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3-10 18:34:10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高中说课稿合集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高中说课稿合集六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

  (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

  (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 ,“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 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 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 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 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学生分析

  1、 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思维分析

  本人任教的是普通中学学生,本节内容是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处于此时期的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重要地位但无意记忆还比较明显,但还远未达到习惯注意的境界;思维上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学习兴趣上大多数学生处于操作兴趣与因果认识兴趣之间,兴趣的稳定性较差。

  2、 学生学习本节的基础知识分析

  (1)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的学习中已作了介绍,但所任教学生中考成绩分布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处于中档水平,这部分学生对于原有知识大多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如果你提问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正确答案。但如果拿具体的过程提问,如我们推桌子,桌子就运动起来了,但我们停止推,桌子马上也就停下了。提问学生解释一下这一现象,大都数学生都会回答,推力使物体运动。

  (2)初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只处于定性理解的层次,惯性由质量决定这一概念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 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主要是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错误的生活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起一定的消极用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运动与力之前都有这样的看法,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它才会动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立即停下来,推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就越大。但由于原有的生活观念和经验,往往比较顽固,学生往往不能马上改正,所以学了之后仍有一部分学生受原有错误的生活观记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不能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其次概念不清也是本节学习的一个思维障碍,很多同学对于惯性的概念理解不清,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也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实验教科书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1、 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关于运动与力的研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而近代物理也是以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关系为起点的,所以运动与力在人类的物理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运动与力也是一条主线,有人说学好了运动与力就学好了高中物理,可见运动与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本节牛顿第一定律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重点放在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 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因素。

  (3) 能运用惯性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教给学生研究物理学的正确方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以实验为检验科学理论唯一标准的意识。

  3、 重点与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重点,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理解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是难点。

  4、 教材处理

  就三维目标来说本教材相比于旧教材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二个维度目标。如关于"运动状态"这一纯知识点内容,用了简化处理。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到牛顿定律的建立,应注重分析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了解为常观经验出错主要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本节课的除了知识主线,还以以科学方法的发展,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初步接触,了解,进一步认识等落实为另一主线。对于理解质量是惯性的决定因数,没有采用课本所用的观察实例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师生共同完成的设计性实验。其原因:1、如果学生以常观的生活经验,因为刹车货车比小车停下慢,所以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那么学生就容易得出,质量为m的本块以V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应小于质量这2m的木块以同样的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再则在方法上范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察现象-----忽略其他的可能因素(如刹车的力是不是一样,他们的初速是不是一样等)----直接得陈述性结论,没有用实验加以证明。2、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基础的原因,让学生独自设计是不太现实的,在师生共同设计此实验的过程,学生又进一步理解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谈话法(让学生解释演示实验,老师提问)使学生原有的错误知识体系出现矛盾,引起头脑风暴。运用讲授法对牛顿定律的建立过程作介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作模拟,使学生理解理想实验的重要性。对于学习惯性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这一内容 上实行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明白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量。在各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注意启发性。

  学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运用讲授法教学时,不时地提问引起学生思考避免学生进入被动学习状态。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乐于探究。

  四、教学程序

  1、引入

  演示实验(1):推桌子,桌子运动;不推,桌子马上停下来。

  学生动手:推桌上的一本书,橡皮等。

  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现象得出结论。

  结论:没有力的作用,物体都将停在某一位置。

  原有初中所学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把学生原来的知识打乱,给学生制造头脑风暴。再运用一句话把学生的思维带到研究物理研究史。其实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是物理学在研究的问题

  2、介绍关于运动与力关系的物理研究史。

  (1)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

  介绍亚里士多德注意二点:1、介绍一下亚利士多德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要让高中学生觉得他是个老范错的笨蛋,其实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2、介绍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与研究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其实刚才使用的方法与亚里士多德其实是一样的。并且由于这个解释符生活经验,以致他的结论存在了二千年。

  (2)介绍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以及对物理学的贡献,讨论伽利略研究方法对人们的意义。介绍理想实验。

  介绍伽利略里要注意以下以点:1、突出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引起大家的精神上的共鸣。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2、重点讲解伽利略的分析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让学生领会这种思维方式,并初步了解他的研究方法。3、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理想化实验的重要性。4、伽利略的贡献,他用实验的方法代替思辩、演绎的方法是科学研究吏上的一次大的飞跃。这使他成为了现代物理之父。5、强调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3)比较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分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

