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6 11:54:58 进利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1

  《统计》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我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择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通过设计“小象过生日”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将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主动提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方法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多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节课我设计统计“小象的朋友”、“联欢会买水果”、“同学们爱喝的牛奶”三个活动,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获得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体验。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选择的事例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在统计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本节课我还制订了一个评价方案奖励红旗,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又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红旗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总之,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对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教材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材”。

  通过《统计》一课的教学,虽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对统计表、统计图的认识也达到了欲期的目的。但是在处理细节上还不够成熟,在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之后,应加强对比,突出统计图的作用,指导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2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如今,倡导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那么,教师只有把教学与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其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基于对以上文字的理解,我对自己所上《统计》一课,做一个反思性的分析,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一、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仍持坚定可行的态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主要围绕课标精神、教学目标、课题研究进行教学设计的。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本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着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较低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活动的经验。例如:调查一个小组中的同学最喜欢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类球类活动的情况。

  2、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以上的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有条理地、轻松地学习新知的。

  3、课题源于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断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服务。课题为:《课堂中学生倾听、表达、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民主化,多元化。这节课教学《统计》,并且是: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在一堂课中对学生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个方面的得星情况的统计,不仅能让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竞争作用,同时可以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班的情况,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个了解,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本质作用(数据信息的处理)。

  二、评价应做到:点到为止,不可泛滥。

  这节课中,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对四个小组进行竞赛式的评价,其效果较好,但在评价的多元化上做得不够好。一节课中,我是这么做的:

  1)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方面的评价,途中也让个别学生说一说自己意见,尽量做到评价的民主性。

  2)在场听课教师的评价,主要理念:互动式评价。

  人们常说:画龙点睛。在这节课中,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不够到位。如果只让一位教师或两位教师参与评价,那么,教学时间和效果会恰到好处。在这个环节中,我做得有点主次不分:这节课是评价为主呢?还是统计呢?而我让5位在场听课教师参与评价,多了,而且得星数呈平均分配状态,起不到“心理不平衡、失望、看到不足……”的效果。

  三、应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课堂评价,体现:在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课堂评价要体现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可主要是因为时间上不许可,也因为在场教师评价多了些,影响到了后面的教学。但在学具的统计表中,准备让学生统计本组得星总数,也让学生从颜色上进行统计。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这么去做了,则能更好地体现本节课统计知识的难点所在,也能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

  感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或这或那的不足,但“个性化”教学,让教师不再感到压力,而是一种展示与探讨。而教学反思,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让我意识到:学习不是以前要做的事,也不只是现在要补做的事,而是一直要坚持做的事。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4

  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统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学生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什么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然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学生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课下思考:学生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学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成功,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学生既经历统计的过程,又新生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

  他们第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我又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校2070名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学生们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学生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听课教师进行统计实践及帮孔校长想统计办法,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孝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5

  《统计》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在绘制统计图时,学会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根据统计图提出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一年级学过分类和简单的统计方法,初步认识了统计表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

  在这堂课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算是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想知道猴子吃的每种饼干各有几块,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然后小组间交流记录方法,再选出同学面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方法。后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学生自己在完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问题,“一格表示1个单位,格子不够涂,怎么办?”这时,我再就学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同学交流,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人采用的方法,而且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这堂课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既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最后,用画小旗的统计方式,对优胜组给予评价。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6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和要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导自主探究,独立完成统计图。在观察图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再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细节,突破难点。学生在前一段时间里已经学习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

  知识内容,也学会了条形统计图的画法。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情况。如何才能画一个美观、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呢?其中包括统计图的题目、时间等一些细小的地方。我启发学生会看图中的信息,分析统计图是统计的什么、一个小格代表多少、你还能从中得出哪些信息?怎样来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最合适,分析图中信息的发展趋势等。

  二、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在学生统计的过程以及作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应过高估计每一位学生的水平,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做图中的问题。对统计图中数量不满一格的画法还应该再加强练习,板书清楚,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7

  当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内容“统计”,突然有个稚嫩的声音传出“什么叫统计?”当时我心里特别的高兴,因为他懂得不懂就问,他有了问题意识。

  “统计”一词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孩子们从表面是无法理解它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结合本单元的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为从以下方面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乐趣。在教学中,通过统计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让学生体会收集、整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统计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如何统计的欲望。

  二、让学生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下,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法,从而拓展思维,比如:如何统计水果的数量,什么样的方法更加便捷。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做记号,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水果。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于生活,体验出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意识”

  这节课我特别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比如如何统计班级小朋友喜欢动物的情况。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价值是为了应用。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会提数学问题并能解决。

  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易错点是将通过观察从条形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分不清。这是本单元学习孩子们出现错误最多的,学生很容易将”你知道了什么?”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混淆。“你知道了什么?”是你从图上发现的信息通过准确数字表达出来的。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是必须先写出你提出的问题,然后写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数学的生活化使得数学的课堂充满了乐趣。通过本单元的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让我体会数学课堂真正的价值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学有价值的数学更加有利于她们的成长。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8

