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6-13 20:56:52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初中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初中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初中汇总七篇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敦促,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辅导-指导-讲评-归纳"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合作交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平行四边形教具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这个问题是校园操场的图片,学生可以见识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起到复习的作用,为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举出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通过举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然后自学课本83页-84页例1上面的内容,教师出示问题:

  1、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略)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学生自学。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们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需构造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学生完成证明,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并引导学生写出性质的几何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完成证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小组展示,学以致用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探究例1:

  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38,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B和DC有什么关系?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六) 作业设计,强化新知

  1、选择题: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为()

  A、锐角B、直角C、钝角D、不能确定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4cm,相邻两边的差为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长为( )

  A、4cm,4cm,8cm,8cm B、5cm,5cm,7cm,7cm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对角互补 B、邻角互补 C、对角相等 D、对边相等

  2、填空题:

  (1)如图所示,DE∥AB,EF∥BC,DF∥AC,图中有_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度数之和为200°,则平行四边形中较大的角为

  3、解答题:

  如图,在□ABCD中,∠A+∠C=160°,求∠A、∠B,∠C,∠D的度数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及时性”是很重要的。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当堂课上的主要内容。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例1:(略)

  记作:□ABCD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了本节教学重点,便于理清本节知识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激发兴趣,积极投入,由易到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这一主体思路下设计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代数式》这一课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将本节课分为五部分: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几点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代数式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是对上一节内容的深化,通过这节课要培养学生合理、规范、准确的数学表达方式和书写习惯,这是体验数学的美感和锻炼数学逻辑思维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2.代数式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即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数学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探究、概括、表达等数学方法,所以本节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学会用代数式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深化符号感,掌握代数式的有关书写格式。

  2.能力目标: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体验从语言叙述到代数表示,从代数表示到语言叙述的双向过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与探究的意识。

  3.情感目标:提供多个实际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列代数式表示生活中简单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验到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及建模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同学互动过程中学会和人交流和合作,体验互相支持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如何根据文字的意义列代数式。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构造现实情境,去解释不同代数式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领悟新知识,并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知识,去亲身体会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加强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课后小结,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二、教法分析

  1.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教师以启发等方式进行引导,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体现了“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与“自主性、互助性、创造性”的教学思想,逐步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观察联想、形成概念,应用拓展、巩固概念,反思辩论、深化概念,纵横发散、智能升级,学以致用、运用知识,自我反思、课外拓展”的教学程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三位目标的达成度。

  三、学法分析

  古人言:“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给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手、脑、嘴充分调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授之以欲

  师(热情地):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今天就来和同学们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好不好?下面我来讲解一下游戏的规则--同学们任意想好一个数,不要说出来,然后先把向好的这个数乘以2结果加上8,再除以2,最后减去所想的数。现在由老师猜同学们的计算结果(教师同时给几个学生发放事先写好答案的纸条)。请这几位同学告诉大家,老师猜的对吗?谁能找到老师猜对答案的奥秘呢?

  用字母表示数是跨入代数大门的第一步,代数的重要特点是广泛地应用字母表示数,它是数学发展的一个飞跃,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许多数量关系的基础。我国古代“代数思想”的出现是领先世界的(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代数学的发展史),我们在为先人做出的成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未来我国数学发展的责任要落到谁的肩上你?大家想不想进一步学习知识呢?

  【设计意图】

  创设愉悦宽松的游戏氛围,让学生在完全放松的情绪下感知生活,增加新鲜感,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体会代数式的重要意义。产生学习代数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也进行了思想及责任感教育。教育家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形成概念,授之以渔

  1.实例引领

  例:用代数式表示(1)乙数比甲数大3;(2)甲乙两数的和为10;(3)甲数是乙数的5倍;(4)乙数比甲数的平方少2.(5)某班有共青团员m名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有x人,第二组由有多少人?(5)已知正方体盒子的棱长为b厘米,则该盒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生板演答案,师生共同纠错,重点强调做题的细节,如(4)题中的括号不能漏掉,(5)题中用乘方来表示)

  【设计意图】英国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斯根普指出:概念教学应该从大量实例出发,用实例直观地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就定义教定义。因此,教师在课本已有的加、减、乘、除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了两个实例,(4)是减法运算,(5)是乘方运算,这位后面概括代数式的意义及代数式的书写规则做了一定的准备,并进一步体现了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2.概念生成

