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论文1

  一、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市场经济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着竞争的激化,我国现行的《公司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削弱了我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状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公司法》对公司开展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与规范作用,因此《公司法》完善与否,将会直接导致市场经济健康与否。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国贸易成了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世界各国也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如果不对《公司法》进行修改,会阻碍公司的成长,损害股东、员工的利益,不利于公司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我国《公司法》的弊端已经越发明显。为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公司法》中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部分,保障国家在全球竞争当中的利益。

  二、把握修改的时机和条件

  20xx年修改后的《公司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性,但现行《公司法》已不再适应本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现实有诸多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审视夺度,及时应变。如今我们可以利用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公司法》的修订做万全的准备。修改《公司法》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条件:

  (1)《公司法》趋同化,与国际接轨;(2)对《公司法》的理论研究成熟,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基础;(3)经验丰富。中国是在改革当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改革的经验十分丰富。我们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验,对《公司法》做出合理的修改。

  三、培养科学的公司法律观念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公司法》也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首先,中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法律也应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不能脱离企业的实情,因此,既要保留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的部分,又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公司法》既能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又能提高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中的地位。在修改《公司法》的过程中,要放眼世界,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法律法规。但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患“空想主义”的毛病。完善《公司法》要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当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立足本国国情,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的《公司法》借鉴了西方的经验,但在实行的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本土性”,对外国的先进制度进行机械地移植复制,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中国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国情,照搬西方模式,《公司法》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因此修改《公司法》要实现“全球性”与“本土性”的有机融合,实现公司治理的多边化,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四、正确处理鼓励投资与贸易安全的关系

  近几年修改后的《公司法》放宽了对外投资对象的限制。投资的效率与贸易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公司法》讨论的重点,投资注重追求效率,但不能以牺牲安全为前提。在实际的操作应当兼顾效率与安全,既注重投资的效率,又注重贸易的安全。修改《公司法》不能偏袒某一方面,要做到全面,保障整体利益最大化。当效率与安全只能选择其一时,中国应当坚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在我国具体的行业中都有体现,例如,遇到不佳的天气,航空公司会评估风险,当风险值达到某个数值,就会取消航班,或者延迟起飞。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明智的,虽然这样做牺牲了效率,但是确保了安全,保证了长远利益。但是并不是说效率不重要,除非遇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否则,效率仍应当排在首位。效率是公司的生命,没有效率就会遭到残酷的淘汰,因此《公司法》的修订不能一概而论,既要鼓励个人投资,又不能随意放低门槛,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难题也是重大议题。当今社会,公司除了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抛弃义务。

  五、公司自治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部分公司是没有自治权的,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而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适当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企业拥有了意思自治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需要更多的自由,这就必然导致公司与国家管制之间产生冲突,因此《公司法》的修订要正视这个问题,现阶段可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两者的矛盾,但不应掩盖矛盾,要以积极的心态调整其中的利益关系,寻找到解决矛盾的平衡点,争取利益最大化。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任何不稳定都可能导致变革的失败。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在这样变幻莫测的复杂环境下,公司应该作如何改变才能应对激烈的竞争?《公司法》的修改,应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变化的国际形势,及时调整公司自治与国家管制的关系,给予公司更多的自治权。如果国家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干预公司的生产经营,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公司的发展,导致公司这一市场主体发挥不出其活力,令市场经济陷入困境。放松对公司的干预可以从两点着手点:简化设立公司的手续;取消公司经营范围与规模大小的限制。

  六、完善公司资本管理

  公司资本制度是公司制度的基石,是公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完善的公司资本制度可以保护公司利益,确保贸易安全,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应对中国《公司法》中的公司资本制度作出合理的修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1、借鉴授权资本制。现行的法定资本制对资本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数额,就无法设立公司。法定资本制度是对市场经济的严格把关,有利于减少市场经济的风险,但这样一来,也使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受到严重的打击,缺乏新鲜血液,阻碍资本循环及市场经济的新陈代谢。若是引进授权资本制就能有效避免这些局面。授权资本制操作程序简单明了,容易运用。授权资本制放宽了设立公司的资本限制,更具有灵活性。

