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所谓通用就业力是指“能够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就业之后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这里提出的通用就业力,排除了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差异,是对就业者所具备的一般就业能力的考查。

大学就业能力1

  摘要: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走向职业生涯成功的必备素养,面对全球就业困难现状,政府政策的不力、社会舆论的误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乏是导致当今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低下的原因所在。对此,本文认为政府和社会应发挥好导向作用、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应提升主观能能动性,进一步改善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现状,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能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其中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基本内容

  (一)职业素养的界定

  “立业成家”是我们人生中的两件大事,可以说,职业的成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而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也是决定一个人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职业素养所具有的内在活力正在于它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调节职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推动全社会的合理运转。职业素养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职业素养的规范功能。职业素养的功能首先在于规范人们的职业品质和行为的功能,社会中每一个从业人员和团体组织都能按照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去提升自我、规范自我,使国家、社会、单位都能够合理运转。二是职业素养的协调功能。职业素养能够协调职场中的复杂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互帮互助。三是职业素养的教育与评价功能。这对大学生非常重要,有利于督促他们有机会、有目的、有系统地对自我职业素养进行反思和拔高。

  (二)就业能力的界定

  什么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即指大学生通过学校学习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各项综合技能。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康的心理素质;二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三是夯实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基础能力欠缺,专业能力不足

  大学是大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综合技能的关键时期,然而,当下大学生由于缺乏合理的时间观念和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往往把大量时光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导致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基础能力欠缺。大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缺乏不仅影响到大学生总体实力的提高,也导致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不足。此外,高校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习态度的缺失。在大学生眼中,学习成绩相比中学时代已经退居第二,他们把大量自由时间投入到学习之外,而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非常欠缺,对于结课考试也只是抱有一种不挂科的态度,甚至有些学生铤而走险,采用考试作弊蒙混过关。在这样的学习态度下,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基础日渐薄弱,整体竞争力下降。

  (二)大学生职业认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模糊

  大学时代对人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有规划、有实践承诺的行动,大学生活才会完美和健康,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闪耀更耀眼的光芒。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职业与自我认知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大学时光和未来缺乏一个合理明确的规划,职业认知概念模糊、职业生涯规划含糊不清。大学是个自由的天国,也是一个成就天才、造就庸才的家园。一旦学生每日碌碌无为、自甘堕落,四年美好时光转瞬即逝,他们也就成了被大学上了四年的牺牲品。没有目标就如没有灵魂,大学生拥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四年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业能力不足

  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究其原因,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导致大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成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企业对人才的录用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环节,高校不注重实践教学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大学生自身也缺乏实践意识,欠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同时以大学教育为核心,社会、政府、企业、家庭、学校、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诸多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社会环境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为一体的大环境。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干预过多,管理不到位、投入不足、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严重脱节,人才结构严重失衡;企业与高校结合不够,缺乏合理有效的导向性,不能把市场时讯及时反馈给高校,此外,企业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提供充分的大学生实习岗位,导致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社会风气对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重文聘轻实践的不正之风和从众心理导致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合理定位易导致浮夸之风。社会舆论过渡宣扬就业压力,其负面能量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低迷情绪,社会舆论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正能量的传达。

  (二)高等教育的自我缺失

  大学是莘莘学子培养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许多高校对自身培养人才的模式和体系进行创新和改进,如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但针对目前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属性不够明确清晰,许多高校搞一刀切。就业指导学科基础薄弱,缺乏权威性的理论,许多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实践能力不足且存在应付心理。此外,高校教育在过度扩招轻质量的培养模式下,导致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质量培养的认识错位。

  (三)个人态度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很大一部分同学又存在盲目从众心理。有的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划,只是得过且过,有的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不清,有的学生有着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坚持和耐心。大学生盲目的从众心理和自主意识的缺失,导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职业素养低、沟通交往缺失、诚信缺失、敬业意识淡薄。

  四、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社会采取正确的导向之外,高校应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大学生也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政府与社会应发挥积极导向作用、传递正能量

  政府从宏观上规划、部署、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结合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经济投入,合理引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均衡化;社会应当发挥好社会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传播正能力,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竞争意识、自我提升意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社会还应当加强对政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监督,积极反馈有效信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向精、简、优方向发展

