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7大理由

时间:2022-07-22 11:19:14 其他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三国演义的7大理由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三国演义推荐理由,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的理由1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的理由2

  1、《三国演义》中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是大家了解历史的好选择,

  2、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根基的民族,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根本,《三国演义》更让我们明白这些,

  3、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个历史的舞台上出现无数的历史人物。了解这些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更明白做人的'道理。

  4、《三国演义》精彩的故事情节,斗智斗勇的场面,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三国演义的理由3

  我推荐《三国演义》,下面从三方面简单说一下我推荐《三国演义》的理由。

  一是文笔。

  这也是我为什么推荐一本国内小说并且是古典小说的理由。一方面是,国外的小说经过翻译,语言魅力被降低或者被改变,存在被漏解被曲解的可能。且我们站在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氛围之外,要对国外的小说有深刻的理解便需要很多条件。当然我没有完全否定外国文学作品的意思,像莎士比亚这种可以超越国界和历史的作品当然要看,但毕竟莎士比亚只有一个,而如朱生豪一样的翻译家也不是很多。另一方面,很简单,就是《三国演义》真的好!

  对于我国的古人,我一直有一种盲目崇拜,现如今很多作家,写的书也许比读的书还多,难免透出一种单薄和肤浅。反观古人,流传下作品的作者,哪位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书读多了,底蕴就在那,一是文采方面,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比如文字美很明显的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当真是字字珠玑,美仑美奂,诗词和古文的厚积薄发,文字不美都不行,且和寻常的寻章摘句又不同,是真的满腹诗书而口吐锦绣了。另一个是智慧方面,一个人再聪明,不读书不学习也只是一个人的智慧,但是多读书便不同,那便是积累了千万人流传下来的智慧,历史的.智慧,如这本《三国演义》中体现出来的机谋权谋、历史知识兵法知识,当真是博大精深蕴含丰富。

  回过来说文笔,无疑这部小说具有古典小说所具有的文字美,且文笔生动,写人入木三分,写场面使人如身临其境。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曹操之奸,诸葛之智,关羽之傲,张飞之猛,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作者很擅长通过一些语言和行为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人的形象和性格。比如写张飞。虎牢关上吕布逞威,群雄避战,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一怒一叫,形象的刻画了张飞的悍将形象;而刘备初得孔明,自谓如鱼得水,看夏侯惇引兵杀来时,玄德召关张二人入,谓曰:“夏侯惇引兵到来,如何迎敌?”张飞曰:“哥哥何不使‘水’去?”此处又可见张飞之憨直有趣;后众人劝刘备自立汉中王时,刘备推辞,张飞大叫曰:“异姓之人,皆欲为君,何况哥哥乃汉朝宗派!莫说汉中王,就称皇帝,有何不可!”又见其莽直。至于之后的义释严颜智胜张郃等的描写,又体现其粗中有细。似如此还有很多,于是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个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引得人随之喜悲,读张飞时常的失笑、关羽死时的悲凉、对董卓残暴的厌恨、对诸葛的钦佩、对曹操奸雄的感叹、阿斗乐不思蜀的可笑可怜、姜维之死的惋惜,各种体会,至若如痴如醉不可自拔,对于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阅读的上佳体验和乐趣,而这一切,便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表达能力。

  关于文字美,要说的还有就是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和对联,文中加入诗词和对联也许是古典小说固有的特点,与曹雪芹的大部分自创不同,《三国演义》中多是引用,但贵在引用得恰到好处,很多诗词存在于书中,起到对故事情节或引出或推动或总结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小说加那些诗词,便是如珠嵌玉,更增颜色。如陆逊被黄承彦救出八阵图,作者引用杜甫诗表其遗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诸葛亮去世,作者又借用杜甫白居易元稹的三首诗以表哀思感叹之情。而吴亡后所引用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则完全呈现出了一种亡国颓唐、历史更替的苍茫景象。

  当然《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对联也使人印象深刻,如写关羽的“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口占的“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智激周瑜时所说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无疑都是给这部小说增色的亮点。

  二是气象。

  四大名著中,若问《三国演义》高于其他三部小说的地方在哪里?那就是气象。顾城说过一个词,应该可以很准确的概括这个特点——恢弘无情。

  王国维把诗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可以说,在诗词中,这两个境界各有胜场,但在小说中,无疑“无我之境”方为上乘,有句话叫“好的作者隐藏在文字之后”,便是这个意思。好的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我们能看见什么?千军万马、人情百态、计谋机变,这些因素次第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在作品之外、在作品之上,他超越我们,涵盖我们,好的文字是什么?好的文字是阅读时我们考虑不到文字本身,小说尤其是。阅读的时候,我们想故事情节,想事态发展,唯独不会去想作者,因为我们分析的东西只在这部小说之内,没有语言和情节的谬误打断我们、把我们从故事情节里拉出来,这便是一部好小说,《三国演义》便是,罗贯中便是。而这部小说的“气象”,已经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更包括胸怀、智谋等一些我们可理解不可理解的因素,于是一部恢弘大气的史篇巨著摆在人们面前。

