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人格面具和人格

时间:2022-03-30 17:48:33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荣格心理学:人格面具和人格

  荣格心理学一般指分析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荣格心理学:人格面具和人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荣格心理学——人格面具和人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与梦的释义》和《回忆、梦、思考》等。

  1875年7月26日生于瑞士图尔高州。少年荣格腼腆而敏感,常常与父母的信念,老师的要求相悖。他和同学相比很特别,脆弱而且容易受伤害。1902年荣格获得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5年任该校精神病学讲师。后来辞职自己开诊所。1911年被推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后因与弗洛伊德的分歧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自创分析心理学。上世纪20年代,曾到非洲、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进行几次旅行考察,开始研究种族潜意识的性质与现象,广泛考察了古代神话及祭祀仪式。1961年去世。

  荣格在人格结构问题上,提出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荣格毕生致力于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他的一生著述浩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研究学贯中西。他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不仅在心理治疗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而且对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荣格对东方文化和宗教一直很感兴趣,并借用到了自己的理论当中。在他生前,曾写过几篇文章,论及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他的涉猎很广,藏传佛教,印度瑜伽,中国的道学和易经,日本的禅学和东方的冥想,都有过深入的思考。他还曾引用过中国炼金术的理论和佛教的曼陀罗图治疗过精神病。

  荣格在西方的“正统”心理学中,堪称是异教徒。荣格虽然师承佛洛依德,也确从佛洛依德身上得到不少本事,佛洛依德甚至私下说“荣格是天才”,初期两人都有英雄惜英雄的悸动,佛洛依德写信给荣格时说:“如果我是摩西,你就是约书亚,将要拥有精神医学允诺之地。”蜜月期很快过去,1912年荣格发表了《力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与弗洛伊德产生了分歧,主要分歧在于对力比多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完全是性的潜力,荣格则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由此,荣格全盘推翻了佛洛依德的理论。

  荣格曾不讳言的说,他的心理学理论,除了一部分来自“临床心理学经验”之外,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外部渠道与途径,它包括了东方宗教在内的所有学问。荣格的著作《心理学与宗教:西方与东方》(“Psychology and the East”),算是他对禅佛学问的最佳注释。

  早在2500年前,在古希腊的德尔斐太阳神庙前一座石碑上锈刻着一行字:“人啊,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站在世界思想山巅的思想者们一次次地探询着“认识人”之谜。然而,认识人是多么困难,以至于关于人的知识是如此贫乏。卢梭曾经说过:“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他的思想也在这美丽的祖国上渐渐地成长和成熟,最终滋润了欧洲的心理学界和思想界。荣格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是从精神病学通过心理分析学转向分析心理学,从原型理论转向宗教动机心理和东方哲学的心理机制。荣格年轻时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后来由于对研究的核心问题持不同看法,像阿德勒一样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分道扬镳。不过在早期荣格深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荣格终于创造出其独特的心理认识和实践方法,自然而然产生了荣格自己的心理学领域,其思想非常丰实和具有魅力。

  历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他是佛洛伊德最具争议性的弟子,并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佛洛伊德忽略的问题,引入了分析心理学派中。他,是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忽略了他,便忽略了与现代社会紧密攸关的整个思想。

  荣格心理学的人格面具和人格

  荣格所指的人格面具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点,人格面具这个概念把人际交往的方式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成为一种心理分析的工具。荣格认为:“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人一什么形象在社会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象征。”我们戴着人格面具表现着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人格面具是靠我们的Body language、衣着、装饰等所体现。我们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我们理想化的我。但在另一方面,人格面具的作用在于它维护了人的虚伪与怯懦,这种反应来自于自身对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惧,从而启动了心理防卫机制,使人不自觉地步入了与真实人性不同的心境。人格面具又是一种严格的检查机制,使人的行为在检查的过程之后得到完成。但是我们并不必因此感到自责,人格面具的产生是合理的,它是一种社会的产物。

  卡尔·荣格名言

  1、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荣格

  2、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荣格

  3、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4、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荣格

  5、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 荣格

  6、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荣格

  7、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 ——荣格

  8、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荣格

  9、I+We=FullyI,(我+我们=完整的我)。 ——荣格

  10、外向直觉型个性适合于当今许多革新领导人物。 ——荣格(分享)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心理因果论

  因果论的观点渗透、弥漫着荣格作为一个学者所接触的科学环境。万物皆有起因,这意味着,在精神治疗中,医生要从病人的过去生活里找出他目前的异疑难病症的起因。弗洛伊德坚持在引起成年人神经官能病症方面,优先考虑童年创伤性经历,这种做法为因果论观点提供了范例。荣格继承并发展了心理学的因果理论,在进一步将因果论引申到集体无意识中间去,以寻找心理现象的原因。

  心理目的论

  除了心理因果论之外,荣格还辨别出另一科学动向论的效力性,荣格称这种动向论为目的论或者终极论。

  当目的论被运用于心理学时,它实际上意味着,人目前的行为是由他的未来所决定的。在理解人的行为时,我们对于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目标都应该加以考虑。从其为目标的意义上来看,荣格关于心灵发展的众多观点都是目的论的观点——例如,个体化、一体化以及自性圆满——人格正是朝着它们的方向发展的`。

