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说课稿

时间:2024-05-15 12:53:37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音乐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音乐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音乐说课稿

高中音乐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婚礼场面》,接下来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婚礼场面》是花城版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的一节鉴赏课。作品为D大调,四四拍,情绪欢快活泼,旋律跌宕起伏。《婚礼场面》是芭蕾舞剧《鱼美人》第二幕的一段音乐,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亲友们为祝贺猎人和鱼美人结婚时跳集体舞的场面。全曲有A、A1、A2三个主题。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学习作品《婚礼场面》,体会芭蕾舞剧的魅力。

  2.通过对婚礼场面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活动,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3.了解单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听辨不同段落展现的不同乐器和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分段聆听作品,感受作品不同段落展现的不同乐器和情绪。

  难点是加深对单主题变奏曲式结构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示范法。

  学法:聆听,小组合作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分段欣赏、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导入,播放芭蕾舞的图片,请学生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总结,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课下到课上的联系。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播放歌曲旋律,请学生聆听思考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由于问题相对简单,学生通过聆听就不难得出情绪是欢快地,速度是中速、稍快地;其次,我会在此播放歌曲,请学生聆听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明确歌曲可以分为A、A1、A2三个部分。然后,我会介绍单主题变奏曲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环节是分段欣赏环节

  细致、准确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播放A部分旋律,请学生聆听并思考,A部分有哪些乐器演奏?表现了怎样的场景?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明确A部分以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表现了迎亲队伍行进在路上的热闹场面,在此之后,出现一段连续十六分音符密集节奏的旋律,进一步表现了婚礼行进队伍的热闹场面。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聆听A1部分旋律并思考,A1部分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明确A1部分主要以铜管乐器为主,表现隆重的婚礼场景,随后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交替出现,表现礼成后亲友们为新人祝福并与新人逗趣的情景。然后,我会播放A2部分旋律,请学生思考A2部分旋律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总结,明确A2部分乐曲转到了下属调上,音乐情绪进一步热烈起来,第二部分的乐曲以变化的形式再度出现,并不断的转调,整首乐曲沉浸在一种热烈兴奋的情绪之中。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再一次感受作品情绪的变化,加深对单主题变奏曲式结构的了。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清晰的掌握我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对歌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芭蕾舞剧为主题,请学生分享其他的芭蕾舞剧作品,在此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和指导,之后请学生分享,我会予以鼓励性的评价。

  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以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请学生搜集中国的芭蕾舞剧作品,下节课分享。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建立课上到课下的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苹中分校音乐老师张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鳟鱼》”我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 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三) 教学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

  (五) 教学过程

  (六) 特点预设

  我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是:

  (一) 指导思想:

  音乐欣赏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面向全体,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融合相关多元文化知识。把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立足于学生本身,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音乐实践,实践是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鼓励音乐创造,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艺术熏陶和音乐教育。从而真正达到审美水平的提高。

  此指导思想,来源于初中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二)

  1、教材分析:

  鳟鱼》是《北京市义务教育》第15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欣赏歌曲,是一首舒伯特写作的钢琴五重奏,属于西方音乐体系中的浪漫主义时期一首作品、在初中三年的课本中,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音乐,共被分别分在了5个学期中,在西方音乐中,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为西方音乐的重要时期是不可或缺的。从本学期来看,本单元是学生接触西方音乐唯一的一个单元,所以应当适当联系上学期的内容,使得学生对西方音乐有正确、整体的认识。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程,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本首作品选自钢琴五重奏《鳟鱼》第四乐章。是一首典型的变奏曲。明显的变奏曲式是本曲的特点之一,是学生了解曲式的较好途径。

  2、学情分析:授课的班级为我校初二年级(4)班学生,这个班级是新组建的普通班,整体来讲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愿意欣赏,能听辨小二度与大二度,能较为准确的模仿节奏型。模仿音高。但对于识谱,识别节奏,有一定的困难。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能有大致的定位、但不够细腻。对音乐细节的关注不够。音乐理论知识较差。所以,本节课要把音乐基础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兴趣中,切实学会相关音乐知识,把音乐内涵作为着力点,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把音乐与创作背景结合,挖掘其中的情感,从而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受益终身。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基于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1.学生愿意继续了解西方音乐、并对其感兴趣。(因为在课标中提出,兴趣爱好是学习音乐的动力,并且要尊重多元文化)

  2.学生能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义。并能理解作曲家在写作时的想法。(课标中要求: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3. 学生会钦佩舒伯特的才华、并能鼓励自己继续努力。不断前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之前欣赏音乐的方法,通过对比、体验、听辨、模仿等方法欣赏本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以及判断他们在演奏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

  3.学生能够掌握“变奏曲式”特点、并能运用。

  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分析,我预设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变奏曲式”特点、并能运用于分析其他音乐。

  (二)教学难点:对于本曲中调式的感受和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如下设计了我的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2、欣赏音乐

  3、演唱主题

  4、听辨乐器

  5、分析段落

  6、分析情感

  7、检测扩展

  8、运用创作

  9、总结升华

  (六) 教学设计的特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总体把握,和深入挖掘,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设想回答情况,形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总结的教学模式,并且注重情感教育,能力培养。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不依靠教师,而是依靠自己,真正具有可持续性,可发展性。让学生终身受益。