  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之处,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出来的由现象得出的结论与理论产生矛盾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到原来的思辩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科学有一局限性。并初步形成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介绍姆潘巴现象介绍,让学生分析姆潘巴现象这一谬论形成的原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正确科学方法观形成。

  (4)介绍牛顿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物理史的具大影响。重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对开普勒、伽利略、迪卡儿等一批前人理论进行分析,吸收了他们的思想,运用数学方法,使物理学成为一个能表述因果关系的完整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他是力学领域的一个集大成者,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物理学的终结理论。牛顿这种分析综合加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可虽然我不是很聪有,但我如果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哪么一定比他们看得更远,激厉着人们不断前进。

  (5)介绍一下当前关于运动与力研究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能面向未来,并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对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运用牛顿定律解释前面的演示实验,运用牛顿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1)、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知识重点,理解和运用牛顿第一定律需要不断的练习加以强化。(2)、所学的知识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4、对于惯性的理解

  对于惯性的理解分二个部分,一个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使用方法是先解释生活中的惯性实例(这些实验包括有益惯性和有害惯性),让学生举例,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对惯性大小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认识,为下面的师生设计性实验,作铺垫。(如在F相同的情况下,使物体停下来所用时间多的物体惯性大,而在时间相同时,改变相同的运动状态用力大的物体惯性大,最后得出。F与T乘积大的物体惯性大,有利于下面,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5、 学生讨论设置实验,探索惯性与质量以及速度的关系。

  在做这个设计性实验时,应充分体现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教师先强调下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提问---合理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再让提问学生,惯性可能与哪些物理量有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可能与质量与速度有关。提问:惯性与质量与速度有关吗,是什么样的关系?

  (1)假设惯性由与质量有关

  质量不同的物体以相同初速,用外力使他停下,用实验验证他们的惯性大小。当然我们用相同的力作用,测使其停下的所用时间来比较惯性大小与用相同的时间下,测使其停下来所用力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直接测F与T,用他们的积来判定惯性大小。

  质量与惯性的研究思路,通过老师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考来完成。

  (2)假设与速度有关

  我们使用同的质量的物体,不同速度下改变运动状态。如2V----V与V----0来比较,测量他们的惯性情况。由于速度2V---V不好控制,所以我们可以用2V----0与V----0进行比较,如果前面所测的F、T积是后面二倍的话,哪么他们的`惯性就一样。

  同样分析这个实验设计思路时,应注意方法的落实,与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慢慢形成这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讲让学生去理解。重在方法

  5作业设置。

  (1) 一个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否则它不可能向上运动。试分析这位同学的说法。

  (2) 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才投炸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

  (3) 地球在从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后,为什么还落到原地,而不落到原地的西方?

  (4) 课后分小组实验惯性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本课程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课程定位:《安全教育》为公共限选课,适用于全校各专业的本专科及专升本学生。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对于加强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公共限选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大学生应当了解安全基本知识,掌握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了解安全信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分类知识以及安全保障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安全防范技能、安全信息搜索与安全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

  3、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安全观,把安全问题与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构筑平安人生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三、课程设计的观念与思路

  观念:遵循“以学生为本”和课程“实用”原则,重视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突出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思路:对当代大学生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简要介绍校园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防范方法和避害技巧,并阐述了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展示了各种安全案例和标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现状及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辅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安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层次地掌握安全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传递以及育人效果。

  五、学情与学法

  学情:教育对象是大一的新生,他们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因此从物理环境来看,之前高中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全,每天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的事情,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从学生们的心理环境来看,他们认为终于可以“自由”了,再加上安全意识的缺失,对于身边的安全危机放在了脑后,容易出现问题。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安全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也能够很好地树立起安全意识,因每个班是大班,要想上实践操作课,不现实,所以在技能方面,学生们的掌握情况不太清楚,总之,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还不错。

  学法:学生主要通过课上讨论以及课下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的。

  六、教材分析与内容处理

  (一)教材:主要参考赵升文主编《大学生安全教育》,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但是这本书的逻辑思路很不清晰,内容比较杂乱系统性不强,因此,在此基础上参考李玉侠主编《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地质大学出版社,20xx年 1月第一版。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总结我把教材内容分为八大块。安全教育分为心和身两方面的教育,心方面的教育包括心理安全和恋爱安全。身的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用药及饮食安全、网络安全、旅游及交通安全、消费及就业安全。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用药与饮食安全、恋爱与性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旅游与交通安全、消费与就业安全。

