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6-20 10:49:33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集合八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我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我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我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我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我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我学生,而是教我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我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我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我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我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我学生思维,培养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我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我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

  (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我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我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我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我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会我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我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我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我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我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我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我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我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我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我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我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我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我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我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我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我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我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我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我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我学生写作。

  附板书二:

  地 势 高 低 起 伏

  楼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满 城 璀 璨 星 灯 辉 映

  灿烂辉煌

  庆 漫 天 星 汉 瑰丽 壮 观

  夜 依 依 两 江 环 抱 道 道 彩 虹 飞 跨

  立体图画

  景 桥 灯 明 珠 串 串 车 河 宛 如 游 龙

  江 城

  万 家 灯 火 满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辉 流 光 溢 彩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一、话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习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同学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语言大师。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同学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也是对同学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

  《济南的冬天》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习写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同学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

  二、说学情: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讲的内容是同学们并不熟知的区域——济南,初一年级的同学们还没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对济南的了解甚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家乡冬天的比较,对济南的冬天一定会随作者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者,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同学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应抓住以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老舍及与课文相关内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写景的多种方法,并用之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

  四、析教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教师要更新观念,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同学思想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按照“教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在引入本课教学时,启发同学思考为何老舍要写冬天、写济南的冬天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一启发,同学有了“惊奇”和“疑问”,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思维。

  2、以读促学

  教学本文时,引导同学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作者写景的方法,从读中体会作者感情。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默读与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默读主要是让同学能够迅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朗读主要是让同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示例迁移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中有两段写景最为生动,而且写法大同小异。教师只需重点指导同学学习一段,另一段则让同学用学习前一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是学以致用,又是一种习得。该课文学完之后,布置同学写一篇作文,也是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学法:

  新课标指出: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同学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同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给同学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学习。依据本课的实际内容,结合初一同学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对同学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法

  通过默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老舍清新朴朴实的语言风格,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言美、语意美、语境美。摒弃课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到“读”书的根本轨道上来,让同学充分体验作品的原汁原味,获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感受,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之所在。

  2、设问法

  同学一边读文章,老师一边设疑,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同学既自主学习,又合作探究。

  3、比较法

  教师提出两种情况让同学通过比较,从中总结出其中不同,从而明白其优劣,作出正确英明的选择。比如,让同学体会“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之间的差别;体会把“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另起一段与课文原来写法的不一样。

  六、谈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由于基础差异,智力差异,学习习惯差异的存在,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遵循“面向全体同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是从“启发导入→初读,整体把握→精读,学习方法→品读,体会感情→习作,学以致用”五个环节、两课时来组织教学的。下面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启发导入

  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同学答后,教师再接下去说)。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那儿的冬天与众不同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冬天的济南》看看。

  激趣是教学中不可小觑的一个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我采用的方法则是唤醒同学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对比中萌生求知欲望。

  (二)初读,整体把握

  1、让同学朗读课文,并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请用文章中的一个两字词语来概括。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待同学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有两个理由:一是让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二是让同学把握文章总—分的结构。

  (三)精读,学习方法

  在初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同学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段落,并把它仔细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喜欢。由此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第三段的精读,教师指导引路,同学在读中思考总结,归纳出“抓特征、有层次、有映衬、有虚实、有动静”五种写景方法。然后再让同学小组合作用学习该段的方法对比学习第五段,看看第五段是否用了这些方法,有无新的写景方法。最后教师让同学质疑第五段,大家共同解决疑难,并明确该段新用的“有远近”的写景方法。

  学习这两段,花费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主要就是想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给同学一些方法,让同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品读,体会感情

  在重点学习第三、五段后,让同学再回到整篇课文,默读课文一遍,想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济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句话,满载作者这种感情,你知道各是哪一句吗?对文章的结尾一句,你觉得放在最后一段末尾妥当吗?你有什么建议?有人提议把题目《济南的冬天》改成《冬天的济南》,你觉得可以吗?

  设计这些问题,一是让同学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二是让同学了解“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的写法;三是让同学要批判性地读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他。

  这一环节,是一个从课文中走出来的过程,一个把文章由长读短的过程。

  (五)习作,学以致用

  让同学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布置写作,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同学巩固在课文中学习到的众多写景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会把景物写活、写生动。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附板书: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 可汗 燕山 鞍鞯 鸣溅溅 扑朔迷离 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_____中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说教材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小品文,它文质兼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语言精炼、句式骈散相间,修辞多样,仅用119个字就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赞叹,耐人寻味。由此,确立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语言;

  2、品析重点语句;

  3、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积累文言精品;

  4、通过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读出文章韵味,体会文章审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写法。

  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说教法与学法:

  朗计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这篇古诗文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美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在朗读中,主要从把握基调、读出节奏、读出感受三个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认识、增强体会。

  在品析美点、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做到有思有讲、有讲有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朗读指导,突出重点

  1、师范读,也可听录音或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朗读:

  第一轮:初读,读准音,把握基调。

  第二轮:再读,读出轻重快慢。

  第三轮:用心读,读出感受。

  通过这反复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已有大概的了解。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品析美点,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积累词语。梳理重点词语,用白话文连贯翻译。

  2、品析写法,突出重点。学生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总结出“莲——特点——品德——爱”的文章线索,师总结,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然后下定义说明。

