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当今社会的游戏泛娱乐化

时间:2020-09-24 15:29:22 游戏动漫 我要投稿

细谈当今社会的游戏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概念之一,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游戏界的泛娱乐化更是明星IP粉丝经济的代名词。虽然翻来覆去地榨取一件东西的价值听起来会让人胃口渐失,但你永远不要低估粉丝对于一个变着法儿出现的IP的痴迷程度,这就和直男永远不明白为何女人会将看起来都一样的口红细分出那么多种颜色一个道理。也正是抓准了这一点,泛娱乐化才会变得如此接地气,并弹无虚发地一次次戳中粉丝的G点。下面就由yjbys小编带大家来了解游戏泛娱乐化的相关知识。想了解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什么是泛娱乐化

  抛开影视化这件事,《梦幻西游》身上值得挖掘的价值还是有很多的,这么一个绵延数十年而不倒的网游IP确实称得上奇迹,也难怪网易要带着它朝泛娱乐化进军。然而纵观游戏圈的泛娱乐化大事件,多是将IP转化为游戏,逆向而行的寥寥可数,不得不说网易走的这是一步险棋。那么在此起彼伏的质疑声中,玩家们想要的泛娱乐化到底是什么样子?

  如今市面上最常见的游戏IP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影视剧、动漫、小说和经典游戏,几乎霸占了游戏界的大半江山。琅琊榜、花千骨、仙剑手游这些名词更是成为今年红极一时的关键词,源源不断地输出着价值,使得厂商们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拨开IP这扇金光闪闪的面纱,里面却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风光。

  近年来影视剧的同名手游如雨后春笋一般,而且很多都是与影视剧同步上架,不由得让人好生佩服这些厂商选IP的“毒辣”眼光。但热度持续时间往往非常短。在电影、电视剧热映期间热度极高,一旦过了档期,热度就会迅速下降。至于小说改编的形式更为严峻,尤其网络文学IP游戏仍然缺少一款现象级产品,而其粉丝转化率的高低也仍然存在争议。动漫则大部分都面临着侵权的乱象,至于经典游戏,在那几款国产游戏翻来覆去地炒冷饭中,还能“不忘初心”的恐怕只剩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了。

  玩家需要的泛娱乐化产品

  作为玩家想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款披着IP外衣的半成品,那样即便能在短期忽悠一部分粉丝,但从长远来看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有了优质IP还不够,还需要加上开发商顶尖的创造重塑能力,让新瓶与旧酒相辅相成而非只有单一卖点。如果游戏只是还原几个人物,再找些原声配音便拿出来公测,只会透支粉丝的信度,毕竟玩家也不是傻子。

  其次便是IP的价值。每当提到游戏的泛娱乐化,大多人会将注意力放在游戏而非IP上,其实国内鱼龙混杂的IP有时候就已经是原罪了,又怎么指望改编的'游戏能有多成功?以笑点低俗的段子为主,加上IP的滥授权,组成了我国一大特色IP乱炖。像《十万个冷笑话》、《万万没想到》等影视剧,本身就具有时效性,里面的点可能过一段时间就过时了,难以持续商业化也是常事。因而IP起点首先要高,然后IP授权门槛要高,才守住高质量内容底线,从而保证IP持续商业化。

  IP虽然好,但迟早有一天也会让人厌倦,也许培养一批新的IP会耗费大量成本,但这不失为一个增加玩家新鲜感的好方法。躺在旧的IP上坐吃山空无疑会导致泛娱乐化的恶性驯化,就如同某情怀剑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着玩家的底线,某天将原IP的好名声耗尽也不是不可能。此刻更需要游戏开发者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对剧本进行再创作,才能让玩家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

  泛娱乐化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模糊了游戏圈、娱乐圈、动漫圈与文学圈之间的界限,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大众十分喜闻乐见的,种种成功跨界合作的案例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切。在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后,也许每个玩家心目中理想的泛娱乐化状态都不一样,但单纯地贩卖IP绝不是最终形态。如今国内的泛娱乐产业正发展的如日中天,但对偶尔发出的“娱乐至死”的声音也不能不以为意。在未来的日子里,泛娱乐产业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何走的更远,则是所有在这条路上摸索的人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细谈当今社会的游戏泛娱乐化】相关文章:

细谈社会营销11-13

细谈精准营销11-13

细谈瑜伽茶道11-10

细谈禅堂中的茶道11-10

游戏化设计工具07-24

细谈茶人和茶史11-11

速录专业对当今社会的作用06-01

游戏关卡中的戏剧化设计11-05

浅谈日本游戏厂商集体手游化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