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时间:2024-03-21 15:32:27 2021年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艰巨的工作,这个工作做得好与否关系到我们国家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汛期,我省长江、淮河干流汛情平稳,受强降雨和台风影响,滁河等中小河流发生较大洪水,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和山洪灾害。在国家防总的正确指挥下,在省委、省级政府坚强领导下,省防指精心调度、科学指挥,受灾地区积极行动,有效防控,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各类水利工程防洪排涝减灾效益达136.89亿元。

  一、雨水情及灾情

  (一)雨水情

  汛期(5~9月)全省平均降雨量841毫米,其中淮北593毫米、江淮之间857毫米;大别山区920毫米;沿江江南854毫米;皖南山区1117毫米。与常年同期比较:全省多1成;大别山区持平;淮北少1成、沿江江南多1成;江淮之间、皖南山区多2成。强降雨导致全省19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其中滁河襄河口以上河段发生超历史最高水位洪水;先后有200多座水库超汛限水位。雨水情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梅汛期偏长、梅雨量多。6月23日我省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比常年同期(6月16日)晚7天,7月28日出梅,比常年同期(7月10日)晚18天。梅雨日数共36天,较常年天数(24天)多12天。梅雨期全省平均降雨量31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2成。其中淮北305毫米、江淮之间375毫米、大别山区267毫米、沿江江南287毫米、皖南山区285毫米。与常年比较: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分别少2成和1成,沿江江南与常年同期持平,淮北和江淮之间分别多6成和5成。

  二是台风“苏迪罗”影响较大。今年共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常年(6个)少1个。其中“灿鸿”“苏迪罗”和“杜鹃”等3个台风对我省造成影响,“苏迪罗”影响最大。受“苏迪罗”影响,我省淮河以南普降大到暴雨,其中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南部降大暴雨,霍山、金寨局部降特大暴雨。8月9日6时至11日6时累计降雨量:霍山县落儿岭站345毫米、青潭沟站329毫米,金寨县桥边河站332毫米、联坪站312毫米较大。强降雨引发淠河支流深水河和孔家河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三是短历时强降雨频发、强度大。汛期,我省共发生19次暴雨过程。6月25日至30日,滁河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滁河中游全椒县内,全椒县小集站331mm、襄河口站299mm、赵店站285mm较大。7月22日至23日,安庆市怀宁县杨联圩站最大3小时、12小时、24小时降雨量分别为159毫米、294毫米、335毫米,均超周边有资料雨量站历史记录。8月9日至10日,受台风“苏迪罗”影响,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南部降大暴雨,霍山、金寨局部降特大暴雨,霍山县落儿岭站最大1小时、3小时和6小时降雨量分别达108毫米、243毫米和299毫米,大于2005年“泰利”台风特征雨量值,均大于周边有记录以来最大值,重现期超过50年一遇。

  四是大江大河水情平稳,滁河襄河口以上发生超历史最高水位洪水。今年以来我省长江、淮河干流水情总体平稳,仅淮河干流发生了一次超警洪水。受入梅后强降雨影响,全省共有19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其中滁河先后出现三次超警洪水,滁河襄河口以上河段发生超历史最高水位洪水,皖河支流长河出现历史第二位大洪水;永安河开城桥站、西河缺口站、兆河闸、尧渡河东至站、秋浦河高坦站均出现了多次超警洪水。全省一度有10座大型水库、44座中型水库和202座小(I)型水库超过汛限水位。

  (二)洪涝灾情。由于土壤墒情较好,全省基本无旱灾发生。但局部洪涝灾情较重,据统计,全省14个市94个县(市、区)720个乡镇859.10万人受灾,转移人口31.5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08.18千公顷、成灾面积470.01千公顷、绝收面积134.45千公顷;倒塌房屋0.78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04.58亿元,其中水毁水利工程35765处、直接经济损失21.68亿元。

  1、从时间分布看,灾情集中发生在主汛期。6月23日至8月11日主要发生了3次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7.51亿元,占全年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达93.24%。

  2、从空间分布看,大别山区、沿江西部和滁河流域灾情较重。大别山区、沿江西部、滁河流域安庆、六安、池州、滁州、马鞍山5市总直接经济损失91.2802亿元,占全省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达87.28%。

  3、从灾情成因看,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是受灾主因。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干流汛情总体平稳。今年洪涝灾害主要是滁河等中小河流洪灾,大别山区山洪地质灾害及沿淮、沿江、沿滁等地涝情。