  虽然,意图性并非一定总在意识之中显现自身,但是,意图性的确存在于行为之中。甚至,就连种种睡梦也起着展望未来的作用:睡梦是发展的未来设计的种种意象,宛如它们常常是记忆意象一样。

  荣格感到,在心理学中,有必要采取两种态势,一种是因果论的态势,一种是目的论的态势。荣格写到“一方面,它(心灵)展现出一幅过去发生的一切的遗存及踪迹的图画,另一方面,在同一幅图画之中,就心灵创造其自身的未来而言,将要发生的一切的轮廓亦被勾画出来。对于不少科学家来说,目的论过去不是,现在依然不是可以被接受的观点。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荣格并不受人们舆论的影响。无论一种观点是多么鲜为人知,他总是乐意去对这种观点进行思索,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之中。荣格是一位实用主义者,如果一种观点有助于他理解其病人,对于他治疗的病人有益,他就会应用这种观点。荣格指出,因果论和目的论毕竟是科学家人为的思维模式,其目的在于整理观察得来的种种现象。在自然界里,人们是找不到这些思维模式的踪影的。

  荣格还指出医生与病人一道工作采取目的论态势的另一实用价值:既然从因果论的观点上看,病人是自己昔日生活的囚徒,那么,纯粹的因果论态势容易在病人的内心里唤起屈从及绝望的伤感。创伤业已形成了,抹去造成的创伤是困难的,有时则是不可能的。目的论的态势则能够赋予病人希望,为病人提供朝着其方向努力的目标。

  心理同步性原理

  在自己生命的晚期,荣格提出了一种原理,这种原理既不是因果论的原理,也不是目的论的原理,荣格把这种原理称为同步性原理。这种原理适用于解释那些同时发生的,但相互之间不是对方的起因的事情。例如,一种思想与一种客观事物相符合对应。差不多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巧合事件。一个人正在想着另一个人,那个人就会出现,或者会收到那个人的来信。要么就是,一个人梦见一位朋友或亲属得病或是逝世,后来听到那位朋友或亲属得病或者逝世的事件恰恰发生在做梦的同一时刻。

  荣格指出,有关心灵感应、超常视力以及其它种种类型的超自然现象的大量文献是需要在心理学中援引应用同步性原理的证据。荣格相信,许多这样的情况在发生之时是那么神秘莫测的经历,是不能用机遇的巧合来解释的;相反,这些经历暗示出,在宇宙之间,除了由因果关系论描述的秩序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秩序。荣格把同步性原理运用于原型的概念,并且证明,当原型在外部世界中以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时,原型还能在内部以心灵的形态表现自身。原型并不是引起两种事件发生的原因,而毋宁是,一种事件的发生平行于另一种事件的发生。

  荣格评论

  心理学家们,尤其是那些与病人在一起工作的心理学家们很容易成为社会批评家。其原因是,在那些需要并寻求心理治疗的人们的生活中间,社会的谬误被清晰地揭示出来,被放大、被扩展。荣格,正如我们以前所注意到的一样,是现代社会的一位充满激情的批评家。

  有些时刻,荣格也有种悲观厌世的情绪;一旦他的情绪低沉,他就会以辛辣的嘲讽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过,荣格的情绪也并不总是这么低沉,他曾与大量的病人一起工作,他竭尽全力从深渊的底部将他们的生命救起,他使他们懂得,个体尽管有着内心的恶魔以及其向着世界的投射,但是,他依然能够获得坚韧刚毅的精神和正确无误的判断力。荣格写道,“精神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井非要把病人推向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幸福极境,而是要帮助他获得稳定性,以及在苦难面前的哲学意义上的坚韧。

  心理学家荣格的故事

  初夏的一天,一位少年走在放学的路上,突然另一个少年上前推了他一下。他摔倒了,脑袋碰在了路边的石头上,瞬间,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现在你可以不必去学校上学了。”

  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他站起来回了家。他没有受什么严重外伤,但是从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却常常昏厥。在连续多次昏厥后,他被允许回家休息六个月。

  医生找不出他的病因,他的父母几乎绝望了。而他自己却很高兴能从学校里逃出来。,一次他偶然听到父亲与一位朋友的谈话:“孩子的病要是治不好的话,就太可怜了。我已经花光了所有的钱,而他以后都不能学习了。这可怎么办?”

  这个十二岁的少年被父亲的话震惊了。他得出结论:自己必须要学习了。他拿起书,想开始学习,但强烈的昏厥发作了。他坚持着,过了几分钟,他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在克服了三次昏厥发作的侵袭后,他感觉到他终于完全战胜了自己的昏厥症。

  他的努力成功了,几个星期后,他返回学校,他对学习更加自觉了,并且他的昏厥症以后再也没有发作过。

  这一事件发生在20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心理学家荣格的身上。后来他透露说,正是这一段经历,第一次教会了他什么是心理问题。

【荣格心理学:人格面具和人格】相关文章:

人格心理学书籍:《人格心理学》09-12

人格心理学书籍:《九型人格心理学》09-12

《人格心理学》简介08-26

《人格心理学》推荐08-25

基础心理学知识:人格11-11

人格面具理论下的抑郁症09-24

心理学书籍之《人格科学》08-31

人格心理学书籍:《性格心理学》09-12

心理学书籍之《文化与人格》08-30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私的基因》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