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12 16:13:14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汇编五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四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四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三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四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四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xx”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然后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 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然后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学生在练 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然后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然后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学物理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程序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1、学生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物理教案《《浮力》说课稿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2、演示器材:

  一个小铁钉、一个木块、一个乒乓球、一个空心金属球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P178 1、2、3、4、5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研究磁现象。在同学们认识磁场后,下一步自然应使学生了解磁场的性质及对磁场获得感性认识,而教材在介绍完磁场后接着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磁感应强度,为此将教材第三节的内容提上来先行介绍。通过演示实验、巧设问题、归纳总结,使同学们掌握磁场的图示方法和右手定则。

  因本版教材的设计原因,教学过程中要对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场的来源。

  3、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右手定则。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硬币,演示奥斯特实验,回顾指南针,使同学们对磁性有感性认识,进而了解磁场的来源。

  2、介绍奥斯特,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观察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展示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使同学们认识到磁场具有方向性。

  4、磁场对电流、电流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

  5、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来源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介绍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1.5万吨白银所制电磁铁,使同学们了解人类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改造自然。

  3、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 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发现并利用地球周围的磁场,介绍阿尔法磁谱仪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难点: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和协作实验,巧设物理情景、适当时机巧妙设问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邀请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再通过随堂检测,进行巩固。

  学法:

  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⑴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电荷间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触?

  2、电荷间是如何产生作用力的?

  3、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

  4、电场线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⑵ 新课教学

  1、什么是磁性:(3分钟)

  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硬币。(展示磁铁不同位置吸引硬币时硬币奔向磁铁的快慢)

  演示实验2:磁铁能使小磁针转动。(展示不同位置处小磁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文件展示问题。

  【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币?

  【学生答】 五角硬币是铁质的壹角硬币不是铁质的。

  【问题】磁铁吸引铁质硬币是不是需要与硬币直接接触?磁铁使小磁针转动时需要不需要与小磁针直接接触?

  【学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触。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不同位置处小磁针(硬币)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学生答】不同,在磁铁一端时大。

  【问题】磁铁与直接接触的硬币(小磁针)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 磁场。

  【实验现象】

  1、能够吸引铁质的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铝质的壹角硬币,对铁质硬币,在磁铁的不

  同位置处硬币奔向磁铁的速度不同。

  2、磁铁随小磁针转动,磁铁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针转动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为磁极。

  2、磁场的定义:(4分钟)

  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是不是也存在磁场呢?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3: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通电导线的放置方式) 演示实验4: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的方向)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通过上述实验表明,除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如何作用?异向电流之间又如何作用?

  【学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相吸引,异向电流之间相排斥。

  【问题】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不能类比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学生答】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实验现象】

  1、通电导线也能使小磁针转动。

  2、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请同学们类比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得出结论: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3分钟)

  通过演示实验1与演示实验3与指南针请同学们总结磁场的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磁场的来源有哪些?

  磁铁并不是磁场的唯一来源,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介绍:斯特金、阿尔法磁谱仪、1.5万吨白银磁铁。

  4、磁场的方向(4分钟)

  演示实验5: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小磁针北极的指向(请同学们注意小磁针两极的颜色) 演示实验6:磁传感器在磁场中不同位置的示数(请同学们注意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 小磁针在磁场内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是否相同?

  【学生答】不相同

  【问题】磁传感器的示数有正有负,正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正负表示方向

  【问题】请同学们类比电场方向的规定,试给磁场的方向做出规定。

  【学生答】将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定为当前位置处磁场的方向。

  实验现象: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不同位置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传感器在磁场的不同位置示数有正有负。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类比电场方向的确定

  结论:

  1、磁场有方向。

  2、通常将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作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图示磁场(20分钟)

  邀请同学们协助完成以下展示实验,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空间结构

  演示实验7:条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8:U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下面两个演示实验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方向,并注意观察通电螺线管的内部

  演示实验9:通电直导线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0:单匝线圈周围小磁针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1:通电螺线管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场) 针对实验现象提问

  通过PPT展示问题:

  【问题】 通过以上几种磁场周围的小磁针分布情况,你认为磁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还是杂乱无章?

  【问题】小磁针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较密集?什么地方比较稀疏?

  【问题】我们实际在处理磁场问题时,不能总是靠小磁针来表述磁场,请同学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形象化地表述磁场,该用什么办法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想到了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那么,磁场较强的地方和较弱的地方,磁感线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问题】既然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一定规律,那么同学们所画的磁感线是否也应该表述出来这个规律呢?应如何表述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提到画有方向的曲线,那方向应该如何表示磁场的方向呢?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形成的曲线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断?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磁感线在磁铁外部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内部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你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

  【问题】如何用右手定则判定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直导线磁场的判断方法,归纳出一种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判断方法。

  实验现象:

  小磁针均按一定规律分布呈现线状。

  请同学们回忆电场线的表述,并类比电场线设计如何表述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

  四、课堂小结(3分钟)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及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

  2、磁铁和电流均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3、磁场具有方向性,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为该位置处的磁场方向。

  4、可以用磁感线来形象的表示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在磁铁外部始于N极止于S极,内部始于S极止于N极。

  5、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图。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与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与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与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与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与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 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 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绳子移动距离与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05-25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