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时间:2022-04-16 12:14:59 自主创业 我要投稿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中国好声音自2012年7月年开播以来,一路冲破收视高峰,掀起全民讨论的热潮。接下来是小编从节目制作、主体性、情感因素及微博营销等四个角度分析该节目的成功之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中国好声音》自2012年7月13日开播以来,每周五晚在浙江卫视播出,在收视率一路飙升的前提下,赢得业界和普通观众的良好口碑。这是一档由浙江卫视和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联合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由中国音乐界重量级的那英、刘欢、庾澄庆和杨坤担纲导师,著名主持人华少担任主持,每期十个选手。

  在“限娱令”的高压下,浙江卫视以其独到的创新精神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树立新的风向标。《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从第一期期的1.477到第五期的3.310,处于同时段收视之首,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为大家探寻《中国好声音》成功的秘密,解析在荧屏热播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成因。

  一、精良的制作——外购版权,引进模式

  《中国好声音》的模式起源于荷兰Talpa电视制作公司的The Voice。2012年,The Voice一经推出,就在荷兰创下收视奇迹,吸纳了300万荷兰观众,占总人口的18.2%。2012年,美国的制作公司买走《The Voice》的美国版权,创下惊人的收视率,力压当时风靡一时的《美国偶像》。这个节目模式在欧美的大获成功,让The Voice的知名度一时声名鹊起。2012年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公司不惜重金向荷兰Talpa电视制作公司购买了The Voice的中国版权。

  纵观当下的娱乐节目,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可以迅速蹿红提升整个电视台的市场份额,拯救一个电视台,像《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激情唱响》等娱乐节目都是外购版权。外购版权引进模式,是国内节目急速提升的一个捷径。一个好的节目模式是经过观众和市场检验过的,引进加本土化的改造是当下电视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节目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客户、产品或服务、能力、盈利模式,而这些要素显然与媒体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

  中国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存在瓶颈,原创本土电视节目也无实质性的突破,没有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如一缕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选秀节目本身而言,被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所垄断,之后涌现的选秀节目从未实现有效突破。《中国好声音》引进版权,在国内首创“盲选”形式,“转椅表态”,打破了以貌取人的惯常思维,让人有无限遐想;明星导师与草根学员的双向互动,打破了明星高高在上而草根选手卑躬屈膝的整体节目形态。

  二、个人主体性的强化

  《中国好声音》正如节目组标榜的`定位所说,它是一档“励志”“音乐评论”节目,“励志”体现选手主体性,而音乐评论则是明星导师的主体性,而导师——学员的互选体现一种双向互动。人的主体性表现为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的设置强化了个人主体性,黑格尔曾经说过,“在主体中自由才能得到实现,因为主体是自由的实现的真实的材料”。

  《中国好声音》与其他娱乐节目相比,不是内容的成功,而是模式上的成功。节目模式设置上,四位明星导师采用转椅的方式,背对选手,让节目多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悬念。而最后在导师和选手的互动选择上,也突出了悬念的设置。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示,人也更能称其为人。

  以往的音乐选秀节目中,选手往往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评委往往以“毒舌”的面目示人,好像非此不能表现他们比选手高人一等。而在《中国好声音》中,四位明星导师放下身段,不在高高在上,与选手平等交流,也让观众感到明星的平易近人。在节目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的一幕是,导师为了争夺某个表现突出的选手,争得面红耳赤,而最终的决定权却在选手手中。这样一来二往的互动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现。

  而受众的主体性也在这个模式设定中被充分激发。在导师背对正在表演的选手时,观众的参与感增强,不少观众甚至会深入其中的某些“情节”,为选手的最终命运揪心,充分激发或提高受众的现实社会交往的参与意愿,以缓解“媒介依存症”这一社会病理现象。电视媒体本身的形态决定了电视与受众之间不可能存在有效的互动,受众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位置,“沙发土豆”的现象也常遭文化批评者诟病。《中国好声音》导师与学员的互选,悬念的设置,可以激发受众的主动参与。

  三、共通的情感空间

  《中国好声音》与《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节目的成功,有一个共性,节目都抓住了中国人重感情、重责任的情感因素,而这种情感因素正是节目得以成功的关键。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情感应先于形式和技巧。作为平民百姓的选手,能在这样的舞台上为自己的梦想而战,全国的电视观众梦想见证者,实现最基本的情感沟通。节目中选手的故事一次次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普通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无力满足的情感需求在舞台人物身上寻求一种虚拟式的补偿性满足。

  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纯粹的收视率,不惜以节目内涵为代价,以审丑的眼光和奇异的表现来博取观众的关注,缺少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性,对社会的整体风气造成负面影响,对整个电视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好声音》却能够主动迎合主流价值观,为普通人的梦想提供舞台,至真至纯,励志向上,为电视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展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一个时代能够创造梦想,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文化鼓励,对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往往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电视台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媒体,通过像《中国好声音》这样的电视节目为受众营造一个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环境,这在当今时代是具有社会整合价值的一件事。电视节目只有剔除浮躁的冲动,关注当下现实,传递正能量,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以“梦想”为主题的节目的走俏,无形之中为中国未来电视节目指明了方向。《中国好声音》作为引进的国外版权节目,本土化的改造是创作者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而除却经过市场验证的节目模式外,创作者加入的中国人重情重义、为梦想努力的情感因素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微博营销的成功典范

