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5-25 08:33:49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老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老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

  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老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杠杆》,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八年级物理第12章第1 节。下面我分六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

  《杠杆》是十二章第一节内容。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即便是在科学知识的考察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因此在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社会。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念。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法,包括发现法、讲练法、探究、合作等。并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教师将下载相关素材、选择合适的练习题制作成幻灯片,以备教学使用。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思维分析 :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

  生们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的学生思路不够宽阔,对于一些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知识储备 :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学法

  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物理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杠杆②解剖杠杆—展现新知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④课堂实验—得出结论⑤交流讨论—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六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

  ⑴.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通过两个跨越历史长河的机械变迁,向学生展示机械历史发展的历程,反应人类对机械的不断探索,这对于杠杆概念的引入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重要意义。

  ⑵.解剖杠杆—展现新知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如………..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即杠杆的本质特征。

  这个教学片段从一些较复杂的实例中抽象出杠杆的物理模型,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领悟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图片来认识杠杆。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时候,他们就利用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通过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跷跷板、船浆、抽水机、撬棒等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直接告诉同学:他们都是杠杆,让同学们观察并讨论它们在工作中的特点,教师与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在同学掌

  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进入问题教学。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仔细观察撬棒撬石头的事例。介绍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力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我觉得应该充分运用这个例子,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借此让学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3)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学生练习,教师监控,予于指导。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通过练习1:撬棒撬石头的杠杆五要素图。练习2:跷跷板的示意图。

  (4)课堂实验 增强体验

  用秤杆称说称平了,过渡到杠杆的平衡。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的设置是为下面的学生分组实验做好铺垫。这类认识上的问题,仅靠讲解很难达到要求,需要提供适当的实践体验机会。

  为了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力与动力臂的长短可能有关,动力臂越长动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获得的实验数据得出二者是反比例关系,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猜想符合逻辑、有理、有据,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会用到本节课一半的时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问题: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老师正确引导,让学生猜想到可能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杠杆没调平衡?始终让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与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监控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加减乘除,找规律。最后归纳结论:F1×L1=F2×L2。

  (5)接下来是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时的两个问题。

  最后,总结反思 提高认识

  本节课过程过于平淡,学生的实验速度缓慢,导致时间不够,本来让学生找规律的,结

  果老师匆匆忙忙的找出规律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交流与讨论的两个问题只好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该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变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上节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后面“欧姆定律”的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电学实验占重要地位,学好变阻器,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必要的准备。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动变动器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②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由于变阻器的部件比较多,接线柱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是动态变化的,而课本一下子就提到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装置,对初二学生来说,在变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点较高,学生难于接受。根据学生以上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难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教材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提出“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已有观察、对生产技术的已有感性认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而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主动获得对科学的理解,达到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约4分钟)

  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具体做法是:教师出示调光台灯实物,并当堂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投影)

  ①这种台灯与其它的台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调节旋钮,台灯的亮度有什么变化?

  ③它能够改变亮度的原理是怎样的?

  (“导入”中创设了物理情景,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变阻器原理的学习:(约16分钟)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实验探究 学生会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三个因素(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师将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实验小组,启发学生设计出以下3种类型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改变导体的材料):如图所示,在A、B间分别接入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如铜丝和铅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方案二(改变横截面积):如图所示,在A、B间改变导线横截面积(分别接入1根笔芯与2根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方案三(改变长度):如图所示,在A、B间(有鄂鱼夹)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作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评价 让完成以上3种不同类型的小组相互交流,并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较方便地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调光台灯,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台灯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6.4 变阻器(板书)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

  三、正确使用变阻器的学习(约20分钟)

  ①变阻器结构的学习(约3分钟)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板书)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

  (该部分内容简单,让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决,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法和讲授法。)

  ②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我们在此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提出问题 (投影)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交流评价 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出:(并板书)

  使用: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

  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估”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板书

  板书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的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便于学生笔记和复习,易于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6.3 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3.符号:

  4.使用: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的

  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

  我是学校的,我在这里介绍的是上学期我在指导学生完成《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节后的分析。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个是在学习这一节课前的准备,一个是结合罗庄区初中物理自能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

  课前的准备我主要是考虑了两点,一个是教材的分析,一个是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本节的编写特点是,突出地体现了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多样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9—1和图9—2展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 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节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学目标

