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名人故事

时间:2022-09-26 12:04:58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莫扎特名人故事

  莫扎特当然是位天才,但他也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家伙。让我们一同看看以下七部令人难以置信作品背后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莫扎特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扎特名人故事1

  人人都说莫扎特是一位举世罕见的天才,然而,他自己说:“谁与我付出同样的努力,谁便能与我获得同样的成就。”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是音乐家、作曲家和管风琴家,一直都在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队里任职。莫扎特的姐姐也很有音乐才能。

  莫扎特3岁时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记忆力,能把所听过的乐曲片断在钢琴上准确无误地弹奏出来。他的音乐才能令父亲大为震惊。父亲决心下大气力,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莫扎特不仅天资过人,尤其刻苦用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钢琴技巧已有了飞快的进步。

  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房间,看见4岁的莫扎特正在纸上涂鸦,弄得满手都是墨水。父亲随手取来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莫扎特在“写”一首“钢琴协奏曲”。父亲逗他说,这首曲子或许不能演奏。小小“作曲家”未假思索就反问父亲:“哪首曲子不经修改练习就能演奏?”

  莫扎特还具有罕见的绝对音高概念。据说,7岁那年,他曾用过父亲朋友的小提琴。回到家中,他对父亲的朋友说:“我的小提琴比您那把琴低八分之一音。”父亲和朋友都不信,取来琴当场验证,莫扎特的话果然分毫不差。

  莫扎特从6岁起,便与11岁的姐姐一道,由父亲带领周游各国举行音乐会。莫扎特不仅能熟练地演奏事先准备好的作品,在演奏技术艰深的陌生作品时,也同样得心应手,就像早已经练得滚瓜烂熟。人们用绸子蒙住琴键时,他同样能准确无误地演奏技术复杂的乐曲,在场者无不同声赞叹。人们奔走相告,渲染夸张,音乐“神童”的名字不久便为欧洲各地家喻户晓了。

  1764年,莫扎特来到英国,结识了音乐泰斗约·塞·巴赫的儿子,人称“英国巴赫”的克利斯提安·巴赫。这位著名的作曲家对莫扎特后来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几年间几乎走遍欧洲主要城市,莫扎特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他已开始出版自己的作品。如果说莫扎特出发时主要是演奏家,那么当他11岁回到萨尔茨堡时,就已经是一位作曲家了。

  莫扎特14岁时,被罗马教皇授于“金马刺”骑士称号,并成为意大利鲍伦亚学院的院士。第二年一月初,维伦的爱乐学院也将他遴选为院士。

  几年中,莫扎特的父亲一直努力想为孩子在维也纳宫廷中谋个一官半职,但及至1873年莫扎特17岁时,仍未能遂愿,无奈,只好让莫扎特留在萨尔茨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中担任乐师。

  新任的大主教专横跋扈,为人歹毒,视莫扎特如奴仆,任意驱使。他不准莫扎特在饭厅吃饭,还强迫莫扎特为自己收拾房间。莫扎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没有大主教的许可,他不得外出演出,不得举行音乐会,不得自已出去找工作,也不能受别人委托作曲来取得收入。

  这时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前夜,莫扎特随着年龄增长,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日深。1881年,他终于忍无可忍,向大主教提出辞职。为期8年的奴隶生涯结束了,25岁的莫扎特义无反顾,离开故乡,只身前往维也纳,开始了他一生中音乐成就最辉煌的十年。但为成为独立作曲家,他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毕生为谋生奔命,毕生与穷困相伴。

  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不分昼夜拼命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写下了《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一系列在歌剧发展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作品。

  但这一切,并未使他的生活境况有丝毫改善。冬天,没钱买柴,他只好拉着妻子跳舞取暖;孩子们饿了,连买面包的钱也拿不出来。1778年,莫扎特已是一贫如洗,为了吃饭,他不得不在6个星期内,赶成3首交响曲。其中《C大调交响曲(朱庇特)》是他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垮莫扎特,他把心中的苦楚、希望、热情和理想,全都倾注在创作中了。