  高校应当合理安排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培养可利用的精尖人才。如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开设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时效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理念、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奉献意识、集体意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塑人才。

  (三)大学生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计划地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分辨事物的能力,提高自己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健康的心理素养。对自我的人生有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多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多渠道了解就业创业相关信息、多掌握就业技巧,面向现实、适应社会、转换角色、完善自我、与时俱进、走向成功。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就业能力的优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关注大学生职业素养,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和措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质的飞越,从而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就业能力2

  一、就业能力是什么———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是劳动者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获得晋升职务的能力;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系列个体特质、技能的组合。从高等教育方面来讲,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在毕业时获得工作的能力,以及保持工作、获得晋升职务的能力。就业能力在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学者首次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被关注。国内外的学者对其从不同的学科与角度进行探讨,但至今仍没有统一定论。我国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是郑晓明,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开发,获得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就业理想、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高校在实行扩招政策后,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目前,许多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生源质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许多学校由于招收学生名额不足,就采取降低分数线的办法吸引学生。目前,部分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的标准,既给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也给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办学的特色建设,增加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够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就业能力为什么低———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高问题之原因

  (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缺乏就业意识

  多数的高职院校缺少高素质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毕业生的求职指导与就业指导工作几乎是一样的高职内容,毕业班的辅导员就是兼职指导教师,辅导员关于就业教育主要忙于招聘会的组织、就业信息发布、求职技巧辅导、就业政策宣传等;甚至有的就业指导教师根本就没有企业的体验、社会的经验、就业的理念等。有的高职院校也没有把就业教育列入常规性教育教学当中,没有成为大学生就必修课,大学生就业意识缺失,没有危机意识。总之,高职院校中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工学结合实际效果也欠佳,企业接受高职大学生的工学结合也只是从使用廉价劳动力为出发点的,根本不是从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大学生只有在真实职场的氛围中,在顶岗实习的“真枪实弹”工作中,在与社会无缝“零距离”接触中,才能够提高就业能力,陶冶职业情操,认知社会现实。因此,如果高职院校的实践教育教学没有很好的实习场所与平台,大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三)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个性化,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生失去个性

  伴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用人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许多的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教学手段、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专业设置等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上缺乏创新性,没有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导致毕业生在面向市场需求时,不能将自身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应具有自身特色,但是目前却趋于同质化,不同学校尤其是同一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靠相互贬低来抬高自己、招生的恶性竞争、各种人际关系的“恶意”构建等方式来求得发展与生存,根本不是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同时,多数的高职院校还仍然沿用本科院校办学的方式,完全缺少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不能很好地处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比较差。

  (四)就业信息不对称,具有盲目性和“孤岛”现象,大学生迷失方向

  高职院校不能只按照教育规律办职业教育,也要兼顾职业规律、市场规律办学,不了解社会需求、市场变化而想当然地进行就业教育就是闭门造车。而目前情况往往是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而大量“积压”,企业急需员工却找不到,彼此形成信息“孤岛”现象,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样大学生就业迷失了方向,向哪方面发展无所适从。因此,就需要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市场建立信息的有效对接,了解企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建立互通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的公开、流动、准确。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够很好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加强就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五)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思想落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失衡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思想观念多元化、个性化日趋显著,但传统的“铁饭碗”、“国有单位”式就业观念还依然存在,想找个“无忧无虑”的岗位保障终身,这怎么可能?还没有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身子虽然进入新世纪,可还是头脑却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考上大学就能进国有单位,就能够坐享其成,就能够稳坐”的陈旧观念依然有市场。同时,择业的地域问题也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价值选择,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内陆偏远地区,而向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拥挤,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就业结构的失衡。甚至,在一些不正当就业现象和市场竞争不公正性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就业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社会关系、靠家长实力的偏激观点,不能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来应对市场的多变与多元化需求。

