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5-05 14:08:15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高中说课稿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高中说课稿范文十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3《8.2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教材分析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的第二个框题。

  1、第四单元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必修3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整个文化生活的逻辑终点和最后落脚点,是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进行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

  2、本课在第四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本课共有两框,第一框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二框是《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一框是描述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文化生活的现状,知道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双重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辩证的态度,正确辨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由此导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努力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唱响主旋律。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内容打下铺垫,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是文化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会考、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含义及其表现、危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理解:(1)当前文化背景的复杂性

  (2)在当前背景下存在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原因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观察的能力、搜集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分析我国文化市场中存在的落后文化现象

  (3)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对当前靠现代手段传播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有辨析和批判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其存在的原因。

  由于只有正确的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对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状作出客观判断,才能知道在文化生活中进行选择的必要性,而正确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于高二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将这一知识点作为重难点处理。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的能力,学生会更加理性的参与文化生活,从而健康茁壮的发展、成长 。

  另外, 我校高二学生整体上信息技术水平较高,但发展不平衡,在学习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习惯于被动接受,探究精神较差,合作精神不强,注重书本,实践能力较弱。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针对“信息技术整体水平较高、乐于实践”,但“合作精神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等特点,设计了活动式、合作式学习。)

  五、教法分析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活动——发现——发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且产生践行的愿望——将所学到的知识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

  2、 课前活动探究指导法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根据自己小组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收集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条件和特长,指导学生将收集的材料整理以便课堂上展示,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3、多媒体演示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演示知识内容和相关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分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四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要求小组内分工,一人做好讨论记录,一人代表小组发言(分工要求轮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字记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学习法:由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归纳课文的知识结构。

  活动探究法: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活动,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合作学习法:由学生分小组筛选收集到的资料,并通过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幻灯片、或自编自演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

  讨论探究法: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记忆法:对于需要识记的内容,指导学生划出关键词,便于理解和记忆。

  构建知识网络法: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指导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不仅要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还要体现出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教学设计分析

  课前活动与探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组预习本课内容,进行活动与探究:

  1、课前预习必修3 P90—94的内容,构建出本课知识结构。

  2、分小组搜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要求:与同学们生活贴近;与本课内容有关;可以是音像、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参加文化活动的相关资料等等。

  3、小组内筛选资料,并制作成相关形式(如幻灯片、小品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

  利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导入新课。(由于当前我们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辩证的态度,正确辨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由此导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努力选择进步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拒绝和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现象,唱响主旋律。)

  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活动Ⅰ:

  由学生分小组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我们文化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类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健康文化现象和不良文化现象,引出第一目:

  (一)阳光下的阴影:

  1、表现: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2、要求: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课堂探究活动Ⅱ:

  列出表格,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完成

  含义(表现) 危害 措施

  落后文化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存在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④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黑板上列出表格,抽四个学生上黑板分别从含义、危害、措施、存在原因方面完成黑板上的表格,其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自主完成,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黑板上所完成的内容,其余学生由同桌交换互评。

  课堂探究活动Ⅲ:

  讨论:我们四个小组收集到的不良文化现象中哪些是落后文化,哪些是腐朽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从含义、表现、危害、措施等方面进行区分。)

  (三)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客观上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们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里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清楚为什么占据主导地位,采用关键词记忆法。)

  (2)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引导学生分析对待不同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发展什么,支持什么,改造什么,抵制什么,抓住关键词记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力求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更好地整合。

  课堂小结,使知识网络化: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再与课前预习时所构建的知识结构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在预习中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巩固:(练习针对文科班和理科班的要求分别设置,并在练习中穿插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1、单选题。(文理科通用,历年各地高考题中筛选)

  2、非选择题。(文科班适用)

  “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高考真题的训练,使学生多接触高考题,熟悉高考题的模式,为以后参加高考做准备,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练习应尽量分层次,既有体现基础知识的题,又有提高的题,既可以使绝大多数学生得到训练,又能满足层次较高的学生的需求。

  板书设计:

  1、文化市场复杂性

  (一)阳光下的阴影

  2、要求

  1、落后文化 危害、措施

  在文化生活 (二)提高眼力, 2、腐朽文化 含义、表现、 (重点、

  中选择 拒绝污染 难点)

  3、两者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三)奏响主旋律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板书设计要体现课文的主干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总结: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并结合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采用“活动——发现——发展”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课外。通过课前的小调查,课堂的小组协作,课后的小结反思,构成一条由知识到觉悟的完整学习线索。力求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熟知度。必修二诗歌单元选编这篇《归园田居》,后面必修五还有陶渊明的一篇骈文《归去来兮辞》,我希望高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逐渐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们给陶渊明贴的标签。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虽然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高中再读陶渊明希望给他们更深层的认识和引导。同时,高一孩子思维很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表达效果可能会不够规范,需要慢慢贯彻。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针对这些,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探知陶渊明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陶渊明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学习作者诗意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来体会其文其人。在讨论时,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说学法

  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作品《我向往的生活》,初步引导: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你披荆斩棘历经高考,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选择。

  (二)以文本为基础探究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细品陶渊明其文其人,感受陶渊明的人性光辉。

  (三)探究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是赞成还是反对?

  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难免有些许污浊之气和阴暗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学习陶渊明并不是学他的归隐田园而是那种纯净的坚守,最后得出结论:积极抗争,固为上策;随波逐流,才是下策;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最后展示以积极进取为生活态度的《我向往的生活》,做到首尾照应,进一步渗透。 综合整节课内容,并联系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题目是《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八、说作业设计:

  写作文片段《我向往的生活》。

  九、说板书设计:

  十、说课后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上创新,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入,注重科学态度、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教育渗透;注重学生良好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对于处于懵懂青春期的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明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这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2、重难点把握准确适当,教学设计衔接较好,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板书设计规范切合主题,作业设计和目标一脉相承。

  不足:

  1、诗歌是朗读的艺术,因为课堂容量大,为学生提供的朗读的机会有点少,朗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应该齐读、范读、请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因为是公开课,学生难免紧张,加上高一的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并未形成,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回答问题不积极,缺少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欠缺自我意识,课堂少了一些灵动和精彩。

  3、上课节奏有点快,不能很好的关照到学生,放手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参与。

  4、教学设计可以再做修改:不再是以“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线索贯穿,而是从探究文章入手,其文—其人—延伸拓展,这样环节脉络更加清晰,也能节省出来时间留给学生展开讨论。

高中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排列》,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第一章第二小节第一课时的第一节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的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体彩,足彩等抽奖活动)。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排列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同时排列数公式又是推导组合数公式的主要依据。这一部分内容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如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分步计数原理”及“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能够正确理解理解排列的定义,通过“框图”掌握排列数推导方法及排列数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排列的定义。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又一难点。

  4、说教法学法:

  1、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点拔式指导法和讲练结合教学法交叉进行,通过实例引出定义,再辅助相应的习题训练,在教学中把启发、诱导贯彻于教学的始终。

  2、采用多媒体教具,增大教学容量和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说教学过程

  ①、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类计数原理, 分步计数原理?

  提问:(1)、这两个原理有什么异同?

  (2)、应用这两个原理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明确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问题是分类还是分步)

  上节例9的解决方法能否简化?

  ②、引入新课:

  2、实际问题1 :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参加一项活动,其中1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另1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要完成的“一件事情”是什么?(设计意图:为理解排列概念奠定基础)

  怎么用计数原理解决它?(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应用分步计数原理分析问题)

  “甲上午乙下午”与“乙上午甲下午”一样吗?(设计意图:辨析问题,在计数过程中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法)

  列出所有选法(设计意图:验证计数原理所得结果的正确性,进一步说明用计数原理解题的可靠性)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树形图列举结果

  舍弃具体背景,如何叙述问题1及其解答?