  2、减少法定注册资本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设立公司的法定资本额却较为庞大,这违背了事情的发展规律的。降低法定注册资本额,还能刺激民众投资的积极性,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注入新鲜活力。

  3、调整股东出资形式的比重。目前的《公司法》中规定了五种出资形式——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但是这五种形式的比重有点失衡,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所占比重偏低。而技术是创新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但这种规定抑制了工人的创造性,不利于公司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修改《公司法》必须调整出资形式各自所占的比重,扩大知识产权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七、协调公司法与其他法律

  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的公平、平等。但现行的《公司法》存在着不公平、不平等的色彩,不利于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20xx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各项章程,而中国《公司法》中涉及贸易的不法律法规与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原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容易陷入与他过的贸易纠纷当中,并且屡屡吃亏。修改《公司法》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修改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学会借鉴先进经验。在修改《公司法》之时,可以研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有创新地借鉴。不能照搬他国法律法规,不经检验便运用。此外还可以在国内别的领域当中的法律法规寻找灵感。这与《公司法》本身的特点相关,《公司法》涵括了多种法律关系,在修改时应该对每一种法律关系都有所思考,避免存在漏洞,但主要考虑的应当是《民法》与《经济法》。《民法》中的侵权赔偿制度可以为公司赔偿制度提供参考依据;《经济法》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法律法规,而《公司法》是对公司进行干预的法律法规,公司进行的活动中有经济行为,因此《经济法》的某些内容也适用于《公司法》。

  2、平等地对待各市场主体。在对待外商投资企业时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国实行的非歧视原则、市场开发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在重新修改《公司法》之时不该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单独立法,应该实行相同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修改《公司法》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应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民众的意见也会影响《公司法》的设立,立法者须切勿“偏听”。

  八、加强《公司法》的可诉性

  缺乏可诉性的法律形同虚设,无法运用到实际当中,让损害公司利益的人有漏洞可钻。为保护公司的利益,在修改《公司法》之时,应当注意法律的可诉性。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其可诉性:

  1、将诉讼权交到监事会手中。当公司高层因个人行为做出了损害公司利益或者形象的事情时,监事会应该召开会议,及时作出处理。监事会有权以公司之名向法院就公司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的行为提出诉讼。

  2、赋予股东派生诉讼权。股东派生诉讼权指的是当公司不对损害公司利益的相关人员提出诉讼时,股东有权依法提出诉讼。这一制度赋予股东维护公司及个人利益有效途径。当然股东提起诉讼赢按法定程序走,不能滥用私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利益与股东的个人利益。

  九、完善组织机构

  在我国仍有一部分的公司结构不合理,与企业转型的要求背道而驰。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1)结构冗杂:公司机构的设置过于繁琐,甚至交叉重复。这不仅仅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还会造成资源闲置,不能充分得到有效利用,影响生产效率。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与大公司。(2)组织不完备:公司组织单一且不完备,缺乏公司生产所需的相应部门,导致分工不明确,当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不能得到解决。这一问题普遍与小型企业之中。

  公司组织机构的合理化、科学化是公司转型的关键,也是公司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此修改《公司法》不能忽略公司组织机构的规范化问题。组织机构设计必须从公司的大局着眼,从组织目标出发,依据活动分析进行设置,包括对部门职能设计、权力体系设计、职责设等方面。

  十、注意事项

  法律应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但社会经济生活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我国的《公司法》具有长远的、科学的眼光,能够权衡法律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十一、结语

