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2:40:50 洪熔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20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教学时,以对前一课进位加法进行系统复习和巩固。强调从个位算起。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之间进行对比练习,也把都是进位加法算式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来感受到算法上的异同点,体会到如何进行进位加的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在练习中,还加强学生易错题的训练,将学生作业中容易算错的题目进行针对练习,让学生交流口算的过程个,明确口算的方法,减少口算错误。第二题通过同桌互相报得数,提高学生的`心算和口算能力。这部分少数学生能够迅速报出得数,还有不少学生需要较长的思考时间。说明提高进位加的口算能力还需要不断的练习。

  计算不紧要保持正确率和速度,同时需要增加对学生估算的训练。通过看算式估计是几十多,感受得数十位上数的变化,明白需要进位还是不需要进位,并利用估算对最后计算出的准确得数进行验证,检查计算得数是否正确。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审题,说清算理,规范书写的能力。在第10题找规律的练习中,学生要先观察已有的一些数之间的变化,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进行后面的数续写,交流其中的规律,并举例照样子说一说。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巩固学生对找规律题型的理解。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学法不够多样性,就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2、课堂前5分钟应该加入口算,让学生复习口算知识。

  3、100减几计算不够准确,强调不够。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在原有学习主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基础上学习的,也就是由原有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一种过渡,为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首先,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知识的顺利迁移。在教学中,由学生熟悉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入手,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画一画等,感受到“面”就在学过的“体”中,让学生象寻宝一样,找到“面”,感知“面”,体会“面在体上”。

  其次,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发现,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特别以交通标志为例,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再次,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但是时间把握有些不足,有点前紧后松。“画一画”一环节应该改为学生自已动手用平面图形拼组自己喜欢的图案。应该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4

  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好多习题。从习题的编写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显。第10页第2题6道小题分成三组,每组上下两题是加减配合,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减”的思维水平。

  “练习三”第1题用图形的形式来暗示“想加算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决两道减法”的思路;第2题第1小题意图同上,只不过在形式上变换一下,第2小题则有所拓展,在一个部分量未知的情况下做减,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功能。但从总体而言,教材练习设计突

  出“想加算减”的思路,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算法加以训练,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法。问题是“十几减几”的基本算法仅仅是“想加算减”一种吗?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比较快解决问题的、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平十减”,此时,“破十减”或“平十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5

  《数的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写百数表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去独立填写,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2、通过对百数表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比较活跃,效果较好,但是时间上把握的不太好,在观察这一环节花费时间太多,后面有2道习题没有完成,以后教学时要注意适当控制。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6

  《统计》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我利用学具中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二、探索的自主性。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各种形状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分类记录,有的用画“☆”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用画“正”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卡片的个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三、数学的实用性。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课通过对几何图形卡片个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7

  一、联系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途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的规律,学生也在时时接触着规律,于是我把生活中简单的规律现象抽象出来,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来玩一玩规律,这样学生在玩规律的.同时,就在认识着规律,理解着规律的特点。然后在初步感知规律的概念后,就出示了一副生动活泼的场景――六一儿童节联欢会,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学生对于这个场景太熟悉了,有的学生甚至还亲身经历过装扮会场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数学课本上飞到了实际生活中,体会着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这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所以课前我就以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来认识“什么是规律”。本来复杂的理论解释,用游戏的形式来表现,一下子显得浅显易懂,学生也在喜欢地玩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规律”。接下来的学习,通过生动活泼的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处感官,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有张有驰,学生一直处于“玩中有学,学中有乐”的状态中。当学生认识了规律,并积极探索规律的时候,让他们摆一摆的规律,玩一玩规律;当他们在学中感到累时,让他们舞一舞规律,感悟规律的多种形式。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愉快地学习状态中。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8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9

  1、《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十几减9”的算法。教师尊重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思考、讨论的基础的上,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学生在交流汇报中,逐步明确计算“十几减9”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要学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争抢介绍自己方法的局面,虽然学生刚进校门不久,但学生们思维活跃,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完善,不管是以前知道答案的(幼儿园背过),还是暂时没想出答案的,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此得以强化。

