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5-09 14:13:27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6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

  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短文两篇——禅、贝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首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散文的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散文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大体把握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散文以情成篇,以理服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散文的情感及富有哲理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欣赏散文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散文中深层道理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要求大家能够背诵,不知道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下面由老师提示你们,我们一起来诵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那么最终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以致赢得最后的胜利,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看看我们能从中悟出什么样的人生真谛。(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散文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检查朗读: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点拨】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

  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点拨】“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那生命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呢?既然生命是短暂、脆弱的,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作者席慕容在她的散文《贝壳》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

  2。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点拨】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四)、小组讨论,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点拨】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让我们知道,无论生命怎样渺小,无论生命如何短暂,我们都必须要做到认真地对待活着的每一天,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更多说课文章,请访问说课网频道。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句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3)理解文章写作顺序的特点和利用对比方法突出中心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

  1、情景引导法。

  2、提问法。

  3、设置环节法。

  五、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让学生收集关于作品和作者的资料,对于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情景设置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乐园,和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

  3、阅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

  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合作探究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重点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形成初步印象,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游乐园,最喜爱的游乐园是哪里呢?在游乐园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呢?

  今天我给大家再介绍一个游乐园,不过这个游乐园和我们往常看到的游乐园不一样,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游乐园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部分:介绍作者,走近鲁迅

  在课前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鲁迅的资料,为这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上课前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说说自己眼中的鲁迅。不足之处由教师补充。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照片,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作者。

  第三部分: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一遍课文,给生字注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3、课题,从···到···可知课文按这个顺序写,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

  4、讨论分段结果: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第四部分: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从“乐园”两字入手,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把这里成为乐园,这个乐园里有些什么。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2、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观点,全班讨论归纳这部分的内容,写了三方面对百草园内动物、静物的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和赤练蛇的传说,“捕鸟”片段。

  3、对于动植物的描写,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些句子,说理由。

  4、给学生看教室制作的ppt配乐,让学生说说教师制作的符不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5、找出两个句式,说说有什么效果。增加自己想象的百草园的景物仿写句子。

  6、说说这部分描写景物的顺序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7、请一位同学阅读“美女蛇”部分,其他同学思考写了充满乐趣得大自然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这部分。并得出结论为百草园蒙上神秘色彩,令小鲁迅又害怕又向往,符合儿童的心理。

  8、请学生默读一遍“捕鸟”的部分,然后请几组同座上台表演。一人朗读,一人表演,做一下评比,看看哪组最优秀。

  9、请表演的最好的那组同学说说,哪些词让自己的表演生动,并说说自己怎么体会作者此时的感受。

  10、请学生圈出七个动词,说说这几个动词使用的好处。并仿写一段,用3-5个动词。

  11、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几个词来概括你眼中的百草园。概括为色美音美状美味美。找找这部分的修辞方法。

  第五部分:过渡段分析

  1、默读过渡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

  第六部分: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几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说了那几件事。有疑问而老师拒答、学习内容深涩难懂、只能偷偷去后园玩,在老师读书投入时才能偷偷在下面画画。

  2、四人小组讨论,通过这部分内容,你能得出一个怎么样的老师,又得出一位怎么样的小鲁迅。

  3、全班讨论,为什么鲁迅把这两部分的内容写在一起,有什么用意。

  第六部分:写作特点分析

  1、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的特别好,为什么。

  2、把学生说的部分总结归纳,针对这几部分分析写作特点。

  第七部分:延伸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讲的是什么,对于私塾这部分是批判还是甜美回忆。

  七、说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童年的回忆,对于同样是步入初中的孩子们来说应该是能引起共鸣的。所以通过对自己乐园的回忆导入课文,引起学生兴趣。重点部分百草园通过让学生自己钩钩画画、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表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达到教学的只适合能力目标,还对情感目标的完成有一定效果。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在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 教学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习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习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 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习提高(8分钟)

  2、 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

  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习任务: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习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B、怎样联想和想像?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习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图片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习,仿例续写。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着重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较多,通过复述,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这将为后面的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作铺垫。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不仅为后文作铺垫,而且呼应文末;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全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并体会“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感悟母爱将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是运用了朗读、讨论、讲授三种教学方法。

  (1)读法——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挚情感正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这种真挚的情感。

  (2)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

  用以上这段话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其母亲。

  (2)速读课文,准备复述。

  (3)复述课文。

  (4)理清结构。

  (5)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3、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课文第一部分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2)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与家人的交往?

  4、引言说母爱

  (1)《游子吟》;

  (2)名人说母爱;

  (3)真情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四、作业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五、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

  母亲对我的教育:严厉、关爱、期望

  母亲对我的影响:宽容、忍耐、刚气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6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秋天》说课稿11-05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7篇07-1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7-15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05-26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十篇05-24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05-24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05-2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05-2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07-26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