  莫扎特写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受人之约的《安魂曲》。莫扎特写这部作品时非常投入。情绪过分激动,加重了他的病情。1791年12月4日夜里,他轻声吟唱着自己最中意的一首咏叹调,人生如寄,往事如烟,在温馨的旋律声中,离开了令他荣耀、更令他痛苦的人世。

  第二天,悲风天来,大雪纷扬,寥寥几位送葬的人都已中途折回,下葬时,只孤零零一位掘墓老人。几日后,妻子抱病而来,竟已无法辨认莫扎特的遗柩所在。

  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短短36年的一生中,写下了75卷(600多部)音乐作品,包括22部歌剧、49部交响曲和25部钢琴协奏曲,为欧洲及全世界的音乐发展做出了光辉的贡献。他曾在孤寂凄苦中离开了世界,但如今这个世界上每个善良的人都将永远怀念他。

  莫扎特名人故事2

  如果可以,想要邂逅古代的君子,高冠博带飘逸出尘的那种,莫扎特,是真正的“思无邪”,宛若诗经里的君子一样。这个音乐神童,幼时成名,只活了36岁就回到了上帝那里。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聪明人,但缺乏真正的智者,那种真正懂得人们心底悲伤的智者。

  而莫扎特,他比普通的智者得到上帝更多的恩宠,不需要生活的历练他就能领悟诸多的道理,他的天赋与爱,与生俱来,永无止境。

  与贝多芬共鸣的人,必然要有斗争的欲望,意志软弱逆来顺受的人他基本不搭理;瓦格纳,则是非偏执狂不可与之为伍;舒伯特,如果你不是流浪者很难爱上《冬之旅》;门德尔松,想象力便不会喜欢《仲夏夜之梦》,说实话,我听不懂也看不懂。

  唯有莫扎特,能够无条件地爱每一个人,只要你欢笑,只要你流泪,只要你对生活有着一丁点的兴趣,他都会张开臂膀给你温暖。

  像音乐这种与上帝对话的语言,没有天赋还真是学不来。

  莫扎特充满了天赋,是像阳光一样炙热而永无止境的天赋,人们都被他温暖,人们都从他这里获益,人们纷纷模仿他,然而没有人可以将他超越,没有人可以将他代替。

  莫扎特是所有人的,无论你来自那个地方,多么贫困和无知,多么懒惰和愚笨,多么肤浅和天真,他都是你最真诚的朋友。

  人都说杜甫是莫扎特,而贝多芬是李白,其实有时候莫扎特也是李白。

  杜甫在黄四娘家花满溪时还是可读的,可是他的诗句读多了,人也跟着悲凉苍老起来,有人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带了浓浓的李白的味道,但李白的轻灵流畅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一叶小舟,顺长江而下,千载而下,一直飘在我们的思绪里。

  当时的李白,已经六十多了,遭遇了半生的起伏颠簸之后,仍可以写这样轻悦的诗。

  而三十岁那年的莫扎特,宫廷乐团将他扫地出门,萨尔斯堡拒绝接受他,父亲去世,孩子夭殇,他自己更是贫病交加,去日苦多。

  为何人人都爱莫扎特可就在这一年,他依然可以写出《费加罗的婚礼》,那么平易近人,小孩子都能听懂,都会微笑,旋律不难,清澈明朗,我们都可以跟着哼唱,故事简单,无关政治、英雄、或理想。或许,36岁对他也许已经足够。

  “让人不禁要想,他转身的时候,背上究竟有没有天使的翅膀?”

  莫扎特名人故事3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年轻时,曾经拜海顿为师。

  有一次,他和老师打赌说,他能写一段连老师都弹不出的曲子来。海顿心里想:我在在音乐殿堂奋斗了多年且早已功成名就,你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竟敢夸下那么大的海口,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于是就对莫扎特说:你写来我试试,我就不信你能难倒为师。

  莫扎特伏案疾书,很快就写出了一段曲子。海顿也不细看就在钢琴前弹奏起来。不一会儿,就弹不下去了,不由得说:“这是什么曲子,我两手分别弹响钢琴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 海顿以他那精湛的技巧又试弹了几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说:“看样子任何人也弹奏不了这样的曲子,除非他有三只手。”