  (设计意图:将具体问题抽象到一般问题,为引出排列概念做准备)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使用“元素”“排列”等词叙述问题

  3、实际问题2:从1,2,3,4这4个数字中,每次取出3个排成一个三位数,共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要完成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仿照问题1的解决过程给详细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经历问题1的解答过程,建立理解排列概念的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发言,讨论,在利用“树形图”列举时适当引导 思考:问题1、2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能从中概括出一般情形吗?

  排列定义: 一般的说,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例1(辨析概念)

  掌握定义关键理解:① “取出不同元素”; ②“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归纳一下排列的特征,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排列才相同?

  两个排列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排列中的元素完全相同,而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

  给出排列数定义:

  辨析排列数与一个排列的区别:(注:排列数是一个数值)

  23m观察问题1、2的排列数答案探究排列数An,An,An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答案,对排列数公式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具体到一般,降低思维的难度)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框图分析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给出排列数公式

  排列数公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明确公式的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n—m+1,共m个连续的正整数相乘)

  给出阶乘,零的阶乘的概念

  264例2 (阶乘的计算)A6,A6÷A4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排列数的计算,用阶乘表示排列数公式)

  例3(课本例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做应用题是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和答数,从而规范答题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思考的习惯)

  ③小结:学生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做一回顾,整体把握课堂,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④、作业布置: P20 课后练习1, 2。 4

  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分两部分来布置作业,1、2要求学生必做;4是思考题,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来完成。

  我说课的最后一部分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能直观生动的反映问题情境,形象的刻画事物的变化过程,但教学内容不易持续保留,而板书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本节课的板书分两部分设计,一部分为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提供信息支持;另一部分为例题的必要分析,让学生对解题步骤有明确的认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

  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

  刚见面的对话30——27?

  鲁侍萍的控诉你们——你?

  周朴园的形象?周朴园的怀念虚伪?真实?

  周朴园大变脸原因?心理?

  周朴园签支票方式?五千块钱?

高中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9课。本课内容包括《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两个子母的内容。新文化运动上承北洋军阀统治,下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段,在本册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和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于方法:在感知理解新文化运动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的过程中,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本课插图的过程,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北京大学,激发学生对名校的向往之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依据: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思想领域的一次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因此,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依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由于初中学生认识问题能力有限,不能全面的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一般方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将此处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同时,他们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与主动性逐渐下降的情况,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人物带事件教学法为主,辅之以阅读指导法,图表法,合作探究法。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张北京大学的代表性照片,提问:大家了解北京大学吗?了解它的历史吗?知道1915年的北京大学发生了一件什么重要事情吗?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充分利用本课涉及历史人物及作品多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度,我将本课设计成“北京大学杰出人物”展,将各个子目的内容融入各个展厅,我就是带领学生参观北京大学校史馆“北大杰出人物”展的导游。

  第一展厅:北京大学校长

  首先带领学生进入第一个展厅:北京大学校长,在本展厅中我着重介绍1916-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介绍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下聘请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来北京大学任教的史实,激发学生对名校的向往感,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奋发学习的动力。

  接下来提出问题:蔡元培都聘请了那些人物?他们到底有哪些才能,做出了哪些贡献才使蔡元培先生要聘请他们去北大任教呢?设置悬念,带领学生进入第二个展厅。

  第二展厅:新文化运动旗手

  在本展厅中,我设计了“图文结合说历史”和“论从史出”两个活动环节,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旗帜,主要阵地及前期的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多方面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一板块:“图文结合说历史”。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PPT展示陈独秀的照片, 《新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阵地等基础知识,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第二个板块:“论从史出”。精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警告青年》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问题:这段材料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反映了陈独秀的什么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材料,教师适时做点拨,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思想,理解科学与民主的含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前期部分内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新文化运动不仅包括思想革命而且也包括文学领域的革命,带领学生进入第三个展厅,一起去感受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

  第三展厅:“文学革命”主将

  在这个展厅中我设计了“知识马赛克”和“合作探究”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及其作品,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第一个活动:通过PPT展示胡适照片以及他的作品《文学改良刍议》的核心内容,鲁迅的照片及《逛人日记》的封面,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上个展厅的内容,完成“知识马赛克”,达到对新文化运动内容这一重点知识的掌握。

