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招聘选拔 > 论资排辈,要不要打破?

论资排辈,要不要打破?

发布时间:2017-04-11编辑:小田

    同样的岗位,老员工的薪资要比新员工高;同样的能力,老员工会优先提升;同样的节日,老员工发的礼金比新员工多;同样是员工,老员工有股权激励,新员工只能先熬着……在很多利益分配面前,老员工总是享受优先权,这就是有人爱,有人恨的“论资排辈”。
  “论资排辈”无疑是一个“但见旧人笑,那闻新人哭”的利益分配规则。新员工,老员工,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打破,新人抱怨没有用武之地;打破,老员工悲叹“飞鸟尽,良弓藏”。

  “论资排辈”从某种程度来讲有点像“潜规则”,绝不会作为企业管理制度写进劳动合同以及任何书面文件,但又作为一种公开的现实长久存在,即便是在“绩效管理”盛行的今日也无法撼动其根基。

  据明末清初的史学家顾炎武考证,“论资排辈”的由来始于北魏崔亮推行的官场制度。当时崔亮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正赶上武官得势,太后下令要选拔武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做官。但是僧多粥少,各地方政府争相举荐本地人才,前任吏部尚书被迎来送往的“公关战”折磨得焦头烂额,结果还惹得众人都心怀怨恨。于是崔亮上奏,建议采用新办法,不问贤愚,完全根据资历任用官员。资历不够,即使其才能完全胜任也不录用。庸才下品,资历够长就提拔任用,这套方法为选拔人才的吏部减轻了压力。

  崔亮的政策在当时也遇到质疑,认为这种方法会打击后学勤勉上进之心。而崔亮则为自己辩护说,礼部尚书要了解天下人才,无异于以管窥天,未必能选得真才,况且在高层各利益集团争相塞人的压力之下,这无疑是规避争议的最保险之法。

  现代企业无疑面临与“吏部尚书”一样的难题。

  从现代舆论上来看,对于“论资排辈”,喊“打”的比喊“好”的多,不过这不代表反对者比支持者多。因为喊“打”的是求贤若渴的机构和企业,或怀才不遇、发展受压抑的职场新人,他们不平则鸣;而“论资排辈”的既得利益者――职场老人们,很难站出来公开为其辩护,一方面有“得了便宜卖乖”的嫌疑,另一方面,大家对这个规则本身的合理性也心存犹疑。

  “两利相权择其厚,两害相权择其轻”,在孰厚孰轻,破与不破的问题上,作为企业,到底该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