  莫扎特胸有成竹地说:“老师,我能弹!”海顿心里一惊,他要看看莫扎特怎么能变出第三只手来。当莫扎特弹到那个特别的音符时,让海顿根本没想到的一幕出现了:只见莫扎特弯下身子,用鼻子点弹了那个音符,海顿不禁为自己高徒高明的创意拍案叫绝:是呀,鼻子也可以当作一只手,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正如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一样,鼻子也不仅仅是用来呼吸的,必要时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第三只手。创新思维,鼻子也可当手来用。

  莫扎特名人故事4

  一、初恋

  德国著名音乐家韦伯有四个漂亮的女儿,莫扎特曾爱上了阿洛伊西亚(Aloysia)这个有着美妙的女高音嗓子的十五岁的女孩子。父亲怕他的儿子在他找到一个好职位以前结婚而惊恐不安。他写信催促这年轻人到巴黎去试试他的运气。象一个顺从的儿子那样,沃尔夫岗与阿洛伊西告别,失望而忧伤地到巴黎去了。几年之后,失意的莫扎特伤心地转回家乡。他在路上访问韦伯,发现那漂亮而感情易变的阿洛伊西亚已经变了心,对他已相当冷淡。

  二、婚姻

  莫扎特到维也纳这个大城市去找他的幸运。他的老朋友们——威柏一家,都在那里。阿洛伊西亚已经成为维也纳歌剧院工资最高的歌唱家,但是她这时已经嫁给一个名叫朗格的演员。莫扎特再一次堕入情网,这一次是同阿洛伊西亚的妹妹——那个愉快的、黑眼睛的康斯坦斯(Constance),她也欣然接受了他的爱情。莫扎特的父亲反对他在没有稳定的收入的时候结婚。康斯坦斯的监护人拒绝让莫扎特见她,除非他签署一个文件,答应和她结婚。康斯坦斯立即把这文件撕碎说:“亲爱的莫扎特,我不需要任何书面的诺言,我相信你的话。”在经过许多麻烦事之后,他们终于结婚了。过了一天,他们收到一封信,里面写着父亲老莫扎特的祝福。

  象故事书里面的情人一样,他们经过好的时光和坏的时光,互相间都很快乐。康斯坦斯象《天方夜谭》里的公主一样,有会讲各种逗人笑的故事的窍门,而且她在穷困和身体不好的时候也从来不失去她愉快的心情。当他们有任何可安排的东西时,她都能安排得令人赞赏。莫扎特经常愿意把他所有的一切借给或送给任何看上去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三、艰难时世

  莫扎特是不靠一个教堂或宫廷的职位而能辛苦地挣一点钱勉强糊口的第一批音乐家中的一个----而那是多么穷困而毫无保障的生活呀!他每逢有机会找到一个学生就给他上音乐课。他每星期在自己房间里开室内音乐会,为此卖季度票或预订票。为了开这些音乐会,他创作了一些人们从未写过的最好听的奏鸣曲、四重奏和三重奏。在别的时候,他就租一个音乐厅,雇一个管弦乐队为热切地预订票的维也纳贵族老爷和夫人们演出他最新写的交响曲。

  正如他的父亲所料,二十六岁的莫扎特成家之后,生活更加贫困。有了子女之后,更是难以糊口,全家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为了改变这种处境,莫扎特经常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躯举行长时间、超负荷的音乐演奏会,然而却挣不到几个钱,所得到的只是一些戒指、表和鼻烟壶等既不能吃,又不能当钱使的礼品。莫扎特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这些东西送进当铺,换得一点钱,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饱饭。

  四、撒尔耶利

  他的最大敌人是皇帝的宫廷音乐指导,是一个名叫撒尔耶利(Salieri)的意大利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音乐家但不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他是皇帝的大宠臣,使用了他的一切影响来把莫扎特压下去。甚至当莫扎特被推荐做伊利莎白公主的音乐教师时,撒尔耶利也设法把这位置给了别人。

