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专注忽悠

时间:2022-11-12 09:47:03 充电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企业培训:专注忽悠

 

企业培训:专注忽悠


异化之一:大师遍地

 


常坐飞机的人,都领略过候机厅那些慷慨激昂的“机场大师”。他们或肝肠寸断、或声嘶力竭、或俯视众生、或悲天悯人。再看看这帮家伙的介绍,如果生在美国,个个都可以代替奥巴马。叫“大师”那是对他们的侮辱,现在比较流行的词是“某某之神”。这些“神仙”们宣称听我一席话,就能十倍、百倍地增强经营业绩或者立马让公司踏入世界级行列,最不济也能让员工不拿工资也照样给老板玩命干活。

这是态度类培训,机场只是冰山一角,深入到企业里“诲人不倦”才是主业。

这类培训意识重视两样东西。一是感性:培训者通过互动、游戏、讲故事、看视频等完成培训,学员是否很High,是这类培训的主要成功标准。

二是塑造“名师”的品牌而不是“课程”的品牌。这些大师们在从事培训之前你从未听过,但他们一旦入行,立马就是名震寰宇的人物。

这很容易迎合国人“速成”的心理。客户想解决企业的问题,但是却被这些江湖郎中的“大力丸”所诱惑。

 


异化之二:培训内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几个月前有一个培训,我是主讲老师。按照惯例,组织者先要上台为讲师做一番推荐。听得我洋洋自得,但主持人最后却话锋一转:“对于培训,我们也不要寄予过高的希望,只要其中一句话、一个观点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这次培训就算值了。”

我心里暗想:“老兄,你不是在骂我吧?”

其实,对于企业客户来说,最期待的结果有两个境界:学员个体行为的改变是初级境界,企业组织行为的改变是高级境界。而基础则是课程内容本身的有效性。

国内讲师的专业性近几年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外公司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国外培训公司输出的基本都是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而国内培训师的输出来源常常比较随意,来源不是管理者的“道听途说”,就是培训师的“巧舌如簧”,甚至是设计者的“神来之笔”。除了书本的知识,就是自己经验。而前者适应性差,后者难以重复。能提供的基本都是某些零散、独立的课程,之间并无紧密的逻辑关系。即使是好的课程,也只能解决单个的难题,形成不了整体的学习方案。

 


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急功近利,忙着赚眼前的钱。

人家老外三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一个课程,我们一些讲师一年就能出三十个课程。雷克汉姆带领的研究小组,研究了12年、跟踪了3500个销售案例、跑了23个国家才研究出了SPIN的销售模式;米勒和黑曼从二十几岁就开始研究销售,一直搞到耄耋之年,也不过就三个课题。他们可不是研究出来就不管了,而是每年都有发展和更新。这种科学的态度,至少目前国内培训行业还没有人做到。

另一个原因是培训行业的组织模式。

中国的企培行业靠自由讲师支撑了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输出。“独行侠”模式使他们大部分精力只能放在讲课上。即使想研究,也缺乏足够的时间、资金和环境。而没有研究,能卖的东西就剩下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了。

培训的价值在于帮助学员把偶然的成功变成必然,提高成功的概率。这就需要严密的课程逻辑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国内独行侠的模式决定了培训老师大都只能在点上形成突破,很难形成系统的培训能力体系。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企培公司应该叫做培训销售公司,而不是知识性公司。所以高价值的培训内容还很少见,也难以提供整体的行业学习方案。

客户有需求,讲师却没能力或者没精力满足。怎么办?穷对付吧!钱总是要赚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看课程大纲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听课程内容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企业培训:专注忽悠】相关文章:

当今培训忽悠了谁08-07

培训:“忽悠”加“实战”一个不能少08-12

是谁忽悠了中国大学生08-02

职场--专注造就成功08-04

黑中介网络招聘耍起“异地忽悠”花招07-31

北京长城战略咨询拿户口忽悠人08-09

成功求职源于对细节的专注07-26

“五一”兼职小心 百名学生遭忽悠08-14

不成功的企业培训08-03

企业不能旁观技能培训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