  先行《公司法》已经不能很好地保障社会整体的利益,那么对此作出修改与调整是刻不容缓的,这是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顺应时代潮流,顺应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中国才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找到立足之地。对《公司法》的修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牵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因此如何做到保障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适应现在的经济一体化,成了修改《公司法》讨论焦点。在修改《公司法》时要避免陷入盲目模仿的境地,使我国的《公司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我们需要总结以往的经验,针对现行《公司法》的缺陷寻找良好对策,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完善《公司法》,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论文2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谁也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之时,世界各种文化也呈现出某种全球化的交融趋势。所以,“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力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但是,全球化的内涵决不限于经济层面,它必然以某种方式渗透到政治和文化损域,必然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是建立在资本、生产、通讯、技术一体化之上的,但它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但是,随着经济生活的一体化,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或迟或早也会出现同质化的趋势。所以,全球化既有经济的涵,又有政治的和文化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又指一种经济现象”。

  一、作为作用于全球化核心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谁也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它就必然要被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之中,中国也不例外。所以,对于中国来说,与其被动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还不如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一些学者指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有着无法回避的必然性,而且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经之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为它们赶超发达国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是他们在经济上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

  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各国在经济上的日益同质化或一体化,一方面要求不同的国家共同的游戏规则和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它反过来也势必要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生活和文化价值。在主要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问题,特是政治、法律和文化的全球化问题。

  二、经济与文化交融的基本理论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和文化密下可分。从广义上讲,文化指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此文化又言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狭义上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价值观、哲学、艺术和宗教等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文化传统。由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之时,世界各种文化也呈现出某种全球化的交融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世界市场开拓时,认为世界市场的开拓,不仅打破了以往各地方、各民族在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代之以各地方、各民族的相互来往和相互往来而走向世界,而且文化上的精神的产生也是如此,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局限而提炼世界文化的共性,使各民族和各地方的文明与文化走向世界,构成人类共享的、公共的文明财富和资源。

  随着全球经化过程的深化,信息、通讯、交通、计算机、卫星、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国间的距离缩小、经济和文化间的联系增强。文明的共性日渐超越各民族文化的个性,成为全球意识的重要体现。

  当然,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不应简单化。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并不经常成正比。经济不是文化的惟一决定性因素,更不是那些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的惟一决定因素。

  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较,文化艺术的发展更具特殊性。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四轮马车和蒸汽机早已送进历史博物馆,但是在四轮马车和蒸汽机时代产生的优秀文化艺术,并没有随着那个时代的过去而被人们遗忘,相反,它们以自己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独特的艺术魅力,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同我们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继续给我们以享受和启迪。这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各种文明、文化既相互区分、冲突,又相互沟通、融合,同时保持自身的特点,由此推动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虽然世界文化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又具有共同性和趋同性的一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以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体,以全球信息互联网络的形成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已使全球联结成一个紧密联系、彼此依存和相互联动的信息整体。

  所以,“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表成为生产力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但是,全球化的内涵决不限于经济层面,它必然以某种方式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必然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

  经济全球化为文化带来的变化更直接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经济活动的频繁交往。信息获取的便捷和丰富,各种强势文化因素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弥漫开来。相对于传统的人类文化格局而言,这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新趋势是一种文化创新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最直接的同化感受更多地来自文化,各种文化表象,如报刊、娱乐、资讯、广告等等的同化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最明显地表现在消费领域中,人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以及消费行为中的文化品位大都已经同化与发达国家的水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文化已经商品化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产物和有效组成部分的文化的全球化也已经实现。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

  文化全球化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自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后,一直就存在着“西化论”和“国粹论”两种极不相同的思潮。但是,改革开放后面对着全球化的冲击,西方的流行歌曲、新潮服装、畅销书籍、时髦学说和价值观念纷纷在中国安家落户,文化的全球化事实上也或多或少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无情的现实使传统的国粹者失去了辩护之力。国内学者所说的文化全球化主要是指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或者说倡导一种所谓的“全球文化”。有的学者这样来论证这种建立在全球社会化过程之上的全球价值或全球认同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人的社会化过程总是在某种文化环境中完成的,今天,人们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已经超出了民族的和国家的界限。一个地球人从他诞生的那天起,就处在来自全球的文化信息的包围中,在享受和接受着属于整个地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全球的社会化过程,使得一个人首先成为一个地球人,然后才是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等等。虽然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依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其各自的特性,它们又进行了部分的融合,全球文化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全球文化的产生意味着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普遍价值已经作为一种现实存在于世。