  3、突破难点——“正衬”、“反衬”

  师设疑: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总结:

  叹惋菊花是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是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难得。由此可看出,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莲,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4、课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见。

  5、拓展延伸,创造训练。

  搜集写莲的古今诗词,帮助学生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初始文学境界。

  板书:

  菊——隐士(正衬)

  牡丹——富贵(反衬)

  莲——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6

  一、设计指导思想

  “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科学的推理,培养听障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看、听、说、写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由于运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课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这是和作者的观察和本身的文学功底分不开的。所以,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极差。阅读是其获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听觉缺陷及手势语的局限,尽管他们学会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却不能写出通顺、自然、有条理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欠缺又直接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并学习运用,发展聋生的语言,提高其综合素质。这种听力的缺陷还减少了聋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而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没有老师积极引导,他们很难了解到学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地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根据听障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目标定为:

  1、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加深对看云识天气知识的了解。

  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方法,积累运用比喻句。

  3、了解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以及总——分——总的说明文的结构。

  能力目标定为: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定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着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五、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新教材第一、二册不强调文体的学习而是强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故将《看云识天气》一文的重难点定为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并积累语言。

  1、对于云的认知不是重点,但将网络上的丰富的知识、图片等引入课堂却能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制作课件,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理清结构。

  3、通过欣赏云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前准备的看云小短文比较并体会课文中使用比喻、谚语等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最后利用网络上的丰富知识拓展延伸。

  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七、学法指导。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训练用多种方法自学课文。

  八、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共设计三个课时。

  课前需要做的准备:

  预习生字和生词,将查完字典后还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课前上交给老师。

  搜索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和优美的句子,写在摘抄本上。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县教育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全县推行了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青龙教育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心声》(板书:课题、作者)。《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小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2课《心声》。 这是课改后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但它却传达着一个信号:教师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文中作者通过一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课教学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作者黄蓓佳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文中主人公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2、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首先,以“心声”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其次,采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物的“心声”;然后,采用讨论探究法,走出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学习问题和学习方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学习实

  际,在教学中我通过情景导学,揭示主题;自主探究,个体建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互动展示,评研深化;反馈达标 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阶段:

  (一) 情景导学 揭示主题

  (由背景音乐《心声》导入。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你是否有许多话要说呢?其实每个人都有心里话,也都有将心里话表述出来的欲望,而且也往往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可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非常渴望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他的老师却迟迟不肯给他机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他,去听一听他的“心声”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探究 个体建构

  小试牛刀:

  1、作者档案:介绍你所了解的黄蓓佳。

  黄蓓佳,当代女作家,生于1955年,江苏如皋人,1973年中学毕业,后发表处女作《补考》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在江苏省外事部门工作1985年调江苏省作协任专职作家,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写小说,也写散文著有长篇小说《夜夜狂欢》,中篇小说《唱给妈妈的歌》,短篇小说《在水边》等

  2擒住拦路虎:

  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展示生字掌握情况。(扫清字词障碍)

  3、整体感知,倾听心声

  (1)初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让自己触动及有疑惑的地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场景: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①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②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③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④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4)本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李京京),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

  合作交流阶段:

  (三)小组讨论 合作提升

  1、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她的心声是什么?

  提示:沉郁、倔强、认真、善良自强、满怀真诚。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

  李京京心声: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心理变化:满意高兴→慌乱紧张→感动懊悔。

  评价:她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一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袭的缺点,搞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生,忽视一般学生。不过,她果断处事,勇于改正错误,仍不失为一名好教师。

  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的程老师及她的做法?为什么?

  程老师:肯定: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否定:也存在不足。

  (四)互动展示 评研深化

  巩固达标阶段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镜头回放

  1、你从文中那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作品析。

  2、那么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呢?

  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某个片断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有类似李京京遭遇的往事……

  下水弄潮

  1、字词。

  2、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3、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心声”的含义: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勇攀高峰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2、你是否有过像李京京一样被人遭拒绝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面对的?请写出你自己的心声。

  3、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当前的教育实际,你认为现在的教育(课堂)存在怎样的弊端?

  附:板书设计

  开端 想读课文被拒绝 平等相待

  发展 练读课文忆亲友 渴望 温暖亲情

  高潮 指出错误被嘲笑 纯真友情

  结局 深情朗诵感师生 尊重理解

  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给

  我门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他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就

  让我们再次向生活敞开自己的心声吧!

  结束语:

  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青龙教育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使师生真正获得了解放,教师不在主宰课堂唱独角戏,学生也不再被动接受当听众。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改变了教师,而且还改变了学生。

  总之,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和完善。但我坚信在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是灵动的,我们的课堂是精彩的,我们的教师是阳光的,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成在青龙教育史上留下最辉煌的一页。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8

  教材分析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和交流。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说明: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八)轻松回读,体验反思

  (九)课堂检测,小试牛刀

  (十)课堂小结

  《人生寓言(节选)》选了两则,一则是《白兔和月亮》,一则是《落难的王子》,说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财富;对待厄运,把概念再提升一级,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好事与坏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则戒贪。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不如没有。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集合10篇07-10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集合7篇06-25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合10篇06-23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集合五篇06-11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集合十篇07-26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合集六篇06-25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9篇06-19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7篇06-10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合集6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