  二、防汛抗旱行动情况

  (一)全面抓好防汛抗旱准备

  1、狠抓防汛抗旱责任制落实。及时调整了省级政府领导防汛抗旱分工及省防指成员,成立了省水利厅综合防汛抗旱办公室。在媒体公布长江、淮河堤防、大中型水库、重点防洪城市、行蓄洪区、水电站、尾矿库等防汛责任人。各市均成立了市长或分管市长为指挥长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强化集中统一指挥。举办全省市县区防汛指挥长培训班,80多名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长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组织指挥能力。

  2、抓好各类预案方案修编。修订了《巢湖防汛抗旱调度暂行规定》,批复了淮干蚌浮段、城西湖闸等在建工程度汛方案,督促编制了裕溪闸除险加固度汛方案;完成《全省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审查审批,审批新修订的龙河口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修订完善行蓄洪区、江心洲、外滩圩、采煤塌陷区等防汛应急预案。修订了《防汛力量配置图》、《防汛物资和社会号料分布图》和《防汛装备器材位置图》,绘制了《安徽省长江、淮河干流防守图》。向沿江5市发布崩岸预警23处,其中I级预警3处5.1公里、II级预警6处17.85公里,Ⅲ级预警14处17.7公里。

  3、及时消除度汛安全隐患。从3月初开始,全省各级相继开展汛前检查工作,省防指、水利厅派出5个督查组对各市及重点工程备汛工作进行督查。督促各地在5月底前完成了134处堤防在建开口工程和137座除险加固水库堵口复堤任务;完成长江、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40处险工隐患和违章处置工作,具备度汛条件。

  4、加强防汛抗灾应急保障。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全省共组建省、市县级防汛机动抢险队644支、共有队员4.34万人,登记防汛民工210多万人。全省各级防汛队伍共开展了培训、演练380余场,参加人数2.7万人(次)。5月中旬省防指会同省武警总队、省军区预备役师、武警水电部一总队在巢湖举行了军地防汛抢险联合演练,提升军地联防联动协调救援能力。开展了全省防汛物资和社会号料摸底调查和统计,进一步优化长江、淮河干堤省级防汛物资布点、配置。各地开展了7类常规防汛物资的社会号料工作,涉及5970个料源点,砂石料和袋类社会储备量分别达到102.61万立方米和2738万条。

  (二)有力有序防御暴雨台风

  1、领导重视,强化指挥。国家防总十分关心我省防汛抗洪工作。省委、省级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洪工作,王学军书记、李锦斌省长等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落实防范措施,保障群众生命安全。6月28日,在滁河防汛关键时刻,王学军书记、李锦斌省长亲临省防指了解天气形势和汛情,检查指导工作。在每次强降雨和台风防范过程中,副省长、省防指总指挥梁卫国坐镇省防指,主持防汛会商,召开防汛防台风视频会议,研判防汛形势,部署防范工作。省防指先后派出15个工作组赴各地检查指导防汛防台风工作。

  2、加密会商,及时预警。在防御每次强降雨和台风过程中,省防指每天召集水利、国土、民政、农委、气象、水文等部门进行会商,及时作出工作部署。为应对6月底江淮特别是滁河大洪水,省防指启动防汛抗旱Ш级应急响应,为防御13号台风“苏迪罗”、21号台风“杜鹃”,先后启动防汛防台风Ш级、Ⅳ级应急响应。各市防指先后启动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32次。省防办在省电视台、广播电台发布防汛预警18次,动播发“防台风十二招”,利用已建成的山洪灾害防治预警广播系统发送台风预警信息1000多万条;国土、气象、水文等部门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汛抗灾指挥和危险区域群众避险提供信息支持。

  3、安全至上,及时避险。省防指要求各地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洪工作的首位,对高风险区人员采取临时转移安置等应急措施,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在第13号台风“苏迪罗”来袭前,紧急发出人员转移令,督促各地视情提前转移危险区域人员,适时关闭旅游景区,停止水面和高空作业,各地紧急转移安置18.7万人,安排1.3万艘作业渔船归港避风,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在启用滁河荒草二圩、三圩蓄洪区前,连夜将荒草二圩、三圩内临时生产人员179人全部撤出,保证了2个蓄洪区的及时安全运用。整个汛期,全省累计转移安置群众31.6万人,由于转移及时,最大程度地减轻了人员伤亡。

