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1 13:57:07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初读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很简单。因本节教材是承接了三年级的学习内容,由于教师对知识点的渗透,很多同学对于数位知识已经有了认识,加减计算就很简单了!但真正走进课堂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首先,计算细节学生难于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3、进退位。其中第三点是同学们最易犯错误的地方。根据教学现状,我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进度,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项的计算训练,强化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其次,加减混合计算的简便计算是难点。本章节的简便计算不同于以前的简便计算,其形式主要是a-b-c=a-(bc)、算理可以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引导同学认识,但想突破这一难点,这还远远不够、于是我又设置了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情景:利用在超市购物与在小商店购物进行对比、超市购物是先算商品总价,再买单。例如6-(2.150.852.05)。而在小商店,可以一样一样地来买。例6-2.15-0.85-2.05。于是难点也就顺利突破了。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 课,教材的第一个问题:买包装只需要多少元?有了前三节课的基础,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出结果。

  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计算后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如何相互转化,理解算理。第二问题:买彩带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后,强调如何用竖式计算。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在以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我们采用的是小数点对齐。所以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学生还会出现小数点对齐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在教研时认为这也是对的,但并不是最优的方法。所以这个环节应该善于抓住生成点,展示学生的“小数点对齐”和“末位对齐”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对比,从而优化算法。第三问题:尝试算一算。这个环节就脱离了情境,给学生呈现了抽象的算式,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交流想法时,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尤其要强调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缺点。

  这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学生通过问题串,可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一种是“标准”的末位对齐,另一种就是“错误”的小数点对齐。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计算,而是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探讨出了“末位对齐”的计算。教学效果较好。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开课伊始,我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对用三角形拼成的小船进行分类,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分类方法。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按多种不同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将学生引入到按照三角形边给三角形分类的层面上?我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两种标准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把重点放在按角分上,让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点,以角的标准,将三角形分为了这三类。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看一看还有什么新发现,从而使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还可以按边的长度不同,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并能进一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忽略未成功的学生及弱势群体学生按边分时,交流的时间少,特别是等边三角形为什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没能让学生透彻的理解。从这节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这是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

  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四(1)班有30人,数学月测试总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数学月测试总分2687。问通过以上信息哪个班成绩好?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一、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须回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富有活力与灵性。“一分钟”这个概念确实是比较抽象的,本单元把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的教与学中,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同时也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佐证。二、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单元反思本单元中的《量体重》、《购物小票》、《歌手大赛》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它们与数学学习巧妙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这样,学生爱学、乐学,把学生的内在需求激活了。

  三、学生在学习与活动的空间中获得了发展。课程标准提出,课堂应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体验提供充分的空间。本节课,老师创设了多次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在从事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先前经验得到了重新组织、改造,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四、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课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也只有那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的课堂文化。

  以上的教学环节,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教学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小学数学中,知识是能从老师这边学到的,但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来自体验并获得感悟,也是学生要亲身体验到自身课堂上前后的知识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上要产生深刻的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并转换、内化为自己确确实实的收获。因此,平时的课堂活动中,我觉得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君不见,学生获得发展时,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学会的神情是多么地生动和迷人。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留给我以下思考:

  1、“教”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挖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

  2、“学”用现实的方法体验数学。在“购物小票”的教学中,我始终把搜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上新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到超市去购物,这样,学生就熟悉了购物的情境和过程,再通过教材,借助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再精心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过程。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新知识,最终让生活中的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优点是:

  1、我结合加法交换律为同学们创设情景。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交换律的认识,一开始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下面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2、让学生让学生分小组通过自已亲身操作、亲自计算、亲自思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3、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有应用乘法交换律填空;应用乘法交换律判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一点点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在练习中学生出现一些小错误,这给认清、理解乘法交换律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真正理解了乘法交换律。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还不够。整堂课虽然注意了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但还是感觉我讲得多,给学生说话的空间少。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用小问题激起学生疑问,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说出错误原因,而不是教师牵引着寻找错误原因。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作业及单元检测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顺序出错;②抄题时抄错;③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一看(认真看题)、二画(运算顺序)、三算(认真计算)、四查(检查计算结果)”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另外,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3-5题强化训练,力争全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认为: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从面向每一个学生出发,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数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特别关注在学习上暂时困难的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复习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了使学生在复习时有新鲜感,我们经常改变复习形式和营造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经过长时间的组内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再现和整理所学知识——提高、发展、创新。这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教学素材现实又生动,应用性强,学生学习的劲头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下面以《走进乡村》为例谈复习课的教学形式: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教材、教师的讲授和板书获取知识信息。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所接受的信息单一、贫乏,无形中拉开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距离。《走进乡村》一课我们是这样引入的: 淘气和笑笑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有个手拉手的好朋友小华,小华住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平时他们只能通信来往,淘气和笑笑很想知道小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很想到小山乡村去玩一天,于是,小华就写信邀请他们去她的家乡,那就让我们和淘气、笑笑一起走进小华的家乡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去乡村看一看,体验一下乡村的乐趣。我国乡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环境也越来越优美。(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小华的家乡!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小村庄。良田万顷,稻叶草香。绿树环绕着一座座农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村姑在江边洗衣,儿童在河中戏水。行走在树林间的小道上,听鸟儿鸣叫,听风儿吹过树梢。田野里,稻子成熟了,风儿吹过,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园里硕果累累,展现了一派浓浓的乡土风情。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整理与复习中去。我们善于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情景,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接着教师利用情境的模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走一走”等活动中,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整个课堂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愉悦氛围中,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的模拟游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游览”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别自己所处环境的八个方向的.能力,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避免了复习课的单调乏味。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以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果园丰收”这个环节,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一棵果树大约结100多个苹果,10棵果树大约结1000多个,果园共种植90多棵苹果树,我们估计共结9000多个苹果。 ②我们发现20个苹果装一箱,一棵树大约装5箱,那么10棵树大约装50箱,一辆平板拖拉机最多能拉9箱。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自己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这部分的教学课件设计上,我们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内容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学生喜欢先到哪里去帮忙,我们就展示那里所存在的数学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们感到:问题的解决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这部分知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梳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梳理知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老师注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知识的拓展、创新。