  在以往的电视节目中,像《中国达人秀》是一场草根的真人秀,《舞林大会》是一场明星的真人秀,那对于《中国好声音》而言,这是一场明星和草根的集体真人秀。这种明星和草根的集体秀,不仅体现在节目形态中,在网络上形成的好声音讨论也形成一种明星带头、草根跟随的互动模式。中国的微博自2012年诞生之日起,便以势不可挡之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离不开微博营销之功,尤其是名人微博。

  在《中国好声音》首期播出后的当晚,姚晨、冯小刚等等文娱明星纷纷发微博力挺,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后有媒体界的知名人士发博,结合网络围观、意见领袖、名人效应等机制的协同作用,《中国好声音》的有效舆论迅速发酵,形成讨论。新浪微博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成为传播的节点,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在现实中的讨论,在之后的第二期第三期等后期的收视率上得以明显体现出来。《中国好声音》从播出到现在,微博的上的讨论从未间断,且多为好评,当然其中不乏节目组的公关营销推广,但如此规模的讨论足以证明《中国好声音》微博营销的极大成功。

  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其强大的传播、互动、开放的特点,是一事件形成讨论热点的天然温床。微博互动也是受众在电视媒介之外的更好选择,是《中国好声音》在电视媒介品牌影响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中国好声音》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营销对象,微博上的明星用户首发的高度正面评价的信息,为接下来的微博营销奠定了一个基调。除此之外,《中国好声音》在微博上的营销还体现了微博营销高速便捷、低成本、多媒体、受众面广泛的特点,为微博营销树立典范。

  就目前中国电视生态看,中国的电视节目亟待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在媒体形态日新月异、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网络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媒介生态圈保持住正在流失的电视受众,当然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也不可回避。《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为电视媒体带来新的希望,为电视观众的回归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再次证明,只要电视节目乐于认真研究节目形态,了解电视观众的收视要求,收视和口碑的双赢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不可否认,《中国好声音》还存在诸多漏洞和缺陷,譬如非本土原创引进国外节目版权,未能避免栏目商业化操作的负面争议,我们相信随着给节目形态在中国本土的进一步成熟,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拓展】从《中国好声音》看职场生存法则:

  一般观众看《中国好声音》,可能更多只是娱乐。而在职场精英眼中,《好声音》折射出的却是残酷的职场生存法则。尤其在上周刘欢团队考核后,实力相近的选手让人难以取舍,幕前幕后反映出的职场生存法则,也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

  法则一:不要试图挤进最优秀的队伍,因为优秀的人很多

  解析:从《中国好声音》盲选结束那一刻开始,刘欢旗下学员实力就应该是有目共睹的,接着就是让人直叹残忍的PK.直到昨天,有关李代沫和郑虹离开的话题仍在继续。在强手如云的团队中,想要“出头”难度会大不少。

  总结:俗语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虽然团队实力强,可能进一步带动你的个人优势提升,但同时也可能让更强的人埋没你的闪光点。

  法则二:如果导师、团队都优秀,那你要兼具实力和个性

  解析:在《中国好声音》盲选阶段,四位导师口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有“你的声音很棒,缺少的是触动我的那一点,这个点就是自己的特色。”

  总结:想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突围,实力是必不可少的,但能锦上添花的必定是个性,这样你更能事半功倍。

  法则三:下棋时至少要算三步以后

  解析:这里其实说的是前瞻性。在《中国好声音》中,显然避免提前和强手直接相遇,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相对不那么受欢迎的导师。只是这一点,往往是抱着被导师认可心理而来的学员所忽略。

  总结:顺应游戏规则,甚至合理利用规则是必须的,不要提前出局的智慧才可能让你站上最高点。

  法则四:离开不意味失败,机遇可能在别处

  解析:杨坤的32场演唱会,刘欢的跨年演唱会和三宝的60场音乐剧,搞笑之余其实都是为离开舞台的学员开启了另一扇窗。离开不是结束,至少有学员们留下了对音乐的真情等等。显然,导师的人脉为这些好声音带来后续的机会和可能更值得人期待。

  总结:在这个办公室你可能是失败者,但换一个环境或许你会如鱼得水。职场有时真这么神奇,所以完全没必要一棵树上吊死。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相关文章:

职场的生存之道08-13

职场生存的中庸之道07-29

好就业和就业好的区别09-23

考研好还是就业好09-05

有什么好项目好创业09-19

真正的创业好项目10-19

有关创业的好项目09-30

好的创业项目09-23

冷门创业的好项目09-22

培训好员工的方法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