  正如许多学者清醒地看到的那样,积极奉行对外开放政策,表明正在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也正是绝大多数中国学者的共同呼声。参与全球化过程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怎样选择时机和方式参与的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学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际上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趋势的严重效应,即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小心地、审慎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强调选择参与的时机和方式。

  参考文献:

  [1]谭君久:关于全球化的思考与讨论.全球化的悖论

  [2]王朝才柳剑平: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安全战备的选择.全球化与中国1998

  [3]黄卫平:全球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全球化的悖论

经济全球化论文3

  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世界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强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积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对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一) 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形态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界的发展共存。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人化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和谐共存的,离开了自然,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离开了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改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前提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交往,15 世纪科学家的地理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提。同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但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三是东方社会发展。东方社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而近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中国就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而被迫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

  ( 二) 基本特征。一是实践视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采取实践的视野,要求理论知识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无论是经济生产理论还是历史发展理论都要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二是人文关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将人以及人的活动作为世界理论历史的中心,围绕人以及人的社会活动来探究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通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开展时间持此相同态度,都认为世界历史的来使是从15 世界的探险家发现新大陆开始的。15 世纪的探险家环球探险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不同制度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国家开始相互交流,打破了各国的孤立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展。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都认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相处需要一定的交往机制。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大多起源于经济交往,然后涉及到政治领域,进而引起文化领域的国际交往。另外,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结构观念具有一致性,都认为世界历史的结构是由世界的中心向外围延伸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在部分领域具有共通性。

  ( 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批判。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因此,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批判。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工具性进行了批判,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工具性以强制性技术来支配人们,使人们陷入了资本主义世俗社会中,失去了自身自由。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而采用理性管理方式使资本主义制度向全球扩散,进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如,生态社会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中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批判。部分资本家为了一己之利而毁坏人们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

  ( 一) 辨证对待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辩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是应加强重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注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反对全盘西化,保证自己的发展特色; 二是应积极反对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错误理论,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下走正确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追求共同发展。

  ( 二)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注重维护国家安全。虽然,现阶段,世界和平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但是世界上仍有很多不和平因素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应积极面对全球化的进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积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解决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

  ( 三)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重点发展的项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进行了描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占据着突出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同时,国家的教育事业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决定着人才的质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 四)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深化改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占据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坚持自己的发展特色,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加活力,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五)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文化交流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促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

  四 、结语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要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国家发展就必须积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依据。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指导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希望学者能够深入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以促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

浅谈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十大趋势论文(精选6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24
【yjbys.com - 论文范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十大趋势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十大趋势论文 篇1

  21世纪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把世界各国连成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前世界的现实是,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而生存下去,任何国家所发生的问题必将波及到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全球化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走向,大致如下:

  一、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依存将日益加深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贸易的增长率始终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在1950年到1994年的45年间,世界进出口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在这期间,全世界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4倍,而生产只增加了5.5倍。1950年贸易在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7%,而到90年代末已增加到了23%。1994年世界商品贸易额突破了4万亿美元大关,达到40900亿美元;到1999年已接近7万亿美元,达到6.95万亿美元。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也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世界贸易组织认为,这不仅显示出世界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说明世界经济进一步迈向相互融合的发展阶段。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实行开放政策,实现贸易自由化,鼓励外国企业到本国建工厂、雇劳工、加工生产或组装,直到将产品运往第三国销售。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产品约有1/5纳入国际贸易渠道。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论文

标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05
【yjbys.com -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近日河南郑州举办的2002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上,复旦大学世界经济钻研所所长华民教授对于全世界化与高科技时期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做了阐述。

