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3-07-31 15:32:21 美云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2篇)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2篇)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1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

  课 题:动物世界(三)之歌曲《野兔饿了》

  课 型:综合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2、 3、 4、 1、 2、 3、 4、

  歌曲《野兔饿了》 音乐中的停顿“0”

  音的走向:上行、下行、同音反复

  编创与活动:进行小舞剧《野兔饿了》的创编活动以及歌曲填词的创编活动。 从歌曲旋律的走向,感受上行、下行、同音反复。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 通过学习《野兔饿了》的故事,教育学生不做不劳而获、损害他人的事情。 从语言朗读中体会音乐节奏了x——0的停顿。

  鼓励想象,激励创作,创设情景,让学生按音乐的故事进行小歌剧创编,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一些工具作为表演用的道具,并通过改编歌词进行创造,让学生在唱与表演中感受音乐,并大胆、积极、自主地进行表演及歌唱。

  教材分析:

  歌曲《野兔饿了》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儿童歌曲,旋律活泼而风趣,配有两段歌词,歌词内容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一只野兔饿了,到处找吃的,原想偷吃农场农民伯伯种的粮食,后想这样做不应当,跑出农场继续找,找到路边把天然的青草尝,吃来觉得青草还比稻谷香。讲述了野兔虽然饿了,但它懂得不做不劳而获、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歌曲的旋律上下行走向明显,并在每一句的句尾有一个休止符。 教学重点: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情景表演中感受野兔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创设情景中,进入角色,开展活动。

  教具准备:钢琴、教学光盘、兔子头饰、兔子小胡子、兔子用的围裙和小花篮。

  教学目标:

  音乐《野兔饿了》教学反思

  1、 学与学生心理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二年级学生刚由幼儿园跨入学校不久 ,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好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必须抓住其特点,让孩子在唱唱玩玩中,毫无负担地学习音乐,才能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长以及发展都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的特点,我们只有研究这些变化,及时地纠正教学方式、教学的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 活用教具、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生动、鲜明的教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注意。同时运用语言,进行生动的讲述,形象的描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如:把音阶比喻成上下楼梯,让学生听辩然后在音阶模型上找音高。还请学生分别戴上动物头饰,扮演各种小动物。这样直观形象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刺激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高。

  3、 因材施教、学有特色

  “学有特色”是人的本质要求,人与人不论是从先天的角度还是从后天的角度来看,都是有差异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所以“因材施教”致使“学有特色”成了国内教育家的共识,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因人施教,本文中的几个同学没有

  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听唱音高,老师不但没有责备他们,反而让大家学他们一样,在同中求异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对一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的教师来说都是很悲哀的事。作为教育者,思考的是如何启发和带动其他同学的创造热情。“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人者、有以德行人者”,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规则,毋宁展个性。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中首当其冲最高的规律。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2

  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中讲:“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体验、发现、创造、表演等来感受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模唱与表演,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相互间的合作,加深对《螃蟹歌》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音乐中表现出来的风趣与幽默感。

  教材分析:

  《螃蟹歌》。这是一首内涵丰富、活泼风趣、富有戏剧性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四川童谣。歌曲2/4拍,徵调式,由上下乐句构成。旋律诙谐、活泼,表现了在河边玩耍的孩子们观察到的螃蟹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歌词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螃蟹夹人的过程;富有地方色彩,颇具情节性和戏剧性。歌曲的第一部分描述了螃蟹的长相、形态。第二部分是音乐戏剧情节的展开,描述了玩童的脚趾被螃蟹哥的“夹夹”夹住了,一方面顽童努力挣,要摔掉螃蟹夹,一方面螃蟹紧夹不放的情景,从而将歌曲推向高潮。最后是求求螃蟹哥放了“我的脚”,意味深长,充满幽默感。学习歌曲并用四川的方言演唱,更增添了歌曲的民族色彩和情趣。

  设计意图:

  根据孩子喜欢动物这一特点,本课选择了四川童谣《螃蟹歌》,学习运用四川方言演唱歌曲,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同时根据歌曲的风趣、幽默增强学生幽默感,提高学生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二年级的教材,这一学年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学唱歌曲中,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语言、习俗、音乐等方面的'简单知识。这一课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能对这一课感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歌曲《螃蟹歌》,从情感上,让学生充分体验乐曲诙谐活泼的情绪,感受音乐中的幽默感与乐观的态度。从知识方面,让学习运用四川的地方方言演唱歌曲,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并主要音乐形象的表现。从能力方面,要让学生能够配合歌曲进行情节表演,增强学生音乐中的幽默感的培养。