  (1)观察:上述问题中出现的式子:a+3,10-a,1/5a……这些都称为代数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并发言,应适时进行点拨,目的是让学生归纳出上述式子的共同特点,并总结出怎样的式子是代数式。

  (2)联想:如50,a等单独的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是不是代数式?(学生思考讨论并举手发言)

  (3)质疑:何为运算符号?运算符号是+,-,*,/,乘方,开方。而=,大于,小于,等等是关系符号而不是运算符号,凡由这些符号连结的式子都不是代数式而符号两边的式子是代数式。

  (4)归纳:

  代数式的特征

  a.代数式是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

  b.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c.代数式中不含等号和不等号。(学生归纳,教师板书,概括要点和关键字)

  【设计意图】此阶段通过“观察-联想-质疑-归纳-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品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会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实现学法指导的目的。

  3.巩固联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学生独立做课本上第120页1题,两生板演答案,师生共同纠正书写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此练习,让学生积极主动自我尝试、剖析、修正和反思,使其真正理解代数式概念的内涵。让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地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记住相关题目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和刻苦学习的教育。

  (三)自我归纳,授之以鱼

  1.结合上面的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总结出代数式的书写规则,请代表发言补充.

  (探索归纳出)书写代数式请注意以下几点:

  (1)x×y×z通常写为x·y·z或xyz(乘号省略)

  (2)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6*b常写作6·b或6b。如果数字是带分数的要写成假分数。

  数字和数字之间相乘用*

  (3)10÷m通常写作 (除号用分数线表示)

  (4)若最后结果是加减关系的须写单位时,则将整个式子括起来再写单位。

  (5)相同字母或因式的积,要写成乘方的形式。

  2.补充练习

  下列代数式中符合书写要求的是A.xy2 B.1-x C.-x2y D.xy/2

  【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良好数学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可使学生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找出代数式书写中的错误,进一步加深理解代数式的书写规则。

  3.纵横发散,自主创新

  人人来当老师

  (1).请同学们用10x+5y赋予实际生活背景或几何背景设计一道数学题!

  (教师可类比英语中的英汉互译,使学生明白此题与前面的练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互逆思维,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出此代数式的实际背景.)

  (2).抛砖引玉,分组竞赛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下列代数式做出解释。a+b,ab,6p.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代数式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生活意义,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4.学以致用,关爱生命

  例:现代营养专家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个指数等于人体质量(千克)与人体身高(米)平方的商。一个健康的人身体质量数在20-25之间,身体质量指数低于18属于不健康的瘦,高于30属于不健康的胖。(1)设一个人的质量w(千克)身高为h(米)求他的身体质量指数。(2)老师的身高是1.60米,体重是55千克,帮老师计算一下我的身体状况属于哪一类型?(3)请同学们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属于哪一类型?

  【设计意图】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关注健康,此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为下一节列代数式及后面要学习的代数式的值做延伸和铺垫。

  (四)课堂小结

  1、谈谈你的收获;

  2、谈谈你的疑问,

  3、解疑。

  (小组畅所欲言,互讲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对小组总结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在学习成果分享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不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分层作业,自由拓展

  (1)必做题:课本105页2、3题

  (2)选做题:课本121页1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数学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

  (1)代数式的特征

  (2)书写代数式请注意以下几点

  (3)补充练习

  2.时间安排

  (1)创设情境,授之以欲 (5分钟)

  (2)形成概念,授之以渔(15分钟)

  (3)自我归纳,授之以鱼(15分钟)

  (4)课堂小结 (5分钟)

  3.设计特色

  在探究过程中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真正焕发教学活力,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自己去锻炼去创造。

  始终把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 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 (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

  辅导: (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 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 (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三)、 探究交流,发展能力 。 (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 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 :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 :作好频数统计。 完成作业本10.2.1。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 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 :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 :作好频数统计。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这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同学们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现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同学们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同学们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同学们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同学们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同学们有所认识。

  第二道例题则让同学们利用刚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方格纸上提供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同学们有机会再一次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对称现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以进一步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帮助同学们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学情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同学们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同学们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同学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同学们的审美观点,培养同学们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同学们,让同学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同学们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准备采用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发现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导入,在教师与同学们共同玩的过程中拉近我和同学们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先通过剪出一个“爱心”图,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并且也能比较自然地揭示这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同学们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同学们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对称轴。

