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中学数学论文1

  一、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最早提出构建主义理论的皮亚杰指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构建主义的核心特征是:积极的学习、构建性的学习、积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性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和反思性的学习。构建主义理论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掌握具体的教学技巧,有足够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极强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有丰富的解决课堂问题的能力和引导能力,有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技巧,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思维。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改革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

  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同高校数学教师的交流

  既然新课标的教学内容里面有一部分知识,如导数的应用、空间向量、概率论初步(特别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相关内容)和统计学初步,已经涉及到大学数学的基本教学内容,那么在授课之前,中学教师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且了解其如何与大学数学学习进行无缝衔接,显得非常重要。中学老师步入大学进行交流或者有针对性地聘请大学教师到中学做专题讲座便成为一种便捷、快速、有效的方式。

  (二)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总结题型、归纳方法、训练做题技巧和做题速度上,学生们被培养成做题的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对应试有一定的作用。可是,一旦学生缺乏对知识背景的了解、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这些强加给他们的知识很快就会伴随着高考的结束而忘掉。在大学授课过程中,涉及到与高中数学密切相关的知识时,学生们往往用迷茫的眼光看着老师,学过还是没有学过呢?比如,高中阶段学过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积化和差公式等三角公式,据我们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一带而过或根本不讲,只让学生们背过公式后,便开始算题。上了大学,这些公式早被忘得一干二净。大学的微积分课程的学时很宝贵,但又不得不占用时间把这些基本公式的推导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因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大学数学的课程知识点多、每堂课的教学信息量很大、班容量大、教学速度快.教师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在讲授概念之后列举大量习题让学生们去练习。所以,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如果能重视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和定理的推导过程的讲解,使得学生知其然并知其之所以然,让学生看到学习数学课程与解题不能画等号,那么将会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模式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数学教学常采用传统的“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造成学生步入大学之后,无所适从,等着老师安排学习任务。而事实上,大学老师很少对学生提出课下要求。学生们便会认为自由了,一学期一晃而过,到考试之前才抓了瞎。所以,实施采用“创造悬念”、“引导联想”、“分组讨论”、“演示说明”、“类比法”及“启发式”等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在课上课下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去体会哪些知识需要反复理解,哪些公式可以一两步就能推导出来而不用背,哪些定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为什么?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知道怎样安排时间处理老师授课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尽早适应从中学到大学数学学习的过渡,适应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与特点。

  (四)数学语言的精确性

  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约性和符号化等特点。特别是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对数学语言的要求会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标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接受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时往往会遇到障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比如,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及其简单性质、条件概率、全概公式和逆概公式、随机变量等等,新课标的教科书上也有对这些概念相应的数学描述。但升入大学后,发现中学阶段并没有要求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解决概率问题。即便大学教师介绍了概率论的记号体系,学生也从思想上接受不了,针对用全概公式处理的习题,还是按照中学的做题格式去书写,有的题写出来像一篇小作文;有的写的全是算式,一个数学符号也没有;还有的干脆蹦出几个数……正确且严格地应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该到了大学再培养。学生在高中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应该像教小孩子说话那样,一点点地由浅入深地正确渗透。数学语言的培养先入为主,一旦养成随心所欲的毛病,纠正起来会很费力气,所以没有必要造成这种学习上的脱节。

  (五)学习方法的培养

  高中阶段,老师们很辛苦地为学生精挑细选教学辅导材料,为学生编写复印各种资料,付出的汗水着实令人敬畏!学生则等着老师的一声令下,一本一本、一摞一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安排去做,不会的再问老师。到了大学,有的老师根本不推荐参考书目,有的尽管推荐了参考书,也不会安排学生哪一天复习什么内容,预习什么知识,做哪几道习题,什么时间看教材,什么时间看教辅,看多少页,看不懂怎么办,以及怎么查资料。大学生对这些事情便显得无所适从。到底是老师在上学?还是学生在上学?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按照同一个模子、同一个速度学习数学?当然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掌握知识的同时拿高分。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是对的,但全盘接受老师的教学安排恐怕不是最好的选择,很可能有的知识你已经掌握了,但还在没完没了地练习,而有的知识你没掌握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教师指定参考书目后,应教会学生如何结合自身问题运用参考资料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老师的教学进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教会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情况做笔记;告诉学生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预习与复习等等,这些远比要求他们一字不落地完成作业重要。