  接下来,提出问题: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进入第二个活动。

  第二个活动:通过播放录像《世纪中国》中“袁世凯祭祖、祭天、复辟帝制”的片断,自然引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提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一般方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总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各方面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观点。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那么这缕“新世纪的曙光”是什么呢?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是怎样学习和传播的呢?下面进入第四个展厅。

  第四展厅: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首先通过展示李大钊的照片,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核心内容节选以及《每周品论》的封面照片,让学生感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史实,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回顾前面内容,从而全面掌握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内容,为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做好铺垫。

  在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内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评价新文化运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接下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提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影响的一般方法:把历史事件放入历史长河中,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总结,最终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客观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

  (三)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四)课堂练习

  通过设计“趁热打铁”活动来检测本课的学习效果,从而查缺补漏,达到改进创新,巩固知识的效果。

  (五)课外拓展

  通过设计“史海拾贝”环节,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历史积淀。

  以上就是我对《新文化运动》的说课设计,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信息的管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本第一册(必修)的第四章“信息的管理”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3章《信息的加工》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信息处理的概念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打下基础,所以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数据库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管理大量数据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1)知识与技能

  a.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当前常用的管理方法

  b.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管理内涵

  c. 了解影响信息资源管理的三个领域

  2)过程与方法

  a. 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b. 初步掌握利用网上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b. 能根据应用要求从网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信息,并作出正确的情感与价值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重点:

  a. 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

  b. 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管理方式

  c.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d. 字段的各种数据类型

  4、教学难点:

  a. 利用网上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比较

  b. 根据应用要求从网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信息,并作出正确分析

  c. 能根据要求建立数据表

  d. 初步掌握利用Access管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信息技术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当前常用的信息管理方法,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出当前常用的信息管理方法,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时,可通过在Access中建立的数据表进行管理,通过对数据表中的字段、记录的编辑以及简单查询的演示,创设探索数据库管理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信息的管理》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信息的概念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信息的管理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回答事物怎样变化、发展。因此,与第二、三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丰富,对于青年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的重视和欢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题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对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属于哲学方法论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使得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学目标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特别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本框的哲学观点,并以实例对其加以分析说明;并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进行解释。

  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内容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全课的重要教学、教育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其中也渗透了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标。

  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因为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正所谓"知易行难",所以需要加以特别的分析引导。

  4。对教材的整合及处理

  前一框题在讲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时说到既有数量的增减,还包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体现知识前后间的对应统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后部分的内容重视"优化结构"调整到前面重视量的积累这里进行讲述。

  二、说教学构思

  本框知识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知识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较为充裕,但也必须作到重点突出,详略适当。所以,对于本框的难点,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的第一点"坚持适度原则"主要由教师讲解分析实例完成。对于后面的内容,为了体现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来总结方法论意义,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与创造。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三、说教法

  1。事例教学法。为了贯彻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既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讨论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素质教育新理论。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四、说学法

  1。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教师进行单向信息的传递。

  2。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导入时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我国三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学生兴趣大增,然后请学生讲述我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并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此时,让学生从哲学上来思考,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2。新课讲授

  (1)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①对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后通过对飞船速度快慢对飞船影响的分析,说明要保持事物稳定的性质和状态就必须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并着重分析了什么是"适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关于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的教学

  首先提问学生思考事物为什么要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事物的变化永远维持在一定量的范围内会有什么结果?不会有发展,不会前进,所以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使事物发生质变,发生飞跃,并且要把握时机。请学生根据神舟飞船发展历程说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飞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不失时机促成飞跃的事例。

  事物要发展,发生质变必须先有量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③关于"重视量的积累"的教学,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发生质变,因此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请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说明这点,并对学生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以后自身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课本知识特别加以分析,以深化学生对现在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回忆前一框题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除了有数量的积累之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组合,所以在这里特别提请学生注意重视量的积累既有数量的积累变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并联系我国现在发展过程中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政策对优化结构的重要加以说明分析。然后请学生联系学习的实际情况说明优化结构对学习效率的重要影响。

