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纪录片中音响的功能

时间:2022-11-18 10:17:10 音响师 我要投稿

分析纪录片中音响的功能

  我们在看有声视频的时候音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音响可以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看得更有代入感。不知道大家对音响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纪录片中音响的功能,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分析纪录片中音响的功能

  对于电视节目制作,基本的步骤是前期的采集,后期的编辑。在前期的采集过程中,我们可以实现基本的策划目的,完成所想和所需要的素材采集,以方便后期的编辑制作。而后期的部分,是实现我们节目整体合成形成最终效果的剪辑和编辑工作。

  在这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就可以明确的看出,音响系统的合成。我们一直在强调影视语言的作用,强调编辑的手法,而在丰富画面内容,完成了画面的合理构图之后,后期编辑中,我们只是简单的进行排序。而音响部分不同,我们有很多的音响是需要后期加入的,这从音响在视听语言的作用中就可以看出,音响的包含的几种类别,解说词、配音、音乐、音效、同期声都是在剪辑过程中,对电视节目起到补充说明,形成影视节奏,调动情感或者渲染气氛的作用。而音响功能的丰富和强化也是电视发展的必然。

  那么声音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此时,通过听觉神经的信息刺激,可以重新带动大电脑的视觉思维。从而使人持续的观看和接受电视的信息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在视听语言的编辑过程中,最基本音响作用,是外部的听觉刺激,而不仅仅是内部的视听语言当中的作用。而只有观者持续进行观看后,我们的节目内容才能被受众的大脑思考,在受众大脑中形成我们节目内容的充分表达。同时,这也体现了一个矛盾点,那就是我们电视纪录节目和专题节目无法摆脱大量运用空镜头的事实。而空镜头是造成人长时间形成大脑麻木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音响的作用,有意无意的达到了刺激大脑思维的效果。而这种效果的优劣也是影响节目好坏的一个重点。我们知道,我们在电视节目的调节中,对音频的调整,基本的调节有音量的高低,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长短。那么这种调节,只是外部的简单编辑,可以通过不同的调节对人脑进行刺激,比如电视声音开的很大,很难让人入睡。而更精细的调节,我们可以从音响的节奏感(快、慢),音色效果(器乐、弦乐、打击乐器等),或者是情绪的调动感觉(解说词的内容、配音的效果)这些都可以直接给人带来思维的刺激。比如节奏的变化,在节目叙事过程中,节奏的变化可以增强一定的可看性,人的大脑思维不能持续的思考信息,要有一定间歇性,而节目的叙事节奏如果能迎合这种间接性,从而有利于人更好的观看效果。音色的选择,不同乐器,不同的物质发出的声音,音色都是有变化的,电视纪录片反应的很多内容都是具有时代特征或是现实意义的。情绪和气氛的建立,也需要音响的效果,我们这里对无声也默认为是一种音响,有很多电视纪录片的特定表现形式就是以无声胜过有声,而有些电视纪录片通过声音连续累计的特性带动起节目所要达到的气氛。

  不仅从音响的潜在作用来看其功能,我们还可以从内部编辑的变化,看到音响功能的强化。以往在电视节目编辑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考虑按照国际标准音,考虑双声道的录音问题。而现在非线性编辑可以实现跟多的编辑变化,视频轨迹可以实现八轨甚至更多同轨的编辑,方便了更好的编辑创作,而同时音响的编辑也丰富的编辑的轨道,一般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基本可以完成十六轨的声音编辑。增多的音频编辑轨道,我们未曾想过全部使用,也很少需要我们全部使用。现在更多的应用时多轨叠加的作用效果。而我们知道,声音根据不同的音色、音调是可以叠加合成的。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知识。但是,我们现在的应用中,却很少考虑到音响的丰富化。我们会考虑电视画面的色彩、光影、以及构图效果。甚至是添加特定的特技效果、字幕效果、空间运动效果等等,来完成对画面内容的艺术加工。而此时,我们却忽略了音响的功能及其作用。首先,我们考虑基本的音响要素,一般是解说词、配乐以及音效几部分。而在这几部分当中,我们以往完成的是单一的.声音元素的排序和音量调整,以及影响节奏与画面节奏的融合。