  3、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5、教学难点:力臂的确定,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2. 学生现状

  8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用具:

  1. 学生自带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开瓶器、木棍等。

  2. 分组实验器材(教师准备):核桃夹、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 演示实验器材(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初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情景导学

  操作要领:

  教师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实验、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出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学习氛围,启动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励他们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注意事项: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给学生提供的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此环节中应用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符合学生年龄,应该简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长、太复杂,势必会降低学生探究兴趣,浪费学习时间。此环节既可以用在引入课题,也可应用在课堂中每个小问题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该环节提倡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依据目标和学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要扣住教材,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并做好自学笔记,发现疑难点做好标记,待小组合作探究时提出解决,要独立完成。导学问题呈现的方式可多样,除学案外,多媒体、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项:

  该环节需要教师将所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导学案编写的质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学案设置的问题要贴合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层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较好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关键是要找出疑难和困惑,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在下面的环节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学生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要有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具备丰富的情感,积极上进的态度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组内同伴互助、全面实施“兵教兵”、“兵帮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们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拿不准的问题均可以提交小组研讨。组内研讨有同座位两人的小小组研讨,也有前后左右的大小组研讨,研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请求外援,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此时要充分发挥组长或尖子生的强势智慧,让他们当好小老师。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注意事项:

  这个环节中,人的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给尖子生们灌输“教会别人也就是强化自己”的双赢思想;要给暂时不会的学生强化“不完成学习任务誓不罢休”的信心和决心。学生还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准备。要有目标,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现局外人和轴心人现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各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集中解决学习困难的环节,也是一堂课的重头戏。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暴露学习问题,进一步明确答案、梳理知识、强化重点、规范做题、熟练技能、质疑解难,解决小组研讨不会的问题,并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强化学习动机,树立学习自信,体验学习成功,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的主持人、组织者、点拨者、指导者,还要注意该讲的一定要讲。要注重对学生展示的评价,通过语言、掌声、老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学习的不断深化、团队精神的不断强化、课堂效益的不断增强。教师要特别注意,展示是小组的展示,个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组;评价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评价个人也是评价小组。

  注意事项:

  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和交流舞台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也是多维互动、相互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这一环节能否进行的彻底、有效,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课前和课中要准备好高质量的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做参与者,适时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显现学生的“相异构想”。

  4.应用提高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巩固旧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环节。教师要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训练,进行知识的运用,特别是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达到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从而实现物理课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好处,使他们体验学习后获得的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识点,掌握学习的方法。

  注意事项:

  所选练习应紧扣本节知识内容,难度适度,符合临沂市中考要求,最好是选取近几年临沂市中考物理试题及本节与生活结合较紧密的题目。

  在这一节中,我在教法与学法上是这样想的:

  四、教法与学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几种杠杆的图示和实例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猜想,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去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讲述杠杆、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采用观察法和探究法,之后加以练习巩固。学习杠杆原理时,用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引导发现规律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五、教学程序

  1、知识补充

  平衡状态,点到线的距离做法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模式中的情景导学环节

  想办法敲核桃---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实验探究,认识杠杆------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应用提高环节,这几个环节并不是一味的一字铺开,而是不断交叉,不断进行学练结合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杠杆(如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夹等)。

  提问:杠杆有什么共同特征?(板书:1.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实验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观察自带的工具(杠杆),并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应用和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展示杠杆的三个特征:(1)硬棒;(2)转轴;(3)绕轴转动。并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回答: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些杠杆(如撬棒、羊角锤、镊子、等)。

  练习,加深认识

  学生活动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认识杠杆上的几个概念。

  杠杆中的概念: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并指导学生画力臂。

  课堂练习:找出所给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为了使探究过程有序地进行,可将整个活动划分为如下五个环节:

  (1)教师提出问题:

  (2)假设与猜想: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猜想,分组汇报,教师将它们板书在黑板上。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设计表格并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出现问题及时指出。)

  (5) 分析、判断,讨论交流和评估:通过讨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3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填写到实验记录表格中,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6)练习

  4、达标检测

  5、总结新课,提出问题

  6、布置作业,留空提问。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物体的颜色》12-02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05-22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