  (2)关于教学重点"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教学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神舟飞船从一号到六号,实现从无人到载人的发展,其中无数次的对飞船的修改、设计,这些都与我国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才有了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所以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还告诉我们青年学生要学会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①要学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现在的学习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因为量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好习惯、好思想、好作风的积累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而坏习惯、坏思想、坏作风的积累则会使我们往坏的方向变化,甚至使我们走入歧途。

  (3)关于本框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本框小结即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和对我们个人的现实指导意义,请学生归纳总结。

  3。课堂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应以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能力。据此,设计以下练习:请学生运用哲学道理全面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

  4。布置作业

  请学生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分析我国21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六、说媒体

  虽然目前的教学装备已有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但这节课我仍然选择的是传统教学手段,因为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而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多媒体上面,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高中说课稿 篇8

  一.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严”表现在哪些方面?“慈”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概括)

  明确:严(1)学习方面(第5段)(2)做人方面(第6.7段)慈 (第7段,用舌头舔我的眼翳)

  3.文章除了些母亲对“我”的管教之外,还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a.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b.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c.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合作探究: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1.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这对母亲的形象塑造有什么帮助?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重点探讨:1.朗读最后一段,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插入胡适简介,引导学生从“混、如果、一丝一毫、一点点”等词思考)

  2.文章主要写母亲,却写了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等人,他们对母亲的品格呈现有什么作用?

  品味语言: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拓展延伸:你们的母亲在你成长道路上给了你那些感动呢?你是否也能像胡适那样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学生讲故事,交流)

  课文小结: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

  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是母德,塑造了我们的顶天立地。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念母之情。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母爱奋力前行!

  布置作业:推荐阅读书目: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丰子恺《送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导入新课:上到了高中,同学们当然有过多次参加考试的经历,我们回忆自己的考试情形,何人送考?当时情景给你留下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思考三分钟,口语表达。(这样的话题,学生有生活基础,大部分觉得有话可说,很多学生能细致入微、情真意切地再现当时情景。)咱们看看丰子恺《送考》中所写三十年代的学生参加考试的场景与我们的经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整体概括:浏览文章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投考途中见闻:村民与自然的奋斗,学生只顾埋头读书。

  考前考后旅馆小憩:考试之前气氛紧张,谈论考试内容 心存顾虑。

  出榜前茶饭不思:顾虑重重 心存侥幸 看榜时坐立难安:神情专注 精神扭曲 得知结果后茫然若失:神情各异 手足无措 精神麻木 录取时的忙忙碌碌:几家欢喜几家愁

  上学时无限的期望:行程艰难 无限后望

  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场景的,把不同的考生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的神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合作探究,体味人物形象

  1、划出描写人物的神情举止句子,仔细体味,谈谈你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愁容满面,精神焦虑——看似如释重负,实则心事重重——寝食不安,茶饭不思——异常紧张精神扭曲——晴天霹雳,茫然若失

  整个过程可以说考生的情感是跌宕起伏,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倍感心情沉重,让我们感受不像是十二三岁的小孩普通的考试,而是让人心惊肉颤的梦魇式的经历。

  教育扼杀了他们的童真童趣,使得他们本该在无忧无虑的年纪里体味到了竞争的残酷与无情,过早得承受了生活的压力。

  2、作为送考者之一的丰子恺先生在文章里对孩子态度怎样? 闲散的心情

  恼羞不成怒 笑着 管自看踏水 ——无奈;看了有些可怜——同情

  觉得看榜时心情紧张想出调剂紧张的办法,我抽了口大气想法子安慰哭的人——安慰 关心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遭遇,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3、对于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这些考生和送考着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的排列高低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

  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重金。仿佛考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地一个学校。

高中说课稿 篇9

  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与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经过高一上半学期新教材学习基础之上。学生已经逐步的适应了在活动与任务中学习英语以及如何处理语言知识与活动开展的关系。并且,他们也已经形成并培养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单元话题

