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民间舞的地方特征

时间:2020-09-23 17:00:59 民间舞 我要投稿

冀东民间舞的地方特征

  冀东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另有回、满、蒙、壮、朝鲜等少数民族,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冀东民间舞的地方特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注重塑造人物性格

  在冀东民间舞中,有许多舞种很讲究“行当”划分,绝大多数舞蹈节目又有特定“角色”。这些行当和角色的存在,实质上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特定性格服务的。从服装和化妆上看,各行当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从舞蹈上看看,各行当均有各自的系列动作和姿态。人物形象的不同和动作姿态的差异,保证了各行当特定性格的充分体现。舞蹈节目中的各个角色,在人物年龄、性别、身份、性格及人物关系等方面,更为明确具体。宏观冀东民间舞队的整体阵容,可谓一支人物众多、性格各异、色彩缤纷、争芳斗艳的舞蹈艺术大军。它与其他地区某些统一服饰、统一动作、统一情绪的集体舞(或称“情绪舞”)形式,彼此可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可确认,注重塑造人物性格,是冀东民间舞的一个特征。

  二、善于表现故事情节

  喜欢欣赏有故事情节的表演艺术,是冀东人民传统的审美属性。当地民间舞之所以在表现故事情节方面见长,是由它赖以生存的群众土壤所决定的。如前所述,舞蹈注重设置各种行当和角色,这是为舞蹈表现故事情节而奠定的必要基础。各行当角色所拥有的典型化、性格化的系一列动作,又为展现各种人物性格、揭示矛盾冲突,提供了丰富和必要的舞蹈语汇。鉴于冀东民间舞蹈拥有这些基因,从而构成它表现故事情节之功能。例如“地秧歌”中的《跑驴》、《锯缸》、《扑蝴蝶》等,“高跷”中的《摸鱼》、《扑蝶》、《拾玉镯》等,以及《小车舞》、《跑早船》、《老夫背少妻》等舞蹈,无不在某种程度上展现着特定的故事情节。自建国以来,许多专业舞蹈工作者充分把握并发挥冀东民间舞蹈这一特征,创作了具有冀东民间舞蹈特色的《打熊舞》、《三个和尚》、《抢亲》、《娶新娘》等舞蹈或舞剧作品。

  三、幽默诙谐为基本格调

  冀东人民群众,历来拥有风趣乐观的性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以许多幽默的俏皮话或歇后语,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抒发某种思想感情。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进行着心灵沟通。冀东民间舞蹈所特有的幽默感和风趣性,是当地人民群众性格特征的生动反映。如当地代表性舞种“地秧歌”,该舞基本上以“逗情”为主线展开表演的。舞蹈时,在妞、丑、、公子四行当中,无论是妞与丑,丑与,与公子,或是同行当之间,往往以纵横交错、此起彼伏的方式,进行逗情嬉戏,使舞蹈自始至终贯穿着浓厚的喜剧色彩,广大观众在欢声笑语中获得精神娱悦和审美享受。从某种角度而言,可将冀东民间舞蹈之格调,简洁地归纳为一个“逗”字,在逗中见情,在逗中起舞。无逗则乏味,无逗不成舞,这是冀东民间舞蹈地方特征中的另一个侧面。

  四、动肩扭胯显现动律特点

  冀东民间舞的动作和姿态,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以肩部和胯部动作最具地方特点。如肩部的单耸单落、双耸双落、前顶后拉、交错揉动等。胯部的提、转、抬、晃等。这些动作有时是与人体其他部位动作配合舞动,有时则单独舞动。如全身“亮相”成某一姿态后,仅以肩或胯,在全身相对静止的姿态中做微小的舞动。这种静中有动的舞蹈方式,使舞者的感情色彩不仅未减弱,反而更加强化。

  有人将“舞蹈”一词,通俗解释为“手舞足蹈”,似乎不够全面。人体的双臂及双腿(人体四肢)最具舞蹈表现功能。诚然,肩与胯系人体躯干部位,若仅就人体动作运动的幅度而言,躯干是抵不过四肢的。然而,传统民间舞蹈往往以躯干部位某些细微的“小”动作,放射出极大的光彩。许多初学冀东民间舞者,之所以学得不太像,或不够味儿,其原因往往是只注意了道具的各种舞动和步法的更叠、衔接这些宏观表象的掌握,而忽视(或难以兼顾)肩、胯部位某些小动作。有些独具慧眼的外地民间舞艺入,他们往往把冀东民间舞中的“扇子花”、“手巾花”等动作,吸收融汇到外地民民舞蹈之中,但他们对冀东民间舞中的肩部、胯部动作,却视为难啃、难化的硬骨头,对此束手无策。原因是,这些微小的动作元素,不仅难以被“异己”所溶化,反而能溶化“异己”。难怪外地艺人从不轻易动用之。上述事例可以说明,冀东民舞中的肩、胯动律,具有不容忽视的地方特性。