  青岛版一年级教材为统计类知识配备的情景图是“我换牙了”。我个人认为比较抽象。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掉了几个牙,而不知道换了几颗牙,作为乡镇农村使用教材有些受条件限制,很难找到很合适的教学用课件或教具。而且情境图中只体现了换2颗牙、3颗牙、4颗牙的小朋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于是,我便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我换牙了。学生每个人都经历换牙,也知道自己换了几颗牙,统计同学换了几颗牙,就容易多了。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较快地完成。

  另外,在教学中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开始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诉学生从下面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从统计图到统计表的转化问题,而是根据情境图,直接将统计表作为统计的一种方法来呈现的。而在有的练习题当中是没有情境图的,所以应该把这个问题补充进去,使学生明白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存在的关联。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统计学生的换牙情况,初步收集数据,再引导学生探索更好的方法,然后出示图和表格为学生提供方法,最后把准备好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由学生自主进行统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练习课的时候,我还设计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习题,如:我和学生一起统计了学生爱吃的水果种类,还统计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由于这些统计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使之自然而然地去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在这里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引入,新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该放哪部动画片呢?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调查方法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又结合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来组织调查,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作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将传统教学中单项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总之这节课能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该放哪部动画片?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主动参与。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勇于实践。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10

  教学中发现课本上关于我换牙了的情境图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不符,为此在课下先向学生了解他们的换牙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设计教学。我设计了收集学生换4、5、6、7颗牙的人数,至于没有换牙的或换其他颗牙数的情况不列入统计范围。

  一个班60个人要是统计所有人的换牙情况一是占用时间多二是不便画统计图,为此,统计了两个大组学生的换牙情况。你有什么办法统计?在学生思考后总结出,可以通过画○、打√、画△等方式记录。我和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收集数据,他们在亲身经历中知道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种的,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一个人、一棵树、一个苹果等等。

  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学生的手不够灵活,一开始就画斜线他们手忙脚乱,于是第一节课让他们先知道要从下往上一格一格的数,一格代表“1”,在格子里画○或△。第二节课再教他们画斜线问题就简单多了。当学生出现从上往下涂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从下往上是1、2、3、4……数越大竖条也越长。

  收集数据看似简单,但数错的情况却非常多,要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数才能保证数对,数错了的要说说为什么数错了等等。在大家相互交流中掌握收集数据的正确方法。

  “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类问题容易和提问题混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现是告诉别人自己知道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区分了。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统计的结果,然后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去体会、比较、选择优化。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形成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培养数据分析的初步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11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举行“六一”儿童节联欢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12

  本节课中我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分类,并且能对一些东西按照适当的标准来分类整理,能整理成图或者表。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注重渗透一些相关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集合的思想、统计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

  本节课我先通过数礼物,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以及分类的重要性。紧接着出示分气球,我先指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用图或者表来表示整理后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探究其他分类标准得出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其间,我还渗透了“一个”与“一类”两个该概念的'区分。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选取了课后的练习七的第一、二题,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之后我对本课的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孩子说说在自己身边有哪些分类?出示垃圾分类图片,让孩子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课后我认真听取了几位老师的宝贵意见,帮助我更全面地认清了自己,让我发现自己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在时间的安排上还是有点前松后紧,到后面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二都练习也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

  二、在课堂中,有两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我生怕学生被桌上好看的气球卡片吸引住,所以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纪律整顿。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要多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要多向名师学习,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和“一类”的区别时,忘了进一步深究: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为什么你们一会儿增加一个数一会儿又增加一列这是为什么啊?让学生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针对性问题,是值得我一直研究和学习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次课中的不足之处,我会及时改正,不断进步。希望能在这次的反思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13

  《统计》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我利用学具中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二、探索的自主性。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各种形状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分类记录,有的用画“☆”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用画“正”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卡片的个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三、数学的实用性。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课通过对几何图形卡片个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14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在例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思考:你想用哪种方法来记录?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方便?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并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再进行小结。

  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特点:

  1、教学用“正”字进行统计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起用手进行书写正字,说出“正”字是5笔。然后,让四名学生上台,每个学生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余学生玩接龙游戏,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学生们从玩中掌握了用“正”字进行统计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让学生上台用“正”字进行统计时,有个学生把正字写错了,少写了一笔,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却能写对,说明孩子是紧张了,而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上台“服务”,让他以后上台不要紧张,并送给他一个小粘贴,那孩子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们都自发的给他掌声。

  3、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拓展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而且小组合作的很好,每隔学生都参与进来了,都争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成员说。

  本节课的不足:

  1、时间掌握上没有把握好,以致于超时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学中有时会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很少的思考时间,而是自己就说出答案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15

  随着课改,教学的规则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则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显现出来。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探索的自主性。

  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姓名分类记录,有的用竖线表示小红花的朵数,有得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小红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小红花的朵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二、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本片断要求学生学习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班级的实际生活——小红花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小红花的朵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三、数学的实用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片断根据班级颁发小红花的事情,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对小红花的朵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统计02-01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反思03-2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统计15篇02-0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统计(15篇)02-0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统计精选15篇02-0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统计通用15篇02-01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11-21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11-01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6篇11-21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6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