高中音乐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欣赏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中的第二节《悲剧美》,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

  人类在创造历史,开辟未来的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先进人物为探索真理而经受磨难,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捐躯,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这一切都是悲剧美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悲剧美是在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它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的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

  音乐不同于文学和戏剧,它在表现悲剧性冲突的具体情节方面受到很大局限,然而它却能以特别强大的力量表现悲剧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再现最深沉、最激越、最动人的悲剧性情感。

  通过对《悲剧美》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悲剧美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学生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2、教材分析

  《松花江上》

  作于1936年,“西安事变”前,词曲作者张寒晖正在西安二中教书。当时呈现在西安街头的东北军官兵和大批东北逃亡者的惨痛的景象,深深触动着他的心弦,于是便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他们饱含热泪的如泣如诉的音调,愤恨哀伤的.情绪,提示出当时因遭受日本侵略而背井离乡的东北同胞的悲惨生活,倾诉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由于它唱出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心声,所以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3、教学目的

  ①在音乐欣赏中,能够随老师琴声哼唱有关悲剧美的音乐片断。

  ②能独立或与同学一起探讨悲剧美的基本概念。

  4、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在倾听悲剧美的音乐时获得深层次悲剧美的情感体验。

  ②理解悲剧美的基本含义。

  二、说教法

  1、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对悲剧美作品的认识和看法,并举例说出几部了解的悲剧美的作品(如歌剧、戏曲、舞剧、歌曲等体裁的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讨论完后:教师播放课外补充作品《等爱的人》,在欣赏的同时,让学生们注意,旋律和音色在悲剧美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近年来小煤矿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和层出不穷,在资源开采暴利的贪欲驱使之下,忽视矿工生命安全。这部作品旋律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或暗淡深沉,或警号长鸣,这些都对于渲染悲剧美的氛围,增强悲剧美感人的力量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2、欣赏《松花江上》

  在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者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痛苦,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1936年,当时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大地犯下种种的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泪写下具有浓郁悲剧美风格的《松花江上》。此曲一经传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共鸣。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先让我们将这首歌完整欣赏一遍。并思考:在欣赏过程中,通过联想,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或场景: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思考发言)

  3、分段欣赏

  这首歌采用bE大调,3/4拍,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

  ①歌曲第一部分有两个长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二乐句的结尾;旋律以“ ”下行级进到“ ”,加强了歌曲悲痛的情绪,表现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惨痛心情。

  ②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旋律在小调上展开。前两个乐句基本相同,只在绪尾的三个高降低八度。旋律带有呼号,哀伤的感情色彩。

  ③当尾声“爹娘啊……”的呼于抢地似的旋律出现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

  4、浏览性的聆听欣赏《光荣牺牲》、《英勇就义》、《一个华沙幸存者》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说课稿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古典乐派风格及大师贝多芬”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都提到音乐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在弘扬民族音乐同时还应开阔视野,理解尊重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第八单元第十五节“贝多芬”中的《第九交响曲》。

  在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要求欣赏两首乐曲《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杰作之一,学生曾问贝多芬:这首乐曲表达的内容?他答:你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由此可见,此曲是一首思想性高、斗争性很强的乐曲。

  《第九交响曲》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在交响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第九交响曲》孕育很长时间(自1808-1822年)直到1824年完成写作。首演后取得巨大成功。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县一所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1)班的学生,全班46人。这些学生大都来县城几所初中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古典主义音乐不了解,都知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对《第九》交响曲不太熟悉,只知道《欢乐颂》的简单旋律。

  2. 有个别是招收来的艺术特长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视唱能力,同学都有较强的求知欲。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导入新课环节——引导法 直接进入主题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生平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性学习古典主因音乐风格做好铺垫。

  2.新授环节——体验、分析法

  本节课以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重点内容,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主分析和理解音乐内容。演唱《欢乐颂》主题。了解《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影响。

  3.拓展环节——比较、讨论法

  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让他们用感受、体验、分析作品的能力来探究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利用教材及配套课件,和师生搜集的视频资料,充分认识贝多芬及音乐风格。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初步接触过贝多芬及他的作品。如《第五命运交响曲》。也通过其他学科,了解了一些贝多芬的相关信息。本节课是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因此,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引导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要注意,不能过高或过大,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总结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

  第四乐章,体会“自由、平等、博爱”敢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在古典主义音乐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懂得古典时期重要的音乐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及奏鸣曲式。

  2.分析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感受《第九交响曲》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

  (二)教学难点

  聆听《第九交响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 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聆听《第二十三热情奏鸣曲》引出作者贝多芬。

  简单介绍这首曲子,通过欣赏使学生掌握奏鸣曲相关知识。

  (二)新授

  (1)介绍贝多芬生平。 (投影短片介绍)

  (2)介绍《合唱》交响曲创作背景。(投影短片介绍)

  (3)学生演唱《欢乐颂》主题片段

  1)听《欢乐颂》主题片段

  2)学生跟伴奏演唱歌曲

  (4)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段

  1. 旋律、节奏的特点?

