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4-11 14:15:45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20xxx年10月19日,我在初二10班听了王**老师的《光的反射》一课.

  王老师先由生活中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光线如何传播,从而引入本节课内容---光的反射。这一引入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使学生明确光不是物体发出的,但是我们却能看到物体说明物体上有光进入人的眼睛,从而抽象出光线反射的模型。紧接着,王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用海绵和小棒模拟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关系,这一模拟实验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构建反射模型,更好的理解三线共面以及法线的作用和意义。

  在验证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王老师先对显示光路,实验操作顺序观察对象等进行了指导,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尝试寻找规律,并分组进行拓展实验的探究,实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王老师语言富有亲和力,问题设置合理,比如探究三线共面,当将挡板翻折时,看不到反射光线,就问,“反射光线是否消失了?”“如果没有消失,那么怎样才能再次找到反射光线?”一个个小台阶的设置,使学生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成就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本节课的亮点当属三个拓展性实验:平移,转动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以及探究如何运用两块平面镜获得平行光线。这三个实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个人认为获取平行光的两种方法可以对应数学中证明平行的两种方法,把数学和物理相结合。从后来的评课来看,对这一块的处理,不同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汤老师认为拓展实验应该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比如平移镜面可以用来测量液面上升下降的高度,平行光可以用来制作潜望镜等;殷老师认为拓展探究可以从现象出发,运用现有的潜望镜模型,用激光笔演示现象,让学生猜想潜望镜内部结构,并用实验进行探究验证,这样的做法将好过让学生去制造平行光这样的“任务式探究”,让学生为用而学,学以致用,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物理,我要做探究实验”的强烈愿望,并且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现象抽象思维得出物理概念和原理,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从评价来看,王老师这节课上的是相当成功的,我不禁要思考成功的原因。扪心自问,这节课要是由我自己来上的话,肯定不会如此精彩。而王老师的课也是经过了反复思考,试上和改进,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磨课听课的过程中,大量吸取别人的意见进行改进,逐渐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在区级的公开课上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展现出自身的风采,为学校争得荣誉。因此,我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多听课,多交流,反复备课,在不同的班级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自身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

  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

  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习,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B. 卫生球变小了C. 霜的形成D. 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行简单的计算。

  ⑶知道功的单位(J),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判断物体有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是即将学习的功率、机械效率的基础,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初中物理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05-25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