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反思doc

时间:2020-11-15 12:39:44 初中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doc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doc

  篇一: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doc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理念,我们学校以“导学式教学法”为抓手,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指导”和“五落实”,保证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与参与性。

  关键词 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案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我们数学组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问题和误区,现将导学案编写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反思和总结,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一些关于导学案编写的原则和实施方案。

  一、导学案编写习题化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重在“导”,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导学案的关键环节。绝不是习题的堆积,当然也不是提纲挈领式的简单的几个小问题,更不是以简单填空形式把课本上的内容再现。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对于学习成绩影响非常大。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习带来高效率,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想学;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就会妨碍学生才能的发挥,给学习带来低效率,使学生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无力、越学越打怵。二、导学案内容偏难偏多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我们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大增多了教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难度,每节课很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时常是虎头蛇尾收场,这样长期下去,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降低难度,减少内容,注意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层次,抓基础、抓主干,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导学案编写形式单一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后进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而我们的导学案不分课型,千篇一律,编写中基本都是题目,并没有教师根据不同课型所设计的问题,根本上没有起到导的作用。四、其他主观方面导学案编写过程中会没有提前准备,匆忙印制普遍,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有些导学案不利于学生做笔记,甚至部分学生丢失导学案等。下面是我对导学案编写及教学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学案导学”的定位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导学案设计的关键,就应当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复习资料于一身的文本,它是在关注老师教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尤其关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导学案还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料。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作以下的改进: (一)改变“导学案”中“知识要点”全是填空的形式,遵循知识的发展过程,增设适量的问题串,把所学知识点编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参与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降低门槛,删除偏门内容,使得“导学案”层次化、精细化。改变“探讨新知”中只有几个例题形式,而是遵循每个阶层的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通过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去阅读学习教材,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教会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另

  外,把“导学案”中的一些偏难、偏离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删除掉,使整个“导学案”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的效果。 (三)数学课主要分概念课、命题课、习题课等类型,所以“导学案”应该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课型进行设计。例如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设计引入问题时,要通过一定数量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然后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来辨认、识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式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将按教学进度安排“导学案”的设计责任到人,“导学案”的版面格式设计统一,要求提前一周完成,并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讨论,从而达成共识,每位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并不断优化“导学案”;指导学生整理好“导学案”,将“导学案” 整理成册。通过对“导学案”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预习、阅读课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转化到全程的质疑、释疑、激思的自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位数学、享受成功。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导学案”为学生建立一个平台,把基本知识、技能、能力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小组明确活动目标、规则、责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情感支持、信息反馈,让每个小组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谦让别人、尊重别人,乐于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可以增强班集体意识,对班级集体建设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他们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编写“导学案”,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导学案”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就培养了教师的钻研和组织的能力。另外,通过每周的备课组活动,认真研讨教师编写的“导学案”,由于同备课组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通过老师门们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就促进了教学相长。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数学教学的主阵地—— — 课堂,应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的要求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我们在实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也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案”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篇二: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一股强劲的教学思潮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是因为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教与学方面提出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没有教学反思的行动在时间的长河中只会无限地重复而无法超越自身,这不符合人类进步的追求.显然,要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走出陈陈相因的困窘,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正如肖川博士所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材的使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做出理性的评判,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进一步提升.从认知角度看,它是元认知,是教师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从建构主义看,它是教师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①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②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③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教师思维再活化、再碰撞的过程.它能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教学更有效、更合理,提高教学水平,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④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有效的途径.⑤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发展轨迹可以描绘如是:成长——成熟——成功——成就.在学习型社会的当下,学习应是教师发展的要义.因此,我们可以给出教师发展的公式:教师发展=实践+学习+反思.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三个取向

  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格局,专家们提出了:“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教师的真功夫表现在课堂上”的观点.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达到“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元素”:教、学、教材.毫无疑问教学反思的三个取向是:反思教学中的教;反思教学中的学;反思教学中的教材.

  反思教学中的教,首先应反思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

  生传授数学知识技能,在同一过程中也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培养起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未来.这就要求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其二教学模式的反思:①行为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给出结果——分析并解释结果——应用结果,其特点是知识的呈现.是直接的传授,忽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此法简单、快捷,可以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学生主要经历是文字分析、明确题意,给出解答.是“模仿与记忆”的学习过程,满足不了学生多方面的需求.②认知主义观点指导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给出若干个某一具体情境下的结果——抽象、概括使之符号化——观察、归纳特征得到结果——分析、解释结果并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体现了思维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重结果的同时也重过程,是一般的科学过程,但不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学习知识的获得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上述学习模式缺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③新课程倡导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给出某一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抽象、概括符号化——观察归纳其特征得出结果——解释、拓展并解决具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的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给学生创设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且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三是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反思具有前瞻性,它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①反思教学目标.新数学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维度提出来的,这几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合理,细化、具体,可观察、可测量.②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生活知识的了解不可无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我们常见这样的场景:“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同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

  其四是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这种反思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对比较高些,有较强的现场性、即时性和监控性,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来支撑.①抓住学生的眼睛.从学生眼中看自己,从学生的眼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要我们老师用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的