  三、就业能力怎么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就业体验。大学生应充分运用多方面资源为我所用,既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来找寻招聘单位与工作岗位信息,也可以多次参与人才招聘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了解企业的需求,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兼职打工,进行就业体验。积极了解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将重点内容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努力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从而在就业时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使自己能力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注重职业精神与人格素养的培养,提升就业软实力。职业精神主要包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等等。而职业精神的培育的关键在于重视人格素养,包括乐观自信、诚信忠诚、吃苦耐劳、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多种要素。高职院校要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有目的地强化职业精神和人格素养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流程中,体现在教育环节中,特别是要在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格素养教育,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进而在今后的就业职业中转化为强劲的硬实力。

  (二)以专业化、市场化、职业化构建提升就业能力的教育体系

  1.重构教育目标体系,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

  改变原有的培养模式,建立集思维开发、技能培养与知识传授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同时关注技能培训与思维开发,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纳入到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体系。增加培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创业所需的知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吸引各个行业的企业家、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创业教育讲座,增加创业教学的实效性。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实践、岗位训练、技能成长的服务平台,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创业服务工程、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就业能力。

  2.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实行职业化指导

  高职院校应该把那些有企业经验的、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整合起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就业教育实行职业化指导,这样就业教育才是真实有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聘请各个行业的高层次人才组成专家指导小组或者作为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再对这些企业来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师基本素质的“补习”,使他们进一步掌握职业指导技能、人力资源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能力,以适应教师岗位需求。通过内部提高、外部聘任,建设一支专业化、技术强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对大学生实行职业化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熟练掌握国家、地方的相关法规,准确分析就业的发展动态,综合利用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实效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3.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提高专业的实用性和拓展就业空间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应本着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原则,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将社会中岗位所需的能力培养要求纳入到专业教学的体系之中,并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分析,各个专业都制定出相应的关键技术与技能、训练考核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提高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同时,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紧密度。在高职教育中,应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不断地拓宽专业的界限,发展专业内容,扩大专业服务的范围,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造广阔发展空间,使大学生就业渠道更加宽广,可以在企业、行业、社区、农村等多个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4.三年高职大学阶段要各有侧重,做好职业规划,把就业教育贯穿始终

  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的供需变化,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个年级段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增加就业能力的持久性,强化就业核心竞争力。从大学生入学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动态等,做好人生设计,从而使大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将自身能力的培养方向、就业认同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促使他们确立良好的就业心理,做好知识和能力准备,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这样,就能够为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更广阔的途径。

  (三)引导高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动态的就业观

  当前,高职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就是因为他们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偏差,就业方向出现了问题,还在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地域条件、岗位舒适、形象体面等,缺乏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等现实性和危机感。因此,要引导他们树立动态就业观,改变过去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就业思想,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以创业,带就业”的就业思路。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变化与竞争的不断激烈,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再就业以及就业岗位不断改变等,这些都已成为普遍现象和常规性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必须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变循规蹈矩为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门路。同时,高职院校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做法,加强创业教育,使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因此,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要很好地整合和对接,实现良性互动,为社会和谐做出重要贡献。高职院校要努力践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注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整体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城市转型提升发展、社会改革日新月异,在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出现新的要求。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关注社会需求的同时,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千方百计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通过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来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大学就业能力3

  摘 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关注的焦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向多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突出学院自身特色与品牌建设,校企合作是根本亦是关键。本文从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分析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问题,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双方以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为目的,以社会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实现双方利益需求互补的交流合作。“作为校企合作两个基本主体的高校和企业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层次,例如,高校有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普通专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等许多层次,企业有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许多层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主体的层次不同,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就会有所不同”。[1]本文研究对象为独立学院(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

  一、校企合作模式

  (一)特长生导师制 “特长生导师制是选拔有一定专业特长及培养潜力的学生,对其进行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安排其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或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工作,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2] 导师组由各二级学院中级职称以上教师以及校企合作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以及校内SRP项目(大学生研究计划)。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定期到高校开展学术讲座,以便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用人需求。

  (二)实习教学班 “实习教学班”是与学生就业直接挂钩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实习教学班由高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研发培养计划以及课程内容,企业向学生提供专业的实操培养场地及设施,各二级学院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其中。实习教学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低年级学生(一般为第四学年)见习阶段,第二阶段为应届毕业生实习阶段。两个阶段由校企双方跟踪培养,第一阶段由企业全程安排理论学习以及实操,第二阶段学生如果实习成绩合格并顺利取得毕业证与学位证,企业直接录用安排就业。

