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眼睛警惕招聘陷阱

时间:2023-03-25 16:50:54 求职陷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擦亮眼睛警惕招聘陷阱

  7月,高校毕业生陆续踏入职场。然而,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多、部分市场需求饱和等因素,形形色色的非法单位、个人利用了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对现实复杂性认识不足、过于理想化的心态和特点,采取各种手段和名目诈骗钱财;一些本来没有用人需求的合法单位也利用强势地位,违规使用大学生这一廉价劳动力。面对五花八门的就业陷阱,很多求职的大学生却不知该如何应对。

擦亮眼睛警惕招聘陷阱

  面对一个个就业陷阱,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又该如何加以规避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并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文军作指导。

  陷阱类别:莫名辞退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案例:试用期未满就被辞退。

  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陈鹏辉在毕业之前就遭遇了一次“莫名辞退”事件。陈鹏辉在今年5月份应聘到南京的一家公司,试用期一个月,他与公司没有签订用工协议。在试用期间,陈鹏辉每天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经常加班。在试用期还有5天就结束时,该公司的人事负责人找到他,叫他打一份毕业论文完成时间表。没想到,当天下午陈彭辉就接到电话说他被辞退了,理由是他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不符合公司规定。陈鹏辉不仅被“莫名辞退”,还一分钱都没拿到。

  危害:试用期内无理由辞退员工,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在确定去某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陷阱类别:粉饰岗位

  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案例:“高职诱惑”竟是做保险业务员。

  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招聘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毕业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薛明,在今年5月份的一天竟然被告知他已被一家知名保险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薛明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他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才知道,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培训后,薛明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薛明所学的专业是网络编辑,与保险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不善言谈的薛明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是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不做保险将是终身遗憾”,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危害: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坚持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但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陷阱类别:“皮包公司”

  明明没向该公司投递过简历,却收到了面试通知,通知会告诉求职者公司给予的待遇很高,很多心急的求职者往往禁不住高薪的诱惑决定前去试试运气,结果一试就被录取了。而面试公司当初承诺的高工资又成了空话。

  案例:被通知面试,上网查询得知一个电话竟注册4个公司。

  毕业于徐州某高校的蔡睿前一段时间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蔡睿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蔡睿惊讶的是,当他上网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招聘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招聘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

  危害: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浪费求职者的时间和感情。

  如何规避:求职毕业生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陷阱类别:虚假短信

  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案例:交了培训费对方玩失踪。

  今年4月,毕业了快一年的小王也曾在网上面试被骗了2000元。诈骗方冒充天津一知名企业,以该企业的名义在网站上留信息,并向找工作的小王打电话,先是进行数次电话面试,然后假装录取小王,让他携带身份证及一定数额的培训费去天津培训。

  “你的见解比较独到,思考问题也严谨……”小王说,对方在网上面试时,不时会称赞他,他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被骗。

  4月的一天,小王赶到天津一个比较高档的酒店,在缴纳培训费后,对方让小王先休息一天,第二天再去公司报到。等他按时赶过去后,才发现对方玩了失踪,自己的2000元被骗走。

  危害: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缴纳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专家:求职本身有风险,要禁得住诱惑

  张文军认为,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往往心情过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业设计的陷阱。因此,建议大家在求职时不应该只看到某个职位的诱惑,而应该事先意识到,求职本身是有风险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

  求职者应该保持相对冷静的心态,要有客观冷静的意识。事实上,很多求职陷阱都有清楚的破绽可寻。例如,以某种名义向求职者索取钱财,这是明显的可疑行为。但是,由于人在本能上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往往在此时不容易保持冷静的态度。从而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或许付出100元或者几百元就能获得一个职位。

  最后,张文军提醒,对于求职所做的付出,求职者应该要有心理底线。很多人在求职中受骗也是侥幸心理导致的。要把握自我,不能失去判断,尤其是不要有依赖心理,不要把改变的权利永远放在对方手中。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实习期,让你陷入无限期等待状态,此时,留或不留应该早做判断。

  链接:专家支招

  求职的同学注意几点:

  1.应聘时要了解清楚招聘职位的要求、完整的录用条件;

  2.应聘完后,到招人单位了解在岗人员待遇、工作性质等是否与招聘宣传相符;

  3.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对双方权、责、利等有所规定;对一些远期承诺,也应写进合同中,合同可办理公正手续;

  4.使用一段时间,如被告知不符合录用条件时,要及时要求单位人事部门拿出证明本人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据;

  5.发现用人单位侵犯自身权益,可投诉到劳动仲裁部门或工商执法部门。

  签订合同注意事项:

  1.报到后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双向选择成功后双方签订教育部门同意印制的就业协议。

  2.就业协议与合同应当一致。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之间就可能产生不一致从而造成矛盾。

  3.不要让合同留下空白之处。中国人讲究是“白纸黑字落笔为重”特别在发生争议时,处理部门也都以书面的文件作为证。

【擦亮眼睛警惕招聘陷阱】相关文章:

警惕招聘中的陷阱08-08

值得警惕的招聘陷阱08-06

求职警惕以下招聘陷阱08-20

求职警惕这些招聘陷阱08-05

警惕十二类招聘陷阱07-31

理性求职警惕招聘陷阱07-26

警惕“黑中介”招聘陷阱07-09

招聘陷阱:警惕“高薪诚聘”07-17

招聘陷阱:警惕“高薪诚聘”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