  2. 从乐队演奏到人声合唱,音色的转换,对音乐的情绪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3. 为什么贝多芬把人声加入交响曲中,人声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三)总结

  通过欣赏学生总结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继承德奥民间优良传统,确立了主调音乐风格,在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古典类型的奏鸣曲式、交响曲、室内乐和歌剧的规范。他们的.创作以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为特征,构成了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

  (四)扩展

  课后作业

  写一片听后感,巩固学习成果,鼓励继续探究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安排在完成分类依据的选择和分类结果的确定之后。

  (二)评价量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这节课是一节以合唱为主的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依托合作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引起兴趣,并深入认识。让学生参与熟悉主旋律,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共鸣,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了讲授、体验、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

  由于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还有差距,因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足。另外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方面还有待于多加思考。

高中音乐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____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金蛇狂舞》。

  一、说教材

  (过渡语:首先我想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金蛇狂舞》是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全一册第十六单元第二十八课。这是一节鉴赏课,通过鉴赏民间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理解不同音乐主题以及螺蛳(si)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学生能够掌握体会到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

  二、说学情

  (过渡语: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上升为学习乐趣,学习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并能够不断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一定的引导,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维度,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设计如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金蛇狂舞》,体会其热闹、活泼的情绪,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美。

  过程与方法:在感受、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音乐作品,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

  知识与技能:带感情哼唱作品,认识作品的创作手法,体会作品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反复听赏音乐作品,体会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认识了解聂耳及其音乐创作。难点、理解并掌握螺蛳(si)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钢琴、多媒体作为我的教学用具:

  七、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扩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采用为学生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学生能够说出视频中的曲子是《金蛇狂舞》,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板书:金蛇狂舞)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过渡语: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乐曲《金蛇狂舞》,并提问同学们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通过初听学生能够分析出乐曲的.情绪是欢腾的。

  随后我会追问同学们这首乐曲的体裁形式得出民间器乐合作曲,接着再向同学们介绍歌曲的作者、聂耳的基本情况,以及的相关知识,辅助学生了解乐曲。

  (过渡语: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请同学们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针对学生身心的特点,利用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曲式结构、体会情绪变化,并能够通过进一步分析音乐本体,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会提问同学们,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演奏都包括哪些乐器呢?通过聆听作品,学生可以发现作品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段;(板书: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接下来我会引领同学们分段落聆听,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在反复聆听以后,学生会发现各音乐主题之间在情绪上呈现出了情绪更加热烈,逐步递进的情况,第一段刻画了比赛前人声鼎沸的场面,第二段情绪更加热烈(板书:人声鼎沸;情绪更热烈);

  接下来我会提问同学们“这样的情绪是通过那些音乐本体体现出来的呢?”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谱例相信同学们可以捕捉到节奏更加紧凑、力度加强、速度变快。(板书:(第二段后面)节奏、力度、速度)

  随后我会请同学们结合谱例探索第三段的音乐的旋律发展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发现“螺丝结顶”的传统音乐作曲技法。由此就可以将音乐本体和情感表现进行一种有机地结合,使知识形成网络,学以致用。(板书:(第三段后面)螺丝结顶)

  最后我还会在基本欣赏环节以后,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首乐曲所传达的精神主旨是什么?最后总结民间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也使乐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但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在拓展提升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分享施光南的声乐作品、请同学们欣赏《打起手鼓唱起歌》以及《祝酒歌》,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同样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两个人,为什么在音乐创作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呢?随后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这样设计,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了音乐艺术审美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会请同学们以“人民革命音乐家”为主题召开一次音乐赏听会,同学们在课下整理文本及音响资料,下节课分享。

  八、说板书设计

  最后,这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包括了三个乐段的情绪、场景、音乐要素、作曲技法等内容,板书选择了提纲式来设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说课稿6

  乐理课,作为音乐科的一门共同基础课,与其他音乐课程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如视唱练耳课,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必须联系视唱练耳课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印证。据此宗旨,本课就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关于教材

  《节奏节拍》取自高教教材《音乐》(第二版)第四单元,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幼师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下处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启蒙期,教材选用尤重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我对教材的理解如下:

  ㈠在乐理教学中,节奏节拍所占的篇幅并不多,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音的性质可以看出,四种节奏节拍占了两项,它是音乐作品的“骨架”。

  ㈡本课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节奏: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叫做节奏;

  节拍:具有相同时值的重音及非重音在音乐中形成了有规律的强弱反复;

  节奏型:音乐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

  2、能力目标:

  ⑴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在音乐作品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⑵明确节拍的强弱规律

  ⑶能够分辨出音乐作品中的典型节奏。

  ㈢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

  ⑴节奏、节拍、节奏型的理解运用;

  ⑵理论指导实践,唱准视唱曲的典型节奏、节拍规律。

  2、本课难点:

  ⑴《国旗红红的哩》节奏型的掌握(谱略)

  ⑵2/4拍子强弱循环的掌握运用。

  二、关于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实例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使理论知识学得具体、充实,再加上示范演唱,以最直观、具体的声音、表情及神态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状态。

  三、关于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学习节奏、节拍节奏型的概念,了解它们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采用环环相扣的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㈠提问导入