  眼睛就一定会告诉我们:需不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航道?需不需要修正自己的教学内容、需不需要不再反复强调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需不需要教师停止讲解,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眼睛有助于我们对教学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学生的眼睛是时刻提醒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面镜子,更是点燃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火把.②反思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提问有时要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其五是数学教学评价的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数学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实践价值的系统调查,为教育者创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提供依据的过程.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探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在教学评价中应对有关教学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做出评价,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和适度地变换教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必须建立起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生的发展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导向,提供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数学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反思教学中的学.长期以来,由于对数学学习过程认识上的不足,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上也存在着许多偏差,所采取的培养措施也有治标不治本之嫌疑.例如,数学教师一般都从数学学习材料的特点、相互联系、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出发,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数学教师比较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比较注意知识的联系性、系统性,强调以旧引新,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依据安排教学过程,系统传授教材内容,精心处理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练习的针对性很强,数学题目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试图通过大量练习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强调及时反馈矫正,要求把问题解决在课堂内,做到当堂巩固,等等.虽然这些措施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总不理想如:“一听就懂,一会就忘,一做就错,一考就倒.”.因而,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长期困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难题.我们认为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训练是解决此难题的有效方法.所谓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是指学生为了保证数学学习的有效和成功,而在整个数学学习中,将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验、调节、管理和评价,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①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活动.教师应改变教材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推论,处处强调逻辑演绎的严格性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使他们有机会自己决定学习是目的、制定学习方案、独立收集资料、独立发现有效信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自己的数学活动过程,在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细的追求过程中体验数学发展的“精神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领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②

  重视并加强学生间的数学交流.我们可以把数学课堂看作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它可以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教师应当开发学生的思想和疑问,以恰当的方式如讨论、合作交流等把它揭露出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③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检验意识和技能. 检验是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检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众所周知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养成对解题过程检验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解题思想的体现.(Ⅰ)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Ⅱ)结合数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从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Ⅲ)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在将问题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从中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使问题逐渐深化,从而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Ⅳ)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Ⅴ)帮助学生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使学生通过反思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反思教学中的教材.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施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时应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体会教材编写思路,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与此同时,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就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调序、重组和再创造,让原本相对静止的教材活起来、动起来.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课堂教学是“三个基本元素”:教、学、教材的集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三者的关系可以从右图来揭示.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反映出学生之间在课堂学习中的相互影响.不过,我们特别应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要想取得和谐的合作关系,就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师生之间要有情感上的交融,让学生能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平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

  三.数学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1.教学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地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他们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教学有许多真切的体验和生动的故事,如果做个有心人,用笔写下来便是一个个孕育理论生命的案例.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

  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教学案例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自己的课堂教学、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生中,从师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收集素材;二是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以及调研活动去发现有价值的可开发的案例资源;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资源信息.

  2.数学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一般来说,教学工作是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工作,数学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以及改进的措施记下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前面,我们论及了对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反思,我们还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学后反思:数学课后感到快乐吗?如果不快乐,原因说什么?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如果没有完成,原因何在?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的语言、教态、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处理是否恰当?等等.数学教师还可以建立个人的电子档案袋,存放教案、测验题、课堂情景照片、教学反思日记,自我分析与评价、课堂教学录像,甚至学生的小论文、小课题和小制作等,为教师的反思积累丰富的资料.

  3.在数学反思中选择科研课题

  教育科研是教师的一种生命状态.开展教育科研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能引导数学教师自觉地观察现实,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地分析教育教学活动,进而探索其中的规律,有效地解决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十分重要,它不仅决定了研究者目前和今后的探索方向、目标和内容,而且还规定了研究必须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怎样能寻找和确定可行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呢?工作经验是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源泉.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的最新发展态势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追踪热点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实践,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也引出许多矛盾有待解决,如在课堂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性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互补与结合;数学怎样与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等.这些热点问题在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数学教师要善于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对照,做出理性分析,从而揭示矛盾、发现问题.这样选择的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还可以从教育教学的疑难困惑中寻找突破点,对察觉到主要的疑难困惑,进行筛选,确定一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概括提炼,形成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我们也可以从成功的经验中通过教学反思寻找课题生长点,成功的经验在理论上作如何解释,如何提炼、发展和推广,这些都可以成为课题研究的素材,最终成为教师的特长与特色.因此,注重数学教学反思,是研究课题的原动力,也是教师自主进行教育研究的集中体现.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来实现的.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对教学活动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挖掘教师自身的潜在价值,引发强烈的需求动机,进一步唤起、激活和弘扬教师对人生境界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神圣事业执着的追求,是教师的自觉行为和超越精神再现.不断的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需要,是教师高尚的精神活动,是教师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当你真正的在教学中开展了成功的反思并已养成了良好的反思习惯时,你会感到小小的三尺讲台可拓出一片蓝天,放出奇异的光彩,生命就好像每天升起的太阳.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doc】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1-20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1-19

【热】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1-24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精】11-24

【热门】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29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16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推荐】10-14

【推荐】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14

【荐】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14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热】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