  五、莫扎特和海顿的友情

  莫扎特在所有的音乐家中唯一的真诚朋友是他们之中最伟大的、善良的海顿老爸爸。海顿过分忙于尽他自己在艾斯特哈济庄园中的职责,以致不能对莫扎特有多少帮助。可是,当他在维也那的时候,他常常在莫扎特房里行的室内乐音乐会里拉小提琴。就在这些场合之一,他对莫扎特的父亲说:“我真心的告诉你: 我承认你的儿子是我曾经听见过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的交响曲在曲式上比海顿在艾斯特哈济写的那些更完整,并且在不同乐器的使用上更丰富得多。海顿的交响曲是为他在艾斯特哈济所有的那种大多数是弦乐器的管弦乐队写的,而莫扎特带头使用水管乐器,特别是单簧管。海顿不但不妒忌他,而且非常赞赏莫扎特的作品,而他自己后来在伦敦写的交响曲表明,他从这个年轻的音乐家那里学习了多少东西。

  莫扎特亲爱地热爱着这位长辈,而且当海顿正在要到伦敦去的时候说:“啊!爸爸,你已老不能再到世界上去了,而且你得的语言太少了。”

  海顿回答:“我的语言(音乐)是全世界都懂得的。”

  莫扎特还是睛含着泪向他千告别,说他们永远不会再相会了。他的担心变成现实,海顿从伦敦安全地回来,但他发现他的年轻朋友已经死了。

  六、没有墓碑的伟人

  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死后,葬于一个没有墓碑的穷人公墓。下葬那日,是一个风雪之夜,当时莫扎特的妻子正在重病之中,因此竟没有一个亲属在场。这一公墓,每几十年就要彻底翻挖一次,因此一代音乐伟人,就这样不知所终了。

  莫扎特名人故事5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古典乐派的三大作曲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界留下了数目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22部歌剧,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在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交响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的交响曲中有的充满了天真无邪的欢乐,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有的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莫扎特的创作是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一种现实主义音乐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整,把18世纪的音乐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蔑视来自贵族的赞美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是个音乐天分极高的孩子。从5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娜妮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莫扎特4岁时便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在莫扎特4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钟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莫扎特快满6岁,而娜妮11岁时,父亲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

  当时巴伐利亚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莫扎特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

  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启程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那儿是弗朗西斯一世皇帝与玛利亚·特丽莎皇后豪华宫廷的所在地。从12世纪阿尔伯特一世召集一批乐师组成所谓的“皇室音乐家”以来,维也纳就一直是音乐之都,音乐成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著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就曾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伯爵门下任乐长,另一位作曲家格鲁克当时就在皇家宫廷任首席作曲家。这个俯仰呼吸皆音乐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6岁神童莫扎特的到来。

  莫扎特一行刚到维也纳,就在一个私人官邸做了第一场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后马上召唤他们到宫廷。一位实际参与那场音乐会的人士这样回忆着莫扎特:

  当孩子们演奏时,观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满意小精灵(他对莫扎特的戏称)的表现,他还多次和莫扎特闲聊。当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时,他毫不犹豫地照做了,而且干净利索地弹奏了好几首曲子,让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惊。在他当时的年纪,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一贯的态度,也就是蔑视来自高贵者的赞美,尤其若是他们对音乐没什么认识,他甚至不太愿意为他们演奏。

  漂泊不定的巡演生活

  1763年6月,莫扎特7岁、娜妮12岁时,莫扎特一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趟长途旅行——一个持续三年半,走遍欧洲各地的旅程。他们经过慕尼黑、曼海姆、奥格斯堡、海德堡、法兰克福等德国城市。每到一处,都无一例外地引起轰动,各种音乐形式对莫扎特而言都好像吃饭、睡觉一样容易,他几乎不需要任何教导,好像早已知道一切。

  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过奥属荷兰到达巴黎。在这个视世界其他地方为“乡下”的大都会,莫扎特一家一待就是五个月。父亲莫扎特带着两个孩子拜访了巴黎许多贵族的宅邸,包括凡尔赛宫。皇室对莫扎特和娜妮非常礼遇,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国贵族的意料之外。稍后莫扎特在所有宫廷权贵面前演奏管风琴,赢得在座每个人的掌声。奇怪的是,莫扎特幼年时获得的掌声和瞩目,竟一点也没让他变得虚荣或骄傲。