  ⑴提出问题,一个音符“5”,不考虑音高,得到的`是什么?(长短)。

  ⑵对学生的回答作简单概括,引出节奏、节拍、节奏型。(认知目标)

  ㈡实践印证

  ⑴举例《国旗红红的哩》,了解具体作品中的节奏、节拍、节奏型,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能力目标)

  ⑵听教师示范演唱,感受节奏、节拍、节奏型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如节拍的强弱,用对比法让学生感受其作用,激发学生学唱欲望。

  ㈢学唱《国旗红红的哩》。(完成能力目标和教学难点)

  ⑴难点旋律练习----范唱、跟唱(谱略)

  ⑵歌词练习----分组练习(一组旋律,一组歌词)

  ⑶整体练习----注意节拍强弱,节奏型的表现作用

  ㈣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四、关于教法

  1、示范性原则贯穿教学全过程;

  2、直观的例子,增加教学说服力;

  3、理论指导实践,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五、关于学法

  1、指导学生思想上重视、明确理解本课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实践;

  2、视唱练习具体方法

  ⑴勤练、精练;

  ⑵难点先练,再练整曲;

  ⑶旋律先练,再练歌词。

  六、教学效果分析

  1、教学内容实用性强,学生易接受;

  2、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音乐说课稿7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必修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中多彩中华夏之音(民歌篇)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章节开头就写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冼星海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最丰富的源泉。在教材中编者用这些精炼的语言特别强调了民歌意义。这一小节中,编者共纳入了的5首不同地区的.民歌(《槐花几时开》、《拔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对花》、《噶吉呦》),学生通过聆听、鉴赏可以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由于高中音乐课时较少,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筛选部分内容,进行教材的整合处理。我就选择了这首仅有四句歌词、经典传神的《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这首四川宜宾山歌,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由喻祖荣所改编的《槐花几时开》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如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i”,这就抓住了《神歌》与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再如在该曲保留了《神歌》从“6”大跳10度到“i”,这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也葆有《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细腻、自如的特色等。——这些《神歌》“神韵”的传承,不仅仅是辨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而且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喻祖荣在改编时,也注重了对该民歌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而不是表层结构的变异。如第十二小节的一个二分音符衬腔,是原《神歌》中所没有的,这里添此一音,结合衬词“哎”便可看出,它妙如点睛地把歌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盘问时之寻思、羞涩、机智的神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天衣无缝地切合了歌词所表现的情景。

  《槐花几时开》是继承民歌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的结果,该曲作为民歌走向艺术歌曲发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分析一下学生的认知现状: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1、在认知上,通过欣赏、学唱分析《槐花几时开》,使学生初步了解山歌这种民歌体裁,知道山歌体裁的主要特点;

  2、在技能上,用具有四川方言的腔调朗读歌词,用悠扬高昂的声音学唱山歌《槐花几时开》;

  3、在情感上,通过分析、学唱《槐花几时开》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感受民歌丰富的表现力和来自于生活的道理,以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曲目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民歌风格。

  鉴于学生:

  (1)对山歌这一体裁的陌生,学唱时不够自信

  (2)对四川方言不熟悉,难于准确把握方言特点演唱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自信地演唱歌曲、准确的表达歌曲情感。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诉诸于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

  音乐教师执教的原则:审美的原则、直观的原则、模仿的原则、启发的原则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模式:情景——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引导——发现模式

  学法: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教学结构布局和教学程序分析】:

高中音乐说课稿8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音乐与影视艺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高中音乐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音乐欣赏课《祖国颂》,《祖国颂》是一首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著名歌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创作于1957年冬天。歌曲以宽广的旋律,从容的速度,宏伟的气势,用F大调,单乐章,以领唱、合唱、复调合唱、朗诵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向我们再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初期的繁荣壮丽的景象,歌颂我们的祖国,歌颂我们老一辈的建设者,他们为祖国的富强美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在本课中,着重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和分析,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增进对音乐艺术的感情,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辨别混声合唱的声部,注意声部间的和谐力度。在教学中,我努力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探索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独立获取所需的音乐知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充实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更方便更积极地学习知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时代接轨,使严肃音乐成为学生可以学习的一部分。

  2.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宏伟目标。

  3.、欣赏《祖国颂》,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音乐艺术方面的知识,提高对混声合唱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提高。

  二.说教法

  1.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渠道调动学生的多个感知通道参与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引——激——拓”的教学模式,使其视听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并获得独特感受与见解。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通过提供开放式情境化的音乐场景,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感受与鉴赏的兴趣,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发挥的探究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具体教法有:演示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描述法、情景法等。

  三.说学情、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步人青春期,生理机能逐步健全。从情感上看,他们的爱憎已经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充满了憧憬和激情;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高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取向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其音乐经验和音乐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并提高自己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也需要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之中。在课堂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原则,在组织学习活动时,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导入新课、介绍新课、作品分析、作品欣赏、课堂总结、课外学习等。

  1.导入新课

  1)、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情绪和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因此,我通过引语,首先把一个情感纽带抛给了学生,点燃其爱国之情,来呼唤学生对这方面音乐的情感。引语:同学们,我们知道,母亲是天下最伟大的,而且,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祖国,一直以来,赞美或歌颂祖国是文学和音乐创作常用的主题之一,你们听过哪些关于这方面的歌曲呢?你们能把它们的名字说出来吗?