  (三)专业工作室专业工作室就是由校企双方出资在学校或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各二级学院选拔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研究科研项目、共同研发培养计划,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四)就业实习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就是各二级学院与该学院专业对口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该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由企业向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等就业平台。就业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模式。

  二、校企合作现状

  1、缺少法律支持。在国外,校企双方都非常重视应用人才的培养,利益分配机制也非常完善,从国家政策到法律法规都会切实保障校企双方各自的利益。在国内则不同,国内并没有针对校企合作出台专门的法律保证双方利益。由于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利益问题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2、合作流于形式。由于企业以市场效益为导向,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方大多把学生放在生产岗位当做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不敢把学生推向技术岗位。企业乐于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或实操条件,但对于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开发积极性不高。

  3、利益导向不同。在企业中,科研的目的是为了占有市场份额获取经济效益。在高校,科研的目的多以发表学术文章,争取专业技术职称的提升为主,即便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专利,大多也无法大批量投入到市场,。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校企合作新局面。

  1、政府层面:健全法律法规,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规定十分散乱,仅有一部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法》对校企合作由些许描述,但是没有涉及到普通本科层面的高等教育、且实操性差”。[3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校企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合作专利的法律保护问题以及合作育人的具体实施办法。为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政府可以减免相关合作企业的税收,对于校企合作中出现的新型实用专利可给与物质奖励或帮助其宣传推广。

  2、学校层面: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研发。就业水平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以及课程研发方面应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双方共同研究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更要突出专业性与实践性。

  3、企业层面:与高校建立“共建、共管”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企业除了与高校共建实操场地与实习基地意外,还要定期组织企业专家到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授、就业指导,参与学生毕业设计,以便让学

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

标签:职场动态 时间:2022-04-01
【yjbys.com - 职场动态】

  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就业。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欢迎阅读参考!

  一、做好职业规划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事业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系统安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也被称作职业生涯设计,分个人职业规划(设计)和组织职业规划(设计)两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在于帮助你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生涯发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

  2、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

  不仅能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到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进一步详尽估量主、客条件和内外环境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自我定位、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明确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在进行规划的时候,都会问:“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现在准备什么?就业环境如何?”这样,就有助于在校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个性张扬,而非“个色”发挥。在校生可以自己找点事情做,如自己对写作感兴趣并有一定的能力,可以试着写一本书。找出自己特长的东西,并发挥这种特长。

新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论文

标签:经济学 时间:2021-06-18
【yjbys.com - 经济学】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新经济的发展给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多挑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应当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建设、课外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完善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关键词:就业能力;新经济;大学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创新为引领,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为基础并相互融合形成了新型经济活动。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经济增长格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经济主要包括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类活动,涉及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以及现代农业关联产业发展[1]。新经济不但带动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给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国家发改委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新经济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新经济催生的新就业为稳定新常态下的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就业具有一些新特征、新变化,对劳动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和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对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04-16
【yjbys.com - 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提高其自身的整体就业能力。从就业能力定位标准、就业指导方法等方面提出当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解决思路。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位;指导方法

  从大学生就业这一特定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导因素是就业能力不足,这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据国内各大型人才交流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求职,双方成功签约率为30%左右,较低的签约率除了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等客观因素有关外,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也有直接关系。近四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毕业生提供招聘岗位与毕业生人数比为2。5∶1以上,但大部分学生一次性应聘成功率较低,其直接原因为学生在应聘时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直接结果是招聘单位招不到自己满意的人才,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可见,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就业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位的标准

  就业能力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常用的几种定义有:uguate(2001)认为,就业能力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DFEE(2000)(英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Overtoon(1998)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