  本单元的材料编排以健康饮食为核心话题,围绕这一话题主要谈论了4个次话题。各个话题之间衔接十分符合认知规律。如图所示:首先定性什么是健康食品,什么是垃圾食品,接着谈论不当的饮食对身体的影响,身体不佳就得看医生,那么看病的时候如何用英语与医生交流。大家都不想因为不良饮食而生病,于是接着从多个角度探讨我们平时的食物偏爱与营养结构,让我们进一步明白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同时也谈论了我们实际饮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小吃以及如何写食谱,自己动手制作来解谗。

  语言技能分布 当我们沉浸在第一单元五颜六色的美味佳中的时候,我们除了流口水之外,英语语言的各项技能----听说读写也不知不觉的被品味被消化。

  教学理念

  本单元在授课模式上尝试采用TBL任务型教学模式,其实用step 1.2..也没什么两样,问题是无论是那种形式,都要围绕所要达成的既定目标而设置任务或步骤,在实质上力争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多层次多形式的对话,根据教育心理学家Kolb的体验式学习理论,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增强,同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知识基础。体验式学习更能达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对话的时候,尝试着关注以下三方面:师生对话中关注班级中最薄弱的那个学生。生生对话中关注团队协作互助的精神。通过这两点,试图促进知识的落实。

  书本与生活的对话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注重学习的绩效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分享形式可以是多角度的。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等。

  以上所涉及的教学理念并非非用不可,或是最先进的。本人觉得在这个话题下可以尝试着渗透一些。

  操作理念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重视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例如在warming-up部分,让学生界定healthy food and junk food的概念,完全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我们英语课的主要目的还是想着招数,骗学生开口说话。我们是英语教师,毕竟不是营养学家。

  类似情况如在阅读模块中的问题讨论部分。

  大部分学校外语教学,不,英语教学是大班教学,学生层次不齐,因此任务的设置要有层次性,难问题碰到薄弱生,老师学生一起生气,容易题碰到好学生,老师学生都不过瘾。最后只好说,这书没法教了,不过想想一家老少。当然更要给不同的学生搭建达成目标的平台。

  每一个任务的展开都设法先给予足够但不过量的输入,力争环环相扣,用我们在座的一位学长的话说:打假,不自己骗自己。

  第三方面:在资料搜集时,不让可怜的英语老师一人都挑,学生老师一起动手,开学初,将各个单元的资料搜集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在相应单元开工前上交。开展一些评比活动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请大家自己看,限时20秒。教材上没有课外学习任务,但我觉得这个内容可以尝试。

  Warming-up

  由于昨天有些老师没有教材,特提一下教材内容:

  1) 教材给出了一些食物图片,要求界定垃圾食品还是健康食品

  2)给出一个空白饮食调查表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刚过完春节回校,添一下嘴唇,还很能回味到过年时的美味佳肴,因此何不充分利用这一事实。实现学生从压迫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激发他们交谈的兴趣,不仅实现了良好的过渡,而且借机呈现大量有关食物和饮料的词汇,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Brainstorm 是方法之一。

  2、在回味美食的同时,引出话题healthy food,junk food,由学生给出不同的定义。允许众说纷纭,但尽量让英语作为课堂工作语言。

  3、课堂上的学生饮食调查可作为更广泛的家庭饮食情况调查的铺垫 ,拟增加健康状况一览,使学生能直观的发现饮食对健康的影响,为后来的健康食谱的制定提供依据。

  Listening

  1.教材分析:

  听力材料分为两部分:

  1)母亲与Mike关于Mike胃痛与他一天饮食情况的对话

  2)Mike前去就医与医生的对话

  2、教学建议:

  1、建议在听力开始前做pre-listening.