  2)、收集有关赞美或歌颂祖国为主题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祝福祖国》、《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一边播放课件,一边音乐中提问,请学生们将所听到的歌曲的名称说出来。

  3)、导入:播放课件,欣赏《祖国颂》片段,鼓励学生从音乐的背景和内容中,猜出歌曲的名称——一首同样是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著名歌曲。

  2.介绍新课

  a)提问:歌曲的词曲作者是什么人?以及歌曲创作的年代是什么时候?

  b)介绍作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介绍词作者乔羽和曲作者刘炽,然后播放课件,进行归纳总结。

  c)作品分析

  1).《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2).一边播放课件,欣赏歌曲《祖国颂》,一边和学生们一起,从音乐和课件所表现的背景中,分析和感受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以及表现的形式。

  (1)A段(第一部分)

  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刻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

  (2)B段(第二部分)

  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用柔和的合唱加以衬托,展现了祖国大地一派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象,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

  (3)再现的A部分(第三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反复,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略去了朗诵段落,气息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与歌颂。

  3)、提问与交流

  谈一谈全部的音乐表现给你留下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和感觉,说一说音乐在力度、速度以及演唱形式上的不同表现。

  4、作品欣赏

  把歌曲《祖国颂》完整地欣赏一遍,提醒学生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

  1、声部之间的配合;

  2、力度、速度方面的变化;

  3、演唱形式上的不同。

  5、课堂总结

  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歌曲的内涵,《祖国颂》以宽广的旋律,从容的速度,宏伟的气势,用F大调,单乐章,领唱、合唱、复调合唱、朗诵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向我们再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初期的繁荣壮丽的景象,歌颂我们的祖国,歌颂我们老一辈的建设者,他们为祖国的富强美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同时,激励学生们,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学生,更应该把握大好时机,努力学习,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宏伟目标。

  6、课外学习

  鼓励学生们如果想欣赏到更多的关于赞美或歌颂祖国为主题的精彩歌曲,可以去音像店购买一些这方面的歌曲,而不是流行歌曲,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一批此类的歌曲,或可去洪恩在线欣赏和学习。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结合,以Flash动画,把听觉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艺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来演绎,而且通过人机互动,让学生来尝试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手段,并可以全面检验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Flash动画同时给也学生们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陶冶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当然,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并不能全部解决音乐课的全部问题,但是,我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这堂课上好,这才是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教和批评,谢谢!

高中音乐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 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进行分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四、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五、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视听一小段音乐,然后问题式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

  《黄河大合唱》(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的设计推动课堂进入主题)

  1、让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等。

  2、教师小节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作品创作故事》来详细了解作品产生过程。

  3 教师提出问题,这部作品共分几个乐章?大家最想听第几乐章?

  (三) 新课讲授

  1 视听《欣赏《河边对口曲》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从分析作品的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情节的发展。)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河边对口曲》。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a/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b/歌曲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生:欣赏作品后回答:

  a/演唱形式是对唱。b/歌曲情节是从两个老百姓相遇,然后相互问答倾诉,最后一同走上抗日的道路。

  师:我们再来听下歌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播放歌曲)。在这个部分里,只有两个背井离乡老百姓的对唱吗?

  生:没有,还有合唱。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到合唱呢?作者想借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什么?

  生:表现遭受敌人逼迫而逃亡的不仅仅只有这两个老百姓,中国还有千千万万这样苦难的人民。大家一同上前线抗日杀敌救国。

  师 :找出两位学生来表演。

  2、欣赏《黄河船夫曲》

  (设计意图 想通过层层设问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歌曲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并通过模唱把握歌曲的精神内涵。 在音乐中找出答案)

  1、师:在欣赏这首歌曲之前,我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a/歌曲的体裁是什么?b/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欣赏后回答

  a/歌曲体裁是劳动号子。b/速度由快变慢再变快,力度由强变弱再变强,联想到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师:大家说的很对!那船夫们不惧怕惊涛骇浪,勇敢顽强地一起与之搏斗,这表现出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表现出船夫们团结一致、无所畏惧、永不放弃的精神。

  师:对!这种团结协作、勇往直前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2、师:这首歌曲的体裁是劳动号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船夫们劳动的场景。

  生:按照老师指挥模仿劳动号子,体验劳动号子便于整齐用力的作用。(模唱片段。)

  3 欣赏《保卫黄河》

  (设计意图从分析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情节与演唱的关联关系,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演唱形式与情感传达的结合有一定的认知。)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聆听《保卫黄河》!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的第一部分)。

  生:欣赏并跟唱。

  师:这首歌曲大家在初中的时候都学唱过这首歌,刚才大家也唱的很不错。现在我们来听歌曲的第二部分,大家看看这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播放歌曲的第二部分)。

  生:演唱形式是轮唱。

  师:为什么在第一段大合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我们现在也来轮唱一下,各位同学看老师的手势每个小组进入。

  生:进行轮唱训练。

  师:好,刚才我们进行了轮唱练习。大家体会到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有什么特殊的表现意义?

