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15 18:40:43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21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21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

  今天上了《解决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这一课,这是苏教版二年级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在上课之前我们二年级教研组对这课进行了集体备课,今天拿着我们讨论后的教案到班上上课,我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由实物到数字,让学生对方法进行感知概括。我出示红色圆形和蓝色圆形,引导孩子思考,用什么办法使它们变得一样多?在操作的帮助下孩子能够说出三种方法,我还暗暗窃喜:这节课内容简单啊,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了。接下来我让孩子脱离实物,直接出示情境数字,让他们思考: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同样多?

  孩子对于“添上”和“拿走”两种方法可以理解,但对于“将多的部分拿一半给少的”这种方法,孩子难于表达完整,我尽量让孩子多说,让他们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因此这节课没能完成教学任务。新教材我们在摸索在探讨,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有一点点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开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蝴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过问题“看见这两只蝴蝶,你发现了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例如让学生观察美丽的蜻蜓、蝴蝶、树叶、脸谱图形,讲述自己的发现。又如,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按所说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给学生以肯定和赞许。再如,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扩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中也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学习的能力。

  4、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⑴、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虽然教师展示了左右对称(衣服),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⑵、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⑶、在有就是对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不够充分。以上缺点和不足有待于改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2、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3、观察祝福箱、讲台,放得再慢一点,先想象一下,站在什么位置你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4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是在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预想的教学效果要好一些,也许是因为教学活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因吧!反思课堂教学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中重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课初,我以“机灵狗表演节目”、“看望小动物”这些学生喜欢的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改变了“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此外,重视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地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的过程相统一。这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体会倍的意义”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3、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得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价有: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他人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的使用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它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课上,我通过及时地组织教学和多次的激励性评价,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4、本节课上多次开展了合作交流活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等等),但在交流过程中没有留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有些过急。如果时间再多一些,活动面再广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我在今后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5、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班额较大,我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导致个别不善言谈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表见解的机会。今后,我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自己个性的舞台。

  通过教学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一些思维发展的空间,就收获无穷的教育信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以及连加和连减的口算题,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7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x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平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识——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习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历练自己。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8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一堂计算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认识了除法之后学习除法计算题的开始,是计算方法的教学。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在教学例题时前,我设计了两个热身。

  挑战一:补充口诀和算式。这个版块主要让学生补充乘法口诀和算式中缺少的部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挑战二:看积想口诀。这部分设计是想求乘法算式的商。进而提出乘法口诀还有其他的本领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用这样的语言激发起孩子们学习乘法口诀新本领的学习愿望。当孩子们充满着好奇的愿望想学习这种新本领时,让同学们看一段他们亲身经历的秋游活动,直接过渡到例题的教学。

  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教材上的例题是12个小孩做秋千,每2人一组,分成几组?整个例题用孩子们喜欢的视频呈现,将静态的图片变成了动态的动画,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问题出现后问孩子们,你会列式吗?这个问题难不倒孩子们,他们刚学过除法的意义,能正确的列出算式。这时我问孩子们:你为什么会列出这道除法算式呢?目的在于复习放学过的除法的意义。122=?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究,用12个圆片代替12个同学,每两个圆片一组,让孩子们动手探索,能分成几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很快会发现,都分成了6组。教师让孩子们看看是怎么分的,两只一组同样也是分成了6组。这时我提出:当我们没有圆片时,不能动手分一分了。还可以想出哪些办法也得出102的商呢?请孩子们集中大家的智慧,小组讨论讨论,看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孩子们讨论时,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帮助,帮助孩子们组织自己的语言,鼓励孩子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们提出不同的想法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孩子们需要老师赞美!

  通过多种方法的介绍,我进行小节,实际上这么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想我们学过的乘法算式2()=10,进而想到必须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也就引入了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时在看黑板上102=5的这道除法算式想的过程,和孩子们进行回顾。最终我们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诀算出了它的商。这时在出现试一试的两道除法算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当孩子们顺利计算出这两道除法算式商的时候,要强调你用了哪一句口诀?多问几个孩子,加强孩子们的印象。

  例题和试一试仅仅让孩子们初步接触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种方法,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这时就需要保持孩子们的注意力。低年级的孩子不能仅仅用做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这样的练习方式。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都被这种情景所吸引,所以上课时效果很好。由一道乘法算式一道除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说算式和乘法口诀。这部分的练习都贯穿着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个重要的内容。整个练习孩子们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9

  《动物聚会》这一课的一个难点是体验、比较和区分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示的不同含义。上本课之前,我就进行了充分备课,发现学生如果能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动口将会很大的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有助于他们理解算式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因此一开始,我就给孩子铺设了非常吸引他们的情境:“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住在大森林里,这一天,为了庆祝动物界的胜利召开,它们特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瞧!小鸟飞来了,落在枝头上欢快地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来了,它们还带来了许多好吃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来参加吗?但大会的组织者说,这次聚会是聪明者的聚会,只有够聪明的人才能参加,在这次聚会的场面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参加。你们想试一试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多孩子为了成为聪明者努力的观察情境图,想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孩子们那努力的姿态真可爱。