  1764年4月9日,结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后,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他会见了前辈阿贝尔和宫廷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莫扎特的一生中,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两个人的创作大大开阔了莫扎特的眼界。巴赫教给莫扎特的另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意大利的如歌快板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辈子。当然,还有另外一大批音乐家也影响了莫扎特,如男高音曼兹欧里。莫扎特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出意大利歌剧。他与曼兹欧里成为好朋友后,曼兹欧里教他唱歌,而莫扎特则为他写咏叹调作为回报。

  在英国期间,莫扎特开了一连串的音乐会,被人们称为“大自然的奇迹”。

  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伦敦乡间修养了七个星期。在此期间,莫扎特以巴赫的作品风格写了一首交响曲,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不久,他又写了三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其中包括《D大调第四交响曲》。

  1765年7月24日,莫扎特一家离开了伦敦,在荷兰海牙、日内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动。在1766年11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回到阔别三年的萨尔茨堡。前后两次乘马车横穿德国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给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开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莫扎特曾有过这样一段自白:“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

  初露锋芒的音乐天赋

  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莱门特九世颁给莫扎特黄金马刺勋章,以骑士身份晋身贵族阶级,以表彰他的音乐天分。两天后,这位14岁的黄金马刺骑士,颈上戴着以红丝带系着的十字勋章,接受教皇的亲切接见。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鲁克接受过此项殊荣。不过,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从未利用这份荣耀。事实上,他视整件事为一个玩笑。

  另外,他还在由马提尼领导下而成名的波伦亚音乐学院成就了一项殊荣。这个学院设置了一项极为艰难的测试来筛选会员,参加者必须年满21岁。14岁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许参加,他被关在一间房子里,被要求用极为复杂的音乐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裁判评判后,全数同意他当选学院的荣誉会员。而当时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耗费了好几个小时都未能通过。

  大约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兰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和另一部歌剧《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尽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气,企图破坏歌剧的演出,但演出还是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穿越时空的乐曲

  1772年春天,莫扎特16岁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来自一个强势的贵族大家庭,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柯罗瑞多伯爵在萨尔茨堡很惹人厌,只要不是跟他来自同一个阶层的人都讨厌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

  刚开始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但是不久之后,莫扎特的生命进入了一个不太愉快的阶段。他17岁了,那一段志得意满的童年已经远去,但他依旧是那个爱胡说八道、凌乱、不切实际、冲动、傲慢、热情的少年,仍对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也对这个既给他喝彩又随即遗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满。然而和一般人一样,为了糊口和继续作曲,他也需要钱,而18世纪音乐家获得稳定报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宫廷里占一个长期又优厚的职缺——不管是维也纳、慕尼黑、米兰还是巴黎。

  但柯罗瑞多大主教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小职位,他的首席乐师,即乐长手下的宫廷乐师。

  在那段不顺心的日子里,莫扎特一直待在萨尔茨堡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作曲。他写了许多嬉游曲和某些为特殊场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键盘协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

  莫扎特痛恨对贵族卑躬屈膝的行为。尽管利奥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礼貌些,但他越来越不善于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开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没有人提供长久的职位给他。更让人气馁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请他写歌剧。

  1791年7月3日莫扎特与世长辞。一颗音乐巨星的陨落,却是如此凄凉落寞,唯有他的音乐,穿越时空,在全世界回响……

  莫扎特的人生实在是太短暂了,短暂得让他来不及好好地释放那与生俱来的灵感,来不及写完萦绕在他脑际的乐章,来不及享受更加完满美丽的人生,也来不及完成他的音乐理想。

  但是,这已经够了,已经足以让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以充满崇敬的心情去体会莫扎特的作品,感受他那忧伤而又辉煌的一生,品味他的每一个天籁之音。

  莫扎特名人故事6

  18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城,世界上许多声名赫赫的音乐大师,都云集此地。

  莫扎特

  1787年春天,正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事业辉煌之时,他17岁就任大主教宫廷乐师,写过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德国民族歌剧《魔笛》,还写过交响曲49部。这时,一位17岁的德国青年来到莫扎特的居室来造访,他穿着讲究,举止潇洒,风度翩翩。他找莫扎特是为拜师求学的,但莫扎特对他并不十分热情,因为他正在房间里和朋友们畅谈。

