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认识心理疾病:“病耻感”是如何产生

时间:2022-10-11 14:58:58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教你认识心理疾病:“病耻感”是如何产生

  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且往往和自我污名化产生联系,其对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会产生不利影响,可通过心理治疗治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你认识心理疾病:“病耻感”是如何产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你认识心理疾病:“病耻感”是如何产生

  在当今社会提起精神病患,人们总会潜意识地认为他们是安插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总是想方设法地远离他们。

  “恐惧源于未知”,自2016年1月起,新华网携手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共同打造“精心讲堂”,从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维护等方面进行科普和公益讲座。希望通过我们的“精心讲堂”,让网友朋友们面对精神病患不再恐慌,能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并向他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人的成功与否,所以心理与精神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才叫“精心”。同时,这两个字也是对从业者们的一种概括和赞誉,他们在用精心的态度来去解决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

  在“精心讲堂”中,新华网黑龙江频道会陆续发布心理健康小贴士《人生的49道“心”坎》。在这些精心准备的“心灵大餐”中,会指导准妈妈们如何调整情绪,如何进行胎教?生活中的快乐怎么去获得?中年人如何在职场中进行情绪管理?老年人需要怎样的心理关爱和心理救助等等,我们将用案例解读人生当中的每一个节点,对照别人反思自我,让每个受众最终拥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心理状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社会更加和谐。

  金凤奎:何为“病耻感”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心理精神疾病有偏见,不少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或者亲人得了心理精神疾病,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疾病呢?

  心理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率低是一个现实问题,不仅是在普通老百姓中普及率低,甚至连心理精神科之外的其他临床科室医生对心理精神疾病的认知度和识别率也普遍较低。而在这种低认知率下,老百姓对精神分裂症有着明显的抵触心理,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及睡眠障碍也存在着难以启齿的倾向性,我们称之为“病耻感”。很多时候,患者本身及其家属的病耻感会延误心理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其结果是促进了病情的发展,提升了疾病治疗的难度及复发的风险。

  “病耻感”是如何产生的

  “病耻感”是人们对心理精神疾病的认知缺陷引起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精神疾病是不能治愈的,其实,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心理精神疾病的临床治愈率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尤其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大大降低了心理精神疾病的复发率。

  第二,人们受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普及,认为心理精神疾病是几乎百分之百遗传的。其实心理精神疾病的遗传性方面,抑郁症在各级亲属中的发病几率为3.6%-14%,精神分裂症在各级亲属中的发病几率为4.3%-16.4%。在面对心理精神疾病的遗传性方面,我们医生并不是束手无策的,通过早期干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有家族史的患者塑造良好的人格和人际环境,以此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满意度,最终可以降低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

  第三,抑郁症加重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症。这也是典型的认知误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是不同的。重度抑郁症可伴有幻听及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然而重度抑郁症所伴随的上述精神病性症状多以自责和自罪内容为主,而且保存着较完整的自知力。相反精神分裂症也可以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但是精神分裂症所伴随的抑郁情绪与荒谬的妄想密切相关,而且患者的自制力是明显欠缺的。

  鉴于上述原因,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心理精神疾病时,既怕病情会加重又怕见人和看心理精神科医生,往往会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期。

  嘉宾介绍:

  金凤奎,医学博士,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秘书;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日本QOL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东北-天津精神医学论坛心理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健康心理协会会员。擅长心理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概念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了对精神疾病病耻感现象的研究,病耻感的概念变的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Corrigan和Link对精神疾病病耻感概念的研究应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研究。Corrigan对病耻感概念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开展的,认为作为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核心表现,其认知和行为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刻板印象、偏见以及歧视。社会刻板印象是指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的一种固化的认知,而偏见则是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和情感上表现出的结果,歧视则是偏见在行上表现出的结果”。Link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描述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当被贴上标签,刻板印象、孤立、地位丧失和歧视这些过程发生时,羞耻感就出现了”,这也可以理解为Link对病耻感概念定义的五个元素。Yang LH(2007)在西方国家现有的精神疾病病耻感理论基础上,首次阐述了病耻感理论在华人社会文化中的发展,Yang先描述了三种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产生病耻感的机制:直接对个人的歧视、患者对负的刻板印象的内化及社会制度上的歧视。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孔子学说,“面子”以及中国传统的.对精神疾病轻蔑的态度对病耻感的影响,揭示了在华人社会患者的病耻感体验可能更加强烈。