  在后面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尽量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小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出现能力强的学生代替能力弱的学生表达意愿的现象,这实际剥夺了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没有体现学习面前,机会均等的教学原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应该多鼓励能力弱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争取做到全班同学共同掌握新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两处设计开放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生活化、实用化、问题化。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通过统计与猜测<生日>一课,重在发展学生的统计活动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进行数据的调查,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获得统计数据的经验。

  通过图片出示班级同学过生日的照片,让全班学生都想到自己的生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中。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的四季图片,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学生了解了数据的收集方法。他们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学生看到自己的生日的季节人数最多时,那种高兴得心情溢于言表。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统计的内容要为学生所熟悉、了解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明白统计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认真的发现,做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统计。所以在课程最后情景延伸为班级统计同学喜爱的书籍,使学生亲身感到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教学混合运算过程中,我是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首先,我是通过主题图教学——购买商品实例,先让学生说出怎么解决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列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由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自然而然地说出运算过程。这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此类问题,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3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教材设计了五个活动项目,即测量身高、测量臂长、测量跨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这些测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在这里教材设计了在学习测量时,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学生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学生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学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只是师生共同示范了个别几个学生的身高测量,臂长测量,测量窗台的高度,门的高度,宽度等一些较大的长度,学生只是测量了课桌的长、宽这些较规则,较小的长度,布置了一张家庭成员信息搜集表作为作业,要求填写身高、臂长、跨一步的长度这些信息,从做上来的效果看还不错,但因为布置的是回家作业,很多都是家长帮着做的,说明让生自己动手操作还不够充分。不过让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说法,如:一庹长、一柞长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4

  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采、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我就《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谈谈:

  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课堂伊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的感官参与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成他们丰富了对角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并藉此内驱力开始探究,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能处理好教师的角色

  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是以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组织动手操作;学生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学习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如有学生指出扇子图中弧线与线段组成的图形是角时,我没有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折、摸、画、自学课本等办法,自己去辨别、理解角,领悟角。学生画角时,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尝试的空间,学生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使他们摆脱了来自教师和教材的束缚,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尽情表达、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课堂训练扎实张弛有度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思维拓展题的教学,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多处设计思维拓展题,如用所给的材料做角,“在一些组合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角?”“思考一张圆形纸可以折出多少个角?”等问题。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让一些同学个性飞扬,同时也体现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恰到好处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本课例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如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和比较角的大小等,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得实在。

  在教学中还有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比如注意细节问题,倾听同学的发言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5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一看摆一摆》是利用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加深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

  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要求下拼摆基本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角等。接下来摆基本图形的组合:用9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11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7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等。最后让二人小组合作自由拼摆,巡视时发现学生的`表现要比想象中好。二人小组摆的有声有色,只听一号同学说:我们来摆2个六边形看看用几根小棒?一会儿,二号:那我问你20根小棒可以多少摆个五角星?看来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是提高了,确实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了。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6

  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本节课学习时要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所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学习数学知识其实很枯燥,这节课是经我们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而预设的教学方案。本节课以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主线。课一开始,我设置了“喜羊羊营救美羊羊姚经过灰太狼设置的两道密码门”这一情景。同学们一听,顿时激情高涨,便积极举手要帮助喜羊羊解决问题。他们根据每条提示解决了问题,便有了成就感,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有部分孩子还不能有效参与。

  2.对教材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指导不够细致,有部分学生还不会有序排列。

  3.今后应加强学习,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7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

  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2、对学生备的不够。

  比如:在做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只是说,我发现我做的角象鸭子的嘴,象海鸥在飞┈就就是不说大小。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8

  《数学广角搭配一》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目的在于教学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以故事为主线的教学活动。围绕重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智解密码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由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然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以“搭配三种水果”贯穿全过程。先让学生按照我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同桌互助交流,一对一帮扶。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本节课在教学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时。为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参与,我组织学生进行

  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让每个学生知道在小组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尽量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深入小组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自己评价,即对展示的情况进行补充、质疑。这时,教师再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答疑解惑。以解决师生的双边互动。

  四、检测反馈,调控反思。

  学生经历了以上三个环节的学习后,就是检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即展示思维过程,并找出失误的原因。我设计了三个练习:排列“读、好、书”;喜羊羊开车:衣裤巧搭配。课堂上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指导纠错。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执教过程中我也有感到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预设学生能写出“固定十位法”,但可能是在引入时,让学生产生了定向思维,导致学生反倒没有掌握这种方法。在这里费时较多。

  2.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有点多,学生不完全明白要做什么?这里我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再由此引入。

  3.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有意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排列。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就不知道要这样来排?如何渗透懂得有序排列的数学思想?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怎样促进高效课堂?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9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我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当然,也有一两个学生觉得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我认为,只要学生能迅速、正确的计算结果,他们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为从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也认同从个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们也会主动接受的。

  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0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1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01-05

小学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10-20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关于小学数学上册期中的教学反思12-1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2

初中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12-1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对称》教学反思04-22

【热】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6-06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8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