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的年风俗

时间:2023-01-13 12:34:43 春节 我要投稿

腊月二十八的年风俗

  腊月廿八是中国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汉族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腊月二十八的年风俗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民谚称:“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天主要有以下几项活动。

  打年糕:年糕是黏米面或粟米面加大枣或豆蒸制的食品。为春节期间制作的糕就称之为“年糕”。因为“糕”与“高”谐音,过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蒸馍在山东地区来说主要指蒸饽饽,在胶东地区最为有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点文化。巧妇俊女竞相献技,把面食做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成了比美比巧的活动。像许多巧手的妇女,在饽饽上做成各种面塑,有花卉、龙凤、雀蝶等。出锅后,再用各种颜料染得五颜六色,特别的喜庆。有的还做面猪头,面鱼 神虫 放入粮仓上供。也有用枣做成枣饽饽,用以供奉祖先。这些用来祭祀的面点食品,不仅选料精细讲究,造型优美,以表达虔诚和尊敬,即是人们追求艺术享受的心理反应,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喜庆心理写照。

  做饽饽时有很多讲究,即这一天不能随便乱串门,尤其饽饽上锅蒸的时候,若是串门不小心碰上要赶紧给人家的灶塘里添些柴(财),以让锅里的饽饽发的更好。揭开锅盖若是饽饽蒸裂了一定要说“今年一定发,饽饽都笑了”。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对联、窗花和各种神码。这一天人们要在清洗一新的门窗,炕头,廊柱,甚至日用品上贴上对联、 窗花以及“抬头见喜”、“福”等吉庆吉言和各种年画,挂起红灯笼,同时还要贴上天地、土地、财神、门神等各种祭祀的神码,把家里家外装扮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到处充满喜气和春意。

  春节为什么要贴福字?福的含义是什么?首先,福字是会意字,古代的意思就是一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也就是说,首先物质生活需要解决了才算有福。其次民间盛传的“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老而善终谓之考)。《说文·示部》说:“福,佑也。”说明福字有保佑的意思。

  为了讨得“福到了”的口彩,人们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并希望过往行人见了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倒贴福字在中国有两个传说,一是朱元璋当年使用倒福字作暗记,准备杀死哪些背后议论皇帝的人,马皇后知道后让全城百姓都贴一个倒福字,朱元璋无法,只好取消杀人的命令。为了纪念马皇后,每逢春节,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以求新年吉利。二是据说一年春节前夕,清朝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挖空心思,在恭亲王最宠爱的妃子“福晋”的名字上做文章。于是,他请人写了很多福字,叫仆人贴在王府一些平日王爷和福晋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可偏偏有一个粗心的仆人在忙乱中竟把福字贴倒了。王爷和福晋大怒,欲惩罚这个粗心的仆人,大管家害怕连累自己,连忙跪拜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祥瑞之兆”。王爷和福晋顿时转怒为喜。后来人们都仿效,春节倒贴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求新年有福运

  春节期间有的家庭为了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还要在窗户上贴上五彩缤纷的窗花。我国的剪纸艺术据说来源于唐代的剪纸招魂的风俗,如果有人在路上遭受惊吓生病,可用剪纸召回其丢失的灵魂。杜甫《彭衙行》中写道:“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描写的就是这种剪纸招魂的风俗。但现在窗花主要是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窗花以其夸张的手法,独特的造型,鲜艳的色彩,通过人民喜爱的形象,把心中美好的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桃符”。《山海经》 、《风俗通》等古籍都有与之相关的记载。据说东海之中有一座风景美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盘曲方圆有三千多里,这棵桃树的东北枝叫东北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桃树上住着两位神仙兄弟,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两位神仙是万鬼的统帅,如果有害人之鬼,就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

  皇帝根据这个故事创制了大傩驱鬼仪式,在门前树立桃人,并把神荼,郁垒手拿苇索的形象和虎的形象画于门上,用以驱鬼辟邪。同时人们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到汉代,已将门神 “神荼”、“郁垒”人格化了,因此出现了在桃木上刻画神荼、郁垒的形象。或干脆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上辟邪,这是门神的雏形也是春联的雏形。唐朝也非常盛行春节时在门上挂桃符,以驱鬼驱邪。