  4、精准调度,科学防控。省防指、省水利厅强化拦、分、调、蓄等工程调度措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保安减灾作用。在防御滁河大洪水中,及时研判滁河防汛抗洪形势,采取五项措施,科学调度滁河洪水。一是提前打开通江水闸预泄,降低滁河干流底水;二是果断利用水库拦洪错峰,拦蓄洪水约1.2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下游防汛压力;三是关键时刻启用蓄滞洪区,有效削减了洪峰水位;四是适时压减上游晋集闸下泄流量,直接减轻滁河襄河口以上超保证段的防守压力;五是对滁河襄河口以上采取临时限排措施,为险情抢护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预报襄河口水位将超保证水位近1米的情况下,启用滁河荒草二圩、三圩蓄洪,滞蓄洪水约5500万立方米,降低滁河襄河口闸上、汊河集闸上水位分别达0.8米、0.2米,同时果断利用水库拦洪错峰,沙河集、黄栗树水库削峰率分别达63.9%、91.6%,有效缓解了沿滁堤防防守压力。各地共组织2.4万余名干部群众加强堤防、水库巡查防守,确保堤坝防洪安全。为应对“苏迪罗”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提前调度淮河干流蚌埠闸、临淮岗闸及滁河乌江闸、襄河口闸等开闸预降河道水位;调度大别水库群错峰削峰,梅山、响洪甸、佛子岭水库削峰率分别达96%、87%、80%。

  5、严防死守,全力抢险。各有关市、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安排部署,分管负责同志坐镇指挥调度,严格落实“四项制度”和“三个命令”,确保防汛抗洪工作有力有效开展。在滁河堤防受长时间超高水位影响险情不断发生的严峻局面前,滁河沿线累计出动3万余名干群巡堤查险,严防死守,及时处置各类险情。滁河联圩含山段发生塌方险情后,含山县立即调用武警30人、民兵和民工500多人,动用挖机3台、运输车15辆投入抢险,有效控制了险情,确保了联圩防洪安全。

  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没有发生群死群伤事件,水库堤防没有发生溃坝、决口,没有发生重大灾害性险情,确保了江河湖库安全,确保了城市与交通干线安全,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防洪排涝减灾效益达117.64亿元。

  (三)全力做好灌溉供水工作

  今年以来,我省未出现大范围旱灾,仅局部发生不同程度短历时旱情。各地坚持防抗并重的原则,动态监测墒情,加强蓄水保水,夏灌开始前全省水利工程蓄水总量为202.75亿立方米,其中淮河以南库塘蓄水为116.9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平均偏多18%。针对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源调度,保障了全省农作物的生长用水需求。同时,做好跨地区水源应急调度,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通过强化各项措施,全省农业供水达60亿立方米,浇灌面积约3180万亩,城镇供水调水量达2.2亿立方米,防旱抗旱经济效益19.25亿元。

  三、防汛抗旱工作安排

  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第一年,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意义重大。

  一是加快防汛抗旱项目建设。加快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按期完成险工险段应急除险加固,推进山洪沟治理,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进一步提升防汛抗灾能力。

  二是抓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立足于早、着眼于实,未雨绸缪,及早开展防汛抗旱准备,抓紧汛前检查督查工作,做到组织、工程、预案、队伍、物资“五到位”,以扎实的汛前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

  三是积极应对洪涝干旱灾害。强化值班值守,密切监视天气、雨情、水情,适时会商研判,强化预测预警,精准调度,科学防控,保障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四是推进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抓好行蓄洪区视频监控、工情、旱情、移动墒情等项目实施,完成山洪视频监控平台建设,加快重点小(2)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

  五是提升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加强各级防办能力建设,开展防汛指挥长、防办主任培训;加强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应急队伍体系;加强防汛抗旱物资管理,优化物资仓库布点,完善物资调拨制度。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市水务局、防汛指挥部关于认真搞好防汛防洪的通知下达后,我镇的防汛防洪工作在市水务局、市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半年多来艰苦不懈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今年防汛防洪工作的各项任务。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们着重做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

  通知下达后,我镇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将此事列入议事日程,并成立了*镇防汛防洪领导小组指挥部,由镇长亲自担任组长,对防汛防洪工作统筹安排,领导小组成员还包括防洪防汛工作的分管领导、水利站长等骨干。领导小组的建立,为开展防汛防洪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宣传

  为充分做好防洪防汛工作,我们非常注重提高全镇干部和群众的防洪防汛意识。通知下发以来,我们就加强了宣传《防洪法》的力度,从学好法、宣传好法、落实好法等几个方面来抓好《防洪法》的贯彻落实,加强防洪防汛宣传教育,把法律规范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识,有力地推进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三、安全检查

