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时间:2024-01-25 18:55:29 林惜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精选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精选1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1

  1、教材说明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5、教学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

  (2)学习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巩固发展,在练习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

  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4、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5、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先讲单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结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①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③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

  ④“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

  ①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②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

  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

  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习中,培养计算能力。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

  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3分钟)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7分钟)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15分钟)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5分钟)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40+203+26—45+4—7>40—2030+2060—40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旨在比较、对比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4题。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独立思考、巩固新知: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4

  今天我对我上的《“加法”第一课时》进行说课,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加法并探究加法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头列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演示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计算5以内的加法。

  3.通过学生操作、演示、表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凑数游戏,导入新课

  与上课准备做得最好玩对口令游戏,复习数的组成,激发兴趣,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从以礼物送给今天表现最好的小朋友说起引出花朵,然后大家一起来研究花朵带来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观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步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小伙伴一起摆圆片,通过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这个环节中学生动手、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

  2.认识加法

  进一步强调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认识加号,书空写加号,完成算式,读加法算式。从生活中发现加法。

  3.理解加法含义。

  第一层次,结合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例让学生会说出加法算式。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层次,深化练习,利用课本第24页的主题图和做一做进行深化联系,让学生真正掌握加法及其意义。

  (三)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

  课件播放,让学生说题意、列式、口头回答。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巩固加法含义,更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穿插“课中操”,放松心情,整顿纪律。

  (五)全课小结,鼓励学生说。

  (六)布置课堂练习,在练习中我发现了问题:学生会列算式,但是不理解大括号的意思,如果在前面环节中说说大括号表示的含义,学生在做题时就容易些。

  本人在各方面存在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指出我这堂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学前班数学上学期的基本教育活动。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和锻炼人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而幼儿数学教育向幼儿进行的是一种启蒙教育,它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新《纲要》中强调“应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也正因为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导致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选本课的原因是因为本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处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表达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法的计算过程,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2、会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会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加法计算。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放在了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思考、表达计算过程。

  难点:幼儿学会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

  三、说教法。

  幼儿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5以内加法的运算。幼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上,运用“找朋友”游戏复习5的组成。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教具演示法,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通过讲解、比较,将幼儿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找出哪一种是最好的。坚持使教法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四、说学法。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我对幼儿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幼儿去探索、发现,可以让幼儿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眼、耳、手、口、脑并用,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五、教学过程。

  1、复习5的组成。

  数的组成贯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我让幼儿伸手指头,师:我伸1,生:我伸4,师:1和4,生:组成5。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5的分合式。再启发幼儿找出相像的2组,归纳出5的分合式有4组,只要记住2组就可以了。由5能分成1和4就能想到5还能分成4和1;由5能分成2和3就能想到5还能分成3和2与与幼儿一起游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又避免了单调和枯燥,做到了师生互动。

  2、幼儿利用学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就是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我出示了5个小棒,幼儿进行观察后,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进行列式,再脱离小棒的帮助通过组成计算得数。允许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算法的多样性和教法的开放性。

  3、给动物找家。

  我出示了小动物的房子五间,有蘑菇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等上面分别插有数字1—5的卡片,放在幼儿前面的桌子上,每组的桌子上有一只小筐,内装带有动物头饰的口算卡片若干,有小白兔、小花猫、小鸡等动物。师说:“小朋友们,小朋友快来看,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迷路了,你能帮它找到自己的家吗?”请每位幼儿从自己一组的筐中拿出口算式题,得数是几就放在几号房子里。

  4、翻花游戏

  把5朵花的背面朝着学生排列整齐放在磁性黑板上,翻开一朵,能列出2道加法算式,并告诉学生做加法想组成。只要再翻开一朵就行了,得数5的加法共4道,渗透加法交换律。

  5、引导幼儿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我提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是怎样算出4+1的得数?那么,1+4等于几?你又是怎么想的?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我以玩数字卡片,随意出示两张卡片,说出和是几?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并把游戏和数学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是阶梯式的,是一级一级逐步建立起来的。通过小中班的系统学习,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加与丰富,幼儿所建构的数学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扩展。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作为大班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幼儿对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一种运用和扩展。在幼儿开始学习加减时,以表象为依托的口述应用题,对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和数量关系以至运算符号和试题等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采取让幼儿看图讲述应用题的方法和形式学习加减运算,可让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操作,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来感知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中的数量关系。由于三幅图将应用题的题意具体化、形象化,形象地表达了应用题的结构和问题的答案,这样就为幼儿自己独立看图,讲述图意,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用数字、符合记录三幅图的图意,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对抽象的.数字试题的含义有所理解,同时也将促进幼儿思维活动的发展。

  二、说目标:

  根据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确定一下目标:

  (1)看三幅图列算式,感知加法算式的数量关系,学习4的加法;

