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个维度”看就业质量介绍

时间:2022-04-29 15:35:10 综合指导 我要投稿

浅谈“五个维度”看就业质量介绍

  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进行的务工劳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五个维度”看就业质量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五个维度”看就业质量介绍

  浅谈“五个维度”看就业质量介绍 篇1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就业形势也一路趋紧,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高三考生和家长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入理解,以及各高校开始陆续公布就业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高质量就业,换言之,培养的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什么才是高质量的就业?高质量就业具体而言就是较高的就业率和优良的就业质量,前者是量的衡量,后者是质的要求。只有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项指标综合考察,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一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只有从质和量两种角度同时考虑,考生在择校阶段才能结合自身情况和未来目标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自2003年教育部首次公布部属高校就业率至今已有十多年,公众对就业率这一名词早已不陌生,但对就业质量的内涵和具体评价指标却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是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人职匹配度、学生满意度和雇主满意度五个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现,牵扯到大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接下来,笔者从这五个维度对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分析,为考生参考就业质量填报志愿提供一些参考。

  维度一:就业结构――条条大路通罗马,选好目标最关键

  文学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大学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是通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未来人生道路的走向往往取决于大学毕业时的就业选择。

  就业结构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区分:一是就业性质,即通常说的升学、出国出境或选择单位就业、参军入伍、自主创业等;二是单位性质,指的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和民营企业等各种就业单位的'性质;三是地域流向,也是通常说的去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就业,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还是到中小城市乃至基层农村就业。

  不同的毕业生对上述这些指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考生一旦明确了将来毕业后的方向,某些指标对其就会有比较特殊的意义。比方说某同学矢志在学业上更进一步,准备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进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研究性工作,那么一所高校以往毕业生就业地域、升学率和到科研机构工作的比率就是非常值得本人注意的参考因素。

  维度二:社会认可度――就业质量的外化,大家认可才算好

  社会认可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单位声望、单位文化、职业声望、人际关系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单位声望、职业声望是最核心的部分。具体来说,劳动保障是指企业福利待遇的满意度;劳动安全主要是工作场所是否整洁舒适、安全设施是否齐全等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单位声望主要是用人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影响力;职业声望主要是某个职业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

  社会认可度也可以说是对个体工作的社会满意度。比如,教师职业因为社会普遍的尊师重教风气以及较好的福利待遇保障等因素受到公众普遍的认同和肯定,让人觉得从事教师职业很有面子。高三考生熟悉的往往也是那些社会认可度比较高的职业。

  维度三:人职匹配度――行当选择很重要,高手也怕入错行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所谓行业的选择指的就是人职匹配的问题。所谓人职匹配,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因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不同,对人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等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考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选择与个体特征相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最重要的是专业要对口。专业对口率反映的是毕业生所学专业和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在高考填报志愿阶段,有时对专业的选择也意味着选择了相关行业。专业对口率越高,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度越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也越好。同时,毕业生从事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匹配度高、符合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的行业往往容易获得工作的满足感,能够保持职业的稳定性,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进步和提升。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高中生正处于生涯发展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相关的技能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以笔者所在的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学生选择了药学专业基本上就选择了药学行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在药学教育、医药监管、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销售、药学服务等医药行业相关的各领域工作,为医药行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而在填报志愿阶段做好专业选择的决策非常重要。

  维度四:学生满意度――自我体验很重要,理性比较少不了

  学生满意度,又称工作与期望吻合度,是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现状的实际感知与自身期望值的比较,包括工作地域、从事行业、从事职业、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劳资和谐、福利保障、薪酬待遇等。

  其中,薪酬待遇,是指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和毕业后3年的年薪。它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身价值,以及对社会、企业贡献能力的反映,同时薪酬福利的可获得性和等价性体现了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实现程度。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职业发展空间也是高校毕业生最为关注的一项内容。这一指标主要考核人的受尊重度和需求自我实现的程度,通常包括民主权利、学习机会、岗位晋升、施展才华等四个方面。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主体,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母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体现出毕业生的整体社会认可程度。

  维度五:雇主满意度――单位说好才是好,德才兼备受青睐

  雇主满意是毕业生满意的基础。用人单位是否满意主要看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即毕业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个人综合素质与岗位契合的能力。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要求迥异,但大致分为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专业技能是指那些需要通过教育或者培训才能获得的特别的知识或能力,也就是个人所学的科目、所懂得的知识;通用技能就是一个人会做的事,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特定知识的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是指个人具有的某些特征,包括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乐观自信等要素。

  这些要素决定着一个人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对社会作用发挥的取向,是考查毕业生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决定着雇主的满意度,是关乎毕业生求职成功和在用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浅谈“五个维度”看就业质量介绍 篇2

  三个50强展示高职实力

  今年,高职质量年报继“服务贡献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后,首次评出“教学资源50强”。

  这一评选,采用了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年财政拨款水平、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总数、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等11项指标。通过指标的设置,引导高职院校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夯实办学基础。

  从“教学资源50强”榜单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基础比较雄厚,共有31所院校上榜,其中山东和广东各7所、江苏6所;贵州、海南、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西藏、新疆等11个省份则无院校上榜。

  年报指出,中西部地区院校的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等几项指标较弱,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

  年报具体分析指出,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资源整合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50强院校中,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超过70%的有39所,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东营职业学院等7所院校超过90%;13所院校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亿元;44所院校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超过1万学时。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能体现出院校的教学投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9所上榜院校的这一指标超过1万元。