  防汛防洪领导小组成立后,我们迅速研究部署,成立了一支专门的队伍,负责全镇的安全检查。在市级的统一领导下,我们主要开

  展了对防洪排站,以及各厂、各村的危险房屋的全面检查活动,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在问题解决在洪涝灾害之前,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物资落实

  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抓好物资储备。通知下发以后,我们迅速对全镇的防汛物料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点,对不足的部分及时补上,损坏变质的尽早更换。

  五、河道检查

  我们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防汛检查队伍,对全镇的河道逐条过堂,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水花生影响水流畅通,都明确责任单位,限期处理,及时消除隐患和薄弱环节,对解决难度较大但影响防洪安全的重要问题,采取了临时保安措施。通过对全镇中小河流的全面整治活动,河流得到了畅通,为引洪泄洪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年的防汛防洪工作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防洪防汛工作不远远没有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根据上级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及早动员,及早部署,层层检查,狠抓落实,不松手不停步,常抓不懈,不折不扣地把防汛防洪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做到依法治洪、依法治水,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汛期,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流域性大洪水,我省沿淮淮北地区遭受严重内涝,皖南山区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6月和9月,部分地区还发生阶段性旱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国家防总和淮河防总统一指挥,安徽省委、省级政府坚强领导,省防指科学调度,广大军民团结奋战,夺取了抗洪抢险及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雨情、水情

  (一)雨情

  汛期(5~9月),我省先后出现8次降雨过程,全省平均降雨量805毫米,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降雨主要集中在梅汛期,沿淮淮北、大别山区、江淮之间北部降雨量500~600毫米,其中沿淮淮北中东部降雨量600~700毫米。雨情特点:

  一是梅汛时间长。我省淮河以南6月19日入梅,比正常年份偏迟3天;7月26日出梅,梅雨期达37天,比常年梅雨期长13天。梅雨量比常年多4成。

  二是降雨范围广。梅雨期强降雨在我省淮北和江淮之间摆动,先后发生5次降雨过程。沿淮淮北地区累计降雨量大于600毫米笼罩面积2.1万平方公里,大于500毫米4.12万平方公里,大于400毫米6.24万平方公里。其中降雨大于500毫米笼罩面积都发生在淮河流域,占我省淮河流域面积的62%。

  三是降雨强度大。沿淮淮北暴雨日达14天,其中大暴雨日9天,有12个县(市、区)累计降雨大于600毫米,22个县(市、区)大于500毫米,34个县(市、区)大于400毫米。临泉迎仙站6小时降雨367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大。

  四是雨量北多南少。汛期平均降雨量淮河以北94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江淮之间76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成;大别山区785毫米、沿江江南721毫米、皖南山区72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1~3成。

  (二)水情

  河道 受强降雨影响,淮河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最大超警戒幅度0.61~3.52米,润河集以上超过保证水位。支流洪河、颍河、淠河等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洪河部分河段超保证水位。长江干流水位总体偏低,没有发生超警戒水位过程,大通站过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1成。支流滁河、池河、青弋江、西河、秋浦河、青通河、黄湓河等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滁河部分河段超保证水位。

  沿淮行蓄洪区 沿淮20个行蓄洪区中,除汤渔湖、方邱湖和潘村洼未达行洪控制水位外,其它17个行蓄洪区超行(蓄)洪控制水位0.12~1.86米,其中洛河洼行洪区最长超行洪水位22天。先后启用蒙洼、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南润段、姜唐湖、邱家湖、石姚段、洛河洼和荆山湖9个行蓄洪区,最大蓄滞水量14.75亿立方米。其中蒙洼、姜唐湖、荆山湖3个蓄(行)洪区共蓄水8.4 亿立方米,6个行洪区最大滞洪量6.35亿立方米。

  沿淮湖泊 7月上旬受流域降雨和淮河干流高水位共同影响,沿淮主要湖泊最高内水位高于汛期安全蓄水位0.35~3.97米,其中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最高内水位均高于安全蓄水位3米以上。

  大中型水库 汛期,佛子岭、沙河集、黄栗树、大房郢4座大型水库和53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占全省大中型水库总数的50%。五河县樵子涧中型水库超汛限2.60米,居有资料记录以来最高。

  淮河水情呈如下特点:

