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3-29 11:08:33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高中说课稿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高中说课稿合集八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处理

  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栏目,让从得失氧的角度得出原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概念,再让学生分析3个有得氧、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明确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再用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 教学环节

  本节课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即概念的建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应用这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1.概念的建立过程

  首先,在课堂引入时,教师首先展示一些色彩比较突出的图片,如:精美的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维生素C的作用、汽车的尾气处理系统等,使学生在视觉上引起兴趣,再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比较熟悉的反应,如CuO与C的反应,从而发现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

  这样有利于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很顺利的将概念化的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慢慢过渡到概念的核心上来,学生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促进概念的逐步建立。

  其次,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的概念知识深化和拓宽,重新构建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体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概念的实质。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完CuO与C的反应后,产生一系列问题:

  [问题1] 在H2O与C、CuO与H2的反应中,也存在得失氧的情况,有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呢?

  [问题2]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如何变化?

  [问题3]含有变价元素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反应?

  [问题4]Fe与CuSO4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问题5]Cl2与Na、Cl2与H2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

  通过[问题1—3],促使学生抓住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相似点,切入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从而使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由 “被动接受”变为“初步生成”,通过[问题4、5]三个反应的比较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再佐以设置的相应

  【练习1】

  巩固概念的建立,再因势利导的提出[问题6]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有变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促进了较深层次概念的建立。

  2.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过程

  首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如: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之后,利用教学多媒体模拟钠原子与氯原子在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内容顺利突破的同时,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其次,在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以后,用言简意赅的概括语言,概括中形成“升失氧,降得还”,从而真正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3.概念的应用过程

  教学环节最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同时得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五、说学生收获

  通过本节课,学生收获的是分类思想、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会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同时,由表及里的思维、分析、讨论、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六、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以化合价为线索,分解知识难点,循序渐进,自主建构概念。通过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协助学生理顺化合价升变化与电子得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整合,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注重学法指导。

  【不足之处】

  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预想不一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可能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

  其一、教学环节的衔接不能循序渐进。预设学生能从“问题—生成—问题”中逐渐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而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和预期的生成衔接不顺畅,如: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变化?电子转移的数目与化合价变化数目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会使学生陷入疑惑的困境,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其二、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概念知识本身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想象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概念的形成受阻。

  其三、学生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例如,在分析Fe + CuSO4= FeSO4+Cu反应时,学生仍然用物质得氧失氧角度判断,认为Fe得氧生成FeSO4 和CuSO4失氧生成Cu影响了概念的理解。

  其四、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没有很好的渗透。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教学中应该通过认真引导,但由于只重视概念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七、板书设计

高中说课稿 篇2

  本节内容系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一政治第一课第三节第一框的内容。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学习的内容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商品和货币的有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个框为以后学习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并能初步运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商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表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价格与价值往往不相符这一现象。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强调学生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改革开放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价值规律的含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2)难点:等价交换的原则。

  四、说教法

  本课适合采用案例法和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选用案例某学生采访养猪户的录像片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感受到经济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采用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统一。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按照“了解案例--分析案例---归纳总结--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总结概括”的模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

  六、说教学手段:

  采用表格、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法。对教材的表格化处理,既直观展现教材内容,又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刻认识理论知识。

  七、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注重条理,抓重点,突难点,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分成5部分。)

  1、创设情境:(约4分钟)设计三个问题1纸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它具有哪些职能? 2猪肉是不是商品?3猪肉的价值是用什么表示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回答,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约32分钟)

  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形象作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8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环节1从日常生活说起,引出课题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环节2以热点问题“猪肉价格上涨了”来探究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它的表现形式。

  环节3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环节4多媒体展示某同学走访养猪户的调查报道,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得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环节5以猪肉价格的变化为例,得出供求关系的变化与价格涨落变动的关系,得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环节6多媒体展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图,利用图表进行解读。环节7通过举例探究价值规律的不变性。

  环节8回到现实生活,利用价值规律指导实践,服务社会。

  3、课堂小结(约4分钟)

  力求简明扼要,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从四个方面来总结:A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B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C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D利用价值规律指导实践。

  4、阅读教材,结合实际领悟本节知识。(约4分钟)

  5、布置作业。(约1分钟)设计两道开放性习题:

  A浅淡“夏天购买皮衣冬天卖”的说法。

  B怎样做一名有头脑的养猪户。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里的第一课《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作为绘画分册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情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文房四宝”以及专门的中国画颜料有一初浅认识。通过课文中范画赏析探寻中国画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千百年来,我国画家在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理念。以及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画形成正确的概念,并通过这种理解和认识提高对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安排本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为。承上:继续提高鉴赏能力;启下:为第2课和第3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内容可分做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段和结尾段概括地论述了中国画艺术特点。

