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式教育:人生要自己做主

时间:2022-08-01 12:07:01 职业生涯规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哈佛式教育:人生要自己做主

  第五届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落下帷幕。360名从全国各地遴选出的最拔尖的高中生接受了为期11天的迷你型“哈佛式教育”。11天里,这些被旁人视为“牛生”的大孩子,对碰到的新鲜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认同:原来课可以这么上,活动可以这么办,原来同学间的关系可以这么好,与他们平时接受的中国式教育大不同。

哈佛式教育:人生要自己做主

  [选课]

  中国学生喜欢实用、趋利

  “超小型课堂”是哈佛大学的一大特色。在此次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上,这一特色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几十名来自哈佛的授课人开设内容广泛的课题,“博弈论”、“人脑与电脑”、“社会心理学”、“巧克力的历史与人文含义”、“如何成为篮球经理”、“全球化”等样样都有。

  每个参与峰会的学生可选择四门课程,每门课容量大约12人-15人。记者调查发现,从选课结果来看,排名第一的课程为“商业发展:迪士尼不可思议的创造性”,选课人数多达239人,占总人数360人的66%,遥遥领先于排在其后的“互联网的革命:中美新技术的作用研究”;“可能性、矛盾和真实世界”以及“大众教育与美国大学”三门课程。而最受冷遇的前三名则为:“法国理念”;“美国电影、音乐厅舞台中的舞蹈研究“;“种族、文化与禁忌”。学生对经济类课程趋之若鹜,而某些社会和人文类的课程门庭冷落。

  教育界人士认为,这反映了时下部分中国优秀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缺失,他们比较喜欢追逐热门,在课程选择上实用、趋利。

  [上课]

  首尝表达的冲动和喜悦

  然而,接下来的正式上课却给“牛生”好好地“上了一课”:照本宣科、划重点突然没有了,每个学生必须在课前阅读厚得像字典一样的英文原版材料,带着原创观点和问题加入课堂讨论。讲台没有了上和下的分别,授课人和学生圆桌讨论中热烈的思维碰撞代替了老师唱独角戏。

  正是这样的课堂,让许多参加峰会的学生第一次体会到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冲动与喜悦,在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知识。

  一名与会女生激动地告诉记者:“如果你像在国内许多学校上课时一样,没有准备、等着听讲,你会觉得自己特别孤独和失落。课堂的快乐气氛让你真正明白一个道理,原来老师不是牧师,课堂不是教堂。老师很重要,并不仅仅因为他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他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在他的引导下,每个人都能够左右上课的走向。”

  一名男生则坦言自己终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热门的经济学上,觉得应该真正做一次自己的主人,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活动]

  “玩”是每天生活必需品

  对于世界知名大学的学生来说,读好书、找到好工作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呢?答案是“不”。此次峰会把哈佛大学丰富的课外活动也带到了上海。原来那个幽默的老师擅长交谊舞、原来我还可以学到字正腔圆的歌剧……每个学生似乎都被告知:这是个临时组建的新社区,你可以在这里学有所成、玩得尽兴。峰会联合会务主席董小惠笑着说:“本次峰会也是由学生和校友来具体执行的。在哈佛,一般的社团活动,组织者都会邀请自己的同学、朋友来捧场,而这些同学、朋友又几乎都是别的社团的负责人。”

  除了能够随心所欲地“疯”之外,嘉宾讲座也成了峰会一景。与时下国内校园课外讲座,请专家只谈自己的研究和成果不同,峰会的嘉宾讲座更多是不设围栏的“开放式狩猎”。网上世博负责人pascaldeseure结合自己参与清明上河图和网上世博的技术心得,畅谈并非科班出身的自己,是如何把创意与市场经济完美结合起来的。“昆曲王子”张军与北京大学西方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josephgraves的对话,一个讲述的是有600多年历史、集中国传统文学、音乐和舞蹈之美的昆曲,一个讲述的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两种表象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对比和对话却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两位艺术家还分别选取同学现场授课,一些同学表示平时很少关注中西方的传统戏剧艺术,以为它们很难理解,现在发现它们其实离自己很近,以后会多花时间关注。中西方文化在这一刻和谐交流融会。对于一个学生时代的人来说,活动并不仅是可有可无的体育课,而是和学习同样重要的每天生活“必需品”。

  [人际关系]

  360人合力完成一件作品

  参与峰会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牛生”也有“牛生”的烦恼。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生暗暗告诉记者:“其实我的压力是很大的,总想做到最好,生怕被别人赶超,所以在学校与同学的关系蛮微妙的。”但是,短短的11天过后,这些“牛生”却表现出令人意外的融洽和团结。

  上周日下午,记者在金山中学小剧场看到,峰会正在举行盛大毕业礼。当舞台上一个个奖项被揭晓的时候,台下穿着学士服的所有人都会热情地鼓掌,并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场面让人动容。

  掌声和欢呼是发自内心吗?这短短的日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美国的文化不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近这些学生寻找答案。原来,按照哈佛的样式,360多名与会学生被分成十二个学院,学院的名称是拉丁文的“忠诚”、“友谊”、“责任”……还原汁原味地演绎大洋彼岸哈佛学子对“学院杯”的争夺。虽然没有划船、足球、篮球等竞技项目,但每所学院都会被分配到重要任务,比如帮其它学院完成心愿。有个学院的成员大多来自南方,从来没有看到过雪,于是大家设计了一个场景,剪了许多白纸片,用抛向空中的碎纸片代表“下雪了”。

  峰会的收官之作是个360人一起参与的游戏,所有人动手,用气球拼出2010年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上海会场的英文缩写“hsylc2010.sh”。这个字样恰好由12个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组成,分别由12个学院来完成。每个人都是整个作品的一枚螺丝钉,没有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参与,作品都无法成功。“那一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的力量。我们展示的是自己的创意和能力,而不是对第一名、第二名展开较量。”

  [记者手记]

  玩股票和玩泥巴都值得追求

  记者从事教育新闻报道3年多时间,能够记起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单中,哈佛大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名列第一。当然,对于哈佛大学的仰慕,来自于孩提时代,甚至来自于严父的教导,因为那几句耳熟能详的所谓 “哈佛语录”: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但连学习都征服不了,你还能做什么?

  既然老是拿第一,必然有道理。因此,我特别羡慕参与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的学生,这些年轻的佼佼者,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能够在短短的11天时间里零距离接触“哈佛式教育”。从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我感受到哈佛的不同,不同于中国式教育,不同于世界其它大学,甚至不同于大学排行榜上的第二名。不同在于各个方面,填鸭般授课、监狱式生活、明松暗紧的同学关系都难觅踪影。

  一如哈佛大学女校长福斯特在毕业典礼上所说:你不试试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如果你不试着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管是金融、生物还是玩泥巴,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你终将后悔。

【哈佛式教育:人生要自己做主】相关文章:

求职要找准自己的位置07-31

高校毕业生求职 要放好自己的档案07-31

职业女性要孩子还是要工作08-05

王石:60岁哈佛游学的那些日子09-26

就业式创业08-10

实习:出名要趁早08-04

创业要学会提问08-01

外地生源要否?”07-31

面试要避免的“硬伤”08-09

哈佛大学面试题目及答案总结201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