  一是雨洪同向,分布集中。7月份主降雨带一直笼罩在淮河水系,强降雨带走向与淮河干流走向一致,形成的区间洪水与上游洪水叠加,持续壅高淮河干流水位。

  二是洪水叠加,组合恶劣。史河最大流量3150立方米每秒,颍河连续两次洪水最大流量都超过2000立方米每秒,干流与支流洪水叠加,组合恶劣。

  三是水位高,洪量大。王家坝最高水位29.59米,与1954年持平;洪峰流量8030立方米每秒,大于1991、2003年。润河集洪峰水位27.82米,为有记录以来第一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07米。润河集至汪集河段水位为有记录以来最高。

  四是高水位时间长,顶托作用明显。我省淮河主要站点超警戒水位21~29天。王家坝站超保证水位达44小时,分别比2003年、1954年多32小时、8小时。淮干长时间高水位顶托,沿淮湖泊及西淝河、泥黑河、芡河洼、北淝河等沿淮洼地内水难以及时外排。

  (三)旱情

  全年共发生两次阶段性干旱。一是6月上中旬,由于降雨严重不足,沿淮淮北地区夏种用水困难;长江持续低水位,沿江圩区提水抗旱。二是9月上中旬,江南东部丘陵区发生夏伏旱,主要在宣城市部分地区。

  二、灾情、工情

  (一)水旱灾情

  洪涝灾害 沿淮淮北地区遭受严重内涝,部分地区重复受涝;皖南山区遭受山洪灾害;皖东部分地区遭遇台风暴雨。全省有90个县(市)、988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819万人,倒塌房屋10万间,因洪水及山地灾害死亡2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61千公顷、成灾1096千公顷、绝收52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水毁损失19亿元。

  干旱灾害 全省最大受旱面积314千公顷,其中成灾11千公顷。因旱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0.4亿元,其中粮食减产1.89万吨,经济作物损失0.12亿元。第一次全省作物受旱面积达314千公顷,其中轻旱303千公顷、重旱11千公顷。117千公顷水田缺水、156千公顷旱地缺墒需要提水抗旱和抗旱造墒。6月19日入梅后,旱情陆续得到解除。第二次受旱面积30千公顷,以轻旱为主。9月18日超强台风“韦帕”带来降雨,旱情解除。

  水旱灾情同以往大灾年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是总体灾害损失相对减少。洪涝面积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374千公顷和351千公顷。

  二是涝灾大于洪灾。涝灾面积1236千公顷,洪灾面积325千公顷,涝灾是洪灾的3.8倍。沿淮淮北地区因涝积水村庄达7389个。

  三是行蓄洪区转移人员减少。已运用的行洪蓄洪区共转移1.03万人,分别比1991年、2003年少49.3万人和21.2万人。

  四是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比2003年减少71亿元。

  五是干旱影响程度不大。旱情是阶段性且是局部的,受旱面积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

  (三)工情

  汛期全省江河堤防共出现险情694处,其中淮河流域509处(干流269处,支流240处),长江流域185处(滁河55处)。除在淮干一般堤、行蓄洪区堤防及保庄圩堤防、淮河支流上有46处较大险情外,其余均为一般险情,险情以滑坡、堤防渗水、管涌、崩岸及闸站出险为主。五河县樵子涧水库灌溉底涵发生严重渗漏险情。经过科学抢险、奋力排险,各类险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工情主要特点:

  一是险情总数大大减少。淮河干支流堤防出险比2003年少617处,且无重大险情。

  二是干流堤防险情明显减少。淮北大堤、城市工矿圈堤出险31处,比2003年少165处,且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险情。

  三是部分内河堤防险情突出。淮河流域一些内河内湖涝水难以外排致使堤防出险,焦岗湖圩堤、西淝河花家湖圩堤等发生较大险情。

  四是抢险力量明显减少。上堤抢险干群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131万人和81万人;投入抢险兵力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1.7万人和1.2万人。

  三、防汛抗洪抗灾行动

  面对淮干洪水、淮北内涝、皖南山洪灾害的严峻考验,省委、省级政府及省防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带领受灾地区广大干群,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力抗洪抢险救灾。