  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第三部分:阐明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手段,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历代传承,发展至今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应教在对自立于世界画坛的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上。学生中间可能会有人了解、了解但不喜欢、很喜欢等多种情况,但是作为炎黄子孙,对自己的民族绘画应该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基于这样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拿出积极的态度去探究其中的真谛。一但走近中国画,就会被那动人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乐于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

  2、教学难点: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加入点必须找准,起点太高会使学生望而发畏;起点低则与九年义务阶段的国画学习区别不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准确把握本课知识难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本课教学为起点,切忌将本课上成单纯的作品分析或技法分析课,失却了从文化历史的高度探究中国画的主旨。

  二、说教法

  欣赏法、引导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媒体的运用

  ①欣赏法:在教学过程中,欣赏本课在笔法与墨法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画(如: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感受技法效果及提高鉴赏水平等。(说明:鉴赏活动是伴随着整个美术教育系列)

  ②引导法:教师在课前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课前如何查找相关资料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欣赏国画、认识中国画工具材料和理解画理、画论、画史等相关资料。(说明: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但引导正确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如正确查找相关材料)

  ③讲解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给予讲解等。

  ④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并分小组讨论,讨论不明白,可课前后与老师讨论,互相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师生讨论,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

  ⑤教学媒体的运用:运用幻灯片播放国画工具、作品及相关的资料等。

  三、说学法

  提前上网查找中国画的有关资料及总结相关资料。

  ①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前上网查有关中国画的创作与技法的理论及相关资料。并分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前讨论如何欣赏学习创作中国画等。

  ②讲课过程中,小组讨论学习并灵活应用材料表达自己的思想等;多让学生与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继上个学期的美术鉴赏,同学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学期,我们将过度到绘画这一模块,但绘画也不是单纯的绘画,因为在我们的艺术学习领域里,培养与提高鉴赏能力是离不开每个模块的。学习各种绘画技法之前,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出示几幅优秀国画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会见中国画大师张大千时曾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我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的;第三非洲的黑人有艺术。(说明:在这里我们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由学生回答:(略)(在这里学生会回答历史悠久与灿烂文化等关键词。)

  教师小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并使其持久地发展着。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炎黄子孙,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探究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

  (板书: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 中国画)

  (二)讲授课

  解决问题(1)民族文化的瑰宝(板书)

  提问:为什么说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呢?(板书)

  (同时出示:两张西方油画与两张国画对比)

  学生讨论回答:(略)(学生可能会先从色调和画得像与不像等方面回答,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表现形式上回答,让学生注意国画的诗、书、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是将中国文化中诗、书、画、印融会在一处,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

  解决问题(2)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板书)

  是用什么工具创造出这些作品的呢?(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文房四宝”或“笔、墨、纸、砚”,如果是直接回答笔、墨、纸砚那就归纳成文房四宝等,灵活提问及回答。

  教师提问:文房四宝对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就很简单了, 但你们知道那里的是最好的吗?

  由学生先回答,学生回答的同时出示相对应的中国画工具材料,最后由学生总结。

  教师小结:中国画所用的“文房四宝”原指湖笔、宣纸、徽黑、端砚。湖笔产地浙江湖州;宣纸产地安徽泾县;徽黑产地安徽歙(shè)县;端砚产地广东高要端溪。(板书:湖笔、宣纸、徽黑、端砚)

  注前两部分都很简单,采用简讲。接下来这一部分是本重点彩用详讲。

  解决问题(3):中国画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段?(板书)

  出示宋代梁楷的“泼黑仙图人图”和 张大千的《一水菰蒲绿半天云雨清》)

  学生欣赏中提问:从这两幅画中我可以看出笔墨怎样呢?

  学生回答:(略)(引导学生从表现形式上理解)

  教师小结: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板书)这是因为什么呢?

  (学生与教师共同回答)因调水的多少,可有深浅变化:因笔中含水的多少有干湿变化,由于在笔的不同部位蘸墨蘸水,又可产生一笔下去,自然分出深浅的效果。利用宣纸渗水的性质,可在墨上冲水,水上冲墨或色墨结合,幻化出水墨淋漓,色墨相融。挥挥洒洒、气象万千的奇妙效果,亦即墨法中最负盛名的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等等。

  出示几张西方油画和几张国画:让学生从表现形式上谈谈有什么区别?从中总结出,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是区别以西方油画的最基本的特点。(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中西结合的画种)