  针对第一部分对话,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询问一日三餐以及点心等。因为听力一是母亲与儿子有关一天饮食的询问式对话。

  2、针对第二部分对话,由于就医问诊是大家共有的体验,让学生进行pair-work,根据以有的就医经历和听力一所获得的信息,假象Mike与医生的对话和医生可能给出的建议.比一比猜中率。

  3、1&2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听力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同时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能在听的过程中准确定位,捕捉到问题所需的信息点。

  4、听力任务完成后建议复听,尝试再现听力中的情景(多种形式,如表演,单句复述,take notes然后完整复述或spot dictation等),为下一步的speaking做好务实而有效的准备。

  Speaking

  1.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三种就医情景,和一个范例。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常见的就医场景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尤其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2、教学建议:

  1. 前面听力模块中通过听力训练得到了相关表达方式的输入,同时在最后的巩固性复述中对就医情

  景作了充分的铺垫,在这里speaking模块开始前让学生精彩回放Mike的就医情景。为接下来的情景会话热身。

  2、然后分别罗列病人和医生的常用的表达方式。 3、在有了热身对话和常用表达方式的支持,可以鼓励小组活动,创设更多的情景进行会话表演,让学生接触更多有关疾病的词汇(无意识的在情景中接受了词汇扩充)。

  4、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尝试:A.: 听力再现。B:范例复述或表演 5、时间允许,还可将对话落实到笔头。(供选择)

  Reading阅读部分

  1、教材分析:

  教材在读前给出了4个有关饮食习惯的常识性调查问题,阅读材料是有关饮食习惯的议

  论文体的文章,读后给出了5个拓展性的问题。

  2、教学建议:

  1、建议阅读部分的教学侧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结构把握,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利用本文可突出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

  A:文章中心把握能力:设及高考题中作者意图推测,标题选择,段落大意确定。

  B:信息归类,寻找规律:Eg.不同食物----不同的营养,给出未提及的食物作营养成分推测

  C: 生词猜测。Eg.organic,eco-foods,supplement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以上3方面的技能训练,我个人不主张让学生对本文进行课前的预习。

  2. 也在进行读前问答的时候,不仅关注他们的回答内容还可引出课文中或相关的新词,尤其是营养成分类的词汇以扫清文化背景障碍和语言障碍。

  3、读后的发散性问题,如果时间紧迫,建议学生以小组任选一话题讨论,由小组发言人做汇报。建议敢于大胆取舍,调整教材,那出一点大家风范来,毕竟我们至少读了4年大学,在一线拼了那么多年。再说有新大纲明文规定,支持我们。

  4、其它的语言难点可随机处理,若时间来不及,也可放到language study 模块中处理。

  Language study

  1.教材分析:

  这一部分包括单词释意,had better,should and ought to表示给出建议的用法。教材给出单句补全,和根据2个情景给建议两种训练方式。这是本单元主要语法点。

  2、教学建议:

  1、在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的情况下,可将word study大胆修改成:听教师读解释,学生写单词,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搭配,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同学提前完成了,因此就需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内容或变换检测角度。

  2、如果前面阅读模块中仍有部分语言问题未解决,可在这里弥补。毕竟语法和句型仍是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说实在的,考试分数就是我们饭碗中的大米饭的颗粒数,领导可知道,我的碗中饭,粒粒皆辛苦。

  3、澄清这些Modal Verbs 的否定形式。可以将SEFC II中first aid一课中提及的各种急救场景做为情景,训练学生运用这些Modal Verbs给建议。(供程度较好学生)分成dos and don’ts 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本单元所学的情态动词来给出建议。不仅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了这些语法项目的功能,同时也学会了一些生存技能。

  4. 根据所给情景写出可能性的建议这一任务中,可以创造性地尝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编写更多的情景,然后相互交换,针对情景给建议。以便进一步发掘教材的内在价值。

  Integrating Skills

  1.教材分析:

  提出了snacks这个话题,同时给出了两个snacks的recipes,要求学生能模仿写recipe.教材也给出了4条writing tips.