  (一)高度重视,深入一线指挥部署。在淮河防汛抗洪紧要关头,极大地鼓舞了奋战在防汛抗洪一线的干部群众。陈雷部长、鄂竟平副部长多次打电话询问我省汛情,对安徽防汛抗洪作出部署,陈雷部长还两次赴皖指导,矫勇副部长率国家防总工作组赴淮河一线检查。省委、省级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省防指指导防汛抗洪工作,并深入一线指挥。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防指总指挥赵树丛先后主持召开11次省防指会议,及时分析重大雨情、汛情,研究部署各阶段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其他省级政府领导都分工负责各重要堤段防汛。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深入抗洪救灾一线,靠前指挥,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未雨绸缪,把握防汛抗洪主动。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省防指汛前在组织、工程、预案、队伍、物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准备。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对42.2万户的行蓄洪区居民财产进行了登记,修订了沿淮20个行蓄洪区运用预案,主汛期前完成了101处在建开口工程的复堤任务,对6座新建及扩建涵闸制定、修订了控制运用办法,落实了巡堤查险防汛民工和防汛物资,组织省、市、县和大型厂(矿)防汛机动抢险队开展了实战演练,为迎战洪涝灾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省委、省级政府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洪工作的首位。特别是在9个行蓄洪区启用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严格程序,慎重果断,采取了“三通知一命令”做法,即提前下达运用准备a通知,之后下达限时转移通知,再下达进一步核查通知,确认行蓄洪区内群众安全转移、堤防防守人员全部撤离、行蓄洪区内无人滞留后,才下达行蓄洪区运用命令。在淮河防汛抗洪过程中,9个运用行蓄洪区和洼地临时转移安置58万人,无一人伤亡。针对皖南地区山洪和部分地区台风暴雨灾害,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迅速营救被水围困群众,有效防止了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四)科学调度,有效实施洪水管理。坚决服从国家防总统一调度,紧紧依托已建成的防洪工程,统筹上下游,兼顾左右岸,科学调度,综合运用行蓄洪区、控制性闸坝、水库、人工河道等防洪工程,有效管理淮河洪水。

  第一阶段,以淮干预泄为重点的防洪调度。6月24日,提前开启蚌埠闸预泄淮河底水,到第一次淮河洪水来临前,预泄淮河干支流底水15亿立方米。同时,调度颍河、涡河等支流泄水,避免涝水与洪水叠加。

  第二阶段,以蒙洼蓄洪为重点的防洪调度。为迎战淮河洪水,7月10日上午,国家防总决定启用蒙洼蓄洪区蓄洪。王家坝闸于10日12时28分开启向蒙洼进洪,开闸时王家坝水位29.48米,最大进洪流量1730立方米每秒,开闸后王家坝水位仍持续上涨到29.59米,超设计水位0.29米。7月12日9时52分,王家坝闸关闭,蒙洼进洪2.5亿立方米。

  第三阶段,以控制正阳关水位为重点的防洪调度。7月10日,淮河干流、史河、颍河以及区间其他支流来水汇集正阳关,淮河第二次洪峰向下推进,干流淮南以上出现最高洪峰水位,为减轻这一河段防洪压力,一是利用大别山区梅山、响洪甸等大型水库蓄洪,最大拦蓄支流洪量6.5亿立方米,削减洪峰90%以上;二是启用南润段和邱家湖行洪区行洪,滞蓄洪水2.62亿立方米;三是启用姜唐湖蓄(行)洪区,进洪2.1亿立方米,降低正阳关水位;四是启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和石姚段行洪区行洪,滞洪1.88 亿立方米,加快正阳关河段洪水下泄速度,减轻中游防洪压力。

  第四阶段,以降低淮南、蚌埠河段水位为重点的防洪调度。淮南以下河段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堤防防守压力不断增加,7月15日启用洛河洼行洪区,19日启用荆山湖行洪区,并再次启用姜唐湖蓄(行)洪区滞蓄洪水,共滞蓄洪水5.65亿立方米;7月29日,在怀洪新河区间涝水基本排出的情况下,启用怀洪新河分泄淮河干流洪水,最大分洪流量达1000立方米每秒,分洪量2.28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淮南、蚌埠以下河段洪水位。

  (五)依法防洪,强化政府应急管理。视雨情、水情态势及工情状况,依据《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从7月4日到12日,省防指将防汛应急响应由Ⅳ级逐步提升到Ⅰ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7月10日10时,省防指宣布我省淮河、滁河进入紧急防汛期。有关市县也相应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全面强化各项应急防汛抗洪措施。省防指连续27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发布汛情通告31期,向社会通告防汛抗洪情况,发布相关预警信息。由于措施得力,落实到位,保障了防汛抗洪紧张有序展开。

  (六)突出重点,提高抗洪抢险成效。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及时明确抗洪抢险的重点及层次。一是确保淮北大堤、城市工矿圈堤和保庄圩堤等重要堤防防洪安全;二是加强淮河一般堤防、主要支流堤防、行蓄洪区堤防防守;三是兼顾内河、内湖、内圩堤防的防守。同时采取相应综合调度措施,特别是在部分支流汛情严峻的形势下,坚定地贯彻排涝服从防洪,支流服从干流,确保淮北大堤、城市圈堤、行蓄洪区保庄圩防洪安全的原则,保证了防汛抗洪工作顺利进行。

