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试卷

时间:2022-06-19 02:05:09 研究生院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年高二历史试卷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试卷1

学年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

  B、 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 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 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 “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 老子的“无为”思想

  B、 墨子的“非攻”思想

  C、 荀子的“王道”思想

  D、 孟子的“仁政”思想

  《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

  C、 儒家经典推动科举制度发展

  D、 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A、 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 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 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致良知

  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A、 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 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 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在清人赵翼所写的《廿二史札记》中,作者提到“元末殉难者多进士”的现象。书中描写到: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 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灭亡的原因

  B、 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

  C、 理学对读书人的影响

  D、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儒家学说的重大理论突破在于

  A、 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 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 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 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

  A、 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

  B、 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C、 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

  D、 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西学东渐的影响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在谈论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时,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了三句话: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对这三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第①句是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

  第②句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度

  第③句是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

  A、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

  史书记载:“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

  A、 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 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 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 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孟子》已成为官方儒学;

  ②朱元璋想避免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④《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A、 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B、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C、 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D、 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二、连线题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还有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

  (2)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摘编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备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

  ——摘编自《梁启超家书—1912年12月致思顺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与材料二的教育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试卷2

  一、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凡尔赛体系有过两次重大调整。这两次调整分别是

  A、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

  B、道威斯计划、《非战公约》

  C、鲁尔危机、《洛迦诺公约》

  D、《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

  1927年6月,法国外长白里安向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建议法美缔结一项永不相互交战的条约,但美国对白里安的态度反应冷淡,主要为了是避免(  )

  A.卷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

  B.引起英国的强烈抗议

  C.造成法美结盟的既成事实

  D.刺激德国的扩军备战

  该条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重大调整。该条约是

  A、《拉巴洛条约》

  B、《非战公约》

  C、《凡尔赛和约》

  D、《洛迦诺公约》

  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联盟的基本任务之一,史学界有人认为通过国联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原因在于

  ①国联的盟约有明显的缺陷

  ②国联从一开始就在大国的操纵之下

  ③美国没有参加国联

  ④国联后来吸收一战的战败国为成员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46年,在国联最后一次会议上,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总结说:“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总结理解不确切的是

  A、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

  B、国联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

  C、国联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D、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

  《非战公约》是一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尝试,但其未能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最主要的原因是

  A、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B、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C、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

  D、没有涉及裁军问题

  1925年10月,英、法、德等欧洲七国签订的《洛迦诺公约》

  ①违背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

  ②暂时缓解了欧洲的安全问题

  ③改善了法德两国之间的关系

  ④有利于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道威斯计划规定:“任何外国组织均不得妨碍德国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

  A、法国单独占领鲁尔地区

  B、德国可突破凡尔赛体系

  C、国联无权干涉德国经济

  D、法比两国从鲁尔地区撤军

  国际联盟成立后,曾对当时的国际事务作出过一定的处理。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在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方面一直发挥作用

  B、九一八事变后,严厉制裁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C、对法西斯侵略行径姑息纵容

  D、成了被法西斯国家操纵的工具

  《国联盟约》第22条规定:“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指的是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并非针对列强所占的全部殖民地

  B、体现了国联“集体安全”的原则

  C、与民族自决的原则背道而驰

  D、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

  下列条约中,有利于维护20世纪20年代欧洲和平的是

  ①《日内瓦议定书》

  ②《拉巴洛条约》

  ③《凡尔赛和约》

  ④《洛迦诺公约》

  ⑤《非战公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下列各项符合国联盟约基本规定的是

  ①国联成员国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②国联成员国应实行裁军

  ③对于发动战争的国家,国联成员国应加以制裁

  ④对一战战败国的殖民地由国联委托“先进国家”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为什么《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A、《非战公约》根本对列强毫无约束

  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伏笔

  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非战公约》没有提出“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

  《非战公约》第2条: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由此看出其进步性在于

  A、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B、约定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C、成为“二战”后成立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D、消除了各国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战”后,为解决凡尔赛会议没有解决的欧洲安全问题签订的条约有

