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遭遇的问题

时间:2020-11-09 18:42:41 心理咨询师 我要投稿

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遭遇的问题

  导语: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全新环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排除困扰、还能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成功教育子女,处理好家庭关系。

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遭遇的问题

  中国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发展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中国心理咨询师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缺乏培训资源,过于在知的层面上对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和过程进行理解,而忽视了自己对心理咨询的体验和体会。

  (一)

  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特别强调不可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得意忘言”、“得意忘筌”。

  既然“意”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么如何达到对真意的理解和把握?是“悟”。人的天资各不同,“悟”的能力有高低,“悟”的时机有先后,导致了“悟”的水平不同,也就是“境界”的不同。

  关于境界的论述流传比较广的,甚至有些心理咨询师也喜欢引用的例子就是青源唯信禅师在《上堂法语》中的表述:“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若于此处能透过,允汝亲见老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首倡“境界说”。他著名的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说的是治学境界,即疑、求、悟三阶段。当然也可以引申为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境界的理解。

  中国文化的这个强调“意”、“悟”和“境界”的传统对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心理咨询师也存在影响。但境界有真伪,真境界是知、情、意、才情和时间相互砥砺的产物。如青源唯信禅师以三十年之功才会将修禅的层次融通无碍,而要达到王国维所说的“蓦然回首”的境界需要遍尝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之苦和憔悴之苦。

  培养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很多严格条件的:咨询师个人的先天素质、文化素养、严格训练、实践和督导。例如美国精神分析协会规定:要想成为分析师必须受到280个小时或320个小时的分析;法国、德国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仅仅是外在的条件,而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内在条件和过程可能更为复杂。

  中国心理咨询毕竟刚刚起步,培训资源不是非常丰富;而国外在国内的培训又因语言的障碍、路途的遥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是否能够有效的转化为心理咨询资源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和理论的论证。而中国大的社会发展潮流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和想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个矛盾中,很多想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很多只能通过自学来掌握心理咨询的技术和理论。

  在这种环境中,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多在“知”的层面行走,“知”有余而“体验”不足,常常比附其它领域的情况来说明心理咨询:“无招胜有招”(借用武侠的表述)、“要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听之以空”(借用中国传统思想)、“少说少错,多说多错”(借用俗语)等等。

  笔者认为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中的“智障”问题现在非常明显了:用单纯的理智分析代替了心理咨询师成长需要的各项条件。这理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

  这种虚假的心理咨询境界有多个危害:

  1、过度解释

  人不仅仅是活在物理空间中,也活在意义世界中。很多心理问题就是意义问题。个人赋予周围世界的意义过于固着或过度变动都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有时候就是帮助来访者恢复“生命的弹性”―――在心理意义的固着和混乱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如果心理咨询师缺乏对心理咨询的真切理解,常常会对来访者的的问题原因进行臆测,用自己掌握的理论进行解释。这实质不过是用一种单一而理论化的意义代替来访者的自己的意义解释而已。这种隐患是很明显的。

  2、好为人师

  心理咨询过程中有指导和传授一定的自我调节技巧的成分,但它不等同于单纯地传授心理知识。很多心理问题不是“知”的问题。一个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他往往对自己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而一个自己没有对心理有着体验的心理咨询师常会对来访者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理论判断和道德判断,在咨询过程中容易说得过多。

  这时候最能打击有好为人师倾向的心理咨询师的一句话是:你说的我都知道,我该怎么办?!

  3、虚假的共情

  心理咨询中关于“共情”的论述非常多,有的也非常精彩。笔者相信让任何一个看过一些心理辅导书籍的人都能就“共情”发表一番议论。但没实践体验,往往会把自己的情结投射当成共情。

  这种共情不过是咨询师自我中心的反映,一种廉价的同情;这不仅不能促进心理咨询的进程,反而可能阻碍来访者的个人成长。

  4、难于进入学习心理咨询状态

  当我们知道了较多的心理理论和技术,容易用一个模式化的东西代替对心理咨询的体验,在不同的咨询理论进行简单的类比。这些很容易影响咨询师,使其用理智取代体验。打个比方说明这个过程:当我们在花园中赏花时,我们感觉心情舒畅。但当我们在心里一说这花时什么名字,是什么品种的时候,我们的体验过程就被打断了。

  以笔者学习意象对话技术为例:笔者自认为读过不少书,当用意象进行自我分析,往往在分析到一个意象或体会一些什么时,就想弗洛伊德怎么说、艾利斯怎么看,体验过程被打断了。阻碍我认识的,正是我们掌握的知识。

  (三)

  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中的.“智障”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我提升的好时机

  心理咨询师的“智障”问题可能恰好反映了自己的一些深层问题:我们的权威人格、我们情结、我们的个人风格等等。只要我们不回避问题,敢于面对,可能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笔者在用意象进行自我分析出现的问题为例。当多次发现自己在分析意象过程中短路后,不能深入触及自己的问题时,我就尝试问自己:我恐惧的什么,使我不能深入自己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对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2、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制度

  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道路,也是解决心理咨询师的“智障”问题的一个方面。围绕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参照国外的惯例,制定严格培训、筛选、实践和督导制度。

  3、完善的督导机制

  心理督导是心理咨询师的第三只眼,可以说没有督导的心理咨询是不完整的心理咨询。定期接受督导,有助于咨询师解决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创伤,认清自己的问题,避免咨询过程中对求助者的误导或被求助者的不良情绪伤害,从而促进知、情、意的统一,提高咨询技能。

  4、运用意象对话自我分析

  意象对话技术现在已经基本成熟,从运用、自我分析和督导都有专门的研究了。心理咨询师对意象对话熟悉后,可以运用意象对话自我分析了。

  5、运用意象对话对心理咨询师进行督导经研究,用心理意象进行心理咨询师训练是有效的,可以用心理意象进行

  检测和提高共情能力、检测和改善接纳状况、检测移情和反移情,以及检测和改善心理咨询师心态和训练他们的感受性。这些实用而有效的培训必将对心理咨询师的发展产生很好的影响。

  总之,对于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中的“智障”问题的探讨,一方面是一种文化上的反思,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文化上的反思,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要对此应给以警觉,理解心理咨询师过分理智化会如何影响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如何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进程,如何影响治疗效果。

【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遭遇的问题】相关文章:

1.心理咨询师成长必读书目

2.上海2021非心理专业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报考指南

3.2021长沙非心理专业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报考须知

4.2016心理咨询师专业技能命题点

5.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考试有专业限制吗

6.心理咨询师的考取条件

7.心理咨询师的报考条件

8.心理咨询师考试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