  1、世界经济的时空结构变化

  现今的世界经济正在产生两大结构性的变化:其1,是空间结构的变化,这类结构变化的学术语言就是所谓的“经济全世界化”;其2,是时间结构的变化,这类结构变化的习气用语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经济全世界化的主要动力是:宏观上经济体制趋同、微观上跨国公司的全世界性套利流动、和有助于降低远距离节制与交易本钱的信息技术革命。因为全世界化的运作机制是市场,因而,全世界化的推动进程也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世界规模内的扩张进程。市场经济是解放出产力的,由于它把为自己消费而进行的出产流动变为了为别人的消费而进行的市场流动。因而,全世界化的发展,必将会致使全世界性的供给多余与通货收缩。

  如果说全世界化增添了全世界的供给,那末新经济则扭转了需求的结构。新经济源于信息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造就了1个新的产业部门,那就是IT产业,IT产业的突起致使了全世界性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即至关数量的有货泉支付能力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经济部门流向新经济部门。其结果是,传统经济部门的供给多余问题将会变患上更为严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启发论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1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世界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强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积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对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一) 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形态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界的发展共存。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人化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和谐共存的,离开了自然,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离开了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改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前提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交往,15 世纪科学家的地理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提。同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但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三是东方社会发展。东方社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而近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中国就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而被迫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

经济全球化下说理引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标签:政治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2
【yjbys.com - 政治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在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的中国已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成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难得的发展机会更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说理引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下探讨说理引导法的依据、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该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与其他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社会所期待的教育效果。

  论文关键词:教育主体,说理,引导,素质,简练,感情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很多种,说理引导法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说理引导法,是指通过阐述某种思想理论去说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说成是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去说服人、教育人,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说理教育不受时间、地点、场合及对象的限制,灵活简便,学生也易于接受。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说理引导教育法也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下说理引导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从政治层面走向社会层面,手法不断翻新,而且越来越隐蔽化,越来越具有欺骗性。人成为了相对独立的主体,个性丰富多样,思想利益也多元化,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环境下,信息传播得飞快,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发达的优势,在网上肆意倾销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以此来加强了文化扩张和渗透,力图控制文化资源市场。这样,势必会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或涉世未深者受到毒害,使他们对西方的价值观念产生了盲目的崇拜,背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身上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及时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地投人到社会建设浪潮中去促进社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论文

标签:经济毕业论文 时间:2020-11-19
【yjbys.com - 经济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和新兴大国崛起之间的互动性作出新的解读。作者认为,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核心特征是从"西方治理"向西方与非西方"共同治理"的转变,以此构成金砖国家整体崛起的历史机遇。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减速分化,固然与美国金融危机构成的冲击亲密相关,但如此长时期的经济低迷,深层次上与全球经济缺乏有效的谐和机制具有重要的联络。世界主要国度逃避构造性变革而诉诸超凡规的货币刺激,以至采取新的贸易维护主义举措,全球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缺失的问题突出,客观上暴露了全球经济管理体系的低效率,世界各国亟待经过深化开放协作共渡难关。G20杭州峰会提出了增强宏观经济政策谐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2030可持续开展议程等严重建议,既突出了促进世界各国开放协作的重要性,又进一步明白了推进全球经济管理革新的“中国计划”。但是,什么是全球经济管理体系?全球经济管理终究面临着什么应战?什么缘由招致全球经济管理低效率运作?“中国计划”如何回应全球经济管理的中心关切?上述问题的剖析关于了解或者促进将来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安康开展具有严重的意义。

  一、全球经济管理的中心应战:去全球化

  固然全球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关注,但对什么是全球经济管理的问题依然缺乏统一的观念,全球经济管理尚没有分歧的概念。重要缘由在于全球经济管理触及内容非常普遍,难以简单地进行定义。但是,综合世界经济开展及相关问题的研讨来看,全球经济管理大致包含三层要素,即全球经济谁来管理、管理什么及如何管理。虽然世界各国都是全球经济管理的参与者,但大国宏大的体量及较强的实力必定了全球经济运转通常由大国主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世界主要国度为保证世界经济稳定运转而主导制定的一套国际规则与制度。这套国际规则与制度并非总是最优的,它是某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度经过本身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博弈构成的,更多表现强国的意志。