  《三国演义》的大气,有的是可描述的,有的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如引用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寥寥几句,所蕴含的感觉似有万千,却无一可以明言,只有感叹赞叹而已。还有一些战争描写,使人身临其境的宏大场面,真的只有感叹,文字竟然可以达到如此效果,罗贯中当真是胸中实有百万兵、千筹策的了。

  最后要说一点,就是这部小说中的计谋。

  这简直是超越了所有小说的一大亮点,罗贯中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兵书才达到如此境界的呢,那些权谋兵争,读来太锻炼思维,我常常怀疑罗贯中的大脑结构,也许他一个人就可以开万国会议了。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数十计,每个都是机谋百变,治国策、弄权谋、兵争计,如此等等,作者无一不是写来头头是道。可以说,单从这一点讲,《三国演义》便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尤其是年轻人,它可以带领我们更加理智、冷静和聪明。

  三国演义的理由4

  暑期将至,我最想让儿子读的一本书就是《三国演义》。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我想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少年的时候应该可以读一读三国了。二年级的儿子应该可以听得懂关于三国的故事,我在二年级的时候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是从一种类似赌博的游戏--“拍毛号儿”(注解在文后)中得来的。所以我想让儿子能够更早一点,更系统的知道一些三国里的故事。至少有以下十个理由。

  1、我读过很多遍三国,印象最深的是前三遍。第一遍我最喜欢关羽,第二遍我最喜欢诸葛亮,第三遍以及后我最喜欢曹操。我很想知道,儿子的感觉是不是和我一样;

  2、想让儿子知道,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但是每一个英雄不一定都能够成功(陈宫);

  3、想让儿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知道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根基的民族,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根本,其中仁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徐州的刘备);

  4、想让儿子知道,在很多时候,动脑子有时候比动拳头更为有效,特别是当今社会,多动动脑子,多问问为什么,有时候能够少走很多弯路(张飞的粗中有细);

  5、想让儿子知道,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骄傲,骄傲会冲昏胜利和理智的头脑,一时的冲动会让你好不容易得来的.成果瞬间化为灰飞烟灭(赤壁大战前的曹操);

  6、想让儿子知道,多读书可以长才干,长才干才能够实现理想,但是读一万本书也不如走一百里路,而且读书、才干、理想、走路,都是给自己走,所以只能靠自己(扶不起的刘禅);

  7、想让儿子知道,人生是有轨迹的,不要勉强自己做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人生的轨迹只有后人评说才是最为公正的(诸葛亮的一生);

  8、想让儿子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轻易许诺,如果许诺了就一定要记住尽全力去实现它(吕布);

  9、想让儿子知道,人生就想要活得精彩,从小就要立下大志向,将来才会不断向自己的理想迈进,做出一番大事业(江东的几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10、想让儿子知道,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很渺小的,正是因为千万个渺小的人生才能汇聚成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河(卷首词)。

  经过几天的尝试,每天晚上给儿子读一小段《三国演义》,我成了说书人,儿子现在已经成了小小三国迷。每天都要和我讨论三国里的人物和故事。我想,总一天儿子会体会到这部书的博大精深,希望对他的成长会有益处。

  注:“拍毛号儿”:是我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把一些小卡片反扣在地上,然后获得优先权的小朋友先用手来那些小卡片拍过来,被拍过来的小卡片就被赢走。这些小卡片上会印上历史人物的形象,最喜欢的就是印有三国人物的了。玩的时候每人出一张,然后比较人物的武艺如何,武艺高强的人可以优先获得拍的权利。

  三国演义的理由5

  非要说原因,首先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非常生动,傲上而不忍下的关公,嫉恶如仇的张飞,狡诈多疑的曹操......本书共塑造了400多个人物,全都栩栩如生。

  其次,三国是一部战争书籍,大小余部战争40多部,全部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并发三十六计中大部分得到发挥,赤壁之战中的连环计,苦肉计,诈降;官渡之战火烧乌巢,以及以后的零陵之战等等,更出名的`还有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一时无两。

