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3-12 19:29:17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高中说课稿锦集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高中说课稿锦集4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1教学目标

  ① 知道摩擦力的定义方向

  ②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 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2重点难点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3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

  [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师]表面上是老师帮助了女同学,在男同学握的棒的一端事先涂上了润滑油.实际上是谁帮助了女同学呢?是摩擦力!可见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生]手掌与桌面间产生了摩擦.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讨论某一个力的时候,一般讨论力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一个力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

  一长方体海绵,下端间隔镂空,在桌面上推,(分别演示向左推和向右推)底边显示出因受到摩擦阻力而倾斜.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演示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力阻碍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与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海绵和桌面接触的接触面上.

  [师]大家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两位同学所讲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义.

  [板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on force)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生]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

  [生]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太棒了!现在老师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请同学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

  [投影]

  问题1: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

  达终点?

  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

  (同学们讨论后交流)

  问题1:

  [生]拧盖子时垫上一块毛巾或棉布.

  [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

  [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

  [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

  问题2:

  [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

  [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

  [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

  [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

  问题3:

  [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

  [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

  [生]给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主意,大致归纳一下,比如垫毛巾和戴防滑手套基本上是一类,可以归纳成几类呢?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认为垫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力气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师]这种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哪一种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种力是压力.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增大摩擦时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减小摩擦时可以减小压力或使接触面更光滑,因此,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应该和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

  [生]我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拉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

  [师]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同学们大致作出了四种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怎样测量摩擦力?

  (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生]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出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生]我们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因此,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某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即用“控制变量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首先,在光滑的长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分别将棉布和毛巾铺在木板上,再在棉布和毛巾上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填入数据表格中.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生]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使用同一个木块的同一个面作接触面,用相同的速度拉动木块,保证了压力、接触面积等因素不变.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当压力是3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0.8 N,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压力是4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1 N.再在木块上加2个砝码,压力是5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4 N.分析这组数据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生]答:因为木块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所以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因此改变物体的重力就改变了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木块、木块和一个砝码、木块和两个砝码的重力,也就测出了压力.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解释:我们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立放在同一块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的摩擦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我们的结论是:在接触面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是在“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物体相接触挤压时,实际接触部分的面积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两者的实际接触面积只跟正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它们的表面接触面积无关.在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正压力越大,实际接触面积也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正压力相同时,改变物体间表面的接触面积,如将一块砖从竖放改为平放,由于正压力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实际接触面积,故摩擦力保持不变.如一块砖变成了半块砖,则正压力改变了,实际接触面也变了,那么滑动摩擦力也变了.

  说明: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由于要求物体匀速运动.又要用不同的速度拉动,实验难度大.实验效果很难观察,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学中可模糊化处理或放在课外探究.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归纳得很好,同学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师]“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哪位同学能进一步说明哪些地方用了“转换法”?

  [生]实验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转换法”.通过测拉力来测摩擦力,还有通过测物体的重力来测压力.

  [师]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生]同一个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是1.2N,滚动时的摩擦力是0.3N,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

  [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师]同学们列举出了这么多减小摩擦的方法,也一定知道更多的增大摩擦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更多的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的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从中得到许多乐趣。雷雨前,天气闷热,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雷雨中,风雨交加,雷声轰隆;雷雨后,空气清新,彩虹高挂,蝉和蜘蛛也一起凑热闹。这就是夏天雷雨前后的情景。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二、说目标

  我上的是《雷雨》一课第一课时,我拟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重点: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技巧,能够自主识字。

  难点:写字

  能力发展:训练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达到有效识字。

  三 说教法

  课件演示法:利用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图画来引导学生形象记忆“彩虹” 以及领会“垂”“压”在本课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动作表演法:通过学生直观的动作体验“压”的含义,用联想法表演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

  自理识字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了解“虹”为什么有虫子旁。“彩虹”的“彩”的来历。为什么叫“乌云”不叫白云?这些看似很简单的汉字,却可以激发学生探索中国汉字的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法:

  1、在学习字音时,通过小老师教读生字,同桌合作摆卡片自学生字,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在展示我会写的汉字时,学生自己采用别具一格的识记方法,来巧记生字。

  四 说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雷雨,从而畅谈感受,导入课题。

  2、初读课文,学习我会认的生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字离不开语言环境。因此,在学习我会认的生字时,我把字音教给学生自己解决,字形、字义由我来引导学生: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学习汉字,动作表演法,图片展示法,联想法,自理识字法等来学习本课我会认的四个生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巩固识记