  2、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不但体现在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如探究“15-9”各种算法的交流后,提出“把你最喜欢的方法再次介绍给同桌小朋友听”“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等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这时,让学生“静下来”,回忆整理自己的'思路是多么及时和必要。而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教时,学生初次接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尝试计算,然后通过“小狗翻卡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对“想加算减”初步感受和了解,既尊重学生认识掌握新知的规律,又照顾教材编排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减法,用“想加算减”等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做好铺垫。

  3、数学教学情境化则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之一。

  本课以“小兔和妈妈到袋鼠阿姨文体超市买铅笔,小猴过生日”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括号》教学反思小括号以前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现在新教材改编在一年级下册,在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且笑苦熬好的出现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教材编排是用连续减去两次星星,我觉得可能用在购物的场景会比较好。贴近生活实际,且也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明妈妈做饭时发现没酱油了,给小明10元钱,买一瓶5元的酱油,剩下的钱可以给小明3元买冰激凌,最后剩下的钱是多少元?学生很兴奋地去买东西,算钱。

  大部分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0-5-3=2(元),我就引导,去商店买东西一般是怎么付钱的呢?冰激凌和酱油是在同一个店里面买的。售货员是怎样找钱的呢?很快就有学生说,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售货员才好找钱给我们。于是大家都说一共是要8元呢,这个8元是怎么来的呢?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是用3+5合起来的。那能不能用一个算是表示呢?于是就有矛盾10-5+3,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而题目是要先算3+5,怎么办好?顺势就引出小括号,从而学生明白小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所以我又适当增加了买其他东西的`场景,练习的时候就用书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吃东西场景。在练习的时候,强调为什么要用小括号,要先算什么,加以巩固。这当中学生也知道了小括号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有着自己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我还把括号比作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让老奶奶先走,学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记忆住了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1

  我在教学十几减9这节课时,一开始,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一开始,同学们通过观察主题图,能够很快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15-9,当我问到15-9等于多少时,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是等于6。当我再问:你是怎么算15-9时,学生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设计这个有趣而熟悉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并贯穿全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有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节课中在探讨“15-9”算理时,就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并借用小棒来帮助和验证,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15-9”的算法,最后全班反馈与交流,从这些算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同时体验到了同伴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算法多样,并注重算法最优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在汇报交流“15-9”的算理时,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他们的选择,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统一。

  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2

  《跳绳》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二)第63页——64页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家知识的含义,主动构筑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课前我设计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竖式的练习,让学生回顾两位数减法的计算和竖式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醒学生在列竖式计算的注意点,也是为这节课后面的学习做好辅垫。使学生能从旧知顺利迁移到新知。所以在本节课的新知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用竖式计算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正确的用竖式计算。

  我在展示完课本情境中的跳绳产生的数据后,让学生找完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有强调学生能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这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材第一次向学生明确提出了估算的要求,在本节课中,学生的估计意识较差,让他们估计时很多学生直接就把得数算出来了,或者只会说出等于十几或二十几,让他说是怎么想的,根本就说不来。这时教师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将估算方法和策略教给了他们,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估计,提高了学生估算意识。

  但本课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是在复习时,时间用了比较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二是在让学生讨论算法时,没有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讨论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三是学生汇报竖式的计算过程时,为了赶时间讲解得不是很透彻,没有突出本课的重点。四是我们的估算就是为了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本节课在计算完62-48的准确得数后没有回到估算验证计算的结果,这样学生对估算的作用不了解,认为估算是可有可无的了。五是对本课的难点100-48这种连续退位的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介绍的也不是很透彻,可能还有很多学生做不来。六是课堂语言不够精练,评价激励性的语言太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整个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我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一些细节的东西,避免出现类似错误。要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3

