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6-23 09:46:18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初中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汇编六篇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称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让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对称图形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等能力。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5.教学难点:

  制作轴对称图形。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用了以探究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安排了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了较宽松的学习空间,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

  课始,老师一句:给你一张纸,你会怎么玩?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的撕纸表演,作品小衣服的亮相,更是把学生的兴趣推到了极致!你会象老师这样玩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折纸和撕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到黑板上。这样的新课导入,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通过撕纸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从直观上引发出对称之美,课堂教学随之直奔学习主题。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找特征,初识轴对称图形(作品)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师一句:这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同,对折后会完全重合。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验特征,再识轴对称图形(图片)

  出示图片,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抓住了学生好胜的特点,学生很快就想到用对折的办法验证了自己的说法;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3.辨特征,找出真假轴对称图形(课件)

  赏心悦目的练习面画,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练习的层次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1.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这是什么?(学生充满自信地猜测着,猜到最后一个,打开后居然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猜出的花瓶。)在学生的惊讶中,老师趁势启发学生:想一想,花瓶的另一半形状和大小会是怎样呢?你能想办法剪出这只完整的花瓶吗?

  2.剪一剪:小组合作完成花瓶图,全班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3.画一画:你想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画图形的窍门。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不着痕迹地得出了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这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同学们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现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同学们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同学们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同学们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同学们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同学们有所认识。

  第二道例题则让同学们利用刚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方格纸上提供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同学们有机会再一次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对称现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以进一步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帮助同学们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学情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同学们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同学们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同学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同学们的审美观点,培养同学们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同学们,让同学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同学们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准备采用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发现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导入,在教师与同学们共同玩的过程中拉近我和同学们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先通过剪出一个“爱心”图,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并且也能比较自然地揭示这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同学们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同学们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对称轴。

  然后给出一些同学们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同学们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同学们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同学们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同学们学习完了“试一试”,此时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这时,就需要一些习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五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同学们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一做”就是课本中的例题2,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同学们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同学们猜出这个图形的形状。在这一题上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能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欣赏图片,情感体验”的环节,用课件展示出一系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同学们充分地享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美、欣赏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一个轴对称的汉字——“美”来进行总结,并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全课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同学们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同学们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同学们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3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而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而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亦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这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要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而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这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再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解后总结概括:(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与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与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与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与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与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与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与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与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与知识。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与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3>、引进概念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与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便于比较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

  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板 书 设 计:

  代数式的值

  一、定义 四、小试牛刀 七、练习 二、例1五、阶段小结 八、总结 三、例2六、例3 九、作业

  四.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6

  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北师版初中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一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对三角形已有的认识的基础上,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探究出几何模型的过程,科学认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等操作活动来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对三角形认识的深化,也是今后继续系统探究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性,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理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视频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的过程,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数学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3.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所认识,生活中也看到不少的三角形模型,也有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能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对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数学生活化"思想的理解,以及建立模型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众多特例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

  ①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及表示方法。

  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理解。

  4.教材处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做了部分调整,以"猜谜、摆图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活中的三角形"为切入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之后的实验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练习题上巧设坡度,降低难度,弱化学习障碍的影响。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汇编六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汇编五篇07-24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5篇07-06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4篇06-05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3篇06-05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汇编十篇07-27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十篇07-11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9篇06-19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三篇06-16

【实用】数学说课稿初中三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