  2、难点:如何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如何让学生在遇到真正的不安全因素时能很好的化解。

  (三)内容处理:

  课内学时共1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1、人身安全(2学时)主要有人身安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身安全的预防。

  2、财产安全(2学时)主要介绍财产安全的预防

  3、用药与饮食安全(2学时)主要介绍用药安全以及健康的饮食方式。

  4、恋爱与性安全(2学时)主要介绍恋爱与性安全及预防。

  5、心理安全(2学时)主要介绍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干预。

  6、网络安全(2学时)主要介绍网络不安全的形式与预防。

  7、旅游与交通安全(2学时)主要介绍旅游与交通安全防护。

  8、消费与就业安全(2学时)主要介绍消费与就业安全的预防。

  课内练习环节学时共1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1、人身安全(2学时)

  2、财产安全(2学时)

  3、用药与饮食安全(2学时)

  4、恋爱与性安全(2学时)

  5、心理安全(2学时)

  6、网络安全(2学时)

  7、旅游与交通安全(1学时)

  8、消费与就业安全(1学时)

  9、运动安全(1学时)

  10、公共安全(1学时)

  七、学业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由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总成绩为100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0%。

  其中平时考核主要由学生上课出勤状况、课程表现(积极回答问题,请假、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说话)以及课内练习组成。

  期末考核采用随堂测试的方式,开卷考试,学生自带纸笔,当堂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课时),成绩由开卷考试成绩构成。

高中说课稿 篇4

  1、 教材分析

  2、 教学目标

  3、 重点难点(有时根据需要也会说上关键点)

  4、 教法和学法 导入(5分钟)

  5、 教学过程 正体(20分钟)

  6、 尾声(5分钟 )

  自我评价: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夏会丽。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⑴、 能力目标:(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例如: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1、 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 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 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说课完毕!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高中英语新教材的风格走势为话题时尚,面对未来,求异思维和人文色彩浓重,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具有较强的时代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而本单元也是如此,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幽默,具体涉及“什么是幽默”、“笑话”、“喜剧”、“喜剧职业”等,它采用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单元内容高度生活化,富有活力,体现了本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紧扣时代脉博,富有时代气息,学生在学过Healthy eating、Festivals Mordern agriculture 等单元,对中外饮食习惯,节日,以及农业差异有所了解之后,又对文化方面有所掌握,并为下一单元body Lang uagt(身体语言)打下了幽默的基础,本单元结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理解外国的文化,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1、教学目标

  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中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能结合所给任务,综合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各自的语言基础与能力,有个性地解决问题。

  (二)语言知识目标

  本单元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的单词、词组和句型以外,同时要求学生关于描述工作性质的语言,包括词组和句型。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尝试;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具有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

  2、培养同学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乐于合作的精神,善与人分享喜好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为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训练学生通过听觉获取材料细节的能力,难点为对所给话题进行开放性的讨论。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高一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正规训练,对于新教材已有所熟悉,听力、口语都有很大提高,已经初步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本单元鲜活的事例必定会对他们有较强的感染力,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想法和行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我在涉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活动中,加强学生对某种职业的情感了解,从语言和情感两方面着手,创设机会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warming up listening和speaking 三项内容,时间较为紧张,为此我将warming up的时间缩短,使其起到引入新课的作用,speaking中教材要求采访丑角,我将其改动为采访三位著名的不同喜剧类型,不同国家的职业笑星,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不同幽默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了他们的采访兴趣。

  三、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追求自然轻松,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艺术性,具体采用教学方法有情景教话,直观图片,激情联想等多样形式,营造人与语言,人与文化合谐自然;人景相趣的语言环境。

  四、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和任务设计中不经意却是有意识地将多媒体电脑等揉在其中,并特别注意这些东西在课堂上的有效使用,体现其辅助作用。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本节课导入采用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幽默小笑话,做为morning report ,并询问:why did you laugh? Do you think it’s funny?用大屏幕展现几幅各种幽默形式的图片,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Humor。

  (本节课导入先播放赵本山的几组图片,让三名同学表演其英语版的小品《卖拐》,并询问:who is he? Why did you laugh? Do you think it’s funny?)用大屏幕展现几幅各种幽默形式的图片,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Humor。