  (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中学阶段,对待基础知识,往往持不屑的态度,太简单了!没什么可学的、没什么可教的!三言两语地就把这些看似容易的内容讲完了,然后花费大量时间处理难题。殊不知,正是这些看似容易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对它们全方位的理解并进行扎实的训练,有助于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复合函数的概念、隐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求导的公式,看起来都不难学,但如果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些概念,没有弄明白基本求导公式直接适用的对象,在微积分课程中,遇到求隐函数和复合函数的导数的题目,十有八九会出错。以上是我们从大学视角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的几点想法,希望大家多交流,共同承担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

中学数学论文2

  一、数学文化的概述

  了解,让其在数学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数学文化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数学文化的形式在数学教材中呈现为两种:隐性和显性。

  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理念,教师以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隐性的数学文化;而显性的文化知识能够展现出明显的方面,但数学文化知识仅在课堂的课本教学中很难显现出来,难以达到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数学文化,都依赖于学生的自身感悟。通过学生的感悟可以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中所包含具体应用问题。

  二、初中数学文化知识在教材中的具体编排情况

  初中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具体内容,其实可以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学生学习数学运算之后,补充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可以对学生个思维起到一个激活的作用。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应当注意对数学文化知识的补充。

  1、关于人教版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

  经过相关的统计工作,笔者对人教版中的数学文化知识进行了总结。从总结的结果就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对于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并不是基于对学生的考虑,容易对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学生只注重数学运算,忽略数学思维的形成。虽然数学的本质是计算,但是在其中所呈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仅是对历史性的时间进行简单介绍,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数学内容,并没有对该知识点的教法进行论述,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事实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本应是激发学生阅读的。

  2、对初中数学文化教学活动的思考

  数学主要由数学文化和数学运算技能构成,数学文化有时能够有效地帮助数学运算。数学文化知识的提取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历史事件。但是,目前数学教学活动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却没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首先,教学活动缺少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教学应该包括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应该渗透进数学教学中。

  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其次是大部分教师迫于中考压力,没有时间进行数学文化教学。中考的压力,使得教师不会对数学文化进行讲解。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现今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漏洞。这些原因的出现使得数学文化的教学活动是那么的不理想。导致初中生缺乏一定的数学文化内涵。

  三、初中数学教材关于数学文化内容编排的思考

  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因人施教。为促进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对事物的思考能力,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材编研组有必要对数学文化知识的编排进行相应的思考。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1、呈现异彩纷呈的初中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教材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特定的数学文化知识的选取。编研组在编排时,应首先思考选取怎样的数学文化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带有历史性趣味的同时普及数学内容的发展过程。

  初中数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故事。根据数学教材编写的需要,任意摘取有趣味性的内容来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容进行扩充,以此来丰富数学文化的内容。当然在编排的过程中不可避重就轻。其次是寻找不一样的数学文化知识,充实数学文化的内容。当前,包括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在内,大部分的数学教材在数学文化方面呈现的内容雷同和集中现象较多。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只有创新数学文化的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初中数学文化知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

  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对其内容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在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知识的提取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小故事。

  初中数学编研组的成员可以以开放性的思维对其中的文化知识进行编排。对于初中生而言,也许越不靠谱的的形式内容反而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数学文化知识的丰富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数学文化知识编写时,人教版编写公因式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关于公因式的数学史料。但是,在解多公因式中并没有穿插与之相应的多公因式的数学史料。因此,笔者认为,在编研初中数学教材时,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穿插与之相应的数学史料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

  可见,数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编排初中数学教材时,应该注重数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过程中,编研者可以适当考虑数学文化知识所具有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文化内容进行编研。

中学数学论文3

  摘 要:“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数学知识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灵气和活力。作为数学教师,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激发学生自己的动力,才能让学生在感动中更好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感动 学习 数学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数学知识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灵气和活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激发学生自己的动力,才能让学生在感动中更好地学好数学。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感动中学好数学呢?

  一、关注现实、贴近生活

  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应当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数学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从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钟面、硬币等开始,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最后,我用圆满一词总结全课,以鼓励成功,增加美感。

  又如,我还通过秋游来对学生进行生活问题的数学教学,设计了乘车、买门票、租船等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要把讲台变为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中的角色,从生活中去感悟数学。只有这样,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二、关注情境、体验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与学生生活情境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学习背景,就能极大地感动学生,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如我在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中,利用电脑设计如下情境:一名少先队员为孤寡老人修椅子,他将椅子扭动几下,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接着一手拿起木档准备加固,就在这时,画面暂停,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应把木档钉在什么位置,才能使椅子不再扭动呢?利用计算机设置的场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播放各种图片,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长江源头海拔大约6543米等,同学们通过观看一副副壮丽的画片,-方面被祖国的美好河山所感动,同时感受到了自然界与数的关系,体验到了数的作用,加深了数感。