  (2)进一步理解“又来了“一共”的实际意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3)鼓励并表扬按规则完成任务的幼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部分:

  (1)是让幼儿知道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事,三幅图是有联系的,应连起来看。

  (2)重点指导幼儿仔细观察第二幅图的朝向、姿势,从而正确判断出物体的变化过程即数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进一步理解“又来了“一共”的实际意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2、难点部分: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提出的问题。如小组活动中引导幼儿完成2+2=4;1+3=4的作业。

  四、活动的准备:

  教具:两组实物图(六幅,两件事)磁性数字及数学符号若干(1、2、3、4、+、=等)

  学具:铅笔若干,两组看图列算式材料;幼儿作业用纸若干。

  五、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1、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幼儿的时间情况,我选择了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在集体活动中,我首先采用了游戏的形式,来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引导幼儿看三幅图讲述应用题来学习4的加法。因在2、3的加减活动中,幼儿对用三句话表达三幅图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本次活动只把4的一组加法内容(3+1=4)作为重点来学习,目的在于强化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又来了”“一共”的实际意义。鼓励幼儿正确运用边讲边列算式的方法,在边讲边记中体会每个数字及符合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加深幼儿对符合和整个算式的认识和理解。而把另两组学习内容2+2=4、1+3=4放在小组活动中让幼儿完成。因而在小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小组活动相对时间要长些,以便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动脑,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新提出的问题。

  2、教学方法:根据面向全体幼儿,因材施教的原则,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游戏法。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开始,组织幼儿玩碰球游戏,复习4的组成。一方面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训练幼儿的快速应答反应能力。

  (2)观察法和启发探索法贯穿于活动始终。在整个活动中,要用富有启发的语言,引导幼儿去仔细观察,去发现判断物体的变化过程,帮助其理解图意,理解应用题中表达的数量关系。鼓励诱导幼儿动手去操作,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3)操作法。是本次活动的主要方法,从集体活动到小组活动始终都在强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教师为其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从而去获得应有的知识经验。并能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逐步去发现探索出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

  1、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能力强的幼儿要多准备几组作业,要求其学会自我控制,认真去完成每一份作业,并用完整的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对能力差的幼儿多给予指导,鼓励其尽可能地去多完成一份作业。

  2、指导幼儿听从老师指挥,尽量按要求去做,进一步培养幼儿小组活动的常规。

  3、鼓励并表扬按规则完成任务的幼儿,提醒幼儿学习收拾整理学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7

  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万以内的加法(二)”。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根据该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能正确计算万以内的连续进位加法。

  2、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类推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难点: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

  设计思路: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进修附小进行”慈善一日捐”的这样一个情景。出示各班捐款情况统计表。

  班级 301 302 303 304

  捐款 78元 85元 96元 129元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的问题都依次写在黑板上)

  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慈善一日捐,把熟悉问题从情境中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学会从熟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利用“慈善一日捐”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帮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301班和302班一共捐了多少钱?(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解决)

  交流反馈

  然后让学生重点说一说在计算这类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重点。

  在这个设计中,我运用迁移,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因为之前学生基本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我采用尝试、讨论、比较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这样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解决303班和304班一共捐了多少?

  让学生先估算,再计算

  反馈:着重解决百位上是原来的1加进上来的1是2。

  B如果303班的捐款变成了196元,那么这题怎么解决(先估算再计算)

  生总结做题时的注意点

  在学生理解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后,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内化,所以让学生计算96+129和196+129,学生会根据法则计算三位数加法。接着让学生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要点,从而巩固进位加法的法则,并掌握新的知识。此外标准还提出加强估算,在计算时,我还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学生解决剩下的`问题,一个人列式,两个人笔算,最后一个人说他们是怎么算的,再依次交换角色。

  2、练习四第四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枯燥的计算练习具体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单词的程序性训练,提高合作探究的群体性和有效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体验。

  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方面也进行回顾整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教学重点的认识,促成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的加减法》。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的分析以及同学的认知经验,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同学经历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同学经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认识到将旧知识转成新知识的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同学现有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是重点是熟悉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同学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加减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

  1、情境教学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二)学法

  同时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思维不能依照单存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也给予了同学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交流、去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地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要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促进迁移

  我将要出示两道有关求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复习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接下来的新课环节做铺垫,唤醒同学的旧知,建立起与新知识的桥梁。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同学列出算式(1/2+1/4)并提问同学今天的分数加法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引入今天的课题是学习异分母的加减法,我并且适时板书。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契机,提问同学,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我该怎么求呢?我给同学充足的时间去分组探究,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去发现1/2+1/4的结果是多少。这样的设计就让同学从抽象的数学计算转变为了具体的操作,不仅锻炼了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同学的思维特点。教师要充当好同学的引导者,这时我着力让同学去观察发现1/2可以看作几分之几?让同学试着说出是2/4,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初步感知要先将1/2进行通分,只有当分数单位相同的时候才能进行相加。