  教学重点:

  准确地唱好歌曲《螃蟹歌》。

  教学难点:

  歌曲旋律音准及运用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模式:

  启导,实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使用:

  钢琴、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忆唱歌曲:

  和孩子们一起回忆复习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歌曲,如:《小白兔乖乖》

  《野兔饿了》《小毛驴》等。并边唱边表演各种动物形象。

  2、 讲故事

  师:夏天到了,天气炎热,现在小朋友们开始到泳池游泳了,可老师小时候没有游泳池,怎么办呢?我们啊,一到夏天就成群结队地一起下河去玩,捉鱼虾、打水嬉戏??在玩耍的过程中,有时还遇到过被螃蟹夹住的经历呢?螃蟹有什么特点啊?请小朋友说说:

  师:好,那我们小朋友有没有被螃蟹夹住过呢?能不能请你把这些有趣的事讲给大家听听,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还可以把这个过程表演给大家看吗? 同学们不但故事讲的好,表演得也非常棒。大家都知道,螃蟹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经常见到,有时在河里玩也会被它夹住,这样的故事编到歌里是不是很有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螃蟹的歌。

  设计意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我们生活实际,用过去学过的歌曲及动物形态的表演,再加上讲故事的形式,抓住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地学习中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音乐与生活地联系。

  二、 学习歌曲:《螃蟹歌》

  1、 教师播放课件《螃蟹歌》,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

  (学生听后回答)

  师:大家觉得歌中的语言有什么不同?那几个字? (有)

  师:对,这是一首四川童谣,在演唱上运用四川方言,听起来感觉比较亲切、有趣、富有幽默感。

  2、 朗读歌词。

  课件出示歌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为了体验这首歌曲诙谐、活泼的情绪,我们要读准方言。哥:guo; 只:zi; 脚:jiuo; 个:guo; 壳:kuo; 河:huo;;硬:en; 横:huen 螃蟹:pang hai

  师:请同学们边读歌词边跟着老师一起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3、 教师用方言教唱《螃蟹歌》

  ① 学生随琴分句学唱歌曲。

  ② 播放课件,学生听唱歌曲,默唱。

  ③ 纠正唱的不太好的地方,然后学生再随琴完整地运用方言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

  教师播放课件,生动有趣的动画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被吸引,从而引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演唱时运用了四川方言,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诙谐、风趣的演唱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跟琴分句学唱,减轻了歌曲的难度,更增加了演唱的正确率。

  (三)、自由表演阶段

  1、自由表演:

  各小组的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跟着旋律自由演唱歌曲,表演《螃蟹歌》。

  2、小组评价:

  各小组成员互相评价,看哪些小朋友表演最好。并推出作为本组的小代表。

  3、上台表演:

  各小组代表上台随着音乐表演,其他的孩子进行演唱。(教师提醒:孩子要充分表现自己根据歌曲内容自己编排好的。)

  4、选最佳:

  孩子们互相讨论选出表演最佳、最有特点、唱的最好的孩子。老师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

  让孩子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孩子的兴趣高而且学习效果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学习,改善了生敬而远师的层次关系。

  (四)、学习创编手影

  老师可启发学生创编动物“螃蟹”的手影,可以一个人创编,也可以是几个人一起合作,更可以学习创编其它动物的手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自我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1、学会了《螃蟹歌》

  2、学会了一些四川话

  3、知道了一些手影的知识和动作

  4、回忆起了一些过去学过的有关动物的歌曲

  5、了解了一些螃蟹和有关动物的习俗和动作特征

  6、参与了演唱和创编及表演的活动

  7、很开心、很好玩

  课堂小结:

  让孩子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的执行者,孩子的兴趣高而且学习效果好。因此,新课程改革使孩子完全溶入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也让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善了生敬而远师的层次关系。应当继续探索,完善这一良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1、教师要很有条理的一步步进行指导。

  2、这是师生共同合作、协商进行创作的作品,过程十分重要,而并非是教师排练,学生照搬。更不能追求所谓的完美。

  3、只要是学生自己设计的,都是有价值的作品。

  4、要求做到人人参与音乐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5、培养表演和配合协调能力。懂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协作才能做的更好。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3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乌 塔

  我看乌塔: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自立自强

  正确认识

  《乌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很注意“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生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4