  在词语宝宝中,再次呈现本课我会认的汉字和引出我会写的字,学生通过和词语宝宝打招呼,巩固记忆。

  在出示我会写的汉字中,有4个生字扩展到12个生字,学生自主识字的范围扩广了,他们用自己的灵活多样的识记方法交流,从而达到了自主识记的目的。

  4、指导写字

  先交流在写个别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在通过课件演示,以及教师范写指导学生写本课比较难写的字:“逃”“垂”

  “彩”,最后,通过展台来展示书写,并纠正错误。

  5、小结

高中说课稿 篇3

  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与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经过高一上半学期新教材学习基础之上。学生已经逐步的适应了在活动与任务中学习英语以及如何处理语言知识与活动开展的关系。并且,他们也已经形成并培养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单元话题

  本单元的材料编排以健康饮食为核心话题,围绕这一话题主要谈论了4个次话题。各个话题之间衔接十分符合认知规律。如图所示:首先定性什么是健康食品,什么是垃圾食品,接着谈论不当的饮食对身体的影响,身体不佳就得看医生,那么看病的时候如何用英语与医生交流。大家都不想因为不良饮食而生病,于是接着从多个角度探讨我们平时的食物偏爱与营养结构,让我们进一步明白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同时也谈论了我们实际饮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小吃以及如何写食谱,自己动手制作来解谗。

  语言技能分布 当我们沉浸在第一单元五颜六色的美味佳中的时候,我们除了流口水之外,英语语言的各项技能----听说读写也不知不觉的被品味被消化。

  教学理念

  本单元在授课模式上尝试采用TBL任务型教学模式,其实用step 1.2..也没什么两样,问题是无论是那种形式,都要围绕所要达成的既定目标而设置任务或步骤,在实质上力争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多层次多形式的对话,根据教育心理学家Kolb的体验式学习理论,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增强,同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知识基础。体验式学习更能达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对话的时候,尝试着关注以下三方面:师生对话中关注班级中最薄弱的那个学生。生生对话中关注团队协作互助的精神。通过这两点,试图促进知识的落实。

  书本与生活的对话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注重学习的绩效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分享形式可以是多角度的。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等。

  以上所涉及的教学理念并非非用不可,或是最先进的。本人觉得在这个话题下可以尝试着渗透一些。

  操作理念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重视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例如在warming-up部分,让学生界定healthy food and junk food的概念,完全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我们英语课的主要目的还是想着招数,骗学生开口说话。我们是英语教师,毕竟不是营养学家。

  类似情况如在阅读模块中的问题讨论部分。

  大部分学校外语教学,不,英语教学是大班教学,学生层次不齐,因此任务的设置要有层次性,难问题碰到薄弱生,老师学生一起生气,容易题碰到好学生,老师学生都不过瘾。最后只好说,这书没法教了,不过想想一家老少。当然更要给不同的学生搭建达成目标的平台。

  每一个任务的展开都设法先给予足够但不过量的输入,力争环环相扣,用我们在座的一位学长的话说:打假,不自己骗自己。

  第三方面:在资料搜集时,不让可怜的英语老师一人都挑,学生老师一起动手,开学初,将各个单元的资料搜集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在相应单元开工前上交。开展一些评比活动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请大家自己看,限时20秒。教材上没有课外学习任务,但我觉得这个内容可以尝试。

  Warming-up

  由于昨天有些老师没有教材,特提一下教材内容:

  1) 教材给出了一些食物图片,要求界定垃圾食品还是健康食品

  2)给出一个空白饮食调查表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刚过完春节回校,添一下嘴唇,还很能回味到过年时的美味佳肴,因此何不充分利用这一事实。实现学生从压迫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激发他们交谈的兴趣,不仅实现了良好的过渡,而且借机呈现大量有关食物和饮料的词汇,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Brainstorm 是方法之一。

  2、在回味美食的同时,引出话题healthy food,junk food,由学生给出不同的定义。允许众说纷纭,但尽量让英语作为课堂工作语言。

  3、课堂上的学生饮食调查可作为更广泛的家庭饮食情况调查的铺垫 ,拟增加健康状况一览,使学生能直观的发现饮食对健康的影响,为后来的健康食谱的制定提供依据。

  Listening

  1.教材分析:

  听力材料分为两部分:

  1)母亲与Mike关于Mike胃痛与他一天饮食情况的对话

  2)Mike前去就医与医生的对话

  2、教学建议:

  1、建议在听力开始前做pre-listening.