外汇风险经济全球化论文

标签:经济学 时间:2020-10-25
【yjbys.com - 经济学】

  导语:经济全球化的日渐加深,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外汇风险的问题如今已不单单是个别国家的发展性障碍,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面临的一道难题。

  1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外汇风险也正采取多种方法积极管理应对,如改为非美元货币结算,运用多国货币周转支付,降低美元货币结算比重;贸易融资、灵活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同时加大产品国内宣传力度,增加国内销售比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质产品博得更多销售市场,从而获得更多利润等。其中,贸易融资以其低成本的优势成为我国企业防范外汇风险所普遍采取的办法。通过贸易融资,企业可以提前收付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外汇风险,并且提前回笼的资金可以加快企业运转,解决涉外企业现金周转问题,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也为企业采取这一途径提供了相应的便利。在运用远期金融工具管理外汇风险中,众多中小企业敢于积极尝试外汇掉期业务,风险规避成果显著;同时远期结售汇交易也颇受欢迎,一些外资企业和在外国有分支机构的中国涉外企业使用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来规避外汇风险。这些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运用,反映了我国企业外汇风险防范态度有了质的改变,进步显著,联系我国当前国际形势,在应对外汇风险时有了初步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应对汇率连续波动的潜力日益展现。

  2我国外汇风险管理中暴露的诸多问题

  受我国外汇政策限制和金融市场的一系列影响,在外汇风险管理的实际发展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凸显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广告传播文化安全问题的论文

标签:经济学 时间:2020-10-18
【yjbys.com - 经济学】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广告是商品经济时代的必然文化产物。但是,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它给文化价值的建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从本质上说,广告传播中所暴露出来的文化安全问题实际上并不是由广告自身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我们在分析广告对现代文化的不利影响的同时,还应从广告本体意义的角度出发,看到作为商品传播介质的广告,是不应该承担建构形而上的价值理念的文化功能的。广告传播的文化安全有赖于人们对广告本体意义的确认。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文化安全

  经济的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同时也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其中包括了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碰撞与重构。它意味着,在表层经济形态之下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乎经济范畴的深层文化机制的运作。这就使得一切关于文化的话题变得复杂化而且无法回避。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广告是商品经济时代的必然文化产物。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它给文化价值的建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此,我们仅就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安全问题的挑战作一些粗略的思考与探索:商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究竟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其主要价值诉求又是什么?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广告文化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安全问题?本文拟将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安全问题与其他诸多文化形态一样,纳入到价值建构的范畴中加以考察。

  广告文化的安全问题是与它对人的价值建构密切相关的,广告自身的商品诉求性决定了它的话语功能必然要体现出消费的特征。就以纯粹的商品消费行为本身而言,广告的这一功能特征显然是不会带来关于人的价值意义的确认的。此时,商品也只是作为一种物性的形态而体现出其实用的价值。商品与广告在能指与所指上是完全和谐一致的。然而,当广告超出了商品的所指范畴,即广告对消费者的话语诉求与商品本身的特征失去了必然的关联性的时候,广告也就变成了无所指的能指。这意味着,此时的广告实际上已经被塑造成了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说,就是广告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其实质则是消费至上的权利机制。广告的这种意识形态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并重塑了当代大众的价值理念。而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性的。总地说来,广告的传播对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释义至少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毕业论文

标签:经济毕业论文 时间:2020-10-11
【yjbys.com - 经济毕业论文】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经济全球化的毕业论文吧~

  摘要:

  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我国目前还存在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使得我国的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的对象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以及挑战。针对于此种情况来看,创新是目前唯一的出路,而且全球化的脚步不可=可能停歇,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进程,对于世界的格局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括其中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个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问题,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文章就针对目前的形式发展,对我国的思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探讨,并提出了创新的方法和策略,以便于我们能够进行参考以及引荐。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自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目前的政治以及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在教育领域,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组件高端的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全面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优化我国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被轻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改革开放后,受外界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它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心理,并最终抗拒。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使我国思想教育的概念、内容和方式不适应。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满足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论文

标签:经济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22
【yjbys.com - 经济毕业论文】

  摘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的目的在于了解其本质特点及发展动向,找到中国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中趋利避害的途径。本文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分析了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发展,并就中国的应对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背景;国际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国际市场的融合与统一,是指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及相应生产要素的交换已经扩展到世界范围。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各地区在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开展经贸活动,这就要求市场制定出相对一致的规则,也就使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的各项国际法律也要具备一定的全球化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1.投资逐渐恢复,经济缓慢向好

  虽然遭遇了2008年侵袭全球的金融危机,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以WTO为代表的各类国际经济及其他组织和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努力,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整体已经逐步走出了危机的阴影。随着投资逐渐恢复,全球经济大局势正在呈现出缓慢向好的态势。同时,由于“金砖”国家相对强劲的发展,近年来已经渐渐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发动机”,国际经济正在步入缓慢上升的通道。

  2.自由贸易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

  出于合作对抗金融危机的目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紧以国际间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后续发展的步伐。多边化的全球贸易规模与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正在成为当前全球最为活跃的经济活动区域,这促使一体化的国际间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超过三百个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已经将全球经济体系“分割”殆尽,当前绝大多数全球贸易均在这些区域内发生。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与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相互作用的同时活跃着全球贸易,但也因为不同国家和区域发展本质上不平衡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摩擦。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跨国经理人的全球化难题

标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15
【yjbys.com -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理人和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1992年亿万富翁罗斯·佩罗特(Ross Perot)竞选美国总统时,在一次集会上,把美国黑人称为“你们这些人”(Youpeople),从而得罪了听众,尤其是黑人听众。他们认为这个称呼带有种族歧视色彩。虽然佩罗特先生的初衷可能并没有这个意思,但是“你们这些人”的用语的确意味着“我们”和“他们”的区分,由此导致的负面舆论粉碎了佩罗特先生的总统梦。 

  美国食品制造业的一家跨国公司从本部派遣一位杰出的美国经理出任该公司驻日本分公司的总经理。虽然此人在国内业绩非凡,可是在他派驻东京的18个月内,他所在的日本分公司却把其市场份额的98%输给了一家欧洲竞争者。事后的调查表明。市场份额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原因在于这位派驻国外的美国经理及其家人在赴日后最初的六个月里对东京难以适应,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而在最后的六个月里,他又忙于回国后的工作安排,因为那时他已得知他在美国总公司内的对手已被提升到一个他们俩都心仪已久的职位上,他必须为他个人的自身发展计划重新走上轨道而作出大量努力。就这样整整18个月的任期内,他真正专心投入工作的时间只有六个月,无怪乎他的日本分公司会把这么大的市场份额输给了欧洲竞争者。 

  以上两个事例都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个人还是企业本身都必须学会适应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美国著名思想库哈得森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85至2000年间,在美国初次参加工作的劳动者中只有15%是白人男子:这一变化被命名为”人力资源2000”:同时,还有一个现象被命名为“全球人力资源2000”,即跨国人口的流动在明显上升。跨国人口的流动上升由三个因素导致:(1)发达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的普遍老龄化:(2)世界大部分国家移民限制的放宽:(3)许多较不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三个因素的联合作用。导致了越来越多人从轻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动。与此同时,产业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新兴市场充满机会的乐观预测,也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发达国家向较不发达国家流动。 

  因此,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企业内部来自世界各国的劳动者,即驾驭国际人力资源多元化的能力(如美国食品制造商在日本一例),和管理国内各民族劳动者的能力即驾驭国内人力资源多元化的能力(如罗斯·佩罗特一例)已经成为21世纪的经理人迫在眉睫的课题。 

  保存自己还是适应他人? 

