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的灵魂

时间:2022-10-27 12:55:09 太极拳 我要投稿

浅谈太极拳的灵魂

  下面主要介绍是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中和之道,含义有二:一日修阴阳中和之气,二日把“中和”立为尚德精武之大道,名出有二,实则为一。它的本质内涵,构成了太极拳的灵魂,表明了太极拳取名“太极”之本意。望对大家有用。

  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这一表述,过去本门长期未曾公开阐述,直到师兄钱惕明先生在《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中才开始介绍,为了弘扬太极,我们特再予披露。

  一气与二气

  诸家太极拳都注重炼气,但炼气的内容及心法,却各有千秋。本门的练功总诀说:“修阴阳中和之气,炼天地至柔之术”,表明本门太极拳炼的是阴阳中和之气。

  所谓修阴阳中和之气,就是通过练拳练功,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进行中和,融合为一,返归太极一气,还要与自然界的精灵之气,内外交感,中和为一,并且循环往复,生生日新,不断优化,以常葆青春登寿域。太极拳的内劲及技法,也要通过分阴分阳,阴阳平衡,阴阳中和,合为太极一气的炼气过程,才能培植聚集内劲,练成“阶及神明”的技法。所以,炼阴阳中和之气,是太极拳体用兼备的必由之路,是武当丹派武功的根基。

  这里说的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源于中国古代的太极学说。太极拳是依循太极哲学原理创造出来的拳术,人称“哲拳”。弄清有关哲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分析一气与二气,乃至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一词,原本是古代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生成过程中使用的哲学概念。但真正成为哲学理论,始于《周易》,而集其大成并发展完善者,则是北宋的理学祖师周敦颐。先哲们认为,宇宙生成的第一个序列,是无形无相的“无极”状态,学者们称之为太极一气,混元一气,又称先天之气。

  经过漫长时间的动静变化,“太极”内部孕育着阴阳的萌芽,但他们仍然处在太极一气的统一体中,尚未分别出来,其性质依然是太极一气,目前流行的阴阳鱼图形太极图,是这一状态的一种表象。

  后来,阴与阳成熟了,就分阴分阳,分别而出。这时,它们的性质变成了阴阳二气,已不是原来的太极一气了。阴阳分,天地判,阴阳成了宇宙生成的第二个序列。

  这就是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的由来。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谱》所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二气中和

  既然分出了阴阳,为何还要中和为一呢?因为宇宙生成过程并非到阴阳二气为止,再要经过多少个序列的演变,才能生成天地万物。《周易》描述宇宙生成的过程是“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周敦颐在著名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中,描述宇宙生成有六个序列,即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乾男坤女一生化万物。周子还特别指明在宇宙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让我们清楚地看见,无极的真谛,加上阴阳二气及五行的精髓,非常奇妙的凝合为一,才化生出天地万物。

  假如太极一气归一气,阴阳二气归二气,各不相干,互不交感(中和),也不妙合(为一),怎能生成宇宙万物呢!所以先哲们把阴阳中和之道,作为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之道,是天地人万物新陈代谢的总规律。如《周易》所言:“天地(阴阳)交而万物通也”,“保合太和,乃利贞”。

  因此,自古以来,儒、道、释、医、武诸家,都把阴阳中和之道,作为天地大道,尤其是儒家,把“中和”提高到“天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就是循天之道,奉此大道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业。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汉朝的董仲舒说得更透彻:“中者,天地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理天下,其德大成。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周易》塑造的阴阳(乾坤)中和精神,是中华文化之魂。

  道家同样把“中和”作为天地大道,三丰始祖说,“夭地大道,含合抱中”。元初的李道纯著《中和集》一书,他说:“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天地万理皆悉备于我矣”。武当山上的太子坡,至今还在《姥姆亭》内悬挂着“保合太和”的匾额。传说玄武大帝当年修炼遇阻时,天地化作姥姆予启示,才能保合太和得道飞天。虽然是传说,却反映了道家十分看重中和、太和、保合之道。有位武当名家说得好:“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间不可一日无祥气,中和之道,祥和之气,是驱魔成道的至宝。”

  返归一气

  炼阴阳中和之气,并非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中和为一,返璞归真为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不断螺旋升华。

  从人体的生成来说,人体也是通过二气交合,中和为一而生成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论及人之生成时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在天地万物的生成中,人得到上天的灵气而最灵,才能形神兼备,成为有生命的人。三丰始祖在《大道论》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这问题:“父母始生之时,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成,脱离母腹。斯其时也,性浑与无识,有以无极优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可见人的生成,乃是阴阳中和以后,复归太极一气而成的。