  “你把你喜欢的曲子弹奏一遍吧!”这青年欣然从命,坐在钢琴旁弹奏一曲,听得出技巧是高超的,但莫扎特不露声色,他怀疑这个不知名的青年所弹奏的那首乐曲,是长期刻意苦练过,用以在行家面前自炫的。

  年轻人似乎觉察出莫扎特的心理,于是请求给自己一个即兴演奏的主题。莫扎特给了他一个旋律。这青年尊敬地看了大师一眼,极力使自己镇静下来,然后施展才能,莫扎特越听越出神,神情也越来越激动。琴音刚一终止,他就指着这位青年人,以抑止不住的兴奋心情对朋友说:“请注意这一位,他将迫使全世界都谈论他自己!”

  这时,音乐大师才想起询问青年人的姓名,他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宿愿,莫扎特同意为他授课。可惜由于母亲病危,他只学了六个星期就不得不匆匆返回故乡。当他好不容易于5年后再回维也纳时,莫扎特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为此遗憾终生,他发誓要继承莫扎特的事业,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他1818年失去听力,但仍坚持创作,主要作品有9部交响曲(其中以第3《英雄》、第5《命运》、第6《田园》、第9《合唱》最著名)。歌剧《菲岱里奥》和为歌德的悲剧《哀格蒙特》写的配乐、钢琴奏鸣曲32首(以《悲怆》、《热情》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和《庄严弥撒曲》等。

  在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维也纳还蛰伏着一位音乐天才舒伯特。奥地利音乐青年舒伯特(1797—1828)生于教师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宫廷充歌童,也曾当过小学教师助手,他在贫困和疾病侵扰中从事音乐创作,写了600余首歌曲。舒伯特早就仰慕贝多芬大名,然而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贝多芬无从知道默默无闻的舒伯特,舒伯特秉性孤洁,又不愿贸然造访,直到后来,因为一位出版商的强请,舒伯特才挟了一册自己的作品(歌曲60首)前去登门叩访,恰逢贝多芬外出,舒伯特只得留下作品,怅然而回。

  后来,贝多芬患病,并逐渐病重。有一天,病情稍好,友人想调节他的寂寞,随手拿起桌上一册书放在他枕边,让他翻阅消遣。这册书便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贝多芬倚床翻阅,马上被作品集吸引住了,细心吟味了一会儿,猛然叫道:“这里有神圣的闪光!是谁作的?”

  舒伯特

  友人告诉了他舒伯特的名字,他大加赞赏,恨素昧平生。

  舒伯特闻讯后,立刻奔赴贝多芬病床前。此时,贝多芬已病势沉重。当他意识到舒伯特在跟前时,极力振作,握着他的手叫了一声:“我的灵魂是弗兰茨(舒伯特的名字)所有的!”

  舒伯特自丧知音之后,终日郁闷,参加完贝多芬葬礼,他与三四个友人入酒店饮酒,一友人举杯提议:“为席上先逝者干杯!”舒伯特应声站起,一饮而尽。仿佛是应验了可悲的谶语,18个月后,舒伯特果然辞了人世,临终时,他向亲友表示遗愿:“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旁边!”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音乐巨人,为他们铸起了并立的铜像,至今屹立于维也纳广场。舒伯特的歌曲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缪勒等人的诗作为歌词,代表作为《魔王》《野玫瑰》《春之信念》《流浪者》,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旅程》等。《死神与少女四重奏》及《鳟鱼五重奏》中的慢乐章,均以其所作歌曲为主题。所作十部交响曲中,以《D小调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最为著名。

【莫扎特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莫扎特的名人故事01-30

名人故事:莫扎特11-14

音乐名人莫扎特的故事10-24

名人故事:最成功的演奏-莫扎特11-20

外国名人故事:音乐神童莫扎特12-02

关于莫扎特的故事12-08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12-05

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12-12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