  然后给出一些同学们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同学们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同学们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同学们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同学们学习完了“试一试”,此时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这时,就需要一些习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五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同学们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一做”就是课本中的例题2,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同学们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同学们猜出这个图形的形状。在这一题上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能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欣赏图片,情感体验”的环节,用课件展示出一系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同学们充分地享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美、欣赏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一个轴对称的汉字——“美”来进行总结,并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全课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同学们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同学们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同学们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5

  说教材

  “正数与负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说教法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会列举出周围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际例子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我将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启发法和讲解传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因为七年级的学生个性活泼,学习积极性高。在整个过程中,我将讲解和分析与学生自己归纳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给予肯定、表扬,由此保护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熟练技能;总结反思,发展情意;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零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都记作3℃,这样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这样之后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4个实际例子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我会在学生练习时进行巡视.具体的例题如下:

  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我会让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于是我在学生回答 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等例子.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后,我将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零上3℃和零下3℃应该如何表示? 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通常地,我们规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为正,亏损、支出、减少、下降为负.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

  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我会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同时指出,0不仅仅表示“没有”的意义,还有确定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三)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为了使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我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 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 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这里也要特别强调0表示的意义.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课内及时练习,反馈调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四)总结反思,发展情意

  练习之后,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1)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而起到了对本节课巩固深化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侧重.

  (五)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课后练习作业,并将作业进行分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各位老师,以上说课只是我在短时间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指导思想设计出来的一种方案,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准备时间充分的话,我会在教学过程这一模块进行更多细节的探讨,让本节课的内容讲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6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 如图,直线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我适当增加些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对于趣味题和拓展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规律,让他们进一步感觉“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谈谈你对本节课的收获。

  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7

  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轴对称图形”,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图形”是第五章“轴对称”的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则重要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的应用。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很多事物,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形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纸、剪纸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以“感受生活——动手操作------共同探讨——归纳总结————应用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

  1、教 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电化教学。 在课的开始,结合多媒体动画,从优美的生活场景中抽象出蝴蝶、蜻蜓、树叶这三个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法:观察猜想、共同探讨、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应用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可见,“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

  3、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制作动态演示的多媒体课件;模具、实物、投影、胶水。

  学生准备:剪刀、各种美术颜色、美工刀一把、白纸若干。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有关画面)

  故事引入:(师讲故事的过程中播放动画)

  实验探究

  探究一

  问题1: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问题2:你能将图中的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其他图形呢?(在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验证:方法一:动手操作“扎纸”实验。)

  方法二:利用多媒体,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总结,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 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有几条呢?

  探究二

  学生活动.做“印墨迹”实验: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有什么特征?

  完成上面实验后,启发引导学生有什么发现?在于同伴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轴对称的概念:

  接下来给学生例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在加深印象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问题3:你能说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吗? 先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特征,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 代表性的图片。最后教师加以点评,得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拓展应用

  1、让学生设计一个优美的轴对称图案。展示自己的作品,体会创作时的快乐和意想不到的图案美和成就感.

  2、欣赏反思,提升认识。师:请看这里!音乐声中,教师配音介绍,学生谈感受。舞姿优美典雅的舞蹈——“千手观音”、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历史悠久的北京天坛、巍峨高耸的法国埃菲尔铁塔、

  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体会或困惑? 课后作业

  1:教科书第117页习题5.1的第 1、2、3、题。

  2:教科书第114练习第1、2题

  五、教学实践活动的收获与反思:

  1、在学习中实践 ,我学习了金石中学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

  2、在实践中反思 ,在实践研修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还应是师生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舞台。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的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3、在反思中收获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会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

  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2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说课的课题是“合并同类项”,下面进行简单的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授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同类项、多项式相等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愉快与收获。

  2、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设计思路:

  1、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CAI辅助教学。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

  1)创设五个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火眼金睛与看谁做的又快又准: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设计效果能不能达到,就只能看我接下来上课的情况了!我的说课就简单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本节课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的起始部分,也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的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法则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2)体验初步的算法思想。(转化)

  (3)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协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法与学法

  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开教学。学生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节内容。

  教学程序:

  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分为“引——探——结——用”四个环节。

  (一)、引出课题(2分钟)

  例如,足球比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则红队的净胜球数为 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那么,怎样计算4+(-2)呢?