  文化适应指的是少数文化成员与主流文化成员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约翰·贝利教授指出了文化适应的两个层面:文化保存与伙伴吸引。在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可以定义出四种文化适应的形式。即:(1)文化融合/多文化共存;(2)文化同化;(3)文化分隔;(4)文化边缘化。 

  在文化融合或多文化共存时,人们觉得有必要保存他们的自己的文化,同时他们也被主流文化的准则所吸引,把两种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是文化适应最为理想的一种形式。在我近期对500多个由北美派往54个国家的人所做的研究中,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为了在国外有效地工作,他们必须把两种文化的精髓结合。贝利教授对加拿大移民所作的研究也发现文化融合是最理想的文化适应方式。 

  最无效的文化适应方式是文化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少数文化的成员既不被鼓励保留他们自己的文化准则,也不被接纳加入主流文化——加拿大土著的遭遇就是一例,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在企业派驻国外的驻外经理人员中极少出现。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是文化同化和文化分隔。 

  在文化同化的情况下,少数文化的成员单方面去迎合主流文化。在我最近对外派与调回人员所做的.研究中,许多外派职员都把这视为一种与当地人互动的有效方式。然而,外派职员如果过分被所驻在国的文化同化的话,他们就可能被指责为“本土化”,而总部的人也就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们。在处理国内差异的时候,来自少数文化的成员很可能有失去自己丰富文化传统的危险。出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人及其他亚洲人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文化分离是指少数文化的成员与主流文化保持距离。例如在国际环境中,许多来自少数文化的外派职员选择专门住在划定为外国人居住的区域,而很少与当地人接触。在处理国内差异时,来自某一少数民族的成员倾向于与来自相似文化背景的人多接触。这种做法虽然比较简单易行,但它既不能产生有效的协作关系,也有悖于大部分公司所提倡的包容政策。 

  接近那些与你“非常不同”的人 

  1、派驻到其他国家工作。这种工作形式迫使人们直接面对与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有着非常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也与我们的大相径庭。这些挑战包括与本民族中心主义有关的问题(本民族中心主义指的是只从经理人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和角度出发看事物),以及面临文化差异无法跨越时,如何学会了解发生事物的重要性。 

  2、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是跨国经理人必须面对的。加拿大两位传媒教授威廉·豪威尔和斯特拉·延图米发明了一种交际能力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1)无意识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既没有跨文化管理的意识,也没有跨文化管理的能力;常常无心地或无意地得罪了有着另一文化背景的人,就如罗斯·佩罗特把黑人听众称为“你们这些人”一样); 

  (2)有意识无能力(再次引用佩罗特的例子,这是指当他被告知不能称美国黑人为“你们这些人”。从而探索究竟应该怎样称呼他们的阶段); 

   (3)有意识有能力(人们知道在具有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们面前该怎么说怎么做才正确); 

  (4)无意识有能力(在这个阶段上,人们能应付自如地与具有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交际,以致于这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了,真正做到了“双文化”); 

  (5)无意识超能力(这个阶段的突出标志是绝佳表现。可惜的是,并非我们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交际能力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受训练者达到第三阶段或以上,并不是无意识越能力;这就像即使是高尔夫超级球星,也并不总是能够超能力发挥一样。 

  这也就是说,经理人驾驭国际或国内多元化的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安排和训练方法得以提高,从而使他们及其所服务的公司更具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外有大量直接投资流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中国;而中国也开始对国外直接投资,有许多中国人因为工作,学习或其他个人原因到国外工作。鉴于上述情况以及大量少数民族在中国存在这一事实,中国也需要面对国际和国内人力资源多元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管理层次的人才更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来自不同种族或民族背景的人员协作共事。
 

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