  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学生的感知和对信息的扑捉,实践研究性的学习过程。

  2、会用有特征的形构成不同用途、不同特点运动状态的船,表达个性。

  3、在探究性学习和儿童艺术表现过程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在了解认知船的过程中,潜在的启发学生劳动创造文明、智慧的意识,拓宽知识面。

  重点

  在感知中用有特征的形构成某种船。

  难点:

  在探究过程中立意和构思,生动地画出船的状态。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彩色笔、油画棒、图画纸

  学生准备

  课前查找或搜集有关船的知识和图片,彩色纸、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1、谜语:两头尖尖像月牙,水上行走全靠它。揭示课题:船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船有哪些了解,反馈学生课前搜集船的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

  1、你知道的船有哪些?

  2、它们有什么用途呢?

  3、请你说一说坐船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讲授新课:

  (一)观察欣赏:播放课件,了解船的种类及其功能特征有什么不同?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问题:

  1、它们的外形一样吗?

  2、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它们的功能特征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对各种船进行简单的讲解。

  学生归纳总结: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船用途不同。发散学生思维,开发创造力。)

  (二)教师示范讲解画船及构图的方法:

  1、画一条波浪线。贯穿画纸,从左到右。

  2、画船身。用有特征的形概括自己感兴趣的船身,船头高高扬起,画在画面中间船身要大要长。

  3、局部结构的表现:体现船的种类。

  4、装饰船:体现船的功能。

  5、添加背景:画水中与天空的景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画船的方法,学会画船及构图。)

  (三)欣赏交流。

  1、欣赏学生的作品,有童话故事里的船,生活中的船,卡通船。

  2、学生交流,自己准备画一艘什么样的船。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构思,会用有特性的形构成不同用途、不同特点运动状态的船,表达个性。)

  (四)学生作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小结。

  给自己的船命名,讲讲船的功能,描述人与自然、人与船之间的故事。

  (六)课后延伸与拓展。

  1、结合史实和现实中的有关船的故事,研究船的.种类和功能。最大的船有多大?有什么最先进的船?将来的船是什么样的?

  2、世界各国有哪些远洋史和航海家,他们为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哥伦布、麦哲伦、郑和)

  教学反思

  本课我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同时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了解各种船的功能与特点,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启发学生劳动创造文明、智慧的意识,拓宽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让学生学会画船的方法。欣赏童话故事里的船,生活中的船,卡通船等学生作品,让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一说自己准备画一艘什么样的船,发散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培养个性。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

  (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五)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 广泛,但…

  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

  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

  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

  (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

  (六)反馈评价,提示作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6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7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8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学习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 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7、乌 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反思: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9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比较品析,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2、体会诗人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品析,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感受童年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放《童年》)

  同学们,听着轻松愉快《童年》的歌曲,看到你们一张张童真的脸,老师很是羡慕你们现在的无忧无虑。有一位诗人想挽住这如水的光阴,想留住这如花的童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钱万成的《留住童年》。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散读。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7页,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读两遍,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抽读,评价。

  3、齐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留恋

  三、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留恋童年的情感。

  1、你是从哪句诗读出了留恋之情?

  摘下:留住

  珍藏:珍重地收藏

  2、从这句诗中,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留恋之情,但是我怎么看不出是对童年的留恋呢?你们是从这句诗的哪些词看出来诗人留恋的是童年?

  预设:

  树叶:童年中有意义的事,只要采撷一片,就能反映童年的美好。

  不老的春天、常绿、永远永远:童年的美好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损,童年是一辈子值得珍藏的财富。

  诗:人生的诗篇。

  追问:

  你觉得树叶指的是童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理解?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3、同学们已经读出来,诗人把童年比作“树叶”和“不老的春天”,表达了诗人的留恋之情。

  抽读,朗读指导:语速慢,重读“不老的春天”。

  4、我们如果要表达对童年的的留恋之情,我们可能会这样说:童年非常美好,我要永远把它留存在记忆中。人生会充满活力,直到永久永久。老师的表达和诗人表达哪个更美?为什么?

  明确:

  1)老师的话很直白,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追问: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XX比作XX,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留恋。

  2)诗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说不到就算了)

  小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魅力啊!

  抽读,谁来读一读这一节诗?