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04-11
【yjbys.com - 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无边界职业生涯和大学生就业能力都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将二者结合,研究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成果还不多见。无边界职业生涯不同于传统职业生涯,它带来了职业成功标准的变化,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应着力做好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就业软实力,并多渠道培育资本,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论文关键词:无边界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软实力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架构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指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组织就业的职业生涯,是指超越单个组织边界的一系列工作机会。无边界职业生涯是一种多角度的概念,包括甚至超越了多种边界,而且涉及了实体和、主观和客观等多种分析层面。Arthlu"和Rousseau提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六种具体内涵,也即是通常意义上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类型。第一,跨越了不同雇主的边界,像硅谷职业生涯,以及北京中关村那样的弹性职业;第二,像学者或木匠等职业那样从现在的雇主之外获得从业资格的职业;第三,如房地产商那样受到外部网络和信息持续支持的职业;第四,发生于包含等级报告和进阶原则的边界被打破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破格”;第五,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令其放弃现有职业机会的职业,强调了对“职业与个人”或“组织与家庭”之间边界的跨越;第六,基于从业者自身的理解,其可能认定一个无边界的未来而不去理会组织的约束。所有这些类型中一个共同的因素是独立于而非依赖组织的职业生涯安排。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一)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的个性化
与无边界职业生涯转变相一致的是员工对个人职业生涯成功标准认识的变化。传统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主要是作为职业生涯结果的薪酬增长、职位晋升,以及外在的社会评价因素,如社会称许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成功标准则发生了方向性变化:从看重结果转变为看重过程;从看重外在评价标准转变为个人内在感受标准,如工作是否与兴趣一致、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等。无边界职业生涯在多个组织中演绎着知识生成的循环模式,个体通过权衡自己将运用的知识、技能专长,或者说以自身的职业经验和知识基础为背景来调节在组织间的流动,确立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与传统职业生涯相比,无边界职业生涯更为重视个人心理感受的职业成功,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双重满意感,呈现出个性化。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的多元化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传统职业生涯时代,员工大多在一个单位工作终生,基本没有职业变动,员工只要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即可实现就业需求,掌握了专业技能就等同于具备了就业能力,专业技能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要素,高校也异常重视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来临,职业变动较之以往越来越频繁,大学生单纯掌握专业技能已不足以实现就业理想。
职业生涯的无边界促使了职业成功标准的变化,也增加了职业成功的难度。员工要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要增强自身的可雇佣性,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获得暂时性的工作,而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获得持续工作职位的能力。英国就业能力研究权威Yorke和Knight认为,雇主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聘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某些状况下,学科知识甚至不是很重要。学生具有超越学科边界的知识通常被认为是聘用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因素。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就业能力所包含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雇员对无边界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与自我意识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职业取向。只有那些能预见并主动去适应变化的人才能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生存,即表现为高的自我意识和高的适应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使学生更有可能在他们选择的职业中获得就业和职业成功,使学生个人和均受益。可以认为,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而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而且这种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做好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认识并确定职业锚。简单来说,职业锚即是职业倾向性,是个体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天赋的自我认知,它体现了个体“真实的自我”。职业锚决定个体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什么类型的工作单位;决定个体是否会喜欢所从事的工作。明确的职业锚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时要契合自己的性格、特长和兴趣。在未来的过程和职业发展中,大学生选择的职业方向和现实可能性的交集点成为适合大学生的职业方向,这一交集受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发展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变性。再次,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成功目标。无边界职业生涯引致了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的变化,在这种容易引起大学生迷茫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在职业锚的指导下,正确认识职业生涯成功的衡量标准。在追求薪酬和职位晋升的同时,更关注工作意义、工作满意度等主观成功标准,这既是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有利于大学生体会到职业成功的喜悦,形成积极的工作和人生态度。最后,设定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职业生涯的跨边界性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在多个岗位、多个组织,甚至多个职业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同一个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存在多条不同的实现路径,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既体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本质特征,又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积极主动培养就业软实力
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软实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开发活动而获得的。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有不同的认识,Yorke和Knigh认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人特质,如自信、情商、适应力、学习的意愿和反应力等;第二,核心技能,如计算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倾听技能、关键分析和自我能力等;第三,过程技能,如技能、商业意识、对公司的敏感性、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处理能力、团队工作和谈判能力等。另外,Lees通过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表明,雇主所认可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学习的意愿、承诺、可靠性、自我激励、团队工作、口头沟通技能、合作性、书面沟通技能、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25个方面。我者戴国强,经过对50多家用人单位的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思想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
(三)培育社会资本
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是指有助于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并帮助其就业的各种社会联系的综合及运用这些联系的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应充分开拓并利用好社会资本,为自己就业提供人际保障。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关系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关系本位型的社会中,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随着社会资本积累的增加,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也随之增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社会资本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权力因素的介入等一些负面的东西,妨碍了就业公正原则的实现,但从资本的本质属性来看,社会资本是社会性的、有用的。因此,大学生应正确看待社会资本,培养自己的社会资本意识,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大学毕业生职业能力欠缺难就业