  提问:大家谈谈您对国画中的诗、书、画、印的认识?(板书)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美妙的诗文吟诵生活,历史上许多画家即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往往以诗文隐寓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人格追求。如(苏轼曾盛赞现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何理解中国画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板书)

  出示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国画,提问: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思考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国画,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先分小组讨论,最后选代表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如:国画创作最初是追求形式,晋人陆机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到了东严明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到清代,这种看法就更有发展,石涛认为必须“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态”,以求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到了现在齐白石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由于不同时期的美学追求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出出了写实、写意等画法。

  (三)作品分析

  ①富春出居图卷黄公望

  寓春山居图卷(局部) 黄公望(元)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平江常熟人。这是一轴纸本水墨长卷画,纵33厘米,横639.9厘米,前半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画风平淡天真,笔墨富于变化。此图发挥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洋绘画的“定点透视”。长卷可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作者和观者如在景中游,边走边看。这幅画靠的是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夫。画家79岁始创作此画,终日对真山真水潜心琢磨,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三四载未得完备”。书中选的是其中一段。

  ③看泉听风图轴唐寅(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等,苏州人。工诗文书画,高远构图。景物占了左边大部,右上角留出较大天空,用诗文书法题款与左下角繁多的景物遥相呼应。

  五:板书设计。(略)

  5 O

高中说课稿 篇5

  【说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说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说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说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下列内容)

  小知识:古时人们判断时间,是以太阳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时为12点,各地太阳最高时刻不同,所以正午时间不同,所以各地时间就不同,存在时间的差异,人们为了相互交流,人为规定了24个时间,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间,叫区时,使用这个时间的15经度范围内的地方叫时区,绘制成地图就叫时区表,要想知道某地现在是什么时间,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使用时区表,如图就可以查出。(下图置于大屏幕上,学生使用简图)

  活动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简易时区划分图判断各地时间

  工具:时区划分图(教师提供)

  第一步:将该表格的时间部分和空间部分撕开(如上图已撕开的时间表)并在时间表上把每个小时的时间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确已知时区和时间,求已知时区的未知时间。

  将已知时间和该地所在时区(空间)重合在一起,所求时区的时间就能够从“时间”图上得出来。如图:当北京时间为18点时,纽约时间是当日5点,开罗时间是12点……利用时区与时间的有机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读出图上任意城市的区时(屏幕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第三步:学生练习,老师先随便出题,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根据时事出题,比如德国世界杯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换算,xx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各地小朋友观看时间的换算等等。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课外作业布置

  手工制作作业:制作时区盘(给学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选做)

  1)材料:剪刀、彩笔、直尺、硬纸板两张、胶水、子母扣、大头针、钢笔

  2)步骤:

  (一)将图甲和图乙贴在硬纸板上,用剪刀将图甲按图的范围剪出圆盘(将时钟剪去)。两图中心用大头针穿孔,用子母扣别好,使图甲可以自由转动;

  (二)给图甲按陆地、海洋分别着色,将城市用红笔使其突出显示;

  (三)在乙图底板的垂直于12点处绘出平行太阳光线,并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四)在日界线处外接一小块硬纸条,延长日界线,在日界线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同样,在底板的24点处延长界线,在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高中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高中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为推动未成年人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真正走进孩子们中间,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减少和避免安全伤害事件的发生。今天我就说一说《校园安全常识教育》。

  一、说教材:

  根据《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和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的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我选择了《校园安全常识教育》的教育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对中学七至九年级安全教育目标:掌握基本校园内安全常识,对安全行为和隐患有预见,学会如何减少和避免安全伤害事件的发生,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校园安全基本常识,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和不安全行为,思考分析其原因,并防患于未然。

  (2)通过自主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学以致用----总结升华”五个层面达成目标,组织完成“激趣-探究-归纳-运用-升华”五步操作程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亲身体会校园安全直接关系每个同学的生命。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珍惜之情。

  三、说重难点:

  重点:了解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安全基本知识,知道哪些是危险行为或安全隐患。

  难点:把所学知识化为自觉遵守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四、说学情:初中学生的年龄在十三到十七岁左右,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还比较差,难以自束、自约。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主要建构,注重学生参与交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贯穿直观演示、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方法,指导学生采取案例分析、假象验证、自主探究的学法。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变过去以往旧的“灌输式”、“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法、学法其实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彼此融合的课堂特质。这些理念、方法将具体运用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这在我后面的“说教学过程”环节中,大家是可以体会到的。

  六、说教学准备

  准备教学课件,收集有关校园安全的事故案例、视频、图片、文字、标语等。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教法进行学法指导。

  1、课件演示,激趣导入。(大约2分钟)

  利用课件直观展示两起校园安全事故案例现场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大约5分钟)

  (1)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到更深的感性认识。

  (2) 了解基本的校园安全常识,让学生感受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3、布置任务,合作探讨(大约25分钟)

  (1)小组合作探究:在我们的校园里,存在哪些隐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组:上下楼梯应当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如何做?