  ①《洛迦诺公约》

  ②《非战公约》

  ③《九国公约》

  ④《四国条约》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从国际法角度来看,《非战公约》强调了不侵犯原则,其表现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C、废弃用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下列对《洛迦诺公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和约》的调整

  B、促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C、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德国完全摆脱战败国地位,成为政治大国

  下列关于《拉巴洛条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平等互利为基础

  B、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C、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企图

  D、为苏德世代友好提供了保障

  《非战公约》签订的影响有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国际法的法律基础

  ③为二战后审判德日战犯提供法律依据

  ④涉及裁军问题

  ⑤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国联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维护和平    D、委任统治

  二、非选择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洛迦诺会议上,英国首相奥斯汀·张伯伦宣称:“大不列颠对这一问题恰恰是极为重视的……如果德国不是同时加入国际联盟,缔结公约就无从谈起。”

  ——让·巴带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

  材料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十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充,不论国际联盟能否认定德国为侵略,法国都可进行干步。”……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

  ——阿贝农《和平大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对德政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的主要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18年3月15日,根据列宁的建议,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批准了《布列斯特和约》。3月17日,《布列斯特和约》也经德国批准并开始生效。《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相当德法两国领土总和的土地,将近5000万人口,损失了煤占全国90%、铁矿占73%、工业设备占全俄的1/3、铁路的33%,还有大量赔款。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

  材料二1922年4月16日,德国、苏俄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该协定共六条,主要内容是:(一)相互放弃要求赔偿战争费用、战争损失及战俘费用的权利。(二)德国放弃因俄国实行国有化对德国国家财产和私有财产造成损失的赔偿要求,但以俄国也不给予第三国同类赔偿为条件。(三)两国立即恢复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四)两国根据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建立贸易和经济关系。缔约后,1922年德国对苏出口增加1倍多,从苏进口增加了13倍。列宁认为它体现了“两种所有制的真正平等”。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德国先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和《拉巴洛条约》的不同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巴洛条约》的突出特征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8月27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是:缔结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任何国家只要同意本公约的内容都可加入.该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者共计63个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包括:战地公约、海上保护、战俘待遇、保护平民等.其中1949年日内瓦第4公约,有159条正文和13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试卷3

  一、单选题

  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A. 敢于挑战权威    B. 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

  C. 忘恩负义    D. 求知欲强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A. 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 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 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作的独创性贡献是

  A. 中庸之道

  B. 对于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认识

  C. 动植物分类法

  D. 三段论

  古希腊的奴隶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宣称:“一些人生而是自由人,另一些人则天生是奴隶。”这句话的本意是

  A. 奴隶归奴隶主私人占有

  B. 奴隶制度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C. 把社会上的人分成三个等级

  D. 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

  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有

  ①讲究科学方法研究

  ②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③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

  ④提出“中庸之道”理论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亚里士多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材料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思想

  B. 两人都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C. 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亚里士多德反对两端而取中间

  D. 两者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

  关于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学:建立了动植物的分类研究体系

  B. 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的组成(形式和质料)

  C. 逻辑学:创立“三段论”

  D. 伦理学:提出了“孝悌之道”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就不正确的是

  A. 建立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B. 大多数自然科学成就一被证明是错误的

  C. 其伦理学成就如三段论至今被奉为权威

  D. 为后世的科研提供了一些方法论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材料三在吕克昂学园,有一门伦理学课程,讲授人生哲学。亚里士多德向人们讲述: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突破柏拉图哲学思想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亚里士多德突出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什么思想?他这种思想有何特点?

  三、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学年高二历史试卷】相关文章:

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通用10篇)04-20

2017年小学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08-26

CAD试卷「附答案」04-29

大学英语试卷参考04-29

2016-2017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08-26

苏教版英语小升初试卷及答案07-03

国家司法考试试卷09-23

小升初语文测试卷及答案09-03

汉服的历史发展08-10

京剧的历史发展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