  2、接着教学完例1后,我利用同学对异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经验,引入同学做“试一试”的5/6-1/3,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性,尝试让同学独立练习,并集体交流。由于同学的个性差异,可能有些同学的结果是3/6,1/2,这时利用教学契机,提问同学3/6和1/2哪个更简洁?在交流中指导同学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接着让同学完成剩下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结果。

  3、最后,让同学去说说是怎么计算异分母的加减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同学理清最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培养了同学概括知识的能力。我在同学的总结中,最后加以给出准确的归纳,明确指出:“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结果能写成最简分数的要写成最简分数。”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让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也是采取独立完成、集体校正的方法,对于同学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同学在练习环节达到对异分母加减法的熟练过程。同时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利用异分母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部分设计主要让了同学体会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这环节主要是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表现,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同学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同学正视自己对自己课堂评价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异分母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通分——同分母分数——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今天,钱老师想带一(1)班的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让我先来考考你们。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师:这些都是几加几的算式?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

  师:我们来到运动会场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赛跑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试着说说想法。

  师: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盒的?(指几名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1、2、3……12、13依次数。

  (2)从9数到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加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演示凑+过程)为什么要拿1个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 10+3=13”。(板书: )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往运动场上看一看,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呢?先问问同桌,比一比谁提得多,老师有奖品。

  (指名提问题,并发给奖品)

  师:刚才小朋友提的问题真棒,我们来共同解决它。

  (单独出示踢毽组和赛跑组)问:踢毽组和赛跑组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6=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

  (展示踢毽组和跳绳组)问: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3=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展示踢毽组和跳远组)问: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算式9+7=16 )

  5.归纳算法特点。

  齐读算式。问: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 (用箭头将算式和 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算得数。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6.动手操作。

  (1)摆小棒,“左边摆9根红色的,右边摆3根黄色的,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根小棒?”(实物展示台出示)

  (指名列式)师:说说怎样想的?(学生说后,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摆图片, “左边摆9个红色的圆片,右边摆7个黄的圆片,怎样算一共有几个圆片?”(指名列式)“说说怎样想的?”

  师:把你想的过程在书上填思维图。(指名报答案)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游戏:摘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特点: (先小声说给同桌听)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结:(1)结果都十几。(2)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哪儿去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准又快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了。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1.数菠萝。

  (大屏展示9个再添5个)问: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菠萝?说说怎样想的。 (圈住其中10个)

  2.数苹果。

  (大屏展示15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说说怎样想的(圈住其中10个)

  3.数鸡蛋。

  (大屏展示鸡蛋图)指导观察:一个鸡蛋箱可以装几个鸡蛋?现在已装有几个了?问: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又快又准地算?(展示移入一个鸡蛋的过程)

  4.数蛋糕。

  (大屏展示蛋糕图)师:一个箱可以装几个蛋糕?箱子里有几个蛋糕?外面呢?怎样算?(指名列式)(演示凑十过程)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 (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 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利用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笔算的基础。教材呈现的例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将小棒或计数器抽象成竖式的经验,那么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困难在于理解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学生特别容易忘记写进位“1”。

  三、说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和计数器,交流各种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能用竖式正确的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学习成果,培养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中“满十进一”的算理和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2.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创设一个班级图书角的情境,出示主题图。故事书、科技书、连环画分别有23本、11本、18本。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由此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样设计,一题多用,既复习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主动探究,引入新知。

  在第一环节所列算式当中,23+18这一算式是学生没接触过的。由此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自主探究,思考多种计算方法(预设会出现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这三种方法),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并探讨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最后汇报交流成果。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单根小棒够了十根该怎么办?计数器个位上的珠子拨到十个以后该怎么办?竖式计算时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后该怎么办?

  这就直观的反映出在竖式计算当中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且借助学具为竖式中的进位小“1”找到了表象支撑,有助于对算理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五、说特色

  1.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直观模型、动手操作与竖式计算紧密结合起来,借助几何直观理解抽象的算理。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11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四课时“8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材简析:20以内进位加法中“8加几”,是在9加几进位加基础上学习的,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法计算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教材以“有几棵树”为主题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计算方法,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

  3、目标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

  (1)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8加几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8加几”的进位加是在“9加几”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凑十法”。考虑到学习可以利用计算方法的迁移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据此,本课时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8加几的计算方法。

  5、本课时教学中,学生会说多种方法计算,但对于何种方法优化,更适合自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进一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精美的挂图为学生展现带有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中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学得积极,而且学得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关于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游戏“采蘑菇”导入,出示种树图,引出课题“几棵树”。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汇报,集体交流。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这一环节,旨在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效果测试,巩固算法