  (七)依靠科技,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依托水雨情测报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异地会商系统等,加强气象、水文信息的预测预报,提高预见性,为科学防洪、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省防指先后召开50多次会商会,周密分析雨情汛情,准确判断洪水发展态势,反复研究调度对策,果断实施一系列调度措施,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省防指派出15个技术专家组,重点对老险工险段进行监控,对各地发生的险情及时分析,现场指导制定抢险方案,帮助地方排除险情。

  (八)群防群控,形成强大抗洪合力。人民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人员承担了艰巨的抗洪抢险任务,累计投入兵力34.5万人次,出动舟艇2346台次、车辆1.3万台次,发挥了抗洪抢险中流砥柱作用。受灾地区组织20多万干部群众巡堤查险,省级防汛机动抢险队出动400多人次排险。省级政府及时下拨防汛排涝及水毁修复经费1.4亿元、排涝电指标9400万度。调拨省级防汛用袋460多万条、防浪布和土工布120多万平方米、砂石料2.3万多吨、救生舟艇200多艘、救生衣2100件等总价值约2600万元的防汛物资支持各地抢险。省直各单位密切配合,全力支持,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加大对各地防汛抗洪工作的检查督查,宣传部门大力宣传抗洪斗争中涌现先进事迹、模范人物,水利、财政、发展改革、民政、公安、气象、国土、农业、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

  (九)依托工程,发挥巨大防洪效益。在今年淮河抗洪斗争中,已建治淮工程经受了严峻考验,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淮北大堤、城市圈堤等堤防加固,使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度大为提高;临淮岗工程的建成,使淮河中游有能力战胜更大洪水;淮河干流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使洪水下泄更为顺畅;行蓄洪区改造、移民建房和保庄圩工程使9.9万户、34万人安全得到保障。治淮工程,在今年淮河防汛抗洪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十)多措并举,保障各类供水需要。入梅之前,在做好防汛准备的同时,针对沿淮地区水稻栽插用水高峰的实际,始终将蚌埠闸上水位控制在17.8~18.0米。淠史杭、驷马山、茨淮新河、青弋江、花凉亭等灌区也按预案开展供水,全省水利工程为夏种夏插提供水源72亿立方米。两次从佛子岭、响洪甸水库调水1.4亿立方米向合肥市董铺水库补水,保障合肥城市用水需要。将巢湖水位汛前控制在8.5米以上,后汛期水位维持在9.5米左右,增加水量7.6亿立方米,保障了沿湖城乡供水安全。据统计,全省累计发动111万人,动用7.5万眼机电井、1629处泵站、2900台套设备,投入抗旱经费1.02亿元、用电1.23亿千瓦时、用油8800吨,浇灌农田315千公顷,造墒154千公顷。

  四、灾后恢复工作

  (一)千方百计加快排水工作。在加强淮河干支流堤防防守的同时,统筹抓好沿淮淮北地区排涝,制定了《沿淮洼地排水工作方案》,明确排水总体思路、原则和时间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制定了《沿淮洼地积水村庄排水工作计划》,优先排出有积水的村庄。成立排水工作组,加强对各地排水工作的指导,在排涝经费、机械和技术力量上大力支持重点受涝地区排水。各地千方百计组织排水,有自排条件的及时开闸自排,不能自排的及时开动排涝机械抢排。全省各级累计消耗排涝电约1.5亿千瓦时,投入排涝经费1.6亿元,淮河及滁河流域低洼地累计排除涝水57亿立方米,累计排涝面积1511千公顷,尽快恢复了受涝地区正常生产生活。9月底前全面完成了行蓄洪区堵口及排水,保证了区内秋种工作按时令正常开展。

  (二)因地制宜推进水毁工程修复。全省计划修复水毁水利工程3.38万多处,需完成土方4647.7万立方米、石方253.7万立方米、混凝土43.4万立方米,水毁水利工程修复任务繁重。省水利厅及时制订了《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方案》,确定了“先恢复后提高、先重点后一般”的修复原则,先期抓好影响防洪安全、灌溉和人饮供水三类重点工程修复。受灾地区对水毁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摸底、核查,掌据全面情况,根据水毁工程特点,制定计划,筹措资金,因地制宜开展水毁修复工作。水利部门加强水毁修复技术指导,确保修一处、成一处、发挥一处效益。截至12月20日,各地已累计修复水毁工程3.1万处,占计划90%;完成土石方4320万立方米,占计划88%。

