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2-07-13 06:48:17 手抄报 我要投稿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300字

  清明节不是一年中唯一的祭祀,也不是最隆重、丰盛的祭祀,但清明绝对是与逝者心灵对话最近的祭祀。下面是关于清明节手抄报内容300字,欢迎阅读!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 “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手抄报:让清明沐浴我们的心灵

  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如天地清明、政治清明、人心清明,等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的意义更在于沐浴我们的心灵。

  让清明沐浴我们感恩之心。清明,是一个怀念的节日,更是一个感恩的节日。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途中因饥饿乏力而晕倒,追随他的介子推为保其性命,挥刀从自己腿上割肉烤熟给他充饥。重耳成为君主后,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为寒食节(即现在的清明节),并举国哀悼。不难看出,清明节早已是国人的感恩节,知恩图报寓示着感恩的传统,它提醒人们在追思中要学会感恩,这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道德规范所需。

  让清明沐浴我们正义之心。被称谓“民族精神之父”的赫尔德说:“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盛产伟大精神的民族。在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中,孕育出许许多多光彩夺目、普照人间的民族精神。想想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在祭奠祖先的同时,不能忘了缅怀革命英烈。他们把生命献给了那个悲壮的时代,献给了他们热爱的祖国和人民。缅怀先烈,就是要秉承他们的民族大义,传承他们的精神血脉。

  让清明沐浴我们进取之心。清明,过往常被视为怀旧的感伤节日。中国古代韵文专家指出,“清明喻义为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人生短暂,掐头去尾,真正可干事的时间仅三四十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当抓紧人生短暂时光,积极进取,多干实事,多办好事。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浑浑噩噩守摊子,疲疲沓沓过日子,势必荒废人生、贻误良机、迟滞发展,惟有不懈地进取,才能无悔人生、无愧先人。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07-13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07-13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04-01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04-04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04-03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03-28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精选06-21

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06-19

清明节的手抄报的内容04-04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推荐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