  评价: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读出诗人的留恋之情?有没有让人感受到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朗读指导:语速较慢,抒情地,重读 不老的春天

  5、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这一节诗,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留恋之情?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改后的句子,“这”变“那”)老师改了一个字,你发现了吗?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这:在情感上更亲近,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看似平淡的一个字,其实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在朗读时要加以重读突出。

  抽读2个,指导朗读:重读“这”。齐读。

  那么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感。

  6、我们学完了第一节诗歌,谁来说说看,我们刚才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明确:

  诗句很讲究押韵,会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读来琅琅上口,还讲究炼字,这就是所谓的“诗一般的语言”啊!

  小结并齐读: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朗读诗歌第一节,感受诗歌语言美,感受诗人的留恋之情。

  四、师生总结方法,小组合作品读诗歌第二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1、下面让我们四人一组进行思维的碰撞,看看哪个小组最能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我们来一起看诗歌的第二节。

  预设:

  1)押韵

  2)失落的往事是缤纷的花瓣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失落的往事”比喻为“缤纷的花瓣”

  追问:是什么样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你能结合具体地诗句说一说吗?

  花瓣:美好。

  风中飘来,风中飘去: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风是轻轻的,花瓣缓缓落下,轻而缓,画面很美。情感是留恋的。语速稍慢,抒情地。

  缤纷:花瓣纷纷落下的形态,就像下文“风中飘来风中飘去”,不单指颜色,多而杂。

  3)弥漫

  你有没有觉得哪个词用得很精妙,富有诗情画意?

  和香气匹配,同时也表明对生命的影响深远。

  感受到什么情感?

  感受到对生命永恒的意义。

  明确(学生说):

  将“失落的往事”比喻为“缤纷的花瓣”,一来说明事情多,二来说明事情美。成长伴随着收获和失落,伴随着甜蜜和苦涩。长大后,童年的回忆只有温馨和甜蜜,会灿烂一笑,即使是失落的,也是如此。

  任岁月流转、世事变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2、我们一起读一读诗歌的第一、第二节,再次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独立欣赏诗歌第三、第四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1、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地欣赏诗歌第三、第四节,品一品诗歌的语言美。

  预设:

  1)押韵

  2)比喻

  “山”比作“困难”

  “海”比作“困难”

  “迷路的…,清醒的…”拟人 眼前暂时的困难终将被克服

  “船”比作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将童年的无忧无虑化为勇敢和乐观,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3)在炼字方面有没有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原文和删减后的,对比朗读)你体会到了情感上的什么变化吗?

  明确:

  “也”看似平淡,却能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一种豪迈的气概。

  除了“也”这个字,诗中还有哪些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

  “只是”:对未来的迷茫是暂时的。

  “总是”:困难最终总能克服。

  “就”:豪迈的气概,面对困难要充满勇敢和乐观。

  追问:

  这仅仅是对童年的留恋吗?可以把题目改成“留住童年”吗?

  明确:

  诗人要留住的是勇气和果敢,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2、请(男女生对比读)读一读诗的第三、第四节,让我们感受诗人对未来人生之路的勇气和果敢。

  评价,指导朗读:激昂一些,齐读。

  3、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完整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诗人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钱万成的《留住童年》。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体会了诗歌的语言美,感受了诗人的情感。留住童年,留恋童年,我们珍藏了“一个不老的春天”;留住童年,更要留住童年的勇气和果敢,让我们乘上了一条“乘风破浪的船”,驶向了理想的彼岸!

  七、作业:

  1、请你在诗中找一句最优美的语言赏析并积累。

  2、向家人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留住童年》反思

  整个诗歌单元意在让学生体会每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了解一点诗歌的表现手法,掌握一些朗读技巧,通过朗读,体会诗歌语言形象、凝练的特点;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初步鉴赏能力。之所以选择《留住童年》这篇文章,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想借这篇文章对诗歌单元的教学做一个总结和反馈。

  在备课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萦绕在我的心头:整堂课,整个教学过程能不能也象一首诗一样亲切、自然、流畅、充满情感,又不乏思考和感悟。在我看来,“留住童年”这个课题本身就充满了感怀,但是已处在少年时期的他们,对文字、语言的感受力还不是特别敏锐的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在看到了课题之后能马上沉浸在某种情境之中,能够马上带着一种情结进入文本?显然这有很大的难度,于是创设一个情境、营造一种氛围就显得犹为重要。