标签: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2021-04-09
【yjbys.com -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职业能力欠缺难就业

  中国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比07年增加64万人,但中国今年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3月开始,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展开,中国各地为高校毕业生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如火如荼。然而,许多毕业生频频跑招聘会却迟迟没有收获。

  河北大学应届毕业生李爱君说,他场场招聘会都去,但经常是连简历也投不出几份。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的张文波却是不管专业是否对口而海投,以期能有一线希望,实际效果也不佳。

  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495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面对各种各样的就业难题,动多少脑筋都不如大学生自己具有用人单位所认可的职业能力来的实际。”顾晓敏因此建议,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她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教育部门要反思一贯以来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大学,包括中小学,都要重视学生的素养教育,因为一个人好的素养的形成,从大学阶段开始培养为时已晚。只有从小学就抓起,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顾晓梅告诉记者,为什么以前许多大学生宁可被企业剥削甚至白白地付出劳动,还要在企业工作,一方面,找到一份工作或者自己喜欢的工作很难,竞争者很多,好不容易进入企业,就有了留下来的机会;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许多大学生忍受这段难熬的日子,还是为了能够学到实际的职业技能,使自己在某个领域或行业内成为不被忽视的有用之才,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标签:职场动态 时间:2021-04-04
【yjbys.com - 职场动态】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对体现自身价值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能够面向现代化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在从专业领域、兴趣爱好以及薪资待遇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从就业人格、社会文化背景和就业实践导向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最终实现大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校大学生;面向现代化;价值取向

  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社会发展到现代化面临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双重压力,企业雇主在引进新鲜血液来带领企业跟上社会发展大潮流,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成才和需求成了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转型的最主要需求。然而大学生在四年教育之后具备的能力和现代化的需求要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议题。许多教育学者都开展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相关方面的研究反映出大学生的整体择业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具有从众的盲目性。大学生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的倾向性折射出来一些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全社会在宣传就业信息,营造良好氛围,让大学生有目的的提高社会需求的能力方面具有滞后性;二是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体系还仍然不健全;三是多数大学生自身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过多的脱离社会环境只会对就业能力大大折扣。

  1。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就业也从由“政府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大学生主要关心的专业领域,兴趣爱好以及薪资待遇方面进行就业考虑。

渝大学生就业能力全国第六

标签:各地求职生活指南 时间:2021-03-30
【yjbys.com - 各地求职生活指南】

  《麦可思(MyCOS)———2008年度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暨重点产业人才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对外公布,一年一度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工作能力调查与研究正式出炉。此次调查由麦可思公司承担,课题组共回收2007届大学毕业生问卷3457份,答题率57%,全部答完率77%,覆盖了重庆市65所高校,其中2所211院校、24所其他本科院校、39所高职/专科院校。

  就业能力

  重庆高校毕业生排中上

  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2007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全国排名第六位,《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中上水平。

  其中211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同类院校的分省排名中列第14位,半年后的就业率(95%)略高于全国211本科平均水平(94%),但平均月薪2582元则比全国211本科2949元的平均水平低367元。

  重庆其他普通本科的就业能力在同类院校的分省排名中列第6位,半年后的就业率92%(全国平均水平90%),半年后的平均月薪2401元也比全国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2282元高119元。

  麦可思专家解读:就业能力指数综合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近、远期就业能力,由4个指标加权计算而成(就业率、薪资、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能力满意度)。