  从培元固本来说,人之初生,元气充盈,阴阳和合,生命旺盛。由于后天失调,阴阳失和,元气日损,疾病缠身。为了健康长寿,儒、道、释、医、武诸家无一不重视恢复太极元气,采取多种方法培元固本。武当丹派通过行功走架及静功修炼,让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气中和,使体内的阴阳二气中和,并与大自然的精灵之气中和,这三个“中和”,合成一团太极元气,用以祛病延年益寿。

  从炼气的层次来说,太极拳的练功层次,由低到高,从分清阴阳,到阴阳平衡,进而阴阳中和,中和为一。其中,阴阳平衡与阴阳中和,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过程,不可混淆。练太极拳当然要分阴分阳,阴阳平衡,但是还不够,不能到此为止,应当更进一步,迈向中和之美景。因为阴阳并非凝固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即使阴阳动态平衡的概念,仍不能充分反映阴阳变动不居的本质关系。事实上,阴阳的动态变化,也就是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循环往复,不断螺旋升华。道家经典《太平经》,干脆把阴、阳、和三者,作为三种气质来看待,三气中和为一,它指出:“阴、阳、和三者为合,上应天理,下合人伦。”

  从太极拳的懂劲来说,也要中和为一。王宗岳在拳谱中描述了练功懂劲的全过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有懂劲而阶及神明”。怎能懂劲呢?他进一步说:“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阴阳相济如何理解?济者,渡 也、和也,相济,即相互济渡到对方去。所以王氏所说的阴阳相济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济渡到对方里面去,和合为太极一气,并不是说五阴五阳的平列。若是一半阳,一半阴,各自平立,互不相关,怎能达到懂劲练成妙手呢?王氏提出的懂劲要分六部走,一是着熟,二是知阴阳,三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四是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第四步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练成了,才能进入“懂劲后越练越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的第五步,最后的第六步,才是“阶级神明”的阶段。

  炼气之法

  太极拳之炼气之道,与松柔之道相辅相成。松则能通,通则易顺,顺而能致和,所以要“炼阴阳中和之气,练天地至柔之术”。松柔要诀,将另文介绍,这里主要谈炼气之法。

  武当丹派,以道家内丹功为根基,练拳与炼丹结合,练拳过程,就是炼丹过程,初听起来,似乎复杂玄奥,其实下手功夫并不难。三丰始祖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日凝神,气归于脐下日调息”。宋唯一在《武当剑谱》中概括为“揉转玉环,鹤息归脐”的心法。李景林总结出易知、易练、效果好的独门修炼法一脐转胎息法。

  脐轮,俗称肚脐眼,穴名神阙。它是人处母胎时,赖以呼吸的脐带,出胎后脐带虽短,元阳一点(元气)尚存,输气血,通百脉的功能犹在,是人的“性根”、“命蒂”,是内丹练功的主要穴位,炼中和之气的.入门要道。胎息,是练功到高深阶段的一种呼吸法,如胎儿在母胎中的内呼吸,故名胎息。它是培育元气,修炼精、气、神的有效呼吸法。法有四个层次:

  一、守脐。守脐内深处约寸深,常守此穴,能激发脏腑经脉充血的生成与运行,促进阴阳平衡乃至中和。先贤说:“常守肚脐,寿与天齐。”

  二、敛脐。吸气时意念肚脐内敛,吸至背后命门穴,使命门鼓撑饱满,呼气时将气从命门穴注入下丹田。命门又后升田,是阴阳二气生发之源。命门属火,肾精属水,命门饱满,则水火相济,真气生发。

  三、脐息(胎息)。初时,只是意念上的脐息,练之日久,慢慢忘却鼻息(实际鼻息尚在),由脐窝呼吸,让脐轮成为呼吸出入之门户,若有若无,进入胎息。三丰始祖指出:“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四、阴躏之息。阴躏即会阴穴。三丰始祖说:“调息者,调度阴躏之息,与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也。”倘能知此,则天门常开,地福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朝,中和为一。

  这四层功夫,并不难练,只要掌握好“守脐”这把钥匙,就能开好这把锁,从无极式直到收势,行拳练剑的全过程都要贯彻始终,再辅以静功修炼,就能功到自然成。

  太极拳口诀心法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浅谈太极拳的灵魂】相关文章:

浅谈太极拳的“松”10-08

浅谈练习太极拳的奥秘11-16

太极拳派系起源及特点太极拳10-03

太极拳教程太极拳的种类介绍09-29

关于太极拳教程太极拳的种类介绍09-29

太极拳教程太极拳的种类有哪些09-29

太极拳基本动作-太极拳练习姿势11-04

少儿练太极拳的好处-太极拳的特点11-06

太极拳的由来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