  此环节大约2分钟。

  (二)、探索规律、得出法则。 (15分钟)

  现规定正能量为正,负能量为负。

  (1)若两个好人携带正能量分别为+20、+30,

  则相加的结果是( )。

  写成算式:(+20)+(+30)= ( )

  (2)若两个坏人携带负能量分别为-20、-30,

  则相加的结果是( ) 。

  写成算式:(-20)+(-30)=( )

  这两个算式,运算有什么特点呢?

  同号两数相加,好比作同伙人:正数+正数,正能量增大;

  负数+负数,负能量增大。

  最后概括为①定符号;②把绝对值相加。

  (3)若一个好人携带正能量+30一个坏人携带负能量-10。

  则两人较量的结果是( ) 赢,还剩( )能量。

  写成算式:(+30)+(-10)=( )。

  (4)若一个好人携带正能量+20一个坏人携带负能量-40。

  则两人较量的结果是( )赢,还剩( )能量。

  写成算式:(+20)+(-40)=( )。

  这组算式,运算有什么特点呢?

  异号两数相加,好比两人在打仗,谁的力量强大,谁就赢。如果正能量大, 符号就定为正;如果负能量大,符号就定为负,又让学生理解两人打仗,彼此力量会彼此抵消,彼此消损。那么赢的一方还剩多少能量呢?故而把绝对值做减法。强调用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最后概括为①定符号;②把绝对值相减。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若一个好人携带正能量+30,一个坏人携带负能量-30。则两人较量的结果是( ),还剩( )能量。

  写成算式:(-30)+(+30)=( )。

  (6)20+0=( ) 0+(-15)=( )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会学”转变,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于教材上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来探究法则过于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借鉴之下,我选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画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让学生来当裁判,学生必须把6次的情况都完成后,才能得到结果,这样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一直会很集中。若学生有困难,则小组内探讨交流、补充,让学生能逐步引导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上述过程,大约20分钟的时间,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小结(3分钟)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

  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四)、用

  1、加深理解,巩固法则。(5分钟)

  (1)填表

  (2)思考: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应分几步完成?

加数
加数
和的组成
符号
绝对值
-12
3
-
12-3
-9
18
8



-9
16



-9
-5



  此题的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让学生知道,凡是有理数运算都要首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我将解题步骤,分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解题格式引起重视。

  2、变式训练,应用法则。(15分钟)

  例1.计算

  (+20)+(+12) (-8)+(-12)

  (-3.75)+(-0.25) (-1/2)+(-2/3)

  (-7)+0

  例2.计算

  (-5)+9 7+(-10)

  (-3/4)+1/2 3/5+(-3/5)

  数学家皮亚杰认为:“不断的训练才能够逐渐的发展出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练习和科学的重复练习始终是数学学习的有效办法。为了让学生熟练应用法则准确计算,我设计了2个例题.例1是同号两数相加;例2是异号两数相加。这两种最典型的类型,以起到巩固法则和规范格式的作用。我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让基础组的学生板演后,并让别的学生找错误,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学生纠错的过程,让学生对错误加深记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3、小组闯关,检测目标。 (5分钟)

  在新课程下,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学生是否有效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检测目标成为一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设计了两个闯关小游戏。一个是学生口答抢答,另一个是男生出题女生抢答,反之女生出题男生抢答,通过男女同学竞争中巩固、应用法则。

  三点教学反思

  1、情境探究问题的设置

  我用卡通动画人物来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形象的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在思考问题时,首先应让学生对好人、坏人在一起有几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完整性。然后再逐一的进行探索,通过学生谈论交流,最后得到有理数的四条加法法则。

  2、例题安排的设置

  我安排了同号两数相加和异号两数相加两种最典型的类型,以起到巩固法则和规范格式的作用。

  3、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引导学生规范的表达。

【数学说课稿初中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有关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汇总七篇07-17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汇总七篇06-24

关于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汇总七篇07-21

关于数学说课稿初中七篇06-09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汇总七篇07-22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12-12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垂线》11-11

关于数学说课稿初中汇总10篇06-23

有关数学说课稿初中汇总六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