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5-24 18:34:50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教学中难点及确定依据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讨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 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

  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战".

  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谁还记得当中所讲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刿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回答)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来结识另一位谋臣烛之武。

  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

  现在如果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联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

  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个办法能奏效呢?

  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讲授新课,分析鉴赏

  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第二阶段:分析鉴赏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并且可以拓展讨论:双方谈话有哪些语言艺术?

  (三)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1、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五)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 预习《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当中有怎样的语言艺术。

  (六)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语言简洁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不爱朗读,通过学习,培养他们对美文的阅读和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和山水有关的美文,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对自然山水的感悟能力。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

  能力目标:精神感染,培养兴趣,阅读、朗读优美文本的兴趣;初步领悟这一类诗的共性,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研究性)

  情感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课前准备:课件;必要的准备:朗诵音频、相关图片。

  二、教法

  比较朗读,比较鉴赏,先学后教,练习巩固;重学轻教,重引导启发轻注入说教。本文是经典的朗诵篇目,也是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朗诵必不可少,提升朗诵的教学作用也是有用的尝试。

  三、学法

  聆听模仿名家朗读,比较领悟后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诗歌的特点,读出作者的匠心。引发联想与想象,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学生熟悉的《沙杨娜拉》引入对作者及其诗作主要风格的了解。

  2、课件展示:介绍学习目标,简单的提示写作的背景,简单地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新月派、格律诗)。简单地了解徐志摩和剑桥的源源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里蕴蓄的情感;文学常识对本课的学习来说并不是而很重要,知道新诗发展史是有这重要的一个团体及他们倡导的主要写作手法也是为后面学生自己领悟诗歌特点做知识储备。计划时间2分钟。

  3、听名家朗诵,比较鉴别,说出自己的看法;结合刚才的范读模仿朗读文本。这一环节我为学生选择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朗诵,分别是徐涛、黄磊、丁建华的作品,三种不同的风格,应该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并且为他们提供比照和模仿的依据。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自己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完成认知目标。计划时间10分钟。

  4、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解决教学重点。主要由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发现本诗的迷人之处,教师点拨主要从诗情和“三美”方向引导。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情感的,特别是诗歌。学生根据朗读产生的感悟,在课堂上交流,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充当诗歌的评论者和质疑者,引导学生发现美并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阅读中感受到的美,刺激学生的合作交流欲望。同时,通过点拨加深学生对诗情的感悟,提高学生朗诵的质量。这首诗并不难懂,诗人抒发的情感以及诗歌讲求的“三美”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体味就可以自己研究出来。对学生的答案要求不需标准,通过引导、点拨达成能力目标。计划用时10分钟。

  5、再读文本,完成教学难点,达成情感目标。这一段学习角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抓住色彩来鉴赏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根据前一时段的深入研究,学生完成这一项任务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学生对意象的把握也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计划用时8分钟。

  6、学案练习计划8分钟,字词等基础知识落实;设计与文本相关的鉴赏练习,验证本堂课的学习效果,插漏补缺。

  7、课后小结,播放学生最喜欢的一个朗诵范本,学生一起和着范读背诵全诗。作业:从本文中任选文段改写成散文。计划用时2分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抓住课文要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用富有京味而有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涵,再后,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出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正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京味的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觉。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3.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4.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课文:

  1.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优美的语言要用声音来品读才有味道,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布置预习:

  1.什么是胡同文化?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故乡是北京》引入,让学生感受一下浓浓的北京风味,由现实生活中走进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胡同。

  2.第一步:概括要点,提到精要。默读课文,结合预习(1、2、3),找出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举例:

  (1)由“什么是胡同文化”开始提问,直接入题,让学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胡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教师可能用三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3)“胡同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来。

  3.第二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让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适当的点评。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了: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煅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细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情:(伤感留恋理解)

  5. 第四步:小结全文。(北京的胡同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胡同文化。那么,我们有没有想到有着悠久历史的四中也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呢?让我们也学学汪曾祺先生,写一篇《四中文化》?课外延引的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也会引起他们对身边人,身边事的观察,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 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1、导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8、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

  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说课讲完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劝学》11-26

高中语文《鸿门宴》说课稿范文11-08

高中语文说课稿《胡同文化》范文11-11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07-12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07-1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07-09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五篇06-25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八篇06-11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祭十二郎文》11-27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