  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源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孟昶因为大臣们新年题词不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幅春联。孟昶的题词改变传说中桃符的内容和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成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对题在桃符上的联语,(这时还不叫春联),但从此以后,除夕于门户挂题写联语的桃符却盛行起来。

  王安石《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宋朝挂题写联语的桃符已非常盛行。

  春联的正式命名并改用红纸书写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下令不论公卿士家还是寻常百姓,门上必须张贴一幅用红纸书写的春联,称为“万年红”。因为“红”与“朱”同意,意味着朱姓子孙永远统治天下。正月初一,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见金陵大街小巷红彤彤的一片,交相辉映的春联让人目不暇接,感觉十分高兴。但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竟然没有贴春联,便派人去查问究竟。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屠户,自己目不识丁,别人又不愿意为他写春联。于是朱元璋当即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这户人家。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用红纸书写的春联才开始兴盛起来。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清朝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春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春联的意蕴也逐渐由驱鬼辟邪转化为春节喜庆娱乐的一种载体。尽管春联已产生多年,历经世代的变迁。但直到今天,春联仍以其雅致的韵味,喜庆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作为年节喜庆表达和渲染文字的符号成为年节节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春联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示民族追求,凸显民族价值,必将承载并焕发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融合今人对未来的美好祝福而长存人间,永远散发着诱人的馨香。

  门神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为神荼,郁垒。到了唐代,由于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曾经为唐太宗守护宫殿,唐太宗觉得二人辛苦,绘二人画像悬于门上,出现了以秦琼 敬德为门神的习俗。随着钟馗传说的完善,后来也有以能打鬼的钟馗为门神的。精美的春联和各种门神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祈盼和驱除邪恶的信念,也是一种艺术欣赏和享受。由大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而演化的年画和窗花,即是渲染节日气氛所需,也是节日期间茶余饭后家长们借图释意对子孙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教育的题材。

  从这一天开始,家庭主妇也开始在每餐前给神袛上香举供,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对来年的祈盼。

  腊月二十八的年风俗 篇1

  “糖瓜”一类的甜品是小年这一天的主角,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营养科医生边姗姗说,糖瓜的成分其实就是麦芽糖,麦芽糖主要存在于发芽的谷粒中,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因其原料天然,不含食品添加剂,甜度也不如糖果高,相比富含添加剂的糖果来说更加健康。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过“小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这其中就包含着养生妙招——洗热水澡。当水温略高于人体体温时,能起到扩张皮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的作用。如果有些部位正在疼痛,如头、肩、腰等,那么边用热水冲洗边做舒展运动,于疼痛的消除也很有益。

  起身饺子落身面

  水饺因其馅料多样,互相搭配有益于营养平衡,是值得推荐的好食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范志红副教授表示,带香菇的饺子馅最健康。她说,她在包饺子的时候很喜欢在馅里加入香菇、木耳、银耳。如果可能,她还会加入其它各种蘑菇。如果家里有海带、裙带等藻类食物,她也会将其加进饺子馅里。

  一来可以让饺子的口感与众不同,二来可以帮助人体减少胆固醇和脂肪的吸收量,这对于抑制食用纯肉馅饺子后血脂的上升有明显的效果。所以,这种做法特别适合甘油三酯偏高的亚健康人群。

  范志红建议,竹笋、干菜对于改善人的血脂水平也有一定效果,所以同样可以入馅。另外,甘油三酯偏高的人群在包饺子的时候可以尝试用鱼类替代传统肉类,这样能进一步降低脂肪含量。

【腊月二十八的年风俗】相关文章:

中国腊月二十八资料12-03

腊月二十四的年风俗11-08

腊月二十九的年风俗11-08

腊月二十七的年风俗11-08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的风俗11-01

腊月几号是小年 腊月初几是小年10-31

腊月是几月10-20

腊月是农历几月10-20

腊月廿三小年怎么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