  为此我做了课件导入课文:先播放几张自己童年的照片,然后播放长大后的照片,最后再将童年和长大后的照片放在一起同时播放。因为能看到班主任小时候的照片,他们显得非常好奇和兴奋,在播放小时候照片时,我把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童年的回忆》作为背景音乐,照片上天真无邪的笑容,欢跃轻快的旋律无一不在昭示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然后再将童年和长大后的照片放在一起比较,这时选取了一段比较伤感的小提琴曲作为背景音乐,“看看小时侯的照片,再看看长大以后的照片,向老师感慨万千,你们知道向老师感慨什么吗?”随着我的一声询问,学生们轻而易举地道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不想长大。“是啊,特别是每当我心情沮丧的时候,每当我要去面对一些我不喜欢的事,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在心灵深处总会传来一声绵长的叹息:要是人可以永远不长大那该多好,要是能够永远生活在童年那该多好!你们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种叹息?”“有”。至此每个人的心里满溢着对人生的感叹和对童年无限的怀念,于是“留住童年”这首诗成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暗夜里的一丝星光,让渴求的心灵看到了走近梦想的通衢。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成了一种心灵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教学任务。

  课前看自己的教案感觉很完整,环节流畅,目标明晰,但一试讲问题便暴露了。

  最初的教案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其一,自由散读之后请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示范朗读。在朗读之前说明这段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朗读时应该运用怎样的技巧读出这种情感。这个环节是想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前两堂课朗读技巧,并通过散读初步感受诗歌。

  在第一次试讲中,我发现学生在分析如何运用相关的朗读技巧读出应有的感情时,显得太琐碎、枯燥。于是在第二次试讲中我让学生指明比较明显的朗读技巧,然后通过朗读,点评,再朗读纠正运用不当的朗读技巧,这样分析就不会留于“纸上谈兵”和枯燥。

  其二,请学生从中圈划出最富哲理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这个环节是想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但在第一次试讲中发现这和前一个环节重复了。在分析中其实已经涉及文章的主旨了,所以后来我把这两个环节合并在一起了。

  由此,我发现语文教学过程不完全象推导数学公式一样,它有时不是一个单向思维渐进的过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并进的过程。

  整个备课、开课的过程得到了不少同行、朋友的指点、援助,当然也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这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生活、工作中的遗憾无处不在。如果评优仅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那我也就了无遗憾了!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10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 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板书:花)

  2、 问:你知道些什么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 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 请学生读1、2两段。

  4、 评议。

  5、 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 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 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 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3、 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4、 交流自己的收获。

  5、 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抄写19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找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板书设计:

  13 花钟

  湿度

  温度 花钟 光照

  昆虫活动

  教学反思:

  该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巧妙。课文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11

  一、 谜语导入、就题质疑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一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刮风就下雨。”猜出来了吗?

  2、书写“阳”,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写阳字

  3、当太遇到阳,阳就要怎么读?(轻声)跟老师读一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四个太阳》。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都是什么样的?这四个太阳都有什么用?)

  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小声地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注意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谁来说说这是四个什么颜色的太阳?

  3、你喜欢哪一个太阳呢?把他所在的段落找出来,自己读一读罢。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

  A、绿色的太阳

  1、文中哪一段写了绿绿的太阳,大声的读一读。

  2、学“街”

  (1)这段文字有个生字宝宝,大家一起喊出他的名字吧。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的?

  (3)你能用它组组词吗?

  3、提到夏天,你想到了什么?

  5、现在呢?

  6、是呀,看到这绿绿的太阳,小花觉得清凉,小草觉得清凉,还有谁也觉得清凉?

  7、对了,在炎热的夏天,有了这个绿绿的太阳。(出示课文第一段话)高山上的树会说( ),田野里的庄稼觉得( ),街道上的人们想( ),校园里的小朋友也会说( )

  8、真是到处一片清凉啊!

  9、你能从你的朗读中让老师体会到夏天的清凉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同桌互读)

  10、跟老师合作把清凉送给大家吧。

  11、完成填空

  我画了个( )的太阳,挂在( )的天空,( )、( )、( )、( ),到处一片( )。

  12、指名填,集体读,集体背诵。同学们,其实背书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词句,你一定能成功的。

  B、金黄色的太阳

  1、喜欢金黄色太阳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板书丰收)

  2、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去朗读这段。

  3、这段有三个生字宝宝,跟老师认识认识。

  (出示熟、伙伴)

  (1)谁来说说熟的.反义词

  (2)用伙伴造句。

  4、果园里,果子熟了。到处都弥漫着香甜的气味。那到底是哪些果子熟了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果园里,果子熟了,有( )、( )、(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从颜色、味道、形状等方面来说)

  6、请女生带我们一起走进那金色的秋天去感受那丰收的喜悦吧!