  公众态度

  由于历史文化和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原因,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态度。Link等(1996)调查美国公众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1444例调查样本中,63%被调查者不愿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交往,47%拒绝与抑郁症患者交往,对于物质滥用者排斥率则更高。Corrigan等(2007)一1通过网络随机调查1307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结果显示女性比男性、白人比非白人、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少认同精神疾病患者有病耻感体验。Diana Rose等(2007)叫对英国472名14岁的中学生搜集其描述精神疾病患者的词语,最终得到250个不同的词,其中116个词是流行的贬义词,61个词是涉及负性的情感状态,表明青少年者如果患有精神疾病,其病耻感体验会同样比较明显。Ogunsemi等(2008)1对医科大学的高年级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根本不愿意把房子租给精神疾病患者,不愿与精神疾病患者做邻居,以及不允许自己的妹妹与精神疾病患者结婚,而这些大学生在这之前曾经学习过精神病学知识。国内也有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对精神疾病的态度,高氏(2001)D2I的调查发现,患者自身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价值持最积极的态度,家属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贡献并不乐观,而社区居民对精神病患者持最悲观和最消极的态度,精神科医护人员则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价值以及是否要限制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活动等的看法上比患者和家属悲观,但较社区居民的看法更为开朗。

  “优秀的人懂得控制情绪”“这个世界不会同情弱者”“战胜心理问题,才是成功人士”……从这些年流行的鸡汤就能够看出,许多观念都在向我们表明心理问题的种种弊端,并教我们如何去对抗心理问题。好像作为一个正常人,就不应该有心理问题。

  其实,心理疾病就像心理得了一场感冒,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人们对身体上的“感冒”习以为常,却很难接纳心理上的感冒。

  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正视心理疾病,许多心理疾病患者也因此产生了“病耻感”。

  他们觉得生病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而且无论他们内心多么困扰,都没人能够理解他们。所以,每当心理问题产生,他们常常会下意识地逃避,陷入自责、恐惧、痛苦的深渊。

  患者体验

  Dinos等(2004)列对46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面谈,发现几乎每个患者的言谈中都会涉及关于羞耻感的经历和感受,尽管有些患者没有过被歧视的经历,但仍会有羞耻感的感受,其中41例患者表示有病耻感感受,由于隐瞒病情而感到焦虑,29例患者认为病耻体验使他们感到在受折磨。Ritsher(2004)对一些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研究也发现,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非常强烈的病耻感感受。Rtisch等(2006)¨副对60例患有人格障碍和30例患有社交恐怖症的女性的调查表明,这些患者都有很高的病耻感水平,并且人格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水平高于社交恐怖症患者。国内高氏等(2001)¨叫的调查显示,42%的精神病患者承认自己曾受到单位不公正对待,受到同事或同学的歧视,被邻居看不起,并导致恋爱或婚姻失败,这其中歧视看作是病耻感的重要部分。一项对强迫症患者的案例研究认为,病耻感是患者心理认知的中介评价系统中一种较为固定的观念,它对强迫症的产生有关键性的作用,并且认为患者焦虑的情绪可能源于病耻感。

  根据2012年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医疗统计年报”,台湾10年内确诊的精神疾病病例已从7.5万人上升至近12万人,增加近6成,显示家属及病患对疾病的认知度增加,愿意积极就医。

  然而,康复之友联盟近期针对188位精神康复者进行调查,发现63%的精神康复者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曾中断1次以上,中断原因包括自我感觉症状好转、觉得治疗没效、副作用产生的不适感,心理层面包括缺乏亲友支持、不敢在别人面前服药。

  该份调查也指出,6成以上精神康复者不愿病情被同事知道,主因在意旁人异样眼光、怕遭歧视、怕被贴标签,以及担心工作受影响或失去朋友。康复之友联盟理事长黄敏伟表示,精神康复者除了要与疾病对抗,还要面对被污名化的伤害,甚至可能因此不愿接受协助。

【教你认识心理疾病:“病耻感”是如何产生】相关文章:

心理疾病是如何产生、分析是如何治疗的?11-06

心理疾病是如何在压抑中产生的08-26

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09-22

心理疾病在压抑中产生10-07

心理疾病产生的10大诱因10-12

心理疾病认识误区09-13

心理疾病产生的十大诱因09-15

心理疾病产生的十大因素10-08

多愁善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