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09 10:35:03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精选12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

  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

  作者介绍。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分发资料,《荷情万种》、《荷花》,学生阅读后,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这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又写荷花。《荷花》这篇文章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荷梗、荷花、莲蕊、莲须。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后,会急切的投入思考。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思考出答案,并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给出标准答案,并给予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技巧。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说明文顺序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再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因为给课文分段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阅读能力,通过分段来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最后要明确,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所以是逻辑顺序。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样是小组之间交流,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并作出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并给出答案,作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准确”二字。再让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定的评价,并指导和给予建议。及时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主动学习中求知的满足感、成功的欢乐感和学习的愉悦感,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达到教学目标。

  简单介绍说明方法。本文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说明文,所以还不必向学生过多的讲解说明方法,只要向学生简单介绍,使他们有所认识就行。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例句,

  合理安排课后练习,巩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下两个活动设计一、写作活动设计。

  1、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教师提示:要求写成说明文的文章,不要在有关建筑物的故事、对建筑物的感情抒发上多费笔墨,语言应准确、简明。

  2、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

  二、实践活动设计

  1、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教师提示:对未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2、课外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教师提供一些本地出名建筑物的图片和资料,或者在课件网页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便于学生课后查阅。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的进行课外拓展训练,可以很好的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四个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并能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段进行文学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调整。

  总结一下,本课教学有一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生学法:

  1、讨论交流法

  2、个性展示法

  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 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 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 课堂小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板书设计:

  氓

  甜蜜恋爱 比兴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坚定离开 (勤劳、果断) 对比手法

  在板书的设计上,板书内容以学生的分析为依托,师生合作归纳提升,通过板书的设计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更具有条理性,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重点内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三阶段中采用不同的颜色,以颜色来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将情感脉络变化更好的呈现出来。

  感受:

  感谢教科所给予的这次历练和提高的机会,每次做课都能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温暖,在准备这节课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导老师李兰梅老师、魏继岩老师学到了很多,再次感谢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感谢大家今天的莅临指导,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得到修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组成了“修业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叙述学习的紧张意义,劝导人们以准确的目标、态度和要领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门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寄义,对他们树立精良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资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进步转变

  学习的作用补充不敷

  学习的要领态度积聚对峙埋头

  细致

  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夸大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讲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造就创新意识和创新精力的摇篮.

  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底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行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学法分析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恋爱悲剧。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生: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但相对于实验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赋、比、兴手法;第二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人物形象,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树立正确人生观。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讲解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领背与自己诵读相结合,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并且深入探究其悲剧原因。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及上节课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2、认知性诵读。这一阶段分为学生领背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熟悉文本让其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理解性诵读。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评价性诵读。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探究部分。在本环节中,通过“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悲剧原因”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5、师生合诵《致橡树》。《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如何让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树》。采用师生合诵这种方式,有两个初衷:一是丰富课堂内容,加深情感体验;二是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诵的兴趣。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高中语文小说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那么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分析小说的情节,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地评价玛蒂尔德的形象。

  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德育目标: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B、多面人。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爱慕

  项借项链——忐忑不安虚荣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坚强蒂

  链赔项链——悲苦不堪诚实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善良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师说》是古文运动发起人韩愈的一篇代表作,讽刺耻学于师的不正之风,全文论点清晰,论证有力,触类旁通,值得寻味。选编本文一方面学习作者的行文技巧,体会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思想内涵,体会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了解文章大意与作者观点并非难事;但是学习本文要结合当时社会风气,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故此处为难点之一;另一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论证妙处。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意,学习文中的论证方法。

  2.通过朗读法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培养谦虚好学的学习风气。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观点思想,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言外语境学习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名句的讨论调动学生的兴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谈自由体会;并说说现在的从师观是怎样的。从古文出发,落脚点在今天的从师观,便于与延伸部分引出的本文背景形成呼应。

  (二)整体感知

  古文的学习需要依靠一遍遍的朗读,故在此环节我设置了递进的朗读。

  1.根据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意。

  2.播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画出间隔及重音。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节奏及情感。

  4.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

  这个环节不涉及过多的文本分析,重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重在锻炼学生的语感,重在运用朗读法,达到以读促悟的学习效果。

  (三)深入研读

  本篇古文议论性强,可遵循议论文学习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全文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其次,引出作者推崇的从师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再次,通过教师在PPT出示表头学生填表的方法,完成对文章主体段落的分析,此处操作源于作者鲜明的几组对比,语气逐层深入的特点。询问学生,当时社会上的人们是如何做的?