  二组:在走廊里应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如何做?

  三组:在教室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呢?为什么?应如何做?

  四组:在宿舍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呢?为什么?应如何做?

  五组:在校园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如何做?

  六组:在厕所里应该注意哪些安全?

  七组:体育课应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

  八组:交通安全隐患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说:课间的安全应患有追打、玩闹,上下楼梯等,厕所、公寓、教室、走廊等;体育课时玩单杠、双杠等器材时;上放学时的交通安全等)

  (2)各小组讨论结果汇总,教师给予补充,用课件展示,进行归纳总结。

  (3)得到校园安全存在以上安全隐患后,学生选择自己了解的内容自由发言:应如何防范以上安全隐患。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前三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校园安全基本知识,认识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4、拓展思路,学以致用(大约3分钟)

  通过举例,总结归纳,学生以对校园安全有了较深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把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编一编、写一写校园安全宣传标语和建议措施,(提示学生注意用语的委婉,语言的风趣)把获取到知识系统化,从而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一种能力,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样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 巩固提高,总结升华。(大约2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同桌互相提问应注意的事项,将重点条目抄记在笔记本上。

  6、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大约1分钟)

  写一篇校园安全调查报告,调查了解一些在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从而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做到自我保护。)

  7、板书设计:

  结束语:

  今天我上《校园安全常识教育》这一课,就是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思考、分析原因,寻找自救、自护办法。全面系统的进行自我安全教育,认识生命,珍视生命,懂得安全重于泰山。只要我们时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校园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伴着孙悦的《祝你平安》结束本课。

  各位老师,本节可我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采用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意了让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旨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说课稿 篇8

  一、课的内容:

  高中二年级篮球中的反弹传接球、跑中的耐久跑。本课确定,反弹传接球为主教材,耐久跑为辅教材。

  二、教材分析:

  篮球反弹传接球技术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传接技术,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传、接球时影响个体间联系的整体配合的重要纽带,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选择运球、传接球的能力及连接各种技术动作和实际对抗能力,重点是手控制球的能力,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难点是传接球的准确性、成功率。

  耐久跑共4个课次,本课为第3课次,重点是耐久跑的呼吸,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为第4课次的起草野跑作好准备。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40名男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篮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耐久跑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枯燥乏味、周期性强的耐久跑却存在畏惧,在跑过程中极易出现呼吸与跑的节奏不相一致的状态,从而影响耐久跑的成绩。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篮球反弹传接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

  耐久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反弹传接球中反弹点的位置;70%以上学生能结合运球、移动、跑动和反弹传接球等各种技术进行综合练习;90%以上的学生掌握正确的耐久跑呼吸方法。提高动作配合、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

  五、教法设想:

  1、反弹传接球采用尝试、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尝试中、在与双手胸前传接球比较的过程中得出反弹传接球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自创方法,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耐久跑采用图形跑的方法,使内容丰富,增加趣味性。

  3、采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用演示法,使学生的创造成果得到表现和肯定。

  4、整堂课采用收、放、松、紧相结合的组织方法。

  六、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尝试---比较---讨论----创造----练习----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和保健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和保健能力。

  七、教学流程:

  热身→运球进场、球操(音乐伴奏)

  ∣

  ↓ →教:提问、要求、巡视

  主教材 ∣

  (反弹传接球)→

  ∣ ∣

  ∣ →学:听、练、论、创、演。

  ↓

  辅教材 →教:传授知识、线路指令、讲评练习。

  (耐久跑) → ∣

  ∣

  ∣ →学:图形跑练、定时跑练、反馈评价。

  ↓

  整理 ———→ 放松(音乐)、小结、作业。

  ↓

  下课 ———→ 回收器材。

  八、学生身心状态预计:

  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28--31%,练习强度中等偏上,耐久跑时强度达最高峰。

  九、课堂情感氛围:

  1、激发兴趣;2、积极思维;3、协作互助;4、守纪、紧张、奋进、活泼。

【【热门】高中说课稿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有关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07-06

【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07-05

精选高中说课稿模板合集4篇06-24

【实用】高中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06-20

高中地理说课稿合集八篇06-11

【热门】高中数学说课稿四篇07-11

【热门】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7-02

【热门】高中生物说课稿3篇06-25

【热门】高中数学说课稿3篇06-18

【热门】高中生物说课稿三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