  就业时机

  毕业前半年最有效

  求职开始时间越早,毕业半年后月薪平均值越高。《报告》显示,61%的重庆市本科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前6个月开始求职。重庆市2007届毕业生毕业时就落实工作的有57%(全国55.8%),但大大低于半年后的实际就业率86.6%。

浅谈课程调整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标签:职场动态 时间:2021-03-22
【yjbys.com - 职场动态】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存在着缺乏专业能力、缺乏应聘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等现实问题。这种局面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课程调整入手,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应遵循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等原则。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就业能力 课程调整 三大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空前发展,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新的挑战。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时下学界和教育界研讨的一个热点,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对于就业能力的界定,早在多年以前,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就着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在关键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还就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措施。如加拿大联邦议会委员会在研究中指出,就业能力指的是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各种品质和能力。与此同时,英国学者Hillage和Pollard也曾提出类似看法,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所需要的三种能力。与之相对的是,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就相对简单,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中美大学生就业能力差距 创业成功率相差7倍

标签:自主创业 时间:2021-03-19
【yjbys.com - 自主创业】

  对于中美青少年的特点,有人简单地认为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3%,而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20%,双方有7倍的差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青少年特点对他们大学阶段产生的影响。

  根据一家教育机构对我国“青少年课外兴趣班参与情况调查”显示,各类课外兴趣班的受欢迎程度排名为:艺术类(33.89%)、英语类(30.20%)、奥数类(13.74%)、语文类(11.57%)、体育类(9.16%)和其他(1.45%),括号内的数据是被调查者的选择比例;对于让孩子参加课外兴趣班的主要目标这个问题,家长选择排前三位的首先是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54.92),其次是培养兴趣爱好/特长(30.48%),第三是开阔眼界,扩大交际圈(13.86%)。

  同时有调查表明:对于上课外班的原因,有51.8%的学生选择自己想上,有13.8%的学生参加兴趣班是受外界影响,例如同学参加了,还有34.3%的学生承认上课外班是非主动的,包括父母要求或老师推荐。由此可见,超过48%的学生上课外班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受外在影响的被动之举。至于上课外班的目的,只有23.6%的学生是为了发展个人爱好,有52.3%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还有24%的学生表明上课外班是为了达成父母的'要求。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来自父母的压力是构成青少年学习压力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培养三种能力 职场避免三种常见病

标签:综合指导 时间:2021-03-19
【yjbys.com - 综合指导】

  上周,微软MSN与智联招聘共同启动了一项旨在提升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的“职场精英,赢在校园”活动,6个最终获胜者将赢得暑期在微软实习的机会。在活动现场,微软在线服务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庄毅礼表示,社会化的工作经验已经成为大学生找工作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而对大学生来说,获得社会化工作经验的关键在于大学期间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职业技能,需要培养3种能力。

  求职要有三种能力

  庄毅礼认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或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毕业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找工作。在中国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280万增长到今年的490 万,这是造成中国大学生认为工作难找的原因之一,而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在中国有52%的学生表示自己找工作时缺乏社会经验。他强调,影响力、创造力和团队力是大学生顺利进入职场的关键能力。

  微软MSN市场传播经理金晖说,影响力就是要与人沟通,通过影响力一个人可以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这有助于提高他未来的竞争力。而创造力,就是大学生怎么运用现在的知识创造性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如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团队能力都比较差一些。而职场上,是竞争中的合作,没有团队力,很难达到职业的最大成功。

  【专家点评】

  用人方最看重动手能力

  智联招聘的副总裁赵鹏表示,他们曾经针对企业做了一个“对于应聘者你们最先看的是什么”的调查中,57.8%的雇主都选择了“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他分析,企业对于应聘者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的看重,也从另一个角度充分说明了企业对应聘者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看重。与此项的高比例相反的是,“在校成绩”仅以3.5%排名倒数第三。可见,毕业生在校成绩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是个参考,而非决定因素。44%被调查者考查的是应聘者的“专业”。而那些专心致志考证的人也要留心,因为只有21.6%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水平、计算机等水平”是他们考查应聘者的主要因素。另外,对于“毕业院校”的因素雇主也越来越淡化,这对于大多数非名校出身的毕业生来说,算是个福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