  生:一轮接一轮的,就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涌来。

  师:很好!那在这首《保卫黄河》里,作者用到了轮唱这种形式就是要表现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抗日决心和斗争精神,把敌人淹没在抗日洪流中。

  (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选择"拓展与探究"第四题的第2题)

  1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扩宽视野,对比出同一首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格)

  师:现在大家对声乐轮唱曲《保卫黄河》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来欣赏下由著名钢琴家朗朗和管弦乐队合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大家来对比下钢琴演奏的《保卫黄河》与声乐曲《保卫黄河》,说说看你们喜欢哪个版本?这一乐章出现几次主题,分别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后发言。

  2、"大合唱"的概念

  师:《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现在我们一起以这部作品为例来归纳下什么是大合唱。

  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多乐章的声乐套曲;演唱形式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乐队伴奏)

  (五)总结

  师:播放背景音乐《怒吼吧,黄河》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欣赏到这里,下节课将继续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并与钢琴协奏曲进行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音乐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第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中的第一课,也就是整本书的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萧.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多声重唱-鸟儿在歌唱和风笛演奏-优雅,还有的就是排萧演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还包括音乐知识欧洲音乐.因为学生普遍对音乐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所以我在讲音乐知识的同时会尽量结合作品,让学生轻松的接受.这节课我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贯彻思考,体验,探究,实践的原则,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而愉快的情感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音乐.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轻松的学习,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讲授音乐知识时,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和影响资料,做到让学生轻松的接受,努力让理论知识变得不会那么枯燥.这节课的导入我用铁达尼号的主题歌的音乐来导入,着重让学生听有风笛演奏部分的音乐,并提问学生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由此来引出今天本课的饿主题-欧洲音乐.这种导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让学生能从熟悉的音乐中感到亲近与轻松,并能从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一些音乐知识.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1,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民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2,初步知道欧洲民间音乐的饿概况,了解风笛.排萧的音乐特点.本课的重点是;从音乐中了解到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并让学生结合作品了解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难点是:能从不同的声音中分辨出风笛与排萧的不同之处,并说出主奏乐器.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主要包括三首欧洲民间乐曲,我在整节课中会应用讲授法,体验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1)导入:我用铁达尼号的音乐来导入,特别让学生来注意前奏的音乐是用那种乐器主奏,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出今天的主题-欧洲音乐.这样的饿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从熟悉的饿音乐入手,引起学生对本课的亲近与兴趣.在这里我主要应用欣赏法与谈话法.

  2)我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写在本课开头的李斯特的名言,并指出今天的教学任务:欣赏几首欧洲民间音乐,并了解民间音乐的饿美妙与特点.这样的饿设计意图是能从李斯特的名言中更加加深学生对民间音乐的饿印象,使学生了解到民间音乐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是极具特色的,从而升华了今天的饿主题.在这里我应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

  3)完整播放<鸟儿在歌唱>,并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这首曲子的特点.他与美声唱法有什么不同?回答完毕,请班级上学过美声的饿同学来演唱,让同学们能现场对比聆听两种唱法的不同.完了之后,教师指出这是一种欧洲唱法-欧亚唱法,并结合作品来解释什么是欧亚唱法.在这里我应用的饿是谈话法与参与实践法,这样的饿设计意图是能让学生近距离的饿体会两种唱法的不同,并能通过请学生演唱,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4)完整播放<优雅>并提问:这首曲子用了那种乐器啊?学生回答;风笛.下面多媒体显示风笛的形状,教师简要讲解有关风笛的知识.完了之后,多媒体再弹出一个画面,是中国的`竹笛.通过对竹笛的饿介绍让学生能分辨竹笛与风笛形状上的饿区别.最后教师指出不管是风笛还是竹笛他们都是民间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这里主要应用讲授法,通过对比介绍,让学生能事先体会到民间音乐的美妙.

  5)小插花,播放两段音乐,请学生来分辨主奏乐器.(一段是中国的饿竹笛,一段是风笛).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准确,这时侯教师拿出两个乐器,对,就是竹笛与风笛,教师师范演奏,并请学生来学.当燃教师辉控制住场面,不会让学生太闹腾.在这里我应用了实践法,这样能让学生从亲自参与演奏中体会到民族乐器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6)完整播放<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饿舞蹈>,教师顺着音乐跳几个罗马尼亚民间舞蹈.完了之后,提问,主要由那种乐器演奏并出示排萧图示,简要介绍排萧并请学生来说明与风笛的区别.完了之后,再播放一遍音乐,请学生来体会这首曲子的饿情绪如何,并请音乐科代表来回答听后的感受.完了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并指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对与音乐的饿听后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他没有固定的回答,并鼓励学生今后多积极发言.再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应用谈话法,设计意图是通过对乐曲的欣赏,来教育学生今后音乐课上该如何表现.

  7)最后请几位学生来读一读上了这节课之后对后面的音乐知识最有感触的一段,如果找不到,可以自己来讲欧洲音乐的特点,完了之后教师做补充.这里我主要应用的是谈话法,

  总结:本节课秉承着体验,参与,思考的饿原则,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与教师的互动,让学生能了解到民间音乐的饿乐趣并升华了主题.