  五、阴柔含蓄构成内在神韵

  冀东人民群众之所以经常借助俏皮语、歇后语去传情达意,是基于此种语言具有某种含蓄性,它与当地群众特有的含蓄、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再从冀东方言的腔调上看,是娓婉动听的。其中犹以当地传统的皮影戏道白最具代表性。有人对冀东方言评价说:“冀东人说话,具有音乐性、旋律性。”这种音乐旋律性语言,是冀东人民内在精神气质的表现。舞蹈与语言,从字面上讲,两者系不同概念。但是,我们对流传在同一地区的方言土语和民间舞蹈,却不可将两者视为风马牛不相及。它们同属当地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的外化标志,两者犹如一根蔓上结出的两个瓜,彼此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既可闻其言而知其舞,也可观其舞而知其言。由此不难看出,冀东的方言土语与民间舞蹈,均具有阴柔含蓄的共同属性。

  六、即兴灵活是其表演特性

  许多专业舞蹈工作者在学习冀东代表性舞蹈“地秧歌”时,大家共同的感触是:“看着简单,学起来甚难。”究竟难在何处,主要难在即兴动作和灵活表演方面。诸如舞蹈动作、场面调度、表演情绪、节奏速度的不固定性(或称“随意性”)。对这种表演特性,我们可用四句话予以概括,即:可以这样,也可不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不那样。比如说:

  (一)舞蹈动作灵活。每个基本动作(指元素性动动作),均可进行无限反复。如做“逗扇”,可反复两次、四次、五次不等。在各基本动作之间,可随意进行横向结合或竖向衔接。如右手做胸前“转扇”,同时左手可以插腰,也可前后摆动,还可以保持“托掌”姿态。双腿可走“前踢步”,也可走“跳踢步”,还可走“蹲档步”。在同一时空内,各元素性动作均可自由性横向结合,由此形成变化万千的舞蹈形象。再如做“小五花扇”后,可接做“套头扇”,也可做“肩扛扇”,或接做“插腰扇”。这种竖向自由性衔接方式,可使舞蹈片段不固定为某一僵死的程序,从而不断保持旺盛的`生机。经验丰富的民间舞艺人,就是凭借这种随意结合、自由衔接的艺术手段,使他们的舞蹈表演犹如万花筒般千变万化,不断翻新。

  (二)场面调度灵活。冀东各民间舞,凡同台表演者,他们对场面调度的处理,均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为论述方便,现将其归纳为“完全即兴场面”和“半即兴、半固定场面”两种。一般地说,凡同台表演者较少,无特定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片断表演(如“平秧歌”),大多属于“完全即兴场面”;同台表演者较多,或具有特定角色和故事情节的舞蹈表演,多采用“半即兴、半固定场面”。即使是“跑大场“(亦称“跑套子”)秧歌,如“二龙出水”、“三羊开泰”、“四季平安”、“四面斗”、“八面风”等。若孤立地看某一队形图案的组成,它似乎是固定的,但纵观各队形图案的启承衔接,则无固定程式,而是由领舞者即兴掌握处理,众人随其后而舞之。

  (三)表演情绪灵活。民间舞蹈的表情,往往与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密切相关。如果动作和场面均具有灵活性,势必导致表演情绪的灵活处理。例如“地秧歌”妞,丑、三种行当表演小场时,当妞与丑在远距离彼此传情时,可以轻步尾随于妞身后做左、右“窥视规察”之表情,也可以站在两者之间,做“谴责”丑并“羞躁”妞之表情;还可以等待妞与丑逐步靠近后,当二人兴高彩烈或情意缠绵之际,突然钻入两者之间,以“长者”身份喝斥二人回避,于是妞、丑扫兴而去。总之,关于表演情绪的处理,可由表演者视舞蹈内容的发展,以及音乐气氛、观众情绪和同台表演者之间的感情交流等总体效果,临场做出即兴处置。冀东民间舞艺人所特有的表演情绪的应变能力,可保证同台表演者之间配合默契到天衣无缝之程度,实在令人赞叹和震惊。

  (四)节奏速度灵活。任何舞蹈表演,对一抬手、一投足、一动肩、一扭胯、一个转身和一次亮相,均要求具备节奏感。冀东民间舞除具备上述共性外,它还具有特殊属性,即对完成某一动作的时值无固定要求。比如做一次“小五花扇”,可在一拍音乐内完成,也可用两拍或四拍完成。一次亮相,可用一拍也可用两拍。一次“翻转身”,可用两拍,也可用四拍或一个乐句。特别是唢呐在伴奏过程中,常常出现“走弦”(即无限反复),舞蹈者在此时间内,可随意反复某一动作,或局部保持某一姿态,直至完成某一场面调度为止。此外,表演者还可对一组舞蹈动作分别按先慢后快、先快后慢、慢中有快、快中有慢进行处理。这种将节奏速度随时随地予以调整的表演手段,促使观众在视觉上产生花样翻新、变化莫测之感,从而构成其独特的观赏价值。

【冀东民间舞的地方特征】相关文章:

民间舞的特征10-23

民间舞蹈的特征10-05

民间舞艺术特征05-10

民间舞的基本特征09-24

福建民间舞的地域特征05-08

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10-23

中国藏族民间舞的动作特征06-07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10-14

福建民间舞的形成及地域特征06-07