  2、Warming up

  观看大屏幕上图片,总结一些幽默类型,并询问学生“In what other performances do you enjoy humor?” (你还在其它哪种幽默演出中欣赏到幽默从而让学生在心中构建一个Lexical chunk,使学生了解幽默的各种形式,引出其中的一种形式—绕口令,设计让学生以竞赛形式快速朗诵,这部分目的有两个,一是呈现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幽默,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3、Listening阶段

  在听力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组织学生看图说话,想像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听完材料后,完成教材上的练习,这样形成前后呼应,即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在他们心目中产生一个悬念,又能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听,提高听的效果,及时提供反馈,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这阶段主要采取三种活动形式。

  (1)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经过组内协商确定图片的排序,由组长开头,每人根本前面所说的话和图片上反映的内容接说一句话,发展故事,并记录在纸上,整理和修改故事。

  (2)个人活动,通过听录音,将听力细节材料记录下来,并做教材上的练习。

  (3)班级活动,各级朗读自己的故事,师生共同评价,评出最有趣故事和与原文最接近故事。

  4、Speaking 口语阶段

  这部分要求学生在学习对喜剧演员采访的对话基础上,完成对职业丑角的采访。我设计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创设机会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

  (1)师生互动:交流对娱乐节目,喜剧小品和相声及其演员的看法,提高他们对幽默的认识。

  (2)班级讨论:针对学生提到的某一个演员或喜剧小品进行分析,引入课文对话的一些语言和观点。

  (3)小组讨论,接着前面的讨论,各小组详细讨论,总结讨论观点,形成对三位幽默大师的采访对话。

  (4)各小组派人到前面表演对话。

  5、总结。

  由几名同学总结讨论喜剧演员以及他们的表演得出的结论,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喜剧表演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留心社会关注媒体的洞察力,而且引导学生为下一步阅读作好思想准备。

  6、Home work 在网上查询有关幽默大师的资料。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

高中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圆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及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它既是前面圆的知识的复习延伸,又是后继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求圆的标准方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法上注重让学生参与方程的推导过程,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其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已经掌握了圆的相关性质;从能力层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数学问题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从情感层面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设计

  问题情境引入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 讨论交流法 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回顾复习

  (2分钟)

  1.观赏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

  2.回顾复习圆的定义,并观看圆的生成flash动画。

  提问:直线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那么圆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吗?

  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受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主旨。

  学生观赏圆的图片和动画,思考如何表示圆的方程。

  生活中的图片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自主学习

  (5分钟)

  1.介绍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

  (1)建系:在图形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 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3)列式:用坐标表示条件P(M)的方程 ;

  (4)化简:对P(M)方程化简到最简形式;

  2.学生自主学习圆的方程推导,并完成相应学案内容,

  教师介绍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后,引导学生自学圆的标准方程

  自主学习课本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并当堂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10分钟)

  1.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说明确定圆的方程的条件有哪些?

  2.点M(x0,y0)与圆(x-a)2+(y-b)2=r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点在圆上

  (2)点在圆外

  (3)点在圆内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从旁巡视指导学生在自学和探讨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展开合作性的探讨,并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合作探究和自我的展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

  当堂训练(18分钟)

  1.求下列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C1: x2+y2=5

  C2: (x-3)2+y2=4

  C3: x2+(y+1)2=a2(a≠0)

  2. 以C(4,-6)为圆心,半径等于3的圆的标准方程

  3. 设圆(x-a)2+(y-b)2=r2

  则坐标原点的位置是( )

  A.在圆外 B.在圆上

  C.在圆内 D.与a的取值有关

  4.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1)圆心在原点,半径等于5

  (2)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6,-2);

  (3)以A(2,5),B(0,-1)为直径的圆.

  5.下列方程分别表示什么图形

  (1) x2+y2=0

  (2) (x-1)2 =8-(y+2)2

  (3)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贾伟

  6.巩固提升: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在直线l:x-y+1=0上,求圆C的标准方程并作图

  指导学生就不同条件下给出的圆心和半径关系,求解圆的标准方程这两个要素展开训练。

  学生自主开展训练,并纠正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并查缺补漏。

  回顾小结

  (1分钟)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3.你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采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本节所学。

  学生思考并从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上回顾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1分钟)

  课本87页习题2-2

  A组的第1道题

  布置训练任务

  标记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遵循“回-导-学-展-讲-练-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讨。

  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总结,在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要遵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思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精选】高中说课稿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精选高中说课稿模板合集4篇06-24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合集5篇06-12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06-21

有关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07-06

【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07-05

【实用】高中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06-20

高中地理说课稿合集八篇06-11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07-30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08-02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