  在多数的电视纪录片中,很多都是写实的手法记录生活事物,这时音响的功能作用看似应用不多。比如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完全是以现场的同期声作为纪录片的音响元素,不添加任何其他的音响素材,以求达到一种完全写实的效果。很典型的例子如《幼儿园》、《颍州的孩子》都是利用很写实的手法,尤其是在音响的处理上,很多利用同期声的效果,静默、对话、哭喊等等,显现出事物的最原始的形态。并且能很有效的透过现实看到事件的内在本质。而另一部分纪录片,《北京记忆》、《龙的传说》、《大国崛起》、《人类消失的世界》一般的纪录片形式还在利用多元素的素材,去编辑整理和记录过去的事件,而在丰富内容的同时,依靠各种元素填补现实记录影像资料的不足。而在增加效果的过程中,音响占有很大的艺术效果。模拟现场声、音效的配合、音乐对情感基调的烘托、同期声的利用、解说词的说明,都在丰富着纪录片的构架。在同步播放的时间内,我们只能有限的播放一组画面,但是我们可以利用音响特有的特征,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同期声、音效、配乐、解说词均可以同步播出,而不受任何限制。而这种组合不是单一的叠加,而是根据音响特有的音调、音色、音量元素,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视听享受,让人在视觉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从听觉增强对电视内容的感知力。

  每部纪录片都有它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不可或缺的是影视的基本元素。音响,作为影视表达的一种重要元素,在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中体现它独有的艺术效果。从音响自己身特点和编辑特点上,音响的表现效果会愈发的突出和复杂。而在未来,如何更好的,更便捷的利用和调整音响效果,将是我们在电视行业中需要更深一步研究的话题。

  音响在人文纪录影像中的作用

  一、音响塑造了影像的人文风格

  电影中的音响往往能够强化观众对影片风格的认知,从而加强影片叙事的表现力。对于人文纪录片来说,因为纪录片本身的文化定位,人文纪录片中的音响,在与富有观赏感的画面结合、发挥本身所具备的听觉感染力的同时,更体现了纪录片的人文风格,反映了纪录片的文化特质。在纪录片《太极武当》中,有一个武当山的道人教授着迷于道教文化的外国人练习太极拳的场景,画面中他们面对着幽静的大山,伴随着这画面的则是山中回荡着的鸟鸣声。此后,当出现武当山自然环境的画面时,鸟鸣声也时常出现。作为自然声响的鸟鸣声可以视作一个生命力的象征符号,把影像所要表达的道法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道家思想,在空灵安详的自然环境音响的衬托中表露出来,含蓄而不做作,贴合了道教文化本身追求淡泊无为的气质。音响在人文纪录片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染中,具备了其他类型音响所没有的文化意指特质,同时也塑造了纪录影像本身的人文风格。

  取材于现实环境中的音响,还可以与画面配合,营造出独特的意韵,为观众带来纯粹的视听美的享受。例如在纪录片《白马寺》中出现的僧人在朝阳中敲晨钟的场景,画面中僧人努力地拖着钟鼓,敲响那口已颇具历史感的大钟,随着钟鼓与钟面的接触,钟声响起。撞击结束后钟声仍余音绕梁。悠远的钟声在这里作为意指符号,直接指代了穿越了千年的古刹钟声,在含蓄意指层面,也指代了佛教文化深远的历史和现实影响。只有声音与光影的结合,才能发挥影像艺术性的极致。对于影片美的追求、艺术价值的追求,恰是人文纪录片制作这些年来越来越重视的部分,也正是这种追求,彰显了音响在纪录影像中的人文意指特质。

  在影像的情节性叙事中,特定的音响通过再现往往能强化情境,给观众带来情绪上的冲击,从而更易接受影片所要传递的历史信息。纪录片《当卢浮宫遇上紫禁城》中,介绍了在故宫展出的拿破仑一世展里的中世纪画作。影片创作者在介绍这些画作时,不是简单地采用画面加画外解说的方式,而是在介绍画作展现的历史场景时,配上了战争中战马嘶鸣的声响,使观众在聆听历史故事时,配合画作所呈现的历史画面,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战争的激烈残酷,只有通过具体的环境声响才能更加直观的表现。这种音响再现方式,与纪录片创作中常用到的“情景再现”相似,都是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时空,而目的是为了表现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真实人物、事件。“人文需要时间、历史来体现”,再现式的音响,实际上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了时间、历史的关系,强化了影像叙述的观感,从而烙印下了纪录片的人文特性,塑造了影像的人文风格。

  二、音响拓展了影像的画外人文空间

  观看影像时,我们面对的屏幕始终是二维的平面。尽管通过摄影镜头,我们可以到达影像中所试图再现的空间,但是如果只有单纯的画面表达,很难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声音能够帮助形成一部影片中空间、音量及结构的感觉”,声音在影像中的出现,可以拓展屏幕画框外的空间,弥补画面表现的单一性。在人文纪录片中,声音对画外空间的拓展和提示作用,主要依靠音响来发挥。