  “找规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4

  先说不足:在教学语言上更加简炼,干脆简洁,

  课堂上如果在整体把握中节奏快一点就更好,符合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时刻激发孩子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加法的计算法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而在这其中,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在这次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以及采用介绍算理、强调法则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来教学,这几种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快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创设情境法。上课一开始,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你们都是在什么时候发新书呢?在学生融入课堂情境的时候,我将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明明班上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在学生讨论说后,再让学生思考40本书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比如;小明他们班女生19人,男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自然地引出有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新知识探索

  在新课引入过后,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新知识探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任务学习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19+18=( ),第二步: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解决“19+18=?”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利用小棒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方法的尝试:(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2)、教师(课件出示),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10=20 8+9=17 20+17=37

  生2:19+10=29 29+8=37

  生3:20+18=38 38-1=37

  再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除了口算算法外,我还让学生通过用摆小棒、竖式方法计算。来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教师要板书列竖式的算法,为了强化法则,我采用了编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出示课件:儿歌)这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新知识学习后,我就将带学生进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练习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练习,二是开放性练习。(出示课件)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师(课件出示)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一。

  生:齐唱儿歌结束。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做到既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5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乐的节日》轻快的歌声引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接着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从刚开始出现的几幅彩旗图,让学生选择哪条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时,学生就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并让学生举例子,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题,这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

  教学例5时,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且能很快汇报出问题答案。可就在这一过程中,好像没有几个同学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是多余条件,更没有谁主动提出疑问,出乎了我之前的课堂预设,所以我只好再次引导学生对题中三个条件再行分析,让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无用的。在这样被动探索交流后,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但感觉还有一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课堂上,巩固练习还不错,可课后练习情况就不太乐观,有很多同学没有分析题中的有用条件与多余条件,导致运用条件思路不清,解题错误。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新课太快,没有突出本课解决问题的特殊性——含有多余条件,所以学生对多余条件认识不深刻。如果开始能创设一个“选一选”的故事情境,比如:小熊妈妈为小熊准备了早餐,小熊起床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该如何选择,你能上来帮助它选一选吗?

  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熟悉,也一定会愿意积极参与,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选择扇子”,孩子们一定能解释出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余的,这时教师再强调“多余”,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多余”,为接下去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其次,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这类问题理解不透彻,只能”现学现用”,不能“活学活用”,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所措。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好学,才能学得更好。

  再次,学生还没有掌握取舍条件的方法,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打算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方面再下功夫,让找出解题所要的条件,要求学生将题目中的多余条件用虚线框圈起来,加强了孩子对多余条件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要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7

  第六单元的标题“购物”点明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即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熟悉的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通过“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通过“小小商店”学习正确使用人民币等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放在购物活动中体会人民币的'功能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方法,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进行等值兑换方法的多样性。但是一年级小学生比较缺乏购物的实际经验,学起来非常抽象,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算钱。4张20元+6张1元=( )元,3张5元+5张2角=( )元。这部分内容学生出错,看到5张2角马上会算成10元,看到4张2元会算成6元,从而导致最终结果出错。

  2、付钱。刚开始有的学生会写1张30元、1张80元等等,闹了不少笑话。

  3、找钱。5角-2元7角=( )元( )角,20元-4元5角=( )元( )角,50元-31元9角=( )元( )角,这部分内容也较难,运用已学的减法知识,学生慢慢地在接受,但还是容易算错。

  我的想法:

  1、学生实在是没这方面的经验,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别说用钱了,就连最常用的人民币都没摸过,现在会认人民币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兑换和算钱实在是太拔高要求了。长大后连傻瓜都会用钱,为何非这么“拔苗助长”不可?