  2、教学建议:

  1)、建议从常规的三餐或我们实际的饮食习惯导入snacks时,进行头脑风暴,呈现我们国家丰富的小吃文化。通过文章的阅读和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所罗列的小吃进行判断(bad---good---better---best)简要说明理由,这个建议的设计其实是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小吃一文中提到了几种食物,并且作了优劣判断,那么可以利用这一素材培养学生的归类,推理能力,这也是学生在考试中主要的失分点。

  例如:文章信息:orange>bread>chocolate,我们可推出strawberry>dumpling>icecream

  2)、建议不同小组写不同的recipe, 在模仿范文写recipe之前,须经过讨论,用丰富的体态语言表演制作过程。通过活动的形式熟悉这些有关烹饪的词汇。因为本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烹饪有关的词汇。

  例如:A学生做一个动作,B学生说出对应的单词。或者表演一种SNACK的制作过程,有另一学生描述。

  3)最后的recipe进行展示共享。有实物投影的可书面让学生和老师点评,没有的话,可口头表达点评。

  课后整理配上图片更佳,全班展示分享。

高中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高一英语第四单元的话题是“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整个单元的设计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内容涉及“谈论过去的经历”、“描述任人物、事件以及人的感觉”、“学会在一篇文章中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来组织内容”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定语从句, 学会使用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 的用法。我上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课后阅读训练,它是继前面几个课时内容的延伸,单元教学内容中阅读部分安排了一篇描述洪水的文章,而这篇课文是描述地震的文章,结合目前时事,我想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对地震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所以设计了这一课时。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描述地震灾害的常用语,能简单的描述地震的发生原因。

  能力目标:

  (1)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阅读技巧,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2)能利用上下文理解单词的含义,;

  (3)能根据所读材料运用适当语言进行复述。

  德育目标:通过本文的阅读让学生对地震有更多认识,加强自我保护。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

  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此外,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尽可能结合学科特点,把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化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利用不同的任务训练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等阅读微技能;

  2.对地震知识的更多了解。

  (2)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4.教学辅助工具:

  (1) 收录机; (2)多媒体

  二、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由前面的阅读文章的内容说起,那一场洪灾对于课文的主人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而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询问学生知道的灾害,展示图片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然后展示一幅完美的城市图和灾后城市图进行比较,猜测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这样通过师生互动,激活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进行本文的阅读做了铺垫和准备。

  2、新课的讲解

  (1)不同层次的阅读技能训练;

  首先是Speed reading,

  a. skanning,快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回答简单问题为下一步找出细节作好铺垫。

  b. skimming,让学生进行跳跃式阅读,了解文章的结构,教师要求学生(work in pairs)给每一部分给一个标题, 以此培养他们找寻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和

  然后是careful reading ,

  a,扫 读 :用多媒体展示针对每个部分提出不同问题,,学生通过扫读来获取细节信息。在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理解主题基础上,学生熟悉了文章内容,才能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在这一环节中,针对各部分设计了不同的任务,

  1,选择题,四个部分

  2,根据上下文了解代词的指代内容,涉及全文。

  3,针对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4,针对第三部分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地震的形成,这既是理解基础上的表达,也是对理解的检验。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连贯表达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

  5,针对最后一部分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b .朗读:让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并从中得到自己的感受。这也为下一步学生讨论做好铺垫。学生通过以上活动,从基本框架到细节信息把握住了这篇文章。

  接下来的环节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读后讨论。让学生对地震有更多认识

  (2)、在情境中激思,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文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巧设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在careful reading的扫读中,每个部分的问题各不相同,任务都非常有针对性,训练了学生各项不同的能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是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也因此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详细阅读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些讨论话题,是继教材内容之后的一个延伸,由此,以教材为载体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而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也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作业的布置:

  (1)做课后练习三,了解地震的各个震级所带来的破坏完成句子,这一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更多的了解了地震,另一方面复习了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的用法。

  (2)预习写作部分提出的问题,准备写一写汶川地震。

【【热门】高中说课稿范文十篇】相关文章:

有关高中美术说课稿范文十篇06-21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06-13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06-16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07-27

关于高中体育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07-20

关于高中美术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07-20

关于高中音乐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07-18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07-07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07-02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