  人文纪录片中的音响对画外空间的拓展还体现在其能够配合画面形成意境,开拓纪录影像人文情感的表达空间。例如在纪录片《南京城》“钟山风雨”一集中,当叙述到东吴时期的建业富甲天下时,与解说以及大气舒缓的音乐配合的是影片音响中江水滔滔的流水声,与声音相对的画面则是日落时高处俯瞰的江景,通过声画对位,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南京城北方的豪迈与江南的温婉结合的安宁祥和的景象。江水流动的音响作为影像声音的一个层次,在物化的形式之外,实则体现了一种历史变迁的流动感。作为音响的江水流动声,是时光流逝的影像符号在声音领域的表征,象征着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魅力,山水城池、文化气质所沉淀出的奢侈感,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洗礼,依然如故。观众通过音响中这流动的江水声,往往能够产生对南京城历史沧桑的感怀,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怀念。流水的音响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修饰,却为画面整体意境的形成,在听觉领域开拓了新的情感表意空间。

  三、音响优化了影像的历史文化追忆方式

  法国电影大师罗伯特布莱松曾说:“声音总能引出一个画面,而画面从不引出一种声音”。这无疑强调了影像中声音对于优化影片表意的重要性。“单个的现实声音在创造为事件、动作冲击的音响效果声时,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正因如此,人文纪录影像中的音响,只有在配合语言、音乐等其他声音元素时,才能体现影像声音的多层次性,从而优化纪录影像对历史文化的追忆方式,从整体上发挥影像声音对纪录片人文性刻画的更大价值。纪录片《南京城》有一段叙述东吴帝国时期,孙权的军队已经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海上丝绸之路在那个时期正式建立。与画面中三维动画再现的孙权水军拥有的战船和雄伟壮丽的江景配合的画外声音,由江水的波涛声、讲述这段历史的解说以及影像音乐构成。作为再现环境的音响成分,波涛声表现了当时的东吴海军乘风破浪所必须要经历的艰难历程,恰是从一个相对客观的层面补充了对这段历史的声音叙述,不会使影像再现显得感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因此,纪录影像中音响的使用,充实了影片的声音层次,同时也是影像追忆历史文化的一种声音优化方式。

  音响作为影像中最能展现叙事空间环境气氛的声音元素,在与语言、音乐相互配合中,能够为历史创造一个真实的表意空间。例如纪录片《当卢浮宫遇上紫禁城》中,在讲述到法国大革命期间,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时,解说、人群的喧嚣声、乌鸦的鸣叫等声响,以及曲调低沉的音乐配合卢浮宫所藏有的处决场面的画作,向观众展现了极具历史现场感的景象。围观人群的喧嚣表达了当时的法国人民对于处死国王这一事件的关注,有革命狂热者的呐喊,或许也有反对者的呼声;影像中路易十六被处死后,乌鸦的鸣叫则带有一种末日般的死寂,仿佛宣告着国王已死、迎接共和的消息。正如历史上发生的那样,法国大革命并没有随着国王的被处决而平息,法国走向共和的道路也并不是那么平坦。这种真实的历史空间感的营造,无疑体现了以音响为主的影像声音元素对历史情境的优化再现。

  作为独立的声音元素,音响在人文纪录影像中的单独出现往往能起到特别的艺术效果,使观众通过享受艺术美感,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在文献艺术电影《又见梅兰芳》中,有一个场景是梅葆玖拿出老式放映机,放映了父亲梅兰芳当时拍摄的历史画面。机器运转的声响和电影放映机的图像这两个简单元素的叠加,搭建起了从现实到历史过渡的桥梁,使观众跟着影片的叙事,把注意力转移到屏幕中的又一层画框,即历史上梅兰芳真实的身影。影像中的音响,推进了影片画面进程的同时,也连接了纪录片历史、现实时空的转换。老式的电影放映机本身就带有历史浓厚的印记,而画面外,传递到观众耳中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声响更是立刻就把人带入了过往时代的情境中去。影像中以独立形态出现的音响,在运用适当的时候,丝毫不逊色于声音元素的综合表达,为纪录片的时空转换、文化意义的表现创造了新的表意方式。

  在任何一部体现人文关怀、观照历史文化的人文纪录影像中,音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强化影片风格,让观众能更深刻地感知历史、了解文化,也可以创造屏幕外的多重空间,给观众留下思考文化的余地。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视听语言的配合,让我们真切地感知时代变迁,感受到纪录影像的人文关怀。

【分析纪录片中音响的功能】相关文章:

电影《天下无贼》音响分析11-04

三维动画片中音响元素的设计09-21

编导纪录片分析方法11-13

纪录片《沙与海》分析11-06

音响师行业的特点与就业前景分析11-03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03-18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08-17

贝司音箱功能及调节分析05-12

最新车载音响中均衡器作用功能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