  (三)积极稳妥开展行蓄洪区运用补偿。7月15日开始启动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省及有关市县成立了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精心制定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方案。加强补偿工作人员政策和业务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补偿政策宣传,对各地补偿工作实行有效监督,认真开展财产损失核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扎实抓好登记、核查、“三榜公示”等重点环节,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水利部淮委及时对我省行蓄区损失进行核查并出具核查意见。9月底省级政府向国务院及财政部、水利部上报安徽省蓄滞洪区居民财产损失资金补偿方案。10月下旬,国家防办对我省补偿工作及补偿方案进行了核查。12月初,国务院批复我省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方案,补偿资金总额3.57亿元,其中中央补助2.49亿元,省级配套1.08亿元,另外,国家安排行蓄洪区水冲砂压农田恢复资金2000万元。12月15日,我省完成了行蓄洪区运用补偿资金发放任务。

  五、防洪排涝及抗旱效益

  今年防汛抗旱工作产生巨大经济社会效益。防汛抗旱工作确保了淮河干支流堤防的安全,确保了各类水库防洪安全,确保了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行蓄洪区群众转移安置过程中无一人伤亡,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保障了受旱地区生活生产用水需要,灾区人心稳定,社会安定。水利工程防洪排涝抗旱减灾效益达420.5亿元。

  (一)治淮工程防洪效益。淮北大堤及主要支流、正南淮堤等一般堤防保护区减少淹没耕地980万亩,行蓄洪区减少淹没耕地200万亩,减少受灾人口1430万人,以1949年为估算基准年,治淮工程发挥防洪效益368亿元。

  (二)沿淮淮北排涝效益。排涝开机总台时158.8万台时,日最大开机23.5万千瓦,抽排水量约22亿立方米,通过及时除涝,减少粮食损失约27亿元。

  (三)抗旱效益。据测算,抗旱挽回粮食损失117.2万吨,减少经济作物损失8.6亿元,农业抗旱减灾效益25.5亿元。

  防汛抗洪及抗旱斗争的胜利,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指的正确指挥和科学调度,归功于治淮工程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再次证明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治淮的总体布局和规划是科学合理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行之有效。同时,也暴露出新形势下我省防汛抗旱工作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淮河流域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防洪除涝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极端性气候频繁发生,对防汛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传统防汛抗旱手段提出挑战;中小河流、中小水库、中小城镇防洪问题日益突出,山洪灾害对群众生命安全威胁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防洪保安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部分工程、地区防汛预案可操作性不强;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防汛抢险民工组织调度难度加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调节能力弱,保障能力低。等等。

  做好2008年防汛抗旱工作,保障防洪供水安全,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安徽奋力崛起战略部署,意义重大。

  (一)全面做好防大汛准备。加快以治淮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防洪保安物质基础。抓紧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确保汛前修复完成影响防洪安全的水毁工程。加强防汛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修订各类防汛预案、方案,全面落实大江、大河堤防、各类水库、重要城市等重点防洪工程安全度汛措施,加强山洪泥石流防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努力保障各类用水需求。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努力提高抗旱的主动性,完善抗旱预案,优化供水方案。加强旱情监测,做好今冬明春蓄水保水工作。在出现旱情的情况下,充分提引外水,优化水源配置,按“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合理安排用水顺序,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三)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建设促进防汛抗旱现代化。重点抓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和管理,加快工情、水情、旱情分中心建设,继续开展墒情测报系统和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建设。

  (四)提升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提高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提高对防汛抗旱突发性信息收集、分析及处置能力,提高处理水旱灾害应急事务效率,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应急工作要求。

  (五)抓好抢险抗旱队伍建设。抓好群众性巡堤查险队伍和专业性抢险队伍建设。探索由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组建民工防汛队伍方式。继续探索服务抢险抗灾、适应市场经济的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建设,在政策、经费等方面支持防汛机动抢险队、抗旱服务队的建设和发展。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03-04

抗旱防汛标语08-28

防汛抗旱应急预案11-13

抗旱防汛应急预案10-01

防汛抗旱的应急预案03-12

防汛抗旱活动总结11-06

防汛抗旱应急预案09-22

防汛抗旱应急预案08-08

防汛抗旱的应急预案09-30

抗旱防汛的应急预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