  再次,结构壮阔而又严密,从十常侍之乱到三国归晋,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其中又描写了数百位人物,各种战争等等,将这些全部写的符合基本事实,而又要注意艺术清洁的连贯,这是很难的。况且三国每回合又能独立成一个故事,这更是此书的经典。三国演义中的各种对人物剖析的诗词,也是此书的亮点之处

  最后,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三国演义的理由6

  中国历史,泱泱五千年,三国前后不过几十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这段历史既不是中国的汉武帝和唐玄宗那样的辉煌时期,也不是清朝那样的没落时期,更不是中国元朝的大一统时期,然而,就是这么一段分裂的历史,却让许多中国人喜欢上了三国,谈起三国来津津乐道,对三国时期的人物也是了如指掌。

  为什么独有三国时期让人喜欢和了解呢?笔者思索了很久,发现让人们喜欢上三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有《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历史小说的存在是人们喜欢三国历史的表面原因。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把三国历史写得波澜壮阔,尤其是其中的人物事件的的描写,被人们深深吸引,仿佛这些远古人物和事件还在眼前,如官渡之战让人感受到了曹操千古英雄气魄,感受到了荀彧那料敌如股掌的千年神算;赤壁之战那宏大的场面,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周瑜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空城计的静让人窒息,让人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千古一绝;关羽的杯酒之间斩颜良;张飞一人喝住千军万马;赵云只身护幼主杀出敌人千层围…..这些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让人记住都是因为《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作品,更因为这部作品的横空出世,让我们了解了三国,熟悉了三国,喜欢上了三国。

  二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各国对人才的重视是人们喜欢三国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都想取得天下,在这争天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是群雄的你争我斗,而实际上争的是人才,可以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人才最的重视时期之一。中国历史上对于人才的重视可以说只有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三国时期与其说是曹操、孙权、刘备等人的争斗,不如说是他们部下的谋臣武将在斗智斗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荀彧、周瑜都是中国千年难得的军事家,因为他们的相互辉映让三国更加添彩,也让三国最终鼎立贡献了自己的千古智谋,庞统、郭嘉、鲁肃、关羽、张飞、徐晃、夏侯惇、吕蒙等一大批人才为三国更是增添了传奇,让我们现在的人都为他们感叹。然而,这些伟大的人才能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并让我们感叹的不是他们的智谋,而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各大主子重用人才,寻找人才的决心让我们叹服,尤其是刘备的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让人感叹;曹操因郭嘉英年离世亲自戴孝让人感动;孙权因周瑜的病重一直守在身边让我们感慨……三国,让我们懂得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谁重视人才,谁发现了人才,谁珍惜了人才,谁起用了人才;谁让人才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不管你曾经是多么的弱小,你都能在中国大地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如曹操的由弱到强到最终统一中原,无不是重用人才的结果;刘备由四处流浪到终鼎足一方的根本原因在于找到了诸葛亮等人才;孙权未被曹操所灭的根本原因是拥有大批的`人才。相反,如果不会认识人才、重用人才、相信人才,无论你以前有多么强大的势力也免不了败亡的结局,如董卓、袁绍、吕布等之流最终被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此。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人一直喜欢三国这段历史并非三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因为有如此英明的主子知道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当时的人才都有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人才,只要你有才能,不怕没有发挥的地方。这一点,现在我们普天之下似乎没有人才,其实不然,是因为这样的伯乐啊。如果有三国时期的伯乐,我相信在我们老百姓中肯定同样有不少千年之才。

  三是三国的君主都知道民心的力量,这是人们喜欢三国历史的深层原因。曹操、刘备、孙权最后形成鼎足之势,除了他们重视人才,挖掘人才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知道民心的力量,懂得民心向背,他们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没有广大老百姓的支持,不可能取得成功,不可能取得胜利。所以,曹操从解决老百姓和军队的吃开始到多次降低和免除受灾百姓的徭役和赋税,所以他因此解决了兵源和进军的通畅;刘备最终成为一霸,主要原因是采用了诸葛亮的政策,更重要的原因是如何安抚民众,不打扰民众,了解民众疾苦,以得到百姓的支持;孙权也是因为采用让利于民的政策,最终在中国的东南立脚,形成鼎立之势。

【三国演义的7大理由】相关文章:

考研的7大理由12-17

选择英国留学的几大理由11-04

芬兰留学三大理由11-14

留学德国的三大理由08-20

礼仪培训的6大理由10-14

新加坡留学的12大理由11-21

选择美国留学的几大理由11-25

选择新西兰留学的几大理由09-23

关于不考GMAT的10大理由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