  C、红色的太阳

  过渡:金色的秋天很快就过去了,随后来的是猛烈的北风和满天的大雪(课件出示冬季图),在这寒冷的冬天,你有什么感觉?(引导理解冻僵)

  1、小明画了一个怎样的太阳送给寒冬呢?

  2、出示:红红的太阳升起

  3、现在是什么感觉?

  4、老师也想通过朗读让大家暖和暖和,该怎样读?谁来教我?

  5、生自由练读,师学读

  6、结合老师出的填空题,用刚才教你们的办法背背课文。

  我画了个( )的太阳,照亮( ),阳光( )着小朋友的手和脸。

  7、指名背、男女赛背

  D、彩色的太阳

  过渡:小画家给夏天送去了凉爽,给秋天送去了丰收,给冬天送去了温暖,那它给春天送去了什么呢?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提供句式: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 , 变成了 色。

  小画家画了个多彩的太阳送给春天,是他给春天带来了万紫千红,就让我们跟随音乐,去感受春天。(边放音乐边读,你觉的春天怎么样?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词来赞美春天吗?)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回大地、百鸟争鸣、百花齐放、泉水丁冬……)

  春天真美啊?就让我们沐浴着彩色的阳光去感受这迷人的春天吧!自己练习读读。

  小结:是啊,这位小男孩真是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了爱心的小朋友,让我们带上自己的爱心,一起来个配乐朗诵吧!会做动作的也请你做做动作!

  五、拓展

  1、(播放《种太阳》)静静的听听这首歌,说说看唱了什么?

  2、其实每位同学都有种太阳的愿望,就请你把心中的太阳播种到卡纸上,将你心中的话以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吧!

  3、出示句式:我画了个 太阳,送给 ,让他 。

  (生写诗)

  展示学生作品。(投影)

  4、就让我们将温暖的种子洒遍大地,让所有的生灵都能幸福健康!

  教学反思: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花了四个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美好的心愿。

  我在设计教学时,结合课标及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想象之美、音乐之美,从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并将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内化,从而创造美。

  开课伊始,质疑学生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同时,借助文本,再造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 ”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播放音乐《种太阳》,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有的说:“我画了个蓝色的太阳送给大海,让大海蓝得像宝石。”有的说:“我画了个心形太阳送给灾区儿童,让灾区儿童感受温暖的爱心。”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实现起来不容易。

  2、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文中爸爸所说:“要实现这三个愿望还真不太容易呢!”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为什么说三个愿望实现起来不容易。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儿子的采访》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效果。

  3、读课文思考: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想一想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你对这样的愿望有什么想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回答: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

  2、读课文,思考:听了爸爸谈的三个愿望,儿子的想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点拨:儿子理解爸爸的愿望吗?为什么?

  3、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爸爸妈妈。

  点拨: (1)你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吗?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想想都是什么时候?

  (3)你的父母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你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

  2、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文中的爸爸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事业,还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被种种事务束缚着,很多时候,由于生活的磨难或重担使他们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笑不出来,所以,我非常理解爸爸的愿望,同学们你们现在怎么看爸爸的`愿望,怎么看你们的父母?

  3、引导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你怎样看自己的父母?

  五、总结本课教学。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明白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并不是在开玩笑。文中的儿子正如我们,年龄尚小,也许没有什么发愁的事,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当然吃得下、睡得着也笑得出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遇到困难、尝到人生酸甜苦辣时,相信文中的儿子一定会理解爸爸的心愿,也正如我们一定也会我们的父母。所以老师今天想严肃地对大家说,作为孩子我们应多体谅家长,尊敬家长,多和家长沟通,让爸爸的愿望能够实现,让我们的父母能够真正地吃得下饭、谁得着觉、笑得出来。

  教学反思

  《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通过儿子采访爸爸,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即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儿子不明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其实是很实现的。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由于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深层含义,学生就未必都能体会到。为此,我在设计这课时,主要考虑的环节是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懂得父母身负多重压力与重担,这三个愿望真的很难实现。通过这个环节的展开,实施情感教育。从实际授课的效果看,学生基本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可以说情感目标实现得很顺利。但本课在设计上,我认为还可以在最后继续拓展,让孩子们为自己的父母亲身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更能深化本课的情感主题了。

【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7-22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及反思07-2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模板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5篇12-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5篇)12-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5篇)12-2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合集15篇12-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集锦15篇)12-2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23

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之反思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