  从这个列表中,学生可以直观的学习,对比论证,作者语气变化和作者语言特点。

  最后,引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孔子的从师经历和从师观。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在教学中处处的分析都应从原文出发,一遍一遍地朗读短句,而非翻译成今天的语言讲解,一方面是文本不难,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语感。

  至此,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授完毕。

  (四)拓展延伸

  本着知人论世的方法,此处引导学生分享韩愈作此文对当时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小结作业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所以小结至关重要。我将再次让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课后安排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题为,韩愈的选择。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挖文本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结束语)。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愤恨、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祝福》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本篇课文是一篇小说,作者鲁迅通过文章中心人物祥林嫂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了统治者腐朽黑暗的统治和对祥林嫂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压迫。

  二、说学情

  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能够使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由具象思维逐渐转化为抽象逻辑,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懂得了写作背景对文章具有很大的影响。本篇文章为小说,对小说情节结构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概括尤为重要,我将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和圈点勾画等方法,能够准确概括祥林嫂的形象,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3.体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和吃人的本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体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本质。

  五、说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外,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由课内至课外的延伸学习,基于此,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谈话法、讨论法、朗读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一座桥梁,连通起学生和课文,在这一环节,应该做到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我会运用谈话法进行导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在自己的知识宝库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学习过的或者积累的文章中,有哪些妇女形象深入你心呢?(蒙冤而死的窦娥、刻苦勤奋的居里夫人、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文学中的妇女好像一直都在讲述着悲伤的故事,今天让我们通过鲁迅先生的《祝福》再去深入了解另一位妇女,听一听她的故事……

  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环节是学生正式进入文本的第一步,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和情感,无论是文章题材还是学习重点都会了解得更加准确。

  首先,播放音频,注意文章中“寒暄”“炮烙”“门槛”等词语的读音,尝试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调、情感、起伏。)

  其次,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尝试概括文章讲了几件事情。

  由写“祝福”景象和鲁四爷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被卖改嫁为小说的发展,再到鲁镇为高潮,寞然死去为结局,再谈祝福景象以及我的感受是小说的结尾。

  学生在这里理顺了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同时,也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部分需要达成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再次快速阅读文章,提问:文章是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运用了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初到鲁镇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子,蓝夹袄,月白背心;

  再到鲁镇脸色青黄、两颊失去血色,头上依然扎着白头绳,乌裙子,蓝夹袄,月白背心;

  死前相遇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头发全白,

  语言描写:写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祥林嫂是痛苦自责的)、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与“我”的对话(祥林嫂的希望彻底破灭)。

  细节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将祥林嫂的境遇进行无限放大,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依然是悲惨的不如意的、一无所有的。

  在了解了手法之后,我会带着学生继续回归原文,进行如下操作:

  2.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朴实、温顺的人。从初到鲁四爷家里,认真勤恳干活获得鲁四爷一家好评可以看出来。

  再到鲁镇时,祥林嫂变成了一个深受摧残、极度悲伤到后来麻木,濒于死亡。从她再到鲁镇时两颊失去血色、头发全白。两眼失神能够看出以及捐门槛后却不能参与祭祀的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地站着可以看出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3.你如何评价祥林嫂这个人?

  明确:祥林嫂是被压榨、被剥削、被摧残的典型勤俭持家、丈夫去世;外出务工,被婆婆拿走钱财;因为自己改嫁,死夫失孩被嫌弃;

  她懂得反抗,但是反抗得不彻底丈夫死后,她逃出来,这是对自我尊严的保护;改嫁时的不屈从是对被安排命运的反抗;倾尽所有,捐门槛,是想洗刷自己的“污秽”;但逃离和二婚的头破血流只是为了“从一而终”;捐门槛证明了其对封建低下了头。

  4.(小组讨论)学生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进行“造成祥林嫂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讨论。

  明确:鲁四爷是他一直对祥林嫂的冷漠、鄙夷的态度,尤其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他不让祥林嫂参与到任何祭祖活动中,彻底断送了祥林嫂的希望。

  柳妈作为和祥林嫂差不多的阶层,却也对祥林嫂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同是下层人民却对祥林嫂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伤疤的揭露,加重了祥林嫂的恐惧和对传统礼教和宗教神权的畏惧。

  “我“我作为祥林嫂眼中的知识分子,却没能为祥林嫂解决问题,遇到问题选择了逃避,没能给祥林嫂帮助。

  社会悲剧当时的人们无论是社会底层或是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礼教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无太强烈意识的,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迷茫无助,在劳动人民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给予帮助,造成了自身和劳动人民的痛苦;劳动人民受自身各方面的限制,无法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竭力在维护封建礼教的传统,任由她毒害人民,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三维目标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完成,只有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做到终身学习。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为:

  《祝福》这篇文章虽题为《祝福》,但是却是一个悲剧,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用意呢?文章以《祝福》为题,却写尽了祥林嫂的悲惨,是为了以富人的“富”来反衬穷人的苦楚和凄凉,能够揭示在传统礼教中,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强烈的对比,渲染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对标题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和祥林嫂这个悲剧典型。

  (五)小结作业

  总结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会帮助学生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全面复习。我将进行如下总结:

  1.小结:这节课我们体会到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在旧社会所受到的摧残,体会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和伤害,意识到了它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是悲剧的代表,老师希望大家在这个日益发展的年代,能够不断强大自身,少年强则国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祖国一直保持在先进的队伍中。

  2.作业:搜索其他作者关于本篇课文的评析,下节课我们共同分享。

  课上的积极学习,课后的认真复习和拓展学习都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该力求突出教学重点,反应教学难点,我进行如下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的说课稿10-24

高中语文项链的说课稿09-05

高中语文优质说课稿精选10-24

高中语文说课稿10-24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10-25

高中语文优秀的说课稿10-29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09-13

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11-23

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12-11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