  针对第一部分对话,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询问一日三餐以及点心等。因为听力一是母亲与儿子有关一天饮食的询问式对话。

  2、针对第二部分对话,由于就医问诊是大家共有的体验,让学生进行pair-work,根据以有的就医经历和听力一所获得的信息,假象Mike与医生的对话和医生可能给出的建议.比一比猜中率。

  3、1&2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听力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同时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能在听的过程中准确定位,捕捉到问题所需的信息点。

  4、听力任务完成后建议复听,尝试再现听力中的情景(多种形式,如表演,单句复述,take notes然后完整复述或spot dictation等),为下一步的speaking做好务实而有效的准备。

  Speaking

  1.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三种就医情景,和一个范例。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常见的就医场景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尤其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2、教学建议:

  1. 前面听力模块中通过听力训练得到了相关表达方式的输入,同时在最后的巩固性复述中对就医情

  景作了充分的铺垫,在这里speaking模块开始前让学生精彩回放Mike的就医情景。为接下来的情景会话热身。

  2、然后分别罗列病人和医生的常用的表达方式。 3、在有了热身对话和常用表达方式的支持,可以鼓励小组活动,创设更多的情景进行会话表演,让学生接触更多有关疾病的词汇(无意识的在情景中接受了词汇扩充)。

  4、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尝试:A.: 听力再现。B:范例复述或表演 5、时间允许,还可将对话落实到笔头。(供选择)

  Reading阅读部分

  1、教材分析:

  教材在读前给出了4个有关饮食习惯的常识性调查问题,阅读材料是有关饮食习惯的议

  论文体的文章,读后给出了5个拓展性的问题。

  2、教学建议:

  1、建议阅读部分的教学侧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结构把握,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利用本文可突出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

  A:文章中心把握能力:设及高考题中作者意图推测,标题选择,段落大意确定。

  B:信息归类,寻找规律:Eg.不同食物----不同的营养,给出未提及的食物作营养成分推测

  C: 生词猜测。Eg.organic,eco-foods,supplement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以上3方面的技能训练,我个人不主张让学生对本文进行课前的预习。

  2. 也在进行读前问答的时候,不仅关注他们的回答内容还可引出课文中或相关的新词,尤其是营养成分类的词汇以扫清文化背景障碍和语言障碍。

  3、读后的发散性问题,如果时间紧迫,建议学生以小组任选一话题讨论,由小组发言人做汇报。建议敢于大胆取舍,调整教材,那出一点大家风范来,毕竟我们至少读了4年大学,在一线拼了那么多年。再说有新大纲明文规定,支持我们。

  4、其它的语言难点可随机处理,若时间来不及,也可放到language study 模块中处理。

  Language study

  1.教材分析:

  这一部分包括单词释意,had better,should and ought to表示给出建议的用法。教材给出单句补全,和根据2个情景给建议两种训练方式。这是本单元主要语法点。

  2、教学建议:

  1、在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的情况下,可将word study大胆修改成:听教师读解释,学生写单词,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搭配,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同学提前完成了,因此就需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内容或变换检测角度。

  2、如果前面阅读模块中仍有部分语言问题未解决,可在这里弥补。毕竟语法和句型仍是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说实在的,考试分数就是我们饭碗中的大米饭的颗粒数,领导可知道,我的碗中饭,粒粒皆辛苦。

  3、澄清这些Modal Verbs 的否定形式。可以将SEFC II中first aid一课中提及的各种急救场景做为情景,训练学生运用这些Modal Verbs给建议。(供程度较好学生)分成dos and don’ts 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本单元所学的情态动词来给出建议。不仅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了这些语法项目的功能,同时也学会了一些生存技能。

  4. 根据所给情景写出可能性的建议这一任务中,可以创造性地尝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编写更多的情景,然后相互交换,针对情景给建议。以便进一步发掘教材的内在价值。

  Integrating Skills

  1.教材分析:

  提出了snacks这个话题,同时给出了两个snacks的recipes,要求学生能模仿写recipe.教材也给出了4条writing tips.