  2、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如果低段非安排不可的话,可以分梯度进行,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让孩子有个初步的接触;二年级“兑换”人民币,因为二年级孩子已经学了乘除法,兑换、互换相对好算;三年级再学习“付钱、找钱”,学生有了用钱的直接经验,“付钱、找钱”就不在话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8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9

  本次磨课课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上下》。初看教材,感觉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教学应该相对轻松。但是通过不断地解读教材、上课议课、修改教案,发现看似简单的一节课,教师要想讲清楚,使学生真明白,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经历多次备课,反复磨课,使我意识到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就在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充分解读和了解。

  一、对教材的解读使教师明白教什么

  从表面来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会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师不教,学生也会。其实深入解读教材,发现简单的表面下面蕴含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最初的教材解读中,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有以下几点:

  1、《上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有关“位置”内容的起始课,根据学生日常积累的经验来看,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参照物”容易被忽视。因此,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参照物”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及“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新授环节,设计让学生用“上下”说物体的位置,并关注学生用不同参照物说2个物体的位置及理解3个物体时“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我自认为对教材的解读已经够全面、深入了。但是通过第一轮的磨课,老师的指点,发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中缺少让学生通过“同一参照物描述不同物体位置”的理解。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想当然”,必须塌下身子仔细研究、反复琢磨。因为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明白教什么,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呈现一个饱满、有效率的数学课堂。

  二、对学生解读使教师清楚怎样教

  在对教材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我对新授部分设计了4个环节,一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为了体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第一个环节:说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南京长江大桥”图中3种交通工具的位置,主要为了让学生说清“参照物”,注意语言完整。第二个环节:同一参照物说位置。出示:( )在火车的( )面。让同学们都以“火车”为参照物描述了不同物体的位置。第三个环节:不同参照物说2个物体的位置。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就在汽车的下面”。第三个环节:不同参照物说3个物体的位置,体会“上下”位置相对性。出示:火车在( )的( )面。使学生明白:因为比的参照物不同,火车相对于汽车在下面,相对于轮船在上面,位置是相对的。

  我设想的是将新授部分讲的细一点儿,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逐步体会“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使之,有条理、分层次,学生掌握的扎实一点儿。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教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用“上、下”说交通工具的位置说的很好,虽然学生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同一参照物” “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但学生会不自觉的应用。如果一旦给学生架设问题的框框,学生并不能如我所愿。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说出交通工具的位置,这样势必要加强教师引导的强度及学生反复说图的次数。使“南京长江大桥”图承受太大的教学压力,教师引导的累,学生理解的累,拿着一幅图反复的描述,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

  一节课的落实,不是老师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仿照老师的例子按照“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来说图中物体的位置,他们感到很困难,不知道如何去说。学生并不能体会教师分层次的教学设想,他们只会感到:我刚才已经说出这3种交通工具的位置了,为什么还让我说。有的学生甚至怀疑我刚才是不是说错了,所以老师还一直让我说。

  在对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将新授环节的“南京长江大桥”图设计为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提炼、小结,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再通过后面的练习逐步深化学生认识。这样化繁为简,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参与数学学习。

  总之,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选择、设计,都要建立在对教材、对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20

  1、《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十几减9”的算法。教师尊重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思考、讨论的基础的上,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学生在交流汇报中,逐步明确计算“十几减9”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要学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争抢介绍自己方法的局面,虽然学生刚进校门不久,但学生们思维活跃,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完善,不管是以前知道答案的(幼儿园背过),还是暂时没想出答案的,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此得以强化。

  2、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不但体现在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如探究“15-9”各种算法的'交流后,提出“把你最喜欢的方法再次介绍给同桌小朋友听”“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等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这时,让学生“静下来”,回忆整理自己的思路是多么及时和必要。而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教时,学生初次接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尝试计算,然后通过“小狗翻卡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对“想加算减”初步感受和了解,既尊重学生认识掌握新知的规律,又照顾教材编排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减法,用“想加算减”等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做好铺垫。

  3、数学教学情境化则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之一。

  本课以“小兔和妈妈到袋鼠阿姨文体超市买铅笔,小猴过生日”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26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23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15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6-30

小学数学下册《近似数》教学反思10-2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优秀02-1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精】11-08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热门】11-09

【推荐】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09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推荐】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