  整理与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发展。所以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展,发展学生思维,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800多亩的苗圃里,种着各种苗木200多个品种共有900余万株。小华家的邻居王爷爷要种树苗,现在我们帮王爷爷选一下树苗。 ①每棵树苗6元,3棵树苗15元,哪种树苗便宜些?(在纸上算一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认识得到了深化。

  复习课中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数学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有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基础练习正是结合这个特点来设计的。基础题是模仿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运苹果这部分练习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复习课上的练习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一些灵活题,使练习的难度进一步提高,逐渐唤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或者通过独立思考,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正确解答出问题,这样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能亲自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提高题又进一步提高了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使问题更有思考价值,长期坚持能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复习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问题要真实,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知识梳理的过程,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因此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成了本节课的重点。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自己去发现、研究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本节课我基本达到了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上述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大脑,就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对话,我不由得为他们喝彩。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心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越来越鲜明——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最近连接点、是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数学。

  二、广挖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巧设题材,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课标”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呈现三种商品的单价,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从而展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3、迁移推理。

  根据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由学生来推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1、说一说:应用发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2、算一算:应用发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除数是10,100,1000的小数除法。

  四、练一练:

  第1题:综合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有关的小数乘除法。

  第2题: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有趣的小数点(一)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 倍。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在充分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教师只需恰当地点拨即可。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这两天学习乘法分配律,孩子们的普遍感觉是比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起来难一些。作业中的错误也很多,主要错在一下几点:

  1、78×(100+5)

  =78×100+5…………这种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教好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括号外面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的两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

  2、85×99+85

  =85×(99+8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个别孩子

  对式子中的数据理解不好,不明白加号后面的

  85表示的是1个85,可以看成85×1。

  3、104×25

  =(100+4)×25

  =104×2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有的孩子对乘法分配律的引用不熟练,变式之后又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回到了原式。

  4、76×54+76×47-76

  =76×(54+47)-76…………有这种做法的孩子属于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不够灵活,当遇到部分积较多的.时候,不能较好的应用分配律进行简便算。

  5、25×32×125

  =(25×4)+(8×125)…………个别学生在做题时有一种惯性,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所有的题目都用分配律进行计算,不能灵活的选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综合学生出现的错误之处,可见大部分孩子对运算律能够较

  好的理解,只是在应用时不能够灵活的应用。直接应用规律进行简便算的能准确理解,而需要变式的题目则不能较好的应用,也有个别孩子因为理解不清而不会应用。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采用相应的措施,以便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灵活应用。

  一、个别指导。

  对分配律不理解的孩子,我进行个别的指导。具体是举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孩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在解题、比较的基础上理解两部分积表示的意义,理解括号外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两个数的道理,这样借助具体事例,形象的进行理解、概括,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二、对比练习。

  针对有的孩子把分配律和结合律混淆的情况,我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孩子在练习中记性比较、分析,从而掌握。如:

  25×3×17×4 25×3+17×25

  比较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说说算是中分别有什么运算,运用什么运算律才能简便计算,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不同,继而再灵活应用规律进行计算。

  三、针对练习。

  针对学生不能灵活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问题,我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孩子在练习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比一比怎么计算更加简便,这样在比较、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

  如:125×48

  因为刚学过乘法分配律,学生在计算125×48时,也应用分配律:125×40+125×8,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简便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125×8×6,再比一比:哪种方法更简便?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题目中各个数的特点,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简便与正确。

  通过对孩子错因的分析与相应的指导、练习,孩子们对乘法的运算律理解掌握也越来越好,作业的错误明显减少。看来,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引导,只要我们对孩子有耐心、有信心,孩子们就一定能够学会、学好!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符合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

  3、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调动和发挥,课堂上迸发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围绕关键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有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过教师的.转变也是需要过程的,他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此外,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面对出现的错误有三种反应:一是把错题扔在一边,重新再做;二是重新计算最后一步的计算结果;三是从头查起,找到错误原因再改,但所用的时间较长。三种反应代表了三种学习品质。第一种学生显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问题采取回避的方式,怀着侥幸的心理去碰运气,如果做对了,就过去了,做不对,重新再来。这种学生往往不停地重复着同一个错误,而不思改悔。这种学生用这样消极、被动的心态面对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不佳,问题多多。第二种学生虽然比第一种学生有进步,能够查找自己的问题,但不求甚解,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说明学习态度存在偏差,因而导致学习效果差。第三种学生比较善于反思,能够从根本上注意解决问题,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在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面对这三种学习状况,身为教师应把握住契机,纠正错误的学习态度,教给正确的“反思”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将这种品质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22

小学下册教学反思01-14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12-1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7-2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运算》07-25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精选23篇)02-1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篇)11-22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