  2、教学建议:

  1)、建议从常规的三餐或我们实际的饮食习惯导入snacks时,进行头脑风暴,呈现我们国家丰富的小吃文化。通过文章的阅读和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所罗列的小吃进行判断(bad---good---better---best)简要说明理由,这个建议的设计其实是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小吃一文中提到了几种食物,并且作了优劣判断,那么可以利用这一素材培养学生的归类,推理能力,这也是学生在考试中主要的失分点。

  例如:文章信息:orange>bread>chocolate,我们可推出strawberry>dumpling>icecream

  2)、建议不同小组写不同的recipe, 在模仿范文写recipe之前,须经过讨论,用丰富的体态语言表演制作过程。通过活动的形式熟悉这些有关烹饪的词汇。因为本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烹饪有关的词汇。

  例如:A学生做一个动作,B学生说出对应的单词。或者表演一种SNACK的制作过程,有另一学生描述。

  3)最后的recipe进行展示共享。有实物投影的可书面让学生和老师点评,没有的话,可口头表达点评。

  课后整理配上图片更佳,全班展示分享。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严”表现在哪些方面?“慈”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概括)

  明确:严(1)学习方面(第5段)(2)做人方面(第6.7段)慈 (第7段,用舌头舔我的眼翳)

  3.文章除了些母亲对“我”的管教之外,还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a.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b.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c.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合作探究: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1.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这对母亲的形象塑造有什么帮助?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重点探讨:1.朗读最后一段,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插入胡适简介,引导学生从“混、如果、一丝一毫、一点点”等词思考)

  2.文章主要写母亲,却写了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等人,他们对母亲的品格呈现有什么作用?

  品味语言: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拓展延伸:你们的母亲在你成长道路上给了你那些感动呢?你是否也能像胡适那样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学生讲故事,交流)

  课文小结: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

  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是母德,塑造了我们的顶天立地。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念母之情。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母爱奋力前行!

  布置作业:推荐阅读书目: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丰子恺《送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导入新课:上到了高中,同学们当然有过多次参加考试的经历,我们回忆自己的考试情形,何人送考?当时情景给你留下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思考三分钟,口语表达。(这样的话题,学生有生活基础,大部分觉得有话可说,很多学生能细致入微、情真意切地再现当时情景。)咱们看看丰子恺《送考》中所写三十年代的学生参加考试的场景与我们的经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整体概括:浏览文章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投考途中见闻:村民与自然的奋斗,学生只顾埋头读书。

  考前考后旅馆小憩:考试之前气氛紧张,谈论考试内容 心存顾虑。

  出榜前茶饭不思:顾虑重重 心存侥幸 看榜时坐立难安:神情专注 精神扭曲 得知结果后茫然若失:神情各异 手足无措 精神麻木 录取时的忙忙碌碌:几家欢喜几家愁

  上学时无限的期望:行程艰难 无限后望

  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场景的,把不同的考生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的神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合作探究,体味人物形象

  1、划出描写人物的神情举止句子,仔细体味,谈谈你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愁容满面,精神焦虑——看似如释重负,实则心事重重——寝食不安,茶饭不思——异常紧张精神扭曲——晴天霹雳,茫然若失

  整个过程可以说考生的情感是跌宕起伏,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倍感心情沉重,让我们感受不像是十二三岁的小孩普通的考试,而是让人心惊肉颤的梦魇式的经历。

  教育扼杀了他们的童真童趣,使得他们本该在无忧无虑的年纪里体味到了竞争的残酷与无情,过早得承受了生活的压力。

  2、作为送考者之一的丰子恺先生在文章里对孩子态度怎样? 闲散的心情

  恼羞不成怒 笑着 管自看踏水 ——无奈;看了有些可怜——同情

  觉得看榜时心情紧张想出调剂紧张的办法,我抽了口大气想法子安慰哭的人——安慰 关心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遭遇,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3、对于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这些考生和送考着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的排列高低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

  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重金。仿佛考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地一个学校。

【【精选】高中说课稿锦集4篇】相关文章:

【精选】高中说课稿锦集六篇07-05

精选高中体育说课稿锦集5篇07-09

精选高中体育说课稿锦集五篇07-09

关于高中说课稿锦集三篇06-22

【实用】高中说课稿锦集六篇06-17

高中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06-11

高中地理说课稿锦集九篇06-22

有关高中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06-17

高中地理说课稿锦集八篇06-10

高中历史说课稿锦集6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