高中音乐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由于本课是高中选修模块《音乐与舞蹈》的第一堂开门课。面对学生舞蹈基础的参差不齐;面对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舞蹈而产生的距离感,因此,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成了本课的首要任务。而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舞蹈的意义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2、教学内容

  (1)欣赏《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千手观音》等优秀舞蹈作品。

  (2)芭蕾基本手位组合训练。

  (3)创编实践《天鹅湖》主题音乐。

  3、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让学生了解舞蹈作品的风格和音乐对舞蹈的重要作用。

  (2)体验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与舞蹈律动和舞蹈动作歌唱性的完美结合。

  (3)舞蹈技能学习及舞蹈创编实践,同时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知及综合艺术素养的提高。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舞蹈技能学习及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难点: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说教法

  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这是我构思整堂课的指导思想。本着这个原则,本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对比式教学: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与舞蹈律动和舞蹈动作的'对比。

  2、示范教学:教师舞蹈动作示范。

  3、启发式教学: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4、多媒体教学: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视、听、学有机结合,达到最好效果。

  三、说学法

  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首要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因此这节课将让学生积极实践、积极探索,让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调动起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1、对比法:通过对比,感知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与舞蹈律动和舞蹈动作的内在联系。

  2、讨论分析法:学习中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总结新知识。

  3、实践法:通过实践掌握舞蹈技能。

  四、说教学程序

  各教学环节之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紧密联系的。

  导入新课——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芭蕾基本手位组合训练

  ——创编体验

  五、说课件

  以教材为主,参考资料为辅,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欣赏体验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至于结论性的东西则必须由学生来总结。

  目的:是为了课型更灵活,课堂气氛更活跃,起到辅助手段的作用。

高中音乐说课稿1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大合唱》,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黄河大合唱》是人教版高中音乐全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一节欣赏课;作品分乐章包含F调、D调等作品,节拍包含4/2拍、4/3拍等,情绪慷慨激昂,旋律婉转动情,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共八个乐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作品中热爱祖国、坚强不息的民族思想,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体验慷慨激昂的气势,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聆听、比较、哼唱,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3.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背景与表演形式,能够哼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背景与表演形式,能够哼唱歌曲。

  难点是体验慷慨激昂的气势,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听赏法、讲授法。

  学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分段赏析、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导入,提问对于黄河有怎样的印象,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黄河大合唱》。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初次播放乐曲并提问从乐曲中感受到了什么?作品可分为几部分?分别采用怎样的声乐演唱形式?学生自由回答,由我总结激昂澎湃的气势。全曲分为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三声部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并且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情感内容,迅速的抓住音乐要素,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第三环节是分段赏析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分别播放《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学生感受歌曲不同的旋律特点。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由我总结:《黄河船夫曲》音乐要素较重复,运用了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非常具有律动性,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女声二声部合唱,它同样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速度为慢速,抒情婉转;《怒吼吧!黄河》这首乐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八乐章,演唱形式为合唱,速度为快速,气势雄壮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最后,完整聆听三个选段,感受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

  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的进行学习,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加理解歌曲的情感内容。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带领学生演唱《黄河船夫曲》以及《黄水谣》《怒吼吧!黄河》。

  这样做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学们又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同时提高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带着学生共同回顾《黄河大合唱》的情感。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带领学生欣赏其他乐章。

  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开放式的音乐课堂。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的题目是《青藏高原》,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青藏高原》是人教版高中音乐全一册第二十课音乐与电影电视中的第三首鉴赏作品;作品为E大调,拍号为混合拍子,由4/4拍、2/4拍、3/4拍组成,情绪激昂,旋律高亢明快,描绘了青藏高原的地貌、风景、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作品有两个乐段,第一段,曲调舒缓,旋律深情而平稳,表现了对青藏高原无限的眷恋之情。第二段,曲调高亢、情绪激动,通过描写青藏高原的浩瀚来赞美可爱的家乡。表达了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高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已基本完成,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可以适度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进行组织授课,让学生能够乐于学习并忠于学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感受富有藏族山歌的演唱风格特点,把握变换拍子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感受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增强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学唱《青藏高原》,并了解歌曲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难点是掌握休止符、三拍延长音所表现的音乐感觉以及唱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听赏法、讲授法。

  学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整体感知、谈及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该图片为我们展现了哪个地方?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和总结,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洁白的蒙古包,是藏的特色标志。图片上为我们展示的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如此美丽神圣的青藏高原被人们广为传唱。由此引入课题——《青藏高原》。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整体感知环节

  整体感知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青藏高原》,并提问同学们:“歌曲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发言。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总结:从旋律、歌词中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风景地貌、风土人情。第一段,曲调舒缓,旋律深情而平稳,表现了对青藏高原无限的眷恋之情。第二段,曲调高亢、情绪激动,通过描写青藏高原的浩瀚来赞美可爱的家乡。表达了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情感。整首歌曲情绪激昂、深情饱满,给人一种豪放悠扬的感觉。

  然后再次聆听歌曲,在这里我会进行适当的演唱。并提出问题:“歌曲中传递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我进行总结:“一座座山川相连,那就是青藏高原”描述了藏族独特的地貌风景,能够从歌曲中感受到藏族人民对这一神圣土地的敬仰、爱慕和自豪。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

  细致、精准的分析歌曲,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我会播放李娜原唱《青藏高原》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发言。我进行鼓励评价和总结:这首《青藏高原》曲调柔美,加上李娜高亢嘹亮的演唱,使得整首歌曲跌宕起伏,能够感受到藏族人民通过歌曲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着再次聆听歌曲,加入歌词哼唱歌曲,并思考问题:歌曲当中的三拍延长音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感觉?在歌唱时怎么处理?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我进行总结:三拍延长音在歌曲当中作为了抒发情感的重点处理,在延长的基础上抒发情感,演唱时注意换好气口,不要随意换气。在听过两遍后,学生已经对这首歌曲较为熟悉。让学生分三遍跟钢琴伴奏学唱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地学会演奏该乐曲。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我会为同学们讲解青藏高原是由张千一作词作曲,创作《青藏高原》这首歌的时候,张千一是武警文工团的编导室主任。其实,张千一从事音乐创作已经有很多年了。一九九四年,张千一应邀为电视连续剧《天路》创作音乐。而《青藏高原》是《天路》的主题曲,当时张千一随感创作完成这首歌曲时,想到的第一个最适合的演唱者是李娜,觉得就是为李娜量身定制的,而歌曲一经李娜的演绎,立即传遍全国,成为大家竞相传唱的歌曲。被全国人民所喜爱。并思考问题思考:“除了用唱歌,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青藏高原》?”学生自由讨论进行回答。我进行鼓励性评价和总结:有器乐、舞蹈等。并简单教授1-2个动作,和同学们一起感受藏族音乐的悠扬。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会采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的方式,带领学生以同总结今天的收获,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一望无际的草原、洁白的蒙古包、新鲜的空气、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都是我们所向往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青藏高原》置身草原,放飞心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会让学生搜集其他有关于藏族的歌曲进行欣赏。

  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开放式的音乐课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点呈现的较为清晰明了。

高中音乐说课稿1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歌唱祖国》,接下来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歌唱祖国》选自人教版高中音乐全一册第二单元。歌曲为F调,2/4拍,节奏规整;旋律悠扬,采用小跳;歌词描述对祖国的赞美以及期盼,表达出作者对祖国未来充满期待,抒发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分析作品的方法,并能够说出《歌唱祖国》表达的情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歌曲思想的传达,增强民族意识、爱国意识,逐渐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怀。

  二、说学情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歌曲《歌唱祖国》,深层次了解歌曲特点,体会歌曲强烈的爱国热情。

  2.采用欣赏法、互动法和小组合作等方法,体会歌曲蕴含的人文特点与时代风格。

  3.说出歌曲的特点、情感与时代背景,能够完整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掌握欣赏歌曲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学生能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了解分析作品情感的方法。

  难点是学生可以了解歌曲的特点、情感与时代背景。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组织讨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巩固提高、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课程开始,我会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的方式进行导入,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国徽”有什么元素构成,分别代表什么意义,从而引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歌曲发展状态,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也设置和铺垫了相关的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更好理解作品。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完整播放歌曲《歌唱祖国》,提问学生对于歌曲的初步感觉。学生通过感受音乐,可以回答出歌曲速度稍慢、中速,给人一种自豪、骄傲的感觉。之后,复听歌曲,提问学生听到这首歌曲能让你想到什么画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可以联想到08年奥运会开幕式,林妙可演唱这首歌曲时的场面,以及当时盛大、震撼、自豪的场面。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这一环节,我会先组织学生进行练声。然后,我会弹唱歌曲,学生跟随伴奏哼唱曲谱,演唱完毕后提问,歌曲有哪些特点,并引导学生从节奏、旋律两方面进行分析。之后,我会顺势提问学生拥有以上特点的歌曲,会给人带来什么样感觉?学生通过分析之后可以回答出给人坚定有力的感觉。接下来,我会请学生演唱歌谱,在演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附点音符以及节奏的演唱准确。之后,我会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总结歌曲描述的内容,以及作者表达想要的情感。然后,我会和学生一起完整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提醒学生对于一字多音部分的演唱,音乐表达要坚定且连贯。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理解歌曲,通过音乐要素、歌词内涵、音乐背景知识等信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学习和分析歌曲,从而由多方面教学活动达到鉴赏的目的。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首先,我会播放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并请同学们与《歌唱祖国》进行对比欣赏,巩固掌握鉴赏分析的方法。其次根据歌曲表达的主题,结合歌曲在过去和现在运用的时代背景,思考并讨论歌曲能够历经时间的长河依然经久不衰的原因。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高中音乐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音乐说课稿11-05

高中音乐《音乐与生活》说课稿04-06

高中音乐说课稿:《音乐与生活》12-08

《音乐与人生》高中音乐说课稿11-11

高中音乐《音乐与生活》说课稿模板04-06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11-08

高中下册音乐说课稿03-10

高中音乐《天鹅》说课稿04-06

高中音乐说课稿《聂耳》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