  三、关注合作、促进交流

  新课标把合作与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互动式、交流式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投入情感,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分小组观察圆锥,讨论如何才能准确地测量出圆锥的高,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得出结论。整整一堂课,都是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同学们互不相让,共同观察、探究,情绪高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闪现出了创新的火花。

  四、关注评价,使学生享受成功体验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被人尊重与认可,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如本班有一位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次测验中得了65分,我在公布成绩时是这样给他评价的:“你的这个65分比别人的95分更让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的这道题解法独特,很有创新,此法可以用你的名字来命名”,这时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被感动了,学习情绪很快的被调动起来。我们的评价就是要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要努力构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评价。

  五、关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动学生学习数学

  好的数学教师常能培养出大批的数学爱好者,爱好数学的学生也大都喜欢上数学课,数学老师的外表、形象、风度应该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可近。数学教师的语言应简明、风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注意用自己的数学智慧,对数学的激情、兴趣去感染和感动学生,从而使数学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受到感动,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思维的成功,孩子们将从感动中走向自信的人生。

中学数学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1-04-26
【yjbys.com -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准备、背景、意义、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
准备:针对这一论文题目我先进行一些资料的收集,并向指导老师请教了一些相关的论文问题。
背景:本身对几何有些许兴趣,偶然中了解到了等周不等式。
意义:在等周不等式的'基础上,做些条件的变换,运用初等方法进行证明。
基本思路:对已经有的一些方法进行推广,得出一些新的求法;不同的条件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方法:吸取原有方法的精髓,在通过自己的观点进行证明。
主要观点:周长定值的情况下,面积最大值。

二、选题的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四、写作提纲
1.三角形(等周长)
  1.1  无其他约束条件三角形。
  1.2  一边长固定三角形。
  1.3  固定以 夹角和一边长三角行。
2.四边形 (等周长)
  2.1  无其他约束条件四边形。
  2.2  固定一边长四边形。
  2.3  固定所有边长四边形。
3.推广到多边形。

五、计划进度(以周为单位)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克新 四边形面积定值的一个初等证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438002期
[2] 项武义 等周问题的一个初等证明 庆贺苏步青教授百岁华诞
[3] 田畴 姜国英等曲线与曲面的微积分几何  1976年

创设不同的情景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论文

标签:数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1-03-11
【yjbys.com - 数学毕业论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不但要考虑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心理规律,强调从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在课堂中我们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中,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景和问题,把生活的新鲜题材引入到教材中,赋与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新知识,体验到知识就在我身边,并用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一、紧密配合教材,设置悬念

  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们对学生说:“同学们,有一件事麻烦你们帮我办一下”,同学们纷纷举手,几个平时调皮的学生手举得更高了,我亮出一块事先用过,缺了一只角的三角板说:“我这块三角板缺了一只角,需要照原样再做一块,但断损的角不知哪去了,我想请同学们帮助想办法,怎样才能再做出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板呢?”一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把原来的角找来,有的说不必,可以先在纸上画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板,然后再制作,最后通过引导,大家一致同意第二种方法。但是怎样才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呢?于是同学们讨论开了,有的说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出这个角并画出来,还有的同学说,直接把这两边延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入到“两角夹一边”的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去。使课堂受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数学论文

标签:数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13
【yjbys.com - 数学毕业论文】

  摘 要:“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数学知识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灵气和活力。作为数学教师,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激发学生自己的动力,才能让学生在感动中更好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感动 学习 数学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数学知识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灵气和活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激发学生自己的动力,才能让学生在感动中更好地学好数学。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感动中学好数学呢?

  一、关注现实、贴近生活

  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应当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数学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从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钟面、硬币等开始,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最后,我用圆满一词总结全课,以鼓励成功,增加美感。

  又如,我还通过秋游来对学生进行生活问题的数学教学,设计了乘车、买门票、租船等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要把讲台变为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中的角色,从生活中去感悟数学。只有这样,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让小学生在玩中学数学论文

标签:数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7-06
【yjbys.com - 数学毕业论文】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尤其是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他对所学知识有无兴趣,将直接关系到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小学低段的数学老师来说,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带着问题去“玩”,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积极创设有趣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在玩乐中探究新知,也正好符合了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我先以“给表现较好的两个同学发奖”为题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代替老师的8枝铅笔,摆出老师可能发出奖品的情况,这下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同学们四人一组活动得非常热烈,很快大家就讨论总结出了四种结果:一人得1枝,另一得7枝;一人得2枝,另一人得6枝;一人得3枝,另一人得5枝;两枝人各得4枝。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枝数“同样多”,而这种分法也最公平,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玩乐”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