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3-04 18:33:44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高中说课稿集合3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高中说课稿集合3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

  五、说学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

  一、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点

  新课程改革之后,《老人与海》安排在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它是作为一篇自读文章出现的。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共有2个小说单元,必修3和必修5各一个。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感受主人公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

  四、教法

  1.“情境导入法”:结合作家本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及其硬汉形象,并播放电影版《老人与海》的精彩片段,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男主人公桑地亚哥的血性与无畏,从而进入到作者为我们创设的情境之中。

  2.“生本探究法”: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逐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语言风格的把握。

  五、学情

  相比较散文、诗歌、戏剧体裁来说,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并且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小说阅读理解能力,但生活阅历上的欠缺,使得他们在理解《老人与海》这种具有很强象征性和哲理意味的小说时,很难深入挖掘小说文字表层之下所潜藏的意蕴;于是,我想以《老人与海》为例,尝试引导学生学会挖掘小说故事情节之外的外延与内涵!

  六、教学过程

  Ⅰ.情境导入

  Ⅱ.情节简介

  Ⅲ.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Ⅰ.情境导入

  他是一个酷爱打猎和钓鱼的作家

  他曾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

  他的头上缝过57针

  他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

  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他用笔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汉英雄

  他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拒绝成为生活的弱者

  他就是美国的文坛硬汉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电影海报、播放电影片段

  .情节简介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全文,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一:速读课文,并分组思考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1.选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一共出现过几次?

  哪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3.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地进行搏斗的?

  4. 老人不顾一切搏斗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实现了吗?在这个过程中,老人有没有动摇过?

  学生活动二:投影显示老人捕鱼的画面

  ·教师提问1: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已经向我们走近了,但毕竟是感性的,谁能用准确的语言将老人理性地展示出来呢?

  ·教师提问2:大家将最美的花环戴在老人桑地亚哥身上,但也有人说:老人失败了。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结合老人的内心独白点评:

  人类是伟大的,然而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事业和业绩,人类的伟大应该具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人性的自信、自尊和自强。

  关于失败,词典这么解释:丧失信念,放下武器。

  看看桑地亚哥,他同马林鱼战斗了两天两夜,又同各种鲨鱼进行了五次漫长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丧失过武器,但他从未放下武器。老人留下了血水,却从未流过泪水。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品质。困难、挫折愈大,拼搏劲就愈强。他是意志上的伟人,行动上的巨人。这样的人顶天立地,他是一个胜利了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拓展:

  从他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

  难点探究:

  文中的内心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并分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课后拓展

  在课后的积累阅读过程中,尝试对比东西方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异同。

  推荐阅读:《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

  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放大法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引出问题: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根据你们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实验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实验次数

  物体的重力G/N

  弹簧的长度L/cm

  弹簧的伸长量x/cm

  弹力的大小F/N

  利用Excel软件绘出F—X图象。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做出两个不同弹簧的F—X图象,然后进行比较。

  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颈度系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时,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绘制F—X图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学科的整合。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对探究实验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物理规律;再加上熟练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射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产品设计离不开物理理论,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六)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课外布置: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布置课外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

  (一)形变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信息的管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本第一册(必修)的第四章“信息的管理”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3章《信息的加工》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信息处理的概念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打下基础,所以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数据库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管理大量数据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1)知识与技能

  a.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当前常用的管理方法

  b.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管理内涵

  c. 了解影响信息资源管理的三个领域

  2)过程与方法

  a. 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b. 初步掌握利用网上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b. 能根据应用要求从网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信息,并作出正确的情感与价值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重点:

  a. 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

  b. 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管理方式

  c.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d. 字段的各种数据类型

  4、教学难点:

  a. 利用网上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比较

  b. 根据应用要求从网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信息,并作出正确分析

  c. 能根据要求建立数据表

  d. 初步掌握利用Access管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信息技术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当前常用的信息管理方法,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出当前常用的信息管理方法,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时,可通过在Access中建立的数据表进行管理,通过对数据表中的字段、记录的编辑以及简单查询的演示,创设探索数据库管理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信息的管理》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信息的概念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信息的管理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推荐】高中说课稿集合3篇】相关文章:

【推荐】高中说课稿集合八篇07-05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9篇06-13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7篇07-10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06-15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06-21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九篇07-25

【推荐】高中体育说课稿3篇06-17

【推荐】高中地理说课稿三篇06-10

【推荐】高中历史说课稿3篇07-02

【推荐】高中说课稿模板汇编四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