  本年度再次评出“国际影响力50强”,这一榜单反映着中国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水平。与2016年相比,2017年“国际影响力50强”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等指标平均值分别是上一年的1.6倍、4.6倍、1.4倍和1.5倍。

  50强院校体现了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和行动,也引导着高职院校更多关注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年度继续评出“服务贡献50强”。与上一年度相比,50强院校横向技术服务、纵向科研服务和非学历培训到款额等3项指标的中位数分别增长49%、75%和93%,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中西部地区院校有15所院校入选,较上年有所增加。

  五个维度显示高职质量

  七年来,高职质量年报逐步形成了由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政策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力等五方面构成的“五维质量观”,建立了不同维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成为社会了解高职教育的重要窗口。

  报告显示,从学生发展维度来看,高职教育在技能教育之外,对重塑学生自信心、上进心等方面有着重要成效,实践教学、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日益显现,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达到86%。

  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2.1%,收入结构呈优化态势,高收入群体有所增加,低收入群体有所下降,专业相关度、自主创业比例、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等指标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发展上升空间扩大。

  从教育教学维度来看,在专业建设上,服务新产业、新装备、新动能的专业点数大幅增加。高职院校持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将产业先进技术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与行业技术同步提升。

  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有所提升。信息化教学步入课堂渐成常态,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机制开始形成。

  从政府责任维度来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全面统筹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做出进一步部署。26个省份启动了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并给予重点支持,这些政策引导激发了优质校建设的活力。高职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有20个省份有所增长。

  从国际合作维度看,高职院校2017年招收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11500人,比上一年增长65.2%,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专业和技术优势成为吸引留学生的亮点。

  伴随产业和企业“走出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更加多样化,师生“走出去”与教学标准“走出去”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支点,876名专任教师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1806个。

  从服务贡献维度看,在脱贫攻坚中,高职院校积极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要求,“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覆盖的中西部省份由2016年的7个增加至10个,招收中西部学生由2016年的7万人增加至12万人。

  高职院校组团开展跨省援助和省域内帮扶,通过院校联办专业、高职帮扶中职、中职延伸服务,开启了中西部地区“跨省互助+省内自助”的新模式。优质院校得到地方政府和行业领军企业的认可与支持,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力。

  投入乡村振兴成为高职服务新热点,技术支农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校村合作、校镇合作成为城乡融合新模式,一批中西部地区院校正在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地标。

  27个方面揭示存在问题

  今年的年报,更加重视从第三方的视角来评价高职教育质量。据统计,年报中先后有27处指出高职质量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发展方面,年报指出了3处问题。在调研中学生认为“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的比例高达46%,反映出教书育人中的问题,提示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与度不足,创业教学课程、辅导活动、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的参与度分别为44%、41%、34%和14%,还有扩大覆盖范围的空间。关于就业率,有的省份中位数统计只有84%,还需要加把力。

  在教育教学方面,年报指出了6处问题。部分院校存在专业教学资源短缺、生师比高、生均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专业质量认证机制缺失等问题。有46所院校生师比高于20∶1,17所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低于3000元。

  信息化建设存在区域不平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中西部高职院校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较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低385Mbps,无线校园网全覆盖率较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在312所未开设校内线上课程的院校中,中西部院校占68.6%。

  校企合而不深、合而不融的问题也依然存在,239所院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低于1000元,其中143所院校无兼职教师课酬。思政教学中,有的院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过于教条化、形式化、机械化和表面化,评价方式单一。

  政府责任每年都是年报指出问题较多的部分,今年也指出了高达11处问题。主要问题是政策不落地,如职业教育的财政补贴政策,目前有72%的院校发放学生企业实习补贴或为学生购买企业实习保险,但其中仅有23%的院校获得财政专项补贴。

  再如教育部、财政部要求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但有超过10个省份平均水平未达标,地市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未达标的比例达到38%,行业(企业)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未达标的比例高达67%,有78所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3000元,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报告指出了3处问题。高职教育国(境)外留学生和培训规模增幅较大,但是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如高职学历留学生占当年高等教育来华学历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到5%,有4个省份及80%以上的高职院校基本没有留学生,亟待各级政府强化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另外,高职院校目前只能颁发专科学历证书,不具备学位颁发权限,在“走出去”办学和招收留学生过程中存在“学历不认同”的困境,高职院校要加大资源倾斜和统筹力度,联合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国际认可的高水平专业教学标准,推动中国高职教育走向国际舞台。

  在服务贡献方面,报告指出一处问题。全国有超过1/3的高职院校的研发服务到款额不足10万元,近四成院校的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不足50万元。即使是服务贡献50强院校,服务到款额指标排位靠前院校和排位靠后院校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能力和水平总体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

  报告最后提出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专业建设水平亟盼提高,二是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意识亟须加强,三是院校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浅谈“五个维度”看就业质量介绍】相关文章:

“慢就业”“缓就业”你咋看?04-01

浅谈淡定就业03-11

浅谈就业与择业03-11

浅谈德国就业情况04-13

从就业看志愿:理学专业就业情况好转11-19

怎样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03-15

浅谈河南省就业模式03-10

求职故事:另类就业怎么看03-18

高校就业质量迎接新挑战03-29

浅谈中职学校就业安置工作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