前热炒的“假日综合征”、“强迫症”等“病症”一样,充其量是一个热门的网络词汇,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其实,所谓的“明明病”只是在生活和工作压力下,人们日常的惯性和惰性冠以了一个名称而已,只要相对注意改正自己的惰性就好。

  心理学与生活:你有“明明病”吗?分析:

  “明明病”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一般由4种“病因”引起,而且各有“解药”。

  1.侥幸心:有人想减肥,但看到美食就劝自己“多吃一餐不会胖”,可总这样体重肯定会增加。有的女性明知道天气冷该多穿点,却为了美而侥幸认为“自己还年轻,冻一下应该没事”,结果让关节病乘虚而入。

  解药:要认识到,侥幸心只是自我催眠,同时用“有可能”来警示、约束自己,比如“吃了就有可能胖”,“冻了就有可能伤关节”。

  2.行动力不足:说白了就是“懒”,那些在学习、工作中得过且过者多属此类。

  解药:用“我选择”的主动观念代替“不得不”的被动观念。比如我选择成为好员工,所以要认真对待工作,而不是被迫完成。

  3.完美主义:觉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到最好,但可能导致拖延,结果明知道要做,却迟迟不愿开展行动。

  解药:完美主义者往往“想比做多”。建议不论如何都要先动手,一开始可稍微粗糙些,但留出时间调整。还要暗示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4.逆反心:多见于青少年,明知道不该做某些事情,却因父母阻拦而执意要做。

  解药:要知道,跟父母对着干不是成熟,而是幼稚。想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意见,先要让自己理智起来。家长也要先把孩子的话听完再发表意见,给建议时要以讨论的'姿态、平和的语气。

  5、自制力差:这类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或者说是其他方面的行动受到了限制,但是因为自己的自制能力比较差,所以还是会干着“违法不犯罪”的事情——违背了自己或者是他人设立的规矩。很多时候我们的自制力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就拿一些要求来管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自己有心坚持,是不需要一堆的条条框框来要求自己的。

  解药: 如果真是因为自制力差的问题,才导致一堆的明明病,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源头开始改变。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然后控制好时间(或其他需要控制的),并且不要急于求成,才能如愿以偿。

  浙江大学心理系博士后陈树林也表示,疾病需要对生理或心理有明确损害,“明明病”肯定不是疾病,充其量是一种障碍。它实际上就是每个人如何控制、管理自己的问题,在形成已有习惯、固有思维太过强烈等因素作用下,说服自己改变就会很难。

  对于如何改正“明明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沛建议,应该让积极心理代替消极心理。当你有侥幸心理时,可以用“肯定”来警示自己,比如“吃了肯定会变胖”;有惰性时,这可以用“做了会更好”来应对,比如“我提前写完作业,会得到更多奖励”。当然,也不要过分渲染“明明病”,现代都市人生活压力大,偶尔的放松也是一种调节。

【心理学与生活:你有“明明病”吗?】相关文章:

职业测评:你有职场“公主病”吗?07-03

心理学书籍之《心理学与你的生活》05-16

测你对于生活有自己的态度吗06-26

心理学与生活之写给情感转移的你10-30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你了解糖尿病吗08-21

心理学与生活定律10-27

你有职场匆忙症吗?06-09

心理学与生活:焦虑障碍11-02

心理学与生活的距离11-02

心理学与生活之佯笑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