  (四)质疑问难,拓展学习

  1、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2、多种形式练,拓展训练。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1、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

  2、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12

  教材分析

  《口算进位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一)》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安排的。

  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着重解决进位的原理,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准知识生长点,优化新知识的发展过程,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思路和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进位加法中来,因此,教材以加和减(一)为本单元的知识生长点,把重点放在进位的方法上,便于学生稳步地获取新知识。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教材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运用学具帮助思考,从实物操作中抽象出计算方法,对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法,允许学生中有不同的计算思路。

  3.提高练习质量,避免机械重复训练。一是让学生在结构中练,教材设计了一些计算题组,如20以内进位加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让学生算算比比,掌握相关计算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让学生有兴趣地练。教材给部分计算题组配上情景,减少枯燥乏味的感觉,如把计算题画上生日蛋糕,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三是结合简单应用题,用口算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既练了口算,又培养了运用数学的习惯与能力。

  设计理念

  本册是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体现在: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问题情景,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机会。

  3.实践多层次的练习,提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空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口算进位加的算理和方法,难点是结合小棒操作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法和学法

  1.迁移类推。

  通过复习、铺垫、启发、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想出该怎样算。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尝试教学。

  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不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旧知识联系紧密。运用尝试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规律。

  3.直观演示。

  通过学具操作,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感知口算思路。

  4.愉快教学。

  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运用学习成果的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引入“四个小动物,碰到了许多难题,邀请小朋友去帮助他们”的情景,教师把小动物贴纸贴在黑板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上课做准备。

  二、复习。

  1.口算:8+630+1736+39+520+1324+5

  2.说说24+5是怎么想的?

  【这三组口算题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作铺垫。】

  三、教学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教师出示图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他们每人有多少张画片?

  (2)看着图,你能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同时结合图,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四个算式:

  9+624+624+924+9+6

  (3)这里面哪道算式是以前学过的,得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重温一下20以内进位加的凑十方法,为下面的进位加凑十作铺垫。)

  【旧教材在引出问题时,一般都是直接出示一道简单的文字题,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解答,而现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通过看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引入清新自然,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渴望和学习兴趣。】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1)。

  (1)24+6等于多少呢?学生尝试回答。

  (2)你怎么知道等于30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3)谁愿意上来用小棒摆给大家看一看。

  (4)看了摆的过程,谁再来说说是怎样想的?

  (5)即时训练27+3。

  27+3等于几呢?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说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由于口算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进位加法中来,因此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就大胆采用尝试教学,直接让学生说说算理和算法,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和直观演示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这样安排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掌握方法,从而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3.自主操作,合作学习(教学例2)。

  (1)24+9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仍然用小棒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想想先把几和几合起来。

  摆好的小朋友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不同的操作方法:

  指名上前演示,说说先把几和几合起来。

  结合演示,说说不同的计算方法,师板书三种方法:

  (4)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是怎么想的?说给你旁边的人听。

  4.试一试8+42;5+39。

  (1)出示,你会算吗,把得数填在书上的方框里面。

  (2)反馈说说得数,是怎么想的。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再通过反馈结合摆法说说不同的算法,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巩固练习。

  1.第一题说明要求,独立完成。

  反馈说说怎么圈,先算几加几?

  2.第二题图上画了什么。

  指名口算第一组题,算完后说说有什么特点?

  生在书上独立口算,小组校对。

  指最后一组,如果下面还有一层蛋糕,你能在里面出一道口算题吗?

  3.黑板上还有谁的难题没有解决,赶快算一算。

  24+9+6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方法?

  【虽然练习的量并不是很多,但少而精,练习内容注意了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 13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主题图为课本46页插图。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前面刚刚学习了6、7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但一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仍旧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2011年版)》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情境图正确分析题意。

  能力目标:会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情感目标: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大括号、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同桌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五、说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同时结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小兔子采蘑菇的故事情境,用手指游戏表达图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七、说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苹果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表达的意思,并通过已学的知识正确的列出算式。创设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带领学生跟随小兔子一起来解决问题,揭示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我是按照教材中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一个流程来进行的。

  1、图中有什么?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数学信息。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让学生猜一猜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并借助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思,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出示“?只”,让学生说一说“?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求一共有几只。接着让学生借助动作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2、怎样解答?要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解答正确吗?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用数一数和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解答是否正确,最后学生一起口答。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运用中,我尝试从引导学生做题到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题,并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解题过程。让学生积极反馈所学知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结论,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

  八、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比较直观形象,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结构,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我相信,这节课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说课稿04-12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精选8篇)04-12

小学数学加法一等奖说课稿(通用15篇)12-07

初中数学有理数加法说课稿(精选5篇)04-08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03-13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一年级说课稿人教